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快遞
借奧運發財,東區房價7年間大漲33%
如果把錢都拿去買房,怎麼享受生活?
倫敦人:租房!租房!
成都商報特派記者 蓋源源 發自倫敦
現在不少中國年輕人自嘲是「房奴」,從剛工作開始,就要籌劃著按揭買房,從此過著月供2000元以上的「房奴」生活。倫敦是國際大都會,消費水平頗高,房價亦如此。那倫敦當地人又是如何應對居高不下的房價?成都商報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採訪,發現奧運會讓曾經貧窮的倫敦東區房價翻番,但倫敦人並不著急,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他們更多選擇租房住。
倫敦東區
一譯「東倫敦」。英國首都倫敦東部、港口附近地區。曾是一個擁擠的貧民區。街道狹窄、房屋稠密,多為十九世紀中期建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遭受轟炸破壞,後重建,是倫敦傳統工業區,有服裝、製鞋、家具、印刷、捲菸、食品等工業。
倫敦東區在歷史上就被看成是貧民區,在柯南·道爾筆下,霧中的倫敦最危險之處,莫過於東區。這裡臨近碼頭,居民大多是賣苦力出身的窮人和外來移民,著名的「開膛手傑克」,就曾經在這裡活動。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成功後,市長利文斯通在談及申奧原因時曾說,奧運會將給破敗的倫敦東區帶來發展、投資和重生。
近些年來,隨著一批年輕的新銳設計師把工作室搬到倫敦東區,這裡迅速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家聚集地。這個地方地價相對便宜,並且離倫敦西區也不算太遠,已經形成了一個頗有規模的群落。但隨著房價暴漲,過去4年裡,不少畫廊和藝術家搬離東區,街頭的繁榮景象消失不再。
在倫敦東區的街頭可以見到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塗鴉藝術大師班克斯的反戰、環保等主題的塗鴉作品在戶外很常見。
奧運與房市
倫敦房市並不是享受「奧運景氣」的第一個城市。北京的房價漲幅自不必說,雅典的房價當年漲了63%,雪梨則漲了50%,都遠遠高於同期東道國房價的平均漲幅。
自從倫敦拿下奧運會舉辦權以來,東部地區的房地產交易就活躍了很多。但2008年金融風暴的衝擊和2009年經濟衰退的影響,使倫敦東部的房產價格一度遭受打擊。後來在「奧運概念」的支持下,隨著奧運會的逐漸臨近,倫敦東部的房價再次頑強地抬頭走高。
東倫敦長期公共運輸設施相對落後,公共園區綠地相對匱乏,現代化市政設施相對不足,但2012年奧運會過後那裡將留下大量現代化設施與建築,民眾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將得到長足改善。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從長期來看,奧運帶來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場館等,都會增強這一地區的吸引力,對房價起到支撐作用。
每周200英鎊速度增長
「儘管房子貴了,但這裡變得更方便了」
「沒有奧運會的時候,最普通的酒店比如家庭旅館、便捷酒店在倫敦東區大概平均是60英鎊一晚,但現在平均高達250英鎊一晚。」哈裡斯擁有一家準四星的酒店赫爾菲德,在奧運會來到前,為了賺更多錢,他花了30萬英鎊擴建酒店,將客房數從36間增加到53間,他的酒店客房直到奧運會結束,都處於客滿狀態。
借奧運會發財,酒店首當其衝,但更誇張的是倫敦東區的房價,隨著奧運會節節攀高。「2005年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來這裡居住,我記得那時候房價不會超過8萬英鎊,我沒有買房,所以不知道具體的房價,但聽我的朋友說,房價已經翻倍了。」尼卡·伯恩斯住在奧林匹克公園所在斯特拉特福德區域,他說,儘管房子貴了,但這裡變得更方便了,「奧林匹克公園以後會成為遺產,供我們鍛練的場所,另外周邊還有大型超市和商場。」
成都商報記者隨後走訪了斯特拉特福德的幾家房產銷售租賃的商鋪,在其中一家商鋪看到一組頗具說服力的數據,勞埃德銀行市場諮詢對倫敦東區尤其是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房價進行過調查,過去7年,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房價以每周200英鎊的速度增長,「2005年這裡的房價平均7萬英鎊,但現在毗鄰奧林匹克的14個區平均房價已高達27.3萬英鎊,7年間暴漲了33%。其中哈莫頓是房價增幅最大的地區,高達59%,哈克尼地區的達爾斯頓一舉成為倫敦東區房價最高的地方,平均房價達到了35.5萬英鎊。」相比而言,英格蘭和威爾斯的平均房價也才23萬英鎊。
65%居民租房
「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把自己困在倫敦?」
倫敦東區飆升的房價,在想要購房的人群前豎起屏障,再加上目前英國經濟並不景氣,成都商報記者通過採訪發現,不少東區當地居民選擇的都是租房而不是買房。
佩吉出生在巴西,之後跟著自己現在的丈夫來到英國,目前有兩個孩子。他們一家已經在英國居住了10年,但從未想過買房。「我們租房已經租了10多年了,10年前我們在託特納姆租房,是一個有兩層樓的小房子,一樓是客廳和廚房,二樓是兩個臥室,當時的租金是1800英鎊一個月」。此後,因為丈夫的工作需要,一家人又搬到了倫敦,雖然地點變了,但一家人還是租房度日。「為什麼我要花那麼多錢去買一套房子呢?房價這麼貴,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把自己困在倫敦?有這些錢我完全可以到處去玩兒,比如去中國旅遊。」
佩吉的態度反映出不少倫敦租房人的觀念。馬克·布倫達今年30歲,他沒有太多儲蓄,要買房可以按揭,但他仍然不願意選擇買房。英國人悠閒的生活也許也影響了他們的住房觀,傍晚成都商報記者走出bank station 地鐵站來到倫敦的金融中心,這些忙碌的銀行職員下班了並不忙著趕回家,而是坐在街邊小酒吧花半個小時喝一小瓶略帶苦味的啤酒,聊聊天。「如果把錢都拿去買房,我們怎麼享受生活?」一份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調研數據反映出目前在英國租房正成為主流,「今年,只有35%的英國居民住在自己花錢購買的房子裡,換言之,剩下的人全部住在租來的房子裡;而回溯到1993-1994年,還有43%的人擁有自己的房產。」這份調研還預測說,「到了2025年,只會有27%的人住在自己的房產中,剩下的人將全部選擇租房。」目前在倫敦東區,租一套公寓的平均價格是800-1200英鎊一個月,西區更貴些,均價大概是2000英鎊一個月。
愛情與房產無關
「不必只為了錢而努力,否則會失去生活樂趣」
在中國大多數城市,如果年輕人準備結婚,一般來說男方都要有房子。即便是相親,在寒暄一陣後,女方都會「旁敲側擊」了解對方是否有房子,沒有房子,也許男方相親的時候起評分就矮了一截,這是有些殘酷的現實。已經結婚的年輕人大多會自嘲是「房奴」,他們背負著長達20年甚至30年的房貸。「中國的高房價正在毀滅年輕人的想像力。本來,大學剛畢業,他們可以吟誦詩歌,可以結伴旅行。但現在,他們必須為購買住房做準備,像中年人為了柴米油鹽而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是物質的,世故的,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個可以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西班牙《世界報》曾這麼形容中國的年輕人。
然而在倫敦,類似的高房價卻有不同的購房觀,英國人由此延伸出的婚姻觀,也與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房產,租房居住,甚至是蹭爹媽的房子住,學歷和工作都比較一般,這是一些倫敦年輕人的現狀。但即便如此,沒車沒房的他們也不愁會當光棍。「這完全沒問題,家長也不會因為一個男孩沒有買房,就不同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佩吉聽成都商報記者說起「無車無房就難以結婚」的現象感到驚奇,她說在倫敦大家不會這麼想,並大談婚姻觀,「婚姻是要相互喜歡並且能相互幫助,不是一方給另一方錢,讓她只花你的錢,這不是婚姻。」
佩吉的兩個孩子還沒到適婚年齡,但她從來不會跟孩子談及婚姻帶來的物質壓力,對於孩子的引導,她表示自己只告訴他們要享受今天,並為明天而努力,「不必只為了物質和錢而努力,如果這樣,你會失去很多生活的樂趣,而生活中很多小小的美和感動,才是最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