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山市十件民生實事清單上,一項民生工程正在悄然落成:南頭鎮東輝食店、民眾鎮黃牛仔酒樓、西區李炳記燒味店,一批老字號搖身一變,成為鎮區長者飯堂。政企聯手兜底困難老人,兩餐溫飽之餘,長者飯堂成為老人們聚餐的好去處。全市每個鎮區至少成立一家長者飯堂的民生實事清單即將兌現,這是中山推動民生事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生動註腳。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近年來,中山在民生領域敢闖敢試,在全省率先打造三大幫扶中心,以破解困難家庭在醫療、教育、住房三大方面的「老大難」問題。今年,在疫情大關面前,中山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著力提升群眾就醫便利度,30家醫療機構上線健康中山「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平臺,覆蓋全市24個鎮區,從失能、高齡老人到母嬰人群的護理,實現居有所安、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中山在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織密民生保障的大網,讓一份份民生實事清單真正落實,惠及社會最基層。
●曾豔春 廖冰瑩 鍾民軒
養老
每個鎮區將建立至少一家長者飯堂
每天上午11時,還未到飯點,在中山市五桂山石鼓村盛地山莊的包間內已有老人抵達,3張十人桌不一會兒就陸續坐滿村裡年長者,大家相互攀談、聊起家常。
從去年12月起,五桂山首個黨群服務中心長者食堂在桂南村揭牌,服務村內高齡長者、孤寡老人及困難群眾。不久後,五桂山其他4個村黨群服務中心長者飯堂陸續揭牌並正式對外開放,實現「長者助餐服務」在轄區各村全覆蓋。五桂山80歲以上的戶籍老人或60歲以上的戶籍孤寡老人均可到鄰近的黨群服務中心長者飯堂免費用餐。
今年7月,中山西區一家老字號飯館李炳記燒味店正式成為西區的首家長者飯堂。同樣在中午11時,一群長者陸陸續續走進西區煙洲市場邊的李炳記。經過店員手機「掃臉」及優惠券抵扣等一系列操作後,老人們用9元就能吃上一頓午飯——一碗湯、一碟叉燒滑蛋飯。在這家長者飯堂有2套餐牌,清晰地列出了長者飯堂專享優惠價。長者的餐牌跟普通食客有所不同,18種菜式,長者可獲補貼2元、半價或全免。
西區與老字號合作打造長者飯堂,採取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付一點的方式,兜底服務困難老人,同時給西區戶籍60周歲及以上的長者普惠性就餐補貼。西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工、負責人侯雅夢認為,居家養老的長者也需要陪伴,長期待在家裡容易形成負面的心理和情緒,身體機能也退化得更快。「有了長者飯堂,大家就有了更多的理由和動力出門走走。」侯雅夢說,這正是他們與李炳記合作打造長者飯堂的初衷之一。
長者飯堂陸續在南頭鎮、民眾鎮、南朗鎮、板芙鎮、神灣鎮等24個鎮區建立,每個鎮區將建立至少一家長者飯堂。為發揮政府兜底保障作用,兜底困難老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山市民政局創新提出「3+4+N」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每個鎮區至少一家長者飯堂的建設,僅僅是「3+4+N」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圍繞老年人開展的助餐基本服務。
中山市民政局局長沈名曉表示:「長者飯堂不僅是為長者解決吃飯問題的飯堂,它更是給長者提供交流的平臺,是老年朋友聚會聊天的場所。這讓長者心情舒暢,也讓年輕人騰出時間、精力解決家庭以外的事情。家庭和諧,社會也就和諧了。」這不僅解決養老問題,更解決了社會問題。
醫療
「網際網路+護理」深入社區
今年8月初,家住中信左岸的張敏(化名)為她的父親成功預約了中山市中醫院第一單「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她的父親張先生是一位尿毒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患者,左足部有兩處壞死傷口,需要換藥處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每次來院換藥需兩名家屬陪伴,輪椅出行。
無意中了解到「網際網路+護理服務」的張敏,嘗試預約網約護士,上門換藥,而這個過程僅僅用了半個小時。「我用手機預約護士,選定上門時間,我們在家等待就可以了,這大大減輕了家屬的負擔,減少了來回奔波,也減輕了老人的疼痛和不適。」張敏說。
為滿足更多高齡失能老人、康復期患者等特殊人群上門護理服務的需求,在試點工作基礎上,今年,中山市衛生健康局根據實際情況及醫療機構自願報名情況,確定全市30家醫療機構上線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其中,包括已開展業務的試點醫療機構8家、增加的醫療機構22家,這些醫療機構覆蓋全市24個鎮區。
出院後的患者、高齡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母嬰人群、康復期患者、終末期患者、慢性病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其他有居家護理需求的特殊病患人群均可足不出戶預約網約護士。
目前,「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囊括新生兒護理、產後母嬰訪視、糖尿病足護理、壓瘡傷口換藥、刮痧治療、拔罐療法等常用中醫護理服務項目及常用醫療護理服務項目100餘項。費用明細包括上門服務費、護理費,每次服務時長1小時以內,超出時間需額外收取服務費。
自2019年7月中山市「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平臺上線啟用以來,中山市預約上門護理服務就達到了889人次,在線護士843人,上門護理總時長700多個小時。
2019年起,國家衛生健康委開展了「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廣東省成為全國6個「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省(直轄市)之一,中山成為全省9個試點市之一,25家公立醫院全部上線健康中山「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平臺,是中山市2020年十大民生實事之一,其工作目標是提升群眾就醫便利度。
因臥病在床,出現排尿困難的南頭鎮患者張先生,曾預約網約護士服務。「『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幫了大忙,十分感謝護士上門提供服務。」他如是評價。
教育
近兩年增加義務教育公辦學位超1.5萬個
9月開學季,首次開班建校的中山市迪茵公學,提供三到六年級、初一、高一年級共3000餘個學位。新校址落成的南區竹秀園中心小學,為南區提供了1900個學位。加上復建的百年學校大湧鎮安堂小學、計劃明年開學的東區長江小學等,近兩年,全市完成公辦中小學校新建擴建25所,增加義務教育公辦學位超1.5萬個。當前,中山各鎮區正重點推進學校增班擴容工程建設,學位擴容再添動力。
比如,在學前教育領域,今年中山就出臺了《中山市公辦幼兒園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對新開辦的公辦園給予專項獎補,加快推進公辦園建設。筆者從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了解到,通過擴容擴班、新建、改建、回收、回購、轉制等舉措,2020年預計全市公辦園佔比將由34.2%提升至40%。為滿足市民對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的需求,今年6月發布的《中山市公辦幼兒園委託管理工作指引》,更是中山探索「委託管理」的公辦園辦園方式,增強辦園活力的一大創新之舉。
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東鳳鎮佛奧花園小區配套幼兒園回收舉辦為公辦園,東鳳鎮2所民辦幼兒園已順利轉為公辦幼兒園,三鄉鎮嘉寶第一幼兒園、第二幼兒園、東區三溪幼兒園新設立公辦園以及沙溪鎮中心幼兒園完成遷建擴班;另有南區第一、第二幼兒園,港口鎮第一幼兒園,橫欄鎮第二幼兒園,坦洲鎮七村第二幼兒園進入籌設階段;三角鎮精彩童年幼兒園已完成民辦幼兒園轉為公辦幼兒園的委託管理協議籤訂工作;阜沙、東區、開發區等3所新建公辦幼兒園進入施工階段。
「從辦學質量和條件上來看,中山市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分布呈紡錘狀,即優質學校愈發凸顯、薄弱學校逐漸減少,基本實現義務教育整體均衡發展。從學位區域分布上來說,根據蛛網狀結構發展的人口分布變化趨勢,主城區學位供給規模進一步擴大,契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市教育和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各鎮區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為辦好優質教育,中山多措並舉推動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其中包括實施「小學1+1共進工程」項目,在全市範圍內選擇20所小學作為試點實驗學校,兩兩結對,互促互助,紮實推進課程改革,通過聯合開展教育教學研究。通過「三名工程」建設,近年來,中山先後培養出正高級教師29人、省特級教師57人、省名校長4人、省名教師7人、省名班主任13人、省「特支計劃」基礎教育名師2人,培養了一大批在省市內外有影響力的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
2019年5月,中山一中鐵城中學和中山一中西區中學正式掛牌成立,中山加強制度設計創新,推進集團化辦學、民辦學校規範達標和品牌提升雙計劃、優化民辦學校評價機制等各項改革,加快義務教育發展模式轉型升級……隨著教育各項工作的推進和落實,中山為推動教育的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努力實現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聚焦
為長者提供專業化評估細緻化看護
添叔的「五星級養老院」生活
7月下旬,隨著再次開放一月有餘,中山火炬開發區頤康老年服務中心新增了五六位前來入住的長者。「封閉管理這幾個月來,每天都有不少電話打來詢問開門時間。上個月重新開放,就接收了好幾位長者。」據頤康中心副院長何潔華介紹。頤康中心主要為火炬開發區內五保供養對象提供集中供養服務,優先收住「三無」、五保、失能、失獨、高齡、貧困老人。該中心曾被廣東省民政廳評定為廣東省2017年度五星級養老機構。目前,該中心入住長者140餘名。
80歲的添叔(化名)到頤康中心已經大半年了。因行動不便,長期與輪椅相伴,生活無法自理,遂來到養老院。
為了更好地為添叔制定護理計劃,工作人員對他作了一番專業評估。頤康中心負責人陳世開說,2016年,頤康中心成立中山市首個老年人能力評估專業團隊,「我們對日常生活中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社會參與等四個一級指標,以及下設的22個二級指標來為老人作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來判定長者的身體能力等級,分為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經過評估,添叔確實達到了護理標準,入住頤康中心,接受護理員照護的要求。
但個性要強的添叔,對於評估結果並不認同,他仍然一天給兒子打上20多次電話。在陳世開看來,老人進入養老院生活時,心裡有牴觸是正常的。有的老人會覺得自己還能自理,有的老人擔心家人不再關心他們了。
於是,頤康中心一方面開始轉移添叔的注意力,一方面積極與家屬溝通,建議添叔的兒子由每月一次探訪改為每周一次探訪。如今,添叔雖然嘴上仍會嘀咕著回家,但總算能在頤康中心安穩地住下了。他甚至每天都會到工作人員的辦公室裡和大家聊天。
「和老人聊什麼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陪伴他們。」陳世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