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講究「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在古典園林中,常常利用「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的造園手法來塑造地形。地形是構成園林的骨架,人們對於一個空間的感受,以及空間內的景觀、排水、功能布局、小氣候等等因素,都會受到地形的影響。
就園林的整體觀而論, 如果把整個園林比擬為一個人, 則地形好似人體的骨架, 其作用不言而喻。園林的地形改造對於園林各種功能的實現與發揮, 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闡述地形改造在園林建設中所具的八個方面作用。
第一, 地形改造可使園林產生再現自然的多種景觀, 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我國古典園林中就有許多以山體、水體造景的典範, 如明代南京徐達王府之西園 (今南京之瞻園 )、清代揚州之個園和蘇州的環秀山莊,這些園林都通過模擬自然, 成功地塑造了山水地形, 使之體現自然界山水的地貌景觀。
第二, 地形改造是避免園林一覽無餘, 實現園內分隔空間的有效手段。園林的地形若缺乏有效的空間分隔, 則全園的景物往往容易被遊人一覽無餘, 使遊人感到索然乏味。中國園林之營造, 善於根據用地功能和造景條件的不同, 將園林分割成若干個各具特色、功能相異的景區, 形成園中之園。為了避免不同景區間的互相干擾, 便需要在各個景區之間設置適當的屏障,對園林進行空間分割。如果使用院牆來分隔空間, 往往會加濃園林的人工氣氛; 若採用構築適當的地形、水體、堆山、挖河、築池, 再在山崗上栽樹植草, 則既實現了園林的分隔圍合, 又能增添園林的自然氣息。由此所形成的景觀, 就會顯得自然而富有生機。
第三, 地形改造能夠形成各種遊覽空間。營造園林時, 常常將園林的遊路設計與園林的地形改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 以便使遊覽進程中的景觀, 在空間感受上富有開合收放、輕重俯仰等多方面的變化和對比, 並使園林內的空間景觀富有節律性的藝術變化。
第四, 地形改造有助於多種造園藝術手法的採用。進行園林地形改造時, 為豐富其內容, 就需採用障景、借景、框景、夾景、抑景等多種造園藝術手法, 以求提高園林景觀的藝術審美價值。
第五, 地形改造能夠改善園林內的小氣候。園林內的地形經適宜改造後,其所營造的水體就能對改善該園林內的小氣候產生積極的作用。
第六,地形改造有利於園林地表的排水。園林的用地如果呈一片平坦,那麼, 一旦下雨之後往往排水不暢,形成積水。這不僅會影響園內植物的正常生長,而且積水多了還會淹及到園路,影響園林內的遊覽交通。園林用地按科學的豎向設計來挖湖堆山、改造地形,便可以使園林地面形成多個起伏的坡面,足以排水。
第七,地形改造有利於豐富遊園活動的內容。園林中經過恰當改造地形而形成的河湖、溝谷、坡地、山崗等多種多樣的地體、水體,可用於開展內容豐富的遊園活動。
第八, 地形改造有利於實現園林植物的多樣性。為園林中種植豐富多樣的植物, 創造了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