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不要忘記小孩子也是有思想的
小孩子的理解力並不弱,在家長無數次的「允許」和「不允許」的規訓中,小孩子自身清楚哪些行為符合父母心裡「好孩子」的標準。
家長盯著的時候要儘可能背挺直,手放好,做出一副認真聽課的樣子。
家長不喜歡小孩子吃辣條,所以吃辣條的時候一定不能讓爸爸媽媽看見。
當你在跟鄰居共同分享育兒經驗的時候,旁邊玩耍的小孩子也在一邊玩一邊聽,他聽進去的那一刻你的育兒理念和方法其實就不奏效了。
一個朋友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媽媽常常翻看自己的日記,所以把媽媽對弟弟的偏愛寫進日記裡,希望媽媽看見能給自己多一些關懷。
孩子們並不無腦,看看小戲骨們翻拍的電視劇就知道了。
Part 2 不要照抄照搬程式化育兒
很多父母聽育兒專家說要給孩子多一些肯定和認可,就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誇孩子「真棒」「真好」「太優秀了」,但這種空洞的誇獎,並不能起到多大激勵作用,孩子也不知道你誇的是他做到的哪個點。
另外,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樂天派,甚至有些自負,家長繼續循著誇獎的路子去培養孩子,只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一味得意自滿。
誇獎法適用於性格內向靦腆的孩子,誇獎時也應該要說出具體的優點,要注意誇獎的頻率。
另外,小孩子寫作文也是家長頭疼的問題,一次我去景區參觀,回來的車上,同車的父母問孩子剛剛參觀了一圈有什麼感想?最喜歡裡面的什麼?孩子支支吾吾說不上來。
說實話,小時候最害怕別人問這種問題,明明是出來玩兒的,一問這句話馬上就讓人興致全無。剛才光顧著玩兒了,哪有感想,腦子裡啥也沒想,也沒有特別喜歡的東西。
可大人們是不會信的,大人們認為你體驗過了這兩個問題總是有答案的。
長大了自己開始意識到,童年見過的很多事物,有過的很多體驗,當時是說不出來什麼感覺的。
但這些記憶和感覺會留存在心裡,多年以後的某一天,突然的什麼事情可能就觸發了童年的某個記憶片段,這時候才恍然得出一些感受。
這些都叫程式化育兒,就是某天聽別人說了這麼一嘴,說孩子得這樣這樣教,於是套模板一樣地在孩子身上演練,實際並不奏效。
Part 3每個孩子的成長中都有個自我糾偏的過程
教育孩子就是在做一場實驗。
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
沒有哪個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會犯錯,也沒有哪個家庭是完美的家庭,所以也沒有哪個孩子是具有完備人格的孩子。
有父母說,我們那時候上學連支筆都沒有,連一張像樣的書桌都沒有,也照樣勤奮讀書,你們現在這麼好的條件,要什麼給你買什麼,你卻一點兒也不上進。
也有父母說,我們那時候上學穿的衣服都是打補丁的,都是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衣服,那時候心裡很自卑,輪到自己的孩子上學都會給多買幾套衣裳,不讓他遜於別人。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童年裡有很多缺失的東西,便按著他們童年裡缺失的部分加倍補償給自己的孩子。
最後發現,孩子還是有各種問題,今天出現這個苗頭,明天又有那個趨勢,一不小心就會偏離父母心裡好孩子的標準。
新一代小孩子的童年裡真的像父母輩一樣缺這些東西嗎?真的未必。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會有一些缺失,會有一些離經叛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好孩子不是只有一個標準。
我們常常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初衷雖好,但要明確的是,即使父母給了力所能及最好的教育,孩子在成長路上也會有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
性格內向的人要不斷突破溝通障礙,樹立自信,培養自己落落大方的一面。
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在生活的挫折中學會沉穩內斂,戒驕戒躁。
當代這麼多的企業家們,這麼多的成功人士,他們沒有一個人的童年是完美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自我糾偏中,在疼痛和苦難中開出花來。
很多人把職場失意歸結為童年時期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其實不然。
你對於一件事情的聚焦能力、自律能力、學習能力才是影響你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