(欄目名厚重濮陽由徐教科 題寫)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夜長。」「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中華民族第一人,集三皇五帝三代文化於一身,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民族,沒有孔子的文化傳承,我們還在黑暗中摸索,還在野蠻中生存;「孔子之德,盛於堯舜遠矣」,成為中華民族的「至聖」;孔子不但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成就了孔門「五聖」「十哲」「七十二賢」「三千弟子」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先師」。
2018年9月28日,適逢孔子2569誕辰之日,厚重濮陽深懷崇敬之心,說說孔子與濮陽,以此紀念孔子,傳承孔子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
濮陽——孔子的第二故鄉
這些年來,孔子熱一波接著一波。在孔子一生的經歷中,周遊列國是最重要的事件,他周遊列國一共14年,在衛國就是現在的濮陽前後住了10年。這10年,是孔子從「知天命」到「耳順」再到「隨心所欲不愈矩」期間的十年,是孔子思想走向完全成熟的十年。濮陽,是孔子一生中除曲阜以外居住過時間最長的地方,理所當然稱得上孔子的第二故鄉。
一、孔子居濮十年的來由
1.對當時衛國國君衛靈公的欣賞
公元前490年,孔子在拜訪過齊國、衛國、陳國、宋國、蔡國、楚國的國君後,師徒在一起議論各國情況,子貢問孔子:「現在各國諸侯中,老師您以為有可稱作賢君嗎?」孔子嘆道:「當今如有賢君,我們何至於這樣恓惶的常作布巢的燕子呢!差強人意的,只是衛靈公還有賢君之風,所以我往返衛國三次,不能忘懷。」
衛國是周武王同母弟康叔的封國,也是諸侯中的大國,在西周被犬戎滅亡後,當時衛國的國君衛武公曾經作為諸侯中的首席迎立周平王,主持遷都至洛陽。《詩經》中獨有的一篇高度讚揚統治者個人形象的《淇奧》就是指的衛武公,其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主如璧」,「善戲謔兮,不為虐兮」等句都成了後來的成語。但接下來的衛國國君們大都玩樂有術,治國無方,到衛懿公時被北狄攻滅,後來雖然復國,卻一蹶不振,淪為齊、晉的附屬。衛靈公聰穎好學,禮賢下士,繼位後選拔人才,發展農桑,重視工貿,使衛國產生了諸如鹹、洮、楚丘、青丘、五鹿、茅等幾個工貿城鎮,都城帝丘更是作坊林立,號稱「百工」。文化繁榮,「衛風」詩歌冠絕諸侯。衛靈公當政四十多年,雖然也有許多失政乃至不齒於人的毛病,但畢竟創造了一個號稱「中興」的時代。他多才多藝,對文化藝術非常重視,對文化人非常尊重,相對於其他諸侯國國君的或粗俗,或霸道,衛靈公真如鵝(不像鶴一一作者注)立雞群。孔子在結束了周遊列國的生涯回到魯國後,魯國當時的國君魯哀公將孔子奉為國老,讓孔子評點一下「當今國君,孰為最賢」?孔子不顧魯哀公的面子,還為衛靈公大唱讚歌說自己沒有見過完備的賢君,湊合著的只有衛靈公一個。原因是衛靈公禮賢下士會用人。他借衛靈公弟弟的話說,靈公弟弟的兒子渠牟的智慧足以治理一個擁有千乘的國家,誠信足以保住一個國家,衛靈公喜歡他就任用了他。有一個叫林國的士人,見到賢者必竭力推薦,如果這個賢者被罷官了生活有困難,就和他分食自己的俸祿,衛靈公對他非常尊重,因此衛靈公時的衛國沒有遊蕩被流放的士人。有個叫慶足的士人,衛國有難他就挺身而出平息禍亂,國家太平了就辭官讓賢,衛靈公對他也很倚重。還有一個叫史魚的大夫,非常直倔,因為自己的正確主張不能實行就憤而離開衛國,衛靈公就派專使去請他,自己在郊外住了三天專候,三天內雖然他好聲樂也不使用,自我反省過失,一直等到接回史魚才回到自己宮中。孔夫子說:「我讚賞他的這些方面,由此把他排在賢明的格次上。」如果說,孔夫子在周遊列國期間和弟子在起稱讚衛靈公可能有求助的嫌疑,那麼在衛靈公死去了許多年,孔子回到魯國後的晚年正在求助魯哀公時上述的一番對衛靈公的評價就沒有任何違心的成分,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看法了。
2.「衛多君子」
在孔子之前,吳國有一名公子季札,是吳王的弟弟,廣有賢名,多次推讓君位,被封於延陵(今常州),稱延陵季子。公元前544年,他出使魯、衛,非常欣賞這一地區傳統的音樂詩歌,又縱評東周的盛衰,其宏論動天下,競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在衛國他會見了伯玉、史魚等,極為欣賞,感嘆道:「衛多君子,其國無故。」從此。「衛多君子」的聲譽播滿天下。
蘧伯玉,衛國著名的德望人士,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經常反省自己,「五十而知四十九非」,就是到五十歲時對前四十九年自己所有的過失知道的一清二楚,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從不固執己見。他活了八十多歲,輔佐了衛獻公、衛襄公、衛靈公三代君主,三起三落,國家主政者是正氣,走向了正道,就出來任職,兢兢業業幹事業;國家主政者無道的時候,就隱居起來獨善其身,從不違心地和他們同流合汙。
史魚,又稱史猷,以公正耿直聞名於當時。1983年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了漢簡《奏讞書》,這部古代重要的法律文獻中曾記載了史魚任衛國主刑大夫時審理的一個案件:國君發現管烹飪的大夫說進獻的烤肉中有長達三寸的頭髮,幾乎同時國君夫人的侍婢媚在給夫人的進食中有長達半寸的草,國君和夫人都很生氣,責成史魚嚴審此案。史魚接手案件後,首先對大夫說使用的切肉刀和俎進行勘驗,發現說使用的刀新磨過,非常鋒利,切肉時肉筋能一刀切斷,炙肉有一寸見方,面炙肉上的頭髮長達三寸,這說明條肉上的頭髮不像是切肉時留下的。在勘察烤肉的燃具時,發現「桑炭甚美」,烤肉用的鐵爐很潔淨,在鐵爐上烤炙的肉均有焦痕,而炙肉上發現的長達三寸頭髮卻無任何炙烤過的焦痕。據此,史魚推定肉上的頭髮應是在說進獻交肉時,熱氣騰騰的炙肉燻烤得國君身上發熱,國君便命人為其掌扇,脫落的頭髮便隨扇風飛入多肉之中。為證實推定是否正當,在徵得國君的同意後史魚作了一次現場再現實驗,將炙肉端到國君面前,後有人掌扇,結果發現有兩枚頭髮飛入多肉之中。史魚又對國君夫人飯中有草的事情進行調査,首先對國君夫人吃仮的飯廳進行了勘驗發現牆壁潔淨,帷幕、窗簾等整潔完好,飯廳中無草,也未發現草可以進入飯廳的通道。通過對侍婢媚的住室進行勘驗,發現媚所用的草蓆破舊,編織草蓆的繩子已析裂,席草破碎;再偵看媚,媚的衣袖破舊已露出棉絮,破碎的席草粘在棉絮上,長達半寸席草就有六枚。將席草與飯中發現的草進行對比,二者相同。據此,可以推斷,飯中之草是媚在給國君夫人進食時不慎落入的。穿著破舊衣服,睡臥破碎的蓆子,衣服上沾滿破碎的席草,在這種狀態下為國君夫人服侍飲食,而使席草不飄入飯菜之中,實難做到。基於上述分析,說和媚兩人主觀上均無過錯,炙肉中的發和飯中的草是由於個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史魚提出的判決意見是:「說毋罪,媚當賜衣。」這個判決還真被衛靈公接受了。
衛國史魚像
史書還記裁了史魚的一則「尸諫」事件:史魚非常推崇蘧伯玉,在主政大夫任上屢次進言任用蘧伯玉,都被衛靈公的寵臣彌子瑕阻住了。史魚臨終留下極言遺囑:「國君不用蘧伯玉,我的遺體不停正堂入殮!」史魚死後,衛靈公前往弔唁,見史魚停屍窗下不陳正堂,大為驚異,孝子將父親的遺言如實稟奏靈公所了愕然失色,原來史魚在行尸諫!尸諫在當時是和絕食自殺等同的一種義無反顧的自絕效忠行為。靈公非常感動,立即傳命晉蘧伯玉為主政大夫,將彌子瑕罷職,並親自為史魚主持入殮下葬。
蘧伯玉、史魚二人風格不同,都是堂堂正正的人士。孔子對他們都非常讚賞:「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見《論語・衛靈公》)
衛地當時的君子還有很多,其中被孔子在《論語》、《孔子家語》中稱道的就有孔文子、孫文子、寧武子、師襄子、漁夫、公子荊、閔子騫等等。孔文子名圉,是衛靈公的女婿,也曾長期擔任衛國的主政大夫,孔子在衛時,他經常向孔子請教,可以看作孔子的準弟子,對孔子極為尊重。孔子稱讚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同」,這個贊語後來成為了成語。《論語》、《孔子家語》記錄下來孔子師徒對孔文子的讚賞達八處,是他們對當時的國家大夫中讚賞次數最多的。
孫文子、寧武子都當過衛國的主政大夫,孫文子曾得罪過衛獻公,獻公死後他在戚地的家府裡沒有停止擊鐘,正好被延陵季子路過聽到對他提出批評,孫文子誠心接受,從此終身不聽琴瑟。孔子稱讚他「能克己服義,可謂善改」。宇武子曾扶助過三代衛國君主,謙恭待人,不爭個人得失,孔子說他: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他的聰明才智也許別人能趕得上,但他那種裝「愚」是別人無法趕上的。這就是後來「難得糊塗」說法的由來。師襄子精通音樂,孔子曾向他學琴。漁夫是一隱士,不贊成孔子的儒家觀點,曾當面斥責孔子,孔子卻對他很佩服。公子荊知足常樂,孔子說他很會生活,熱愛生活,心理健康,很會料理家庭事務。家裡有點東西,就說將就著夠了;再增加一點,就說差不多完備了;當富足一些時,就讚嘆自己的生活完美無缺了。(見《論語・子路》)這樣惟妙惟肖地模仿一個人的話語神態去詼諧愉悅地讚賞個人,是我們在《論語》中見到的唯一一次。閔子騫是個孝子,少年喪母,繼母又給他生了兩個弟弟,但繼母卻偏心眼,冬天做的棉衣兩個弟弟套的是棉花,給他套的是蘆花。他凍得發抖,繼母又挑唆父親鞭打他,打破棉衣露了真相,父親要將繼母趕走,他又替繼母求情道:「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繼母由此改過,家庭趨向和諧。孔子對閔子騫的這種做法讚賞道:「閔子騫是真孝啊!他從不說自己父母兄弟的壞話,別人對他的稱讚和父母兄弟對他的稱讚也沒有區別。」(見《論語・先進》)
閔子騫·蘆衣順母
其他見諸《論語》、(孔子家語》的衛國君子還有王孫賈、祝鮀、顏濁鄒以及前面提到的渠牟、林國、慶足等。還有子貢、子夏等弟子。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諸侯爭鬥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情勢下,以一區區衛國,竟然有這麼大一個潔身自好的君子群,當然構成了對孔子的極大吸引力。
3.生活環境好
《論語・子路》篇載:「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就是說孔子認為魯國、衛國是當年周公旦和康叔兄弟兩個的封國,康叔又是根據周公在魯國的做法建立的國家制度,所以沒什麼差別。孔子師徒到衛國後,衛靈公給予了很大禮遇,當得知孔子在魯所任最高職務大司寇時的年俸為六萬鬥粟時,馬上給予了同樣年俸六萬鬥粟的待遇。這是當時諸侯國中的上卿待遇,也是臣子和客卿中的最高待遇。當時鬥小,一鬥折合現在3公斤左右,即使這樣,也達18萬多公斤,足夠供養孔子師徒幾個的日常需用了。後來孔子從衛國出走,先後到過的地方沒有一個諸侯國給予過這麼優厚的待遇。
談到孔子周遊列國期間的經費來源,有許多人認為是他的弟子衛人子貢提供的,因為子貢出身於經商世家,很富有,對老師很崇拜,子貢本人也不吝嗇、小氣。其實,子貢經商致大富的事是在孔子生命晚期乃至去世以後。孔子周遊列國期間的需用是由諸侯國國君、各國大夫中的好友、他的崇拜者以及弟子中家境富裕者共同資助的。其中諸侯國君的禮贈應是主要來源。據記載,孔子在衛國居住期間曾有些時間和衛靈公鬧得不愉快,衛國對他上卿的待遇很可能沒有按時兌現。晉國趙簡子的家臣當了中牟邑宰,想借孔子名聲壯聲色、就派人帶厚禮邀請孔子過去。在此前孔子對這類人物是很看不起的,可這次竟然要動身前去,他的弟子們群起反對,孔子悽然地對弟子們說我並不是沒有口的匏瓜(一種大葫蘆一一作者注)啊,怎麼能不食不言呢?」雖然孔子接受了弟子們的意見沒有成行,但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師徒們當時的經濟困境及真正出路。
孔子周遊列國圖
衛國是萬邦之國中的「中國」所在地,土地肥沃,河道縱橫,工商繁茂。後來雖然淪為了弱國,但生產自然環境仍然很好,日常生活用品在諸侯國中遠勝一籌。《論語》和《孔子家語》中都記載了孔子師徒剛進入衛國後看到村莊人口稠密的景況。我們知道,孔子雖然反對官員腐敗,但他對飲食生活質量也是非常挑剔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他在衛國的十年特別是最後遊遍諸侯的一居六年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從政的希望混滅了、宜居的飲食生活環境必然成為挑選晚年居地的重要因素,選擇衛國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4.國民文化層次高
孔子師徒剛進衛國時,看到衛國境內村莊稠密,農田不荒,房屋整齊,連連讚嘆。迎面走來一個頭戴象牙梳子的少婦,風韻雅致,孔子就派顏回向前「採風」。「採風」是古代特別是周朝朝廷官府人員下鄉隨機向遇到的平民百姓徵詢民情的行為,包括民間談到的官員私訪等。顏回走至少婦跟前,拱手施禮道:「我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無葉,百獸集其中,想借夫人兵杖羅網趕山捕之,不知夫人如何教我?」少婦聽後,稍加沉思,就將頭上的梳子取下遞給顏回。顏回雙手恭敬接過,又問:「夫人不問原委,就取寶梳給我,這是為什麼呢?」少婦答道「你不是想借梳子嗎?」顏回又問:「何以見得?」少婦道:「徘徊之山,那是君的頭;百草生其上,有枝而無葉,那是君的發;百獸集其中,那是發中生了蟣蝨;想借兵杖落網捕之,就是借梳捕蝨。所以我借梳子給你。」顏回肅然起敬,解發臨風梳理,然後束髮加冠,取巾把梳子拂拭於淨,拱手奉還,長揖而退。回見孔子將問答情況如實相告,孔子感嘆道:「這婦人的智慧,我自愧不如。可見衛國教化普及閨門,這是很了不起的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顏回採風」。孔子窺斑見豹,從這一事件中得出了衛國教化普及閨門的結論。這對一個畢生傾力於教化的文化巨子來說,是極大地欣喜,也是極大地吸引。孔子來衛國後,接觸了大量的才徳高士,多次感嘆衛國的人傑地靈。
二、孔子與《衛風》
衛國當時衛水、濮水、淇水、大河等河流縱橫,植桑養蠶業非常發達。我們現在濮陽市境內稱桑樹、桑村、桑園、桑莊等名的村莊還有十幾個,恐怕就是那個時代形成的,將這些村名的分布點繪圈起來,將佔全市面積的一半以上,可見範圍之廣。植桑養蠶的普及必然帶來絲織業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城市工人起義——百工起義就是在孔子離開衛國後在衛國都城帝丘發生的。可見當時這裡工貿業的密集發達程度。工貿業的發達,教化的普及,必然帶來國民思想的大解放,帶來文化的大繁榮。「桑間濮上」的「衛之新聲」現象就這樣出現了。後來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官府人員在採風中記錄下來的,這種詩歌就被稱為《風》詩,在鄭國採輯的被叫作《鄭風》,在衛國採輯的就被叫作《衛風》。《風》詩是人民文化的源頭。而《衛風)》又是《風》詩的源頭。《衛風》被收入《詩經》39篇,佔《風》詩156篇的四分之一,相當於齊、魏、陳、周都城四個地區的總和。吳延陵季子當年來魯、衛考察禮教,欣賞過《衛風》詩後情不自禁感嘆道:「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孔子對《詩經》評價很高,他對兒子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就是說,不熟讀《詩經》,在交際場所就不會說話。這就等於說這個人是低層次。因為當時中上層人際交往,常常都用念《詩》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孔子對《衛風》中的許多詩篇非常欣賞。《論語・學而》記載了子貢和孔子的一番對話,子貢請教說,一個人能做到貧而無悔,富而不驕,層次可以了吧?孔子回答說:可以,但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大悟道,《詩經》上講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上加好,精益求精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表揚道「子貢啊,你從現在開始可以和我平起平坐談《詩經》了,你現在已經有了知道過去就能領略未來的悟力。」在《論語・八佾》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碩人》篇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怎麼講?這句話本來是形容美女的,意思是她帶酒窩的笑臉真好看呀,黑白分明的美目不住的轉哪,白皙細嫩的臉蛋一會羞粉一會羞紅多絢爛哪。可是孔子卻這樣回答:「先有好的白絹才能繪出好的圖畫。」子夏又間:「是不是禮也要產生在人變純白之後呢?」孔子又對子夏大加讚揚,說子夏給了他很好的啟發,也可以在一起平等地談論《詩經》了。
孔子和他這兩個得意弟子談論的詩篇都是《衛風》中的。我們從他們師徒生動活潑、直面交鋒的談論中可以聽到他們會心愉悅的笑聲,由此可見當時人際交往談《詩》的雅致風情,也可看出孔子師徒對《衛風》的著迷。
當然,《詩經》中的《衛風》作品是經過儒家大師們修削的,「桑間濮上」的原版民歌恐怕一些是抨擊腐敗現象的,一些是讚賞正義的,也有相當部分內容直白輕佻,不乏淫猥。孔子等批判的「靡靡之音」恐怕指的就是後類。這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民歌的共同現象。然而,民歌是文學的富礦,只要礦中的精華元素為人類所必需,就是人類的資源和財富,就得永遠珍視和挖掘。也許,這就是當年孔子對《衛風》雖有批評又極為欣賞的原因所在。
三、濮陽——一個孔子最重要的教育基地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載入史冊的七十多人,其中衛國籍的佔九人,他們分別是子貢、子夏、閔子騫、廉絜、句井疆、子皙、子驕、高柴、顏濁鄒、琴牢。衛國弟子數量排在魯國之後,大大少於魯國,可從弟子的能量及對傳播孔子思想的貢獻上講,衛國弟子就不可小看了,特別是子貢、子夏。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少孔子三十歲。他聰慧通達,是孔子極為看重的弟子,他出身商家,很會做生意,家境富有,忠實追隨孔子,「喜揚人之美,不能置人之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善於動腦,長於思辯,是著名的外交家,多次代表孔子遊說諸侯。《論語》、《孔子家語》、《禮記》中記載了許多子貢和孔子的對話,討教辯析,極富智慧,孔子去世後,其他弟子多服喪三年,唯子貢在墳前搭草房服喪六年,然後乘駟馬軒車,拜訪各國諸候,傳播孔子思想。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寫子貢的篇幅大出其他弟子之上,特別詳細敘述了他的外交才幹,生動具體,可見對他的偏愛。現在濮陽境內的端木家族就是子貢的後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最年輕的弟子。他極富教育天賦,被孔子認定為他的弟子中最有文學才能的,是一個「君子儒」。孔子去世後,他移居現白條河農場一帶的西河,講學授徒,整理孔子的《論語》等,並創造性發展了孔子思想,培養了魏文侯、李悝、吳起等一批改革家人才,在衛地威望很高,《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說「衛以子夏為聖。」
子路雖然生於魯,但他隨孔子來到衛國後,就在衛國任職,孔子返魯時也沒有跟著回去。他的兩個連襟一個妹夫等主要親屬都在衛國供職,後來他在衛國變亂中戰死,被葬於衛,也應該算加人衛國國籍的衛人了。子路姓仲名由,現濮陽縣的仲氏家族,當為子路後裔。子路少孔子九歲,他好勇力,性情耿直,表裡如一,想不通就說,被人說服了就照人家說的辦從不存個人介蒂。他經常和孔子爭論,卻又對孔子忠貞不貳,是孔子忠實的捍衛者。
濮陽子路墓祠
子貢、子路、子夏等是孔子弟子中的中堅力量,在《論語》記載的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他們三個佔有核心主導地位,其數量、質量遠遠超過其他弟子。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衛國——現在的濮陽是他除魯國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基地。在衛國的十年裡,「孔子弟子多仕衛」(見《史記·孔子世家》),但孔子卻沒有出仕,他的主要活動就是講學授徒。《論語》中的語錄事件共四百多條,其中涉及衛國人、事的佔近百條。在孔子之後的戰國時期,衛國作為一個沒落的小國,卻成了人才強國,先後產生了吳起、商、張儀、呂不韋等一批縱橫天下的歷史巨匠,衛國的教育發達應為基礎原因,其中當然有孔子師徒的不朽功勳。
(來源 解讀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