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體內有一個「小宇宙」,臟腑各司其職,「升降浮沉」維持著氣機的平衡。《黃帝內經》中記載:「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人是自然界天地之間的產物,體內的循環與自然界是和諧統一的。自然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體機能也會隨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任何人都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
中醫的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對應臟腑肝心脾肺腎,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體現。然而,世人不知五行「相生相剋」奧秘,例如得了咳嗽、便秘等疾病,只知「見咳止咳」、「見秘治秘」,從而導致病情纏綿難愈。
咳嗽便秘的關係
中醫學認為肺主氣,司呼吸,為華蓋為嬌髒,是全身氣機宣發肅降的主導。「咳嗽」是肺氣失宣的具體表現。大腸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便秘」是其常見的臨床表現。中醫基礎理論記載:「肺與大腸相表裡」。因此,二者相互之間的影響,不言而喻。如今,「見咳止咳、見秘治秘」的現代治療方法,已是家喻戶曉。各類止咳藥和通便藥悄悄走進百姓家庭,過分濫用這些藥物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可磨滅的後果。
「見咳止咳」的誤區
現代醫學認為咳嗽是機體為了排出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方式,「見咳止咳」是司空見慣的治療方式。而中醫學認為,咳嗽是「肺氣失宣」、「肺氣上逆」的臨床表現,病因有外感和內傷兩大類,治療方式上則是迥然不同。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犯肺,有風寒、風熱、風燥等;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有肝火、痰溼、痰熱和肺虛等。《素問·咳論》記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見咳止咳」好比房間裡進來了一個小偷,被主人發現後,反而關閉門窗,只會是「兩敗俱傷」。正確的處理方式是把門窗打開,給「賊寇」一條出路,是「宣肺止咳」方式的最好比喻。
「見秘治秘」的誤區
很多人只是片面地認為,便秘就是糞便乾燥,一定要用清火的藥物才能治療。其實不然,便秘常見的糞質是乾燥的,有時也有稀便,只要伴隨排出費力、排出不暢、間隔時間延長或肛門墜脹等均可診斷為便秘。
曲靖市中醫院便秘專科團隊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認為,以虛證為主的便秘佔總發病率的50%~60%。琳琅滿目的通便藥均是針對實熱證為主,長期服用寒涼藥物,會對腸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比如腎陽虛、脾陽虛或心陽虛等。若是肺氣失宣引發的便秘,治療上以宣肺潤肺為主,取「提壺揭蓋」之意。不得使用寒涼瀉下的各種藥物,否則會導致久咳不愈、腹脹腹瀉的病情。
辨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風寒要點
咽癢、痰稀色白、流清涕、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麻黃湯加減(麻黃、杏仁、桂枝、甘草、生薑、荊芥、蘇葉)
風熱要點
咳痰黏稠、咽痛、鼻流黃涕,口渴,舌苔薄黃。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飲加減(桑葉、菊花、薄荷、連翹、桔梗、貝母、枇杷葉、蘆根)
風燥要點
乾咳無痰、痰少而黏、咽喉幹痛、唇鼻乾燥、舌質紅幹少苔。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湯加減(桑葉、薄荷、天花粉、浙貝母、沙參、梨皮)
辨內傷咳嗽
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反覆發作,病程長,無惡寒發熱、頭痛等外感症狀。
痰溼要點
咳聲重濁、痰多、粘稠、色白、晨起尤甚、胸悶脘痞、大便稀溏、舌苔白膩。
治法:燥溼化痰,理氣止咳。
代表方:二陳平胃散加減(陳皮、半夏、茯苓、蒼朮、厚樸、杏仁、紫菀、款冬花、薏苡仁)
痰熱要點
痰多黏稠或黃稠、痰有腥味、胸脅滿脹、面赤身熱、咳欲飲水,舌苔黃膩。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湯加減(黃芩、知母、梔子、桑白皮、貝母、瓜蔞、竹瀝、大黃)
肝火要點
咽幹口苦、胸脅脹滿、痰少質黏、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質紅苔薄黃。
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加減(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梔子、丹皮、青黛、海蛤殼、蘇子、竹茹、批把葉)
陰虛要點
痰少黏白、或痰重帶血絲、口乾咽燥、午後潮熱、顴紅盜汗、舌質紅少苔。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百合、川貝母、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咳嗽便秘不可怕,中醫治療有妙招
單純止咳不可取,宣肺止咳有技巧
風寒風熱不可混,外感內傷有要點
八綱辨證不可忘,辨證明確有規範
寒潮來襲重預防,增強體質是關鍵
飲食結構要合理,肥甘厚膩少攝入
伴隨便秘要處理,腑氣通暢安五臟
久咳便秘要重視,中西結合效更佳
本文作者:吳禮龍
雲南中醫藥大學附屬曲靖醫院(曲靖市中醫醫院)肛腸盆底中心主治醫師,雲南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二級工作站成員。中華便秘醫學會副秘書長、雲南省肛腸盆底疾病專科聯盟秘書長,雲南省中醫藥學會青年中醫工作委員會委員。
擅長:頑固性便秘、大便失禁、腸易激症候群、特發性肛門直腸痛、痔瘡、肛裂、肛瘻、肛周膿腫、腸梗阻、盆腔疼痛症候群、壞死性筋膜炎、直腸脫垂、結腸炎、結直腸癌等。
掃碼諮詢
責任編輯丨馬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