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青田:科技女特派員接力支農 窮鄉闢出花果山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麗水8月27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胡豐盛)決明子、望江南、山棘……這些曾經一文不值的山花野草,如今在僑鄉青田縣季宅鄉茅山村村民眼裡卻成了「寶」,家家戶戶都種起了野花,種植面積達到了150多畝,預計年產值可達30多萬元。

  把漫山遍野的雜草和野花變成農民的致富金礦,這個童話般美麗的願望,這幾年來,在一個弱女子和村民共同努力下,終於得到了實現。她就是浙江林學院副教授謝雲,到底是什麼讓她一呆就是四年,又是什麼讓她充滿了如此澎湃的激情。

  今天我們踏上前往青田縣季宅鄉茅山村的路。

  首個女特派員下派到農村

  眼前這位瘦瘦小小,甚至有點嬌弱的女人就是浙江林學院副教授謝雲。

  謝雲原是湖南一所大學的老師,2003年被浙江林學院人才引進後,成為二級學院園林學院的一位老師。來校僅僅兩年時間,她就被學生評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之一。在全校800名教師僅有10位獲此榮譽。

  2005年5月,浙江林學院接到浙江省科技廳下派農村科技特派員的任務,全校派出了13位教師,謝雲是唯一一位女老師。

  浙江林學院院長範義榮告訴記者,他到現在至今還懷著一絲歉疚,當時,他和學校黨總支書記把60多個教師排了一遍又一遍,還是覺得謝雲最合適。

  「我們的原則首先是要肯幹;其次要對農村工作熱心,對農民有感情;第三還要有一定的開拓精神。」範義榮稱,當時他就給謝雲打電話,告訴她學院考慮讓她去,她不作聲,就是考慮孩子沒有人帶,後來她沉默了一會兒說可以把父母接過來。

  範義榮當時不知道的是,謝雲的兒子有腿疾,當時已經相當嚴重。年僅10歲的他患髂關節滑膜炎多年卻一直沒有確診,眼下病情加劇,每天都要拖著疼痛的雙腿去上學。

  謝雲下派農村的消息一傳出,說她傻的同事也不少:「人家都往上走,要麼出國,要麼讀博,你怎麼往下走?」

  那些天的深夜,謝雲常常輾轉反側,在對農村的感情與自己的家人之間徘徊不定。

  謝雲的婆家,是國家級貧困縣——湖南桑植縣。而讓謝雲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丈夫的奶奶活到80多歲,從來沒去過縣城。第一次到謝雲家,看到日光燈,歡喜極了,回家就跟鄰裡說「孫子家的牆壁會發光的。」

  農村的貧窮,農村人的淳樸,以及學院領導的信任……成了謝雲下鄉的原動力。她下定決心走進農村。

  浙江麗水青田縣季宅鄉,這個有6個行政村共14000多人的山鄉,成了她夢開始的地方。

  用真情和行動打動農民

  一個弱女子,一沒資金,二無勞力,要想在人生地不熟,言語又不通的山鄉順利開展工作,談何容易!

  下鄉後第一次在季宅鄉裡過夜,空蕩蕩的鄉政府只剩下謝雲一個人,宿舍裡除了一張床和桌椅外,什麼都沒了,只有偶爾的狗叫聲才能打破寂靜。

  謝雲告訴記者,剛來那會她都被嚇哭好幾次,特別是有一天晚上狂風暴雨,謝雲住二樓,半夜三更,突然就聽見「咚、咚、咚」的敲打窗戶聲。「二樓怎麼會有人敲打窗戶呢?是做噩夢還是有小偷?」謝雲嚇得直縮在牆角,一動不敢動,心裡「撲通、撲通」地跳著。幾分鐘後,聲音不再傳來,她才一屁股坐倒在地,哭了起來……第二天早上,謝雲起床,發現一隻長梯子直挺挺地立在窗下。

  「當時都有打退堂鼓的心裡了,但想想剛剛來就這樣走了,又不甘心。」謝雲稱,因怕丈夫和學院領導擔心,她一個都沒告訴。

  經過三個月的走訪,謝雲發現季宅茅山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除了幾塊還不夠解決溫飽問題的水稻田外,最好的「經濟作物」就是番薯。靠農閒時間出門打工賺點錢,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謝雲決定先在茅山自然村建一個示範果園。

  茅山村村民邱榮華告訴記者,一開始,大家聽說省裡派來的專家,要在他們村裡搞生態果園,大家都非常興奮,各家各戶都把在外打工的強勞力叫回來,但當大家了解到所謂的專家是「弱女子」,且前幾年需要大量投入而無產出時,他們都失望了。「原定於晚上7點在村支書老洪家開會,村裡沒有一個人去,大家都不相信她。」

  那晚,謝雲一個人抱著枕頭哭紅了眼。

  謝雲知道村民不相信「紙上談兵」,在觀察她是不是來幹實事的。村民們心裡清楚,特派員幹一陣子都是要走的。

  「當時我就決定用實際行動來獲取村民的信任。」謝雲笑著說,就一家一戶登門拜訪,與農民談心、交朋友,吃住在農家,走村串戶真正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幫他們解答果樹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的問題。並從自己的科研經費裡拿出錢來,帶村民前往雲和縣的萬畝雪梨基地、麗水市的萬山鄉科技農林園區現場觀摩,實地感受。

  看到當地的環境資源比自己的老家還要差,但是當地農民利用科技,辦起了生態果園、科技園,一個個住進了別墅,開上了小車。茅山村村民們再也坐不住了,紛紛要求馬上開工,21個原來計劃外出打工的農民也全都留了下來,要在家鄉經營發展生態果園。

  逼出來的「山海經濟」

  要在茅山鄉山上種植果樹,並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海拔400多米的茅山鄉已經拋荒很多年,野草長的人都走不進去。山路又是那麼窄,那麼陡,如同一條蜿蜒曲折、來來回回重疊個不停的的絲帶,時常不到百米就有個180度的大轉彎,石頭也是那麼鋒利,怎樣才能開荒種植果樹呢?

  無奈之下,謝雲只好採用最原始的辦法,花了幾千元買來一頭大青牛,和鄉親們一起把整個山頭都犁了一遍。

  可是,果園沒有結果之前,讓村民吃什麼,依靠什麼生存?這又是一個難題。

  「當時看到山裡有很多的野花,這些生命力頑強的野花,如今可是城市與公路綠化的寶貝,何不在生態果園裡套種野花。」謝雲笑笑說道,這樣一來可以為農民增加收入,二來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於是在2006年春,謝雲找到了杭州綠源園藝公司,並最終與其結成了合作夥伴,籤訂了野生花卉種子的收購合同,以每千克24元的價格對花卉種子進行包銷,這給農民吃了個定心丸。一些村民開始試種野花,沒想到種植第一年,野花的畝產效益就達到了2000多元,這讓很多村民喜出望外。

  目前,謝雲的「水果+花卉」套種模式已經推廣了915畝,果園中套種黃花決明、二月蘭等野生花卉,將牧草種植、花卉栽培、綠肥培植和水土保持結合了起來。而村民也從生態農業中受益,除每畝2000多元的決明收入外,3元一斤批發價的翠冠梨也是供不應求。

  最美科技員:最對不起的是家裡人

  在謝雲去青田季宅茅山村時,她兒子的腿疾已經相當嚴重,才10歲的他患髂關節滑膜炎多年卻一直沒有確診,且連日高燒,腿疼的一點都動彈不了,整夜整夜地哭,而她和丈夫卻都在外地,家裡兩位老人一籌莫展,送到醫院時病情一度告危。丈夫鄧本軍負責全校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工作繁忙,還要包攬全部的家務……

  說到這裡,謝雲的眼角一度微紅,「不過我的兒子很可愛,每次都在電話裡問『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啊?』」。

  「這幾年來我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兒子。」謝雲表示,兒子患髂關節滑膜炎四年,因為茅山村需要她,她一步都離不開,所以她一直都抽不出來時間陪兒子去動手術,導致她兒子在床上躺了四年。

  茅山村村民知道謝雲因為下鄉幫助他們,而誤了兒子及時就醫,導致髂關節滑膜炎久治不愈的事,比她還急,上山採了很多獼猴桃的根和夏枯草給她兒子治病。

  「我看都村民們為了我孩子滿山的去找獼猴桃的根和夏枯草,真的很感動,感覺自己沒有來錯地方,他們非常尊敬我,這和當老師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他們的這種真心,可能不太會表達,但會讓你心裡暖洋洋的。有的人去支邊,去援疆,尋求的就是這種感覺,而我既是工作,又能找到這種感覺,很難得。」謝雲表示,兒子病好了之後,她直接就把青田當做了她的「第二故鄉」,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呆在這裡。

  「這裡有我的3個基地,2個合作社,一個民辦研究所,而且我的博士論文寫的也是這裡的紅花油茶,離開這裡我就沒有根基了。」她說,「你一定要到農村來,到了農村之後,你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國家的農民,才能知道他們是如何生活,如何思想,他們需要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技能。」

  據悉,自2003以來,青田縣委縣政府通過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1424」工程,引進307個扶貧項目和663個新品種,舉辦了900多期的培訓班,7000多人次的農民培訓,培育了6698戶示範農戶和98個專業技術協會,使農民收入增加了2.4億元,19000個就業崗位。(完)

相關焦點

  • 魅力無限的僑鄉青田
    這裡的土地造就了千古,這裡的山水孕育了走天下的人們,這裡的石頭創造了國之瑰寶,這裡山清、水秀、石歧, 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交相輝映,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折射出無限的魅力,他就是僑鄉青田。青田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遊。
  • 僑鄉青田打造進口商品「大超市」
    ↑這是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革 攝 青田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山區,被譽為「華僑之鄉」。青田縣30多萬華僑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口商品方面有著巨大優勢。近年來,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大力扶持進口商貿,建設以進口商品集散中心和紅酒交易中心為主體的進口商品城,讓僑鄉青田成為進口商品的「大超市」。 目前,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總營業面積6.5萬平方米,共入駐公司200多家,匯集來自70多個國家(地區)的7萬多種進口商品,主要涉及日化百貨、母嬰用品、食品、服飾、葡萄酒等品類。
  • 楊梅果園成景點 快遞點成水果市場 僑鄉青田特別風景線
    其實這裡在十多年前,還是一片荒山,灌木、雜草叢生,而現在已經是生機勃勃的花果山了。今年61歲的張春華(右),1984年開始在外地做蛋糕生意,外出闖蕩20多年,積累了一點資本,2003年回鄉看中了平風寨村的一處高山盆地,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這塊荒地,建起了這個800畝的「花果山」。 麗水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推廣研究員周曉音18日上午也特意過來,她在現場指導張春華如何科學種植提高品質。
  • 青田石雕節 擦亮僑鄉金名片
    記者 賈平凡攝「非凡匠心」松露蘑菇湯、「金玉良緣」田魚撈飯、「封門三彩」青田蹄膀、「綠水青山」白灼時蔬……您能想像一頓飯全被做成精美的石頭模樣嗎?「百鳥朝鳳」「石門問景」「石豔天下」,欣賞過這三道別出心裁石雕冷菜擺盤的食客,您一定會對青田的三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和石雕之鄉)文化難以忘懷。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奪天工。
  • 浙江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商會舉行迎春聯誼會
    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第二市場外景海外網2月4日電 3日,浙江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商會在青田國際大酒店舉行迎春聯誼會,青田縣副縣長朱秀雄、青田縣相關部門領導、僑鄉進口商品城商會成員及社會各界代表共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是青田縣政府力推「華僑要素回流」「青商回歸工程」等發展戰略,以店租補貼優惠政策,向海外華僑頻拋招商「橄欖枝」,通過引進僑資,匯聚全球精品,打造的浙浙江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商會舉行迎春聯誼會海外網2月4日電 3日,浙江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商會在青田國際大酒店舉行迎春聯誼會,青田縣副縣長朱秀雄、青田縣相關部門領導、僑鄉進口商品城商會成員及社會各界代表共120多人出席了聯誼會
  • 僑鄉青田打造「華僑經濟文化之窗」 引「僑元素」回歸
    該展館展陳分華僑之路、僑界之魂、僑鄉之光三個篇章,記錄仁莊華僑華人發展歷史、展示林三漁等老一輩華僑華人事跡及當代華僑華人奮鬥的故事。  該陳列館中,記錄了法國巴黎市郊歌梅驛(Cormailles)水泥廠的故事。20世紀1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曾經有近千名青田僑胞在該水泥廠打工,是青田僑胞在法國集聚的重要場所之一。
  • 僑鄉山鄉魚米香:青田稻魚米出山記
    僑鄉山鄉魚米香:青田稻魚米出山記 2020年12月04日 14:33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基層統戰力量匯】浙江麗水:僑鄉青田打造「華僑經濟文化之窗...
    青田還設立華僑史料徵集辦公室,目前已徵集到華僑史料2萬餘份,出版《青田華僑史》等10餘部研究書籍。 項目之窗:精準引入「僑」元素 「華僑有資源,也有想要回家鄉的想法。但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無法選擇到自己最心儀的投資方向。」麗水(青田)僑鄉投資項目交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 僑鄉青田:用歐元買小青菜 咖啡很正宗
    在這一變革過程中,早期走出國門、如今陸續返鄉投資的華僑華人無疑是這個僑鄉最大的「生產力」。  在僑鄉青田,臨江路是酒吧一條街,有著「小香港」的美譽。以前,臨江路的客人主要是歸國華僑。如今,大部分客人已經換成本地居民了。對此,「甌洲之星」咖啡吧的西班牙華僑老闆李煥軍感受最深:「先前,因為咖啡吧開得少,消費相對較高,來咖啡吧的大多是華僑。後來喝咖啡的習慣逐漸在青田本地居民中形成,普通市民漸漸成為了這裡消費的主流。」
  • 浙江僑鄉青田舉辦專業咖啡師培訓班(5)
    新華社照片,青田(浙江),2019年7月26日浙江僑鄉青田舉辦專業咖啡師培訓班7月26日,在浙江省青田縣舉辦的咖啡師培訓班上,老師給學員上課。青田縣積極發揮僑鄉優勢,啟動「咖啡小鎮」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咖啡人才培養工程、咖啡品牌培育工程、咖啡商旅融合工程。專業咖啡師培訓班的舉辦將進一步提高青田咖啡的製作水平,培養一批專業咖啡師,助力青田全域旅遊。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 「歐洲山城」僑鄉青田:彈丸之力創造「世界奇蹟」
    中新網麗水7月10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蘭成龍)秀山麗水,賞石雕工藝,品千年甌江文化;華燈初上,嘗純濃咖啡,食正宗西餐……這樣一腳還踏在中國,一手又緊握歐洲的「二元生活」,已經成了浙南山區僑鄉青田人的生活常態。  曾經「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窘境,造就了青田人走出國門,創業天下的開放大氣。
  • 浙江僑鄉青田舉辦專業咖啡師培訓班(2)
    新華社照片,青田(浙江),2019年7月26日浙江僑鄉青田舉辦專業咖啡師培訓班7月26日,在浙江省青田縣舉辦的咖啡師培訓班上,老師(右)指導學員製作咖啡。青田縣積極發揮僑鄉優勢,啟動「咖啡小鎮」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咖啡人才培養工程、咖啡品牌培育工程、咖啡商旅融合工程。專業咖啡師培訓班的舉辦將進一步提高青田咖啡的製作水平,培養一批專業咖啡師,助力青田全域旅遊。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 僑鄉青田「世界超市」觀察丨進口商品「賣全國」,麗水山貨「賣全球」
    青田縣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鋒波介紹,建設青田僑鄉農品城可依託僑鄉進口商品城現有的商業集聚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形成國外商品進口和國內農產品出口「一進一出」的商業共振效應。 遍布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3萬名青田華僑,都是麗水山貨的「鋪貨商」。青田縣僑聯相關負責人介紹,據浙江省僑聯統計,青田人在海外開辦的中餐館有近萬家、從業人員超8萬人,農產品消費需求驚人。 海外華僑都是麗水山貨的主要客戶,而奔走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青田僑商,則是聯接世界與僑鄉農品城的「採購員」和「推銷員」。
  • 發揮人才優勢 回饋重點僑鄉 省僑聯「志願團」建言獻策會在青田召開
    發揮人才優勢 回饋重點僑鄉 省僑聯「志願團」建言獻策會在青田召開 2020-08-22 0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僑鄉青田中國七夕情人節遭「冷落」 氣氛慘澹
    僑鄉青田中國七夕情人節遭「冷落」 氣氛慘澹 >   中新網麗水8月24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胡豐盛)一年一度的「七夕」佳節來臨,記者僑鄉青田走訪發現,無論是花店還是西餐廳,關注「七夕」這一傳統節日的情侶是寥寥無幾,各個商場反映也很冷淡,比起2月14日的情人節來說,顯然吸引力不足遭了「冷落」。
  • 青田禎旺鄉「變廢為寶」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用剩下的甘蔗渣不要扔  還有你想像不到的大用處  快來看看青田這個村的人  如何「變廢為寶」!  甘蔗渣成「寶貝」 環保又實用  近年來,禎旺鄉積極發展「甘蔗園+紅糖工坊」生態項目,紅糖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每到甘蔗收穫時節,收割下來的甘蔗經過切碎碾壓熬製成紅糖後,剩下的大量甘蔗渣如何處理成了鄉裡的一個大難題:將其曬乾焚燒會汙染環境,爛在地裡又會導致莊稼爛根。
  • 歌手聶琳峰世界青田採風 將用視覺傳達僑鄉之美
    參加完溫州商業活動後的歌手聶琳峰並沒有返京,跟隨多年的好友義大利華僑吳鴻康來到麗水青田,聶琳峰是三年前與世界美麗的僑鄉青田結緣,吳先生就是土生土長的青田人,祖輩都是華僑商人,三年前聶琳峰首次來到青田,被青田僑鄉文化及美景吸引,聽從好友吳鴻康講述華僑異國他鄉不為人知的故事所感動,當時好友提議能否為華僑創作一首歌該多好,因此靈感來了經過三年多用心創作,歌曲《回到老家
  • 青田:聚力高質量均衡發展,再譜僑鄉教育新篇章
    11月21日,《麗水日報》整版刊發《聚力高質量均衡發展再譜僑鄉教育新篇章——青田奮進在教育基本現代化徵程上》一文,全文如下 進入新時代後,青田人民對教育的渴求已經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未來的教育更加注重高質量均衡發展。奮進在教育基本現代化徵程上的青田縣,將著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質量提高、優質均衡發展、教師隊伍提升和管理體制改革等「五大工程」,在爭取早日創成省教育基本現代化縣的基礎上,讓僑鄉人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優質的教育。
  • 賞石雕,逛僑鄉 千名徒步愛好者樂享「螢光」之路
    浙江在線10月14日訊(通訊員 李文瑤 浙江在線記者 張鈺婕)逛僑鄉,遊青田,品美酒,行天下!昨天晚上,2018中國青田千人螢光徒步大會在青田華僑廣場隆重舉行,來自嘉興、金華、台州等地的千餘名徒步愛好者用色彩裝點綠道,在炫音熱舞中綻放運動豪情。
  • 視頻丨46名來自13個國家的國際友人來僑鄉青田過年啦!
    2月9日下午,46名來自希臘、美國、西班牙、加納、荷蘭等13個國家的世界五大洲國際友人齊聚青田僑鄉農品城,不少國際友人被稻魚米、海溪粉乾等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吸引並讚不絕口。這麼多不同國家的國際友人為何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來臨之際,同一時間來到僑鄉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