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8月27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胡豐盛)決明子、望江南、山棘……這些曾經一文不值的山花野草,如今在僑鄉青田縣季宅鄉茅山村村民眼裡卻成了「寶」,家家戶戶都種起了野花,種植面積達到了150多畝,預計年產值可達30多萬元。
把漫山遍野的雜草和野花變成農民的致富金礦,這個童話般美麗的願望,這幾年來,在一個弱女子和村民共同努力下,終於得到了實現。她就是浙江林學院副教授謝雲,到底是什麼讓她一呆就是四年,又是什麼讓她充滿了如此澎湃的激情。
今天我們踏上前往青田縣季宅鄉茅山村的路。
首個女特派員下派到農村
眼前這位瘦瘦小小,甚至有點嬌弱的女人就是浙江林學院副教授謝雲。
謝雲原是湖南一所大學的老師,2003年被浙江林學院人才引進後,成為二級學院園林學院的一位老師。來校僅僅兩年時間,她就被學生評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之一。在全校800名教師僅有10位獲此榮譽。
2005年5月,浙江林學院接到浙江省科技廳下派農村科技特派員的任務,全校派出了13位教師,謝雲是唯一一位女老師。
浙江林學院院長範義榮告訴記者,他到現在至今還懷著一絲歉疚,當時,他和學校黨總支書記把60多個教師排了一遍又一遍,還是覺得謝雲最合適。
「我們的原則首先是要肯幹;其次要對農村工作熱心,對農民有感情;第三還要有一定的開拓精神。」範義榮稱,當時他就給謝雲打電話,告訴她學院考慮讓她去,她不作聲,就是考慮孩子沒有人帶,後來她沉默了一會兒說可以把父母接過來。
範義榮當時不知道的是,謝雲的兒子有腿疾,當時已經相當嚴重。年僅10歲的他患髂關節滑膜炎多年卻一直沒有確診,眼下病情加劇,每天都要拖著疼痛的雙腿去上學。
謝雲下派農村的消息一傳出,說她傻的同事也不少:「人家都往上走,要麼出國,要麼讀博,你怎麼往下走?」
那些天的深夜,謝雲常常輾轉反側,在對農村的感情與自己的家人之間徘徊不定。
謝雲的婆家,是國家級貧困縣——湖南桑植縣。而讓謝雲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丈夫的奶奶活到80多歲,從來沒去過縣城。第一次到謝雲家,看到日光燈,歡喜極了,回家就跟鄰裡說「孫子家的牆壁會發光的。」
農村的貧窮,農村人的淳樸,以及學院領導的信任……成了謝雲下鄉的原動力。她下定決心走進農村。
浙江麗水青田縣季宅鄉,這個有6個行政村共14000多人的山鄉,成了她夢開始的地方。
用真情和行動打動農民
一個弱女子,一沒資金,二無勞力,要想在人生地不熟,言語又不通的山鄉順利開展工作,談何容易!
下鄉後第一次在季宅鄉裡過夜,空蕩蕩的鄉政府只剩下謝雲一個人,宿舍裡除了一張床和桌椅外,什麼都沒了,只有偶爾的狗叫聲才能打破寂靜。
謝雲告訴記者,剛來那會她都被嚇哭好幾次,特別是有一天晚上狂風暴雨,謝雲住二樓,半夜三更,突然就聽見「咚、咚、咚」的敲打窗戶聲。「二樓怎麼會有人敲打窗戶呢?是做噩夢還是有小偷?」謝雲嚇得直縮在牆角,一動不敢動,心裡「撲通、撲通」地跳著。幾分鐘後,聲音不再傳來,她才一屁股坐倒在地,哭了起來……第二天早上,謝雲起床,發現一隻長梯子直挺挺地立在窗下。
「當時都有打退堂鼓的心裡了,但想想剛剛來就這樣走了,又不甘心。」謝雲稱,因怕丈夫和學院領導擔心,她一個都沒告訴。
經過三個月的走訪,謝雲發現季宅茅山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除了幾塊還不夠解決溫飽問題的水稻田外,最好的「經濟作物」就是番薯。靠農閒時間出門打工賺點錢,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謝雲決定先在茅山自然村建一個示範果園。
茅山村村民邱榮華告訴記者,一開始,大家聽說省裡派來的專家,要在他們村裡搞生態果園,大家都非常興奮,各家各戶都把在外打工的強勞力叫回來,但當大家了解到所謂的專家是「弱女子」,且前幾年需要大量投入而無產出時,他們都失望了。「原定於晚上7點在村支書老洪家開會,村裡沒有一個人去,大家都不相信她。」
那晚,謝雲一個人抱著枕頭哭紅了眼。
謝雲知道村民不相信「紙上談兵」,在觀察她是不是來幹實事的。村民們心裡清楚,特派員幹一陣子都是要走的。
「當時我就決定用實際行動來獲取村民的信任。」謝雲笑著說,就一家一戶登門拜訪,與農民談心、交朋友,吃住在農家,走村串戶真正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幫他們解答果樹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的問題。並從自己的科研經費裡拿出錢來,帶村民前往雲和縣的萬畝雪梨基地、麗水市的萬山鄉科技農林園區現場觀摩,實地感受。
看到當地的環境資源比自己的老家還要差,但是當地農民利用科技,辦起了生態果園、科技園,一個個住進了別墅,開上了小車。茅山村村民們再也坐不住了,紛紛要求馬上開工,21個原來計劃外出打工的農民也全都留了下來,要在家鄉經營發展生態果園。
逼出來的「山海經濟」
要在茅山鄉山上種植果樹,並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海拔400多米的茅山鄉已經拋荒很多年,野草長的人都走不進去。山路又是那麼窄,那麼陡,如同一條蜿蜒曲折、來來回回重疊個不停的的絲帶,時常不到百米就有個180度的大轉彎,石頭也是那麼鋒利,怎樣才能開荒種植果樹呢?
無奈之下,謝雲只好採用最原始的辦法,花了幾千元買來一頭大青牛,和鄉親們一起把整個山頭都犁了一遍。
可是,果園沒有結果之前,讓村民吃什麼,依靠什麼生存?這又是一個難題。
「當時看到山裡有很多的野花,這些生命力頑強的野花,如今可是城市與公路綠化的寶貝,何不在生態果園裡套種野花。」謝雲笑笑說道,這樣一來可以為農民增加收入,二來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於是在2006年春,謝雲找到了杭州綠源園藝公司,並最終與其結成了合作夥伴,籤訂了野生花卉種子的收購合同,以每千克24元的價格對花卉種子進行包銷,這給農民吃了個定心丸。一些村民開始試種野花,沒想到種植第一年,野花的畝產效益就達到了2000多元,這讓很多村民喜出望外。
目前,謝雲的「水果+花卉」套種模式已經推廣了915畝,果園中套種黃花決明、二月蘭等野生花卉,將牧草種植、花卉栽培、綠肥培植和水土保持結合了起來。而村民也從生態農業中受益,除每畝2000多元的決明收入外,3元一斤批發價的翠冠梨也是供不應求。
最美科技員:最對不起的是家裡人
在謝雲去青田季宅茅山村時,她兒子的腿疾已經相當嚴重,才10歲的他患髂關節滑膜炎多年卻一直沒有確診,且連日高燒,腿疼的一點都動彈不了,整夜整夜地哭,而她和丈夫卻都在外地,家裡兩位老人一籌莫展,送到醫院時病情一度告危。丈夫鄧本軍負責全校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工作繁忙,還要包攬全部的家務……
說到這裡,謝雲的眼角一度微紅,「不過我的兒子很可愛,每次都在電話裡問『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啊?』」。
「這幾年來我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兒子。」謝雲表示,兒子患髂關節滑膜炎四年,因為茅山村需要她,她一步都離不開,所以她一直都抽不出來時間陪兒子去動手術,導致她兒子在床上躺了四年。
茅山村村民知道謝雲因為下鄉幫助他們,而誤了兒子及時就醫,導致髂關節滑膜炎久治不愈的事,比她還急,上山採了很多獼猴桃的根和夏枯草給她兒子治病。
「我看都村民們為了我孩子滿山的去找獼猴桃的根和夏枯草,真的很感動,感覺自己沒有來錯地方,他們非常尊敬我,這和當老師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他們的這種真心,可能不太會表達,但會讓你心裡暖洋洋的。有的人去支邊,去援疆,尋求的就是這種感覺,而我既是工作,又能找到這種感覺,很難得。」謝雲表示,兒子病好了之後,她直接就把青田當做了她的「第二故鄉」,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呆在這裡。
「這裡有我的3個基地,2個合作社,一個民辦研究所,而且我的博士論文寫的也是這裡的紅花油茶,離開這裡我就沒有根基了。」她說,「你一定要到農村來,到了農村之後,你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國家的農民,才能知道他們是如何生活,如何思想,他們需要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技能。」
據悉,自2003以來,青田縣委縣政府通過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1424」工程,引進307個扶貧項目和663個新品種,舉辦了900多期的培訓班,7000多人次的農民培訓,培育了6698戶示範農戶和98個專業技術協會,使農民收入增加了2.4億元,19000個就業崗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