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56位有趣靈魂爆笑來襲,《認真的嘎嘎們》帶著一份讓gagman充實綜藝行業的使命感,用賽制打磨一群「認真」的選手,讓「有趣」這一值得追捧的特質得到應有的價值體現。
作者 | 西西
「我們為什麼要選gagman?」
《認真的嘎嘎們》的誕生並非巧合。2019年年中,騰訊視頻準備在綜藝市場開發新的賽道,打造一檔針對綜藝人的選秀節目。而在此前的兩年中,伴隨著「新秀計劃」的推出,《明日之子》、《創造營》和《演員請就位》等垂直於各品類的S+級選秀節目接踵而至,也都收穫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同時,綜藝市場的供需也已發生改變,諸如《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之類的語言類節目層出不窮、各類真人秀節目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想上綜藝的明星永遠不缺,但能hold住明星的優秀綜藝人數量卻沒能跟上步伐,眾多綜藝節目面臨著缺乏合適MC人選的困難。
行業需要一群為綜藝而生的人。
「這是行業的背景需求。節目越做越多,對人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但市場卻缺少可以穩定持續地幫助綜藝產生效果的一批人。」企鵝影視天馬工作室副總監、《認真的嘎嘎們》監製李笑對《三聲》說。
01 | 什麼是「gagman」?
在中國綜藝市場的語境之下,「人與人的關係」往往承擔了劇情的主線,真人秀部分的分量逐漸加重,兼具舞臺魅力、控場能力和節目效果的gagman也漸漸成為了最搶手的資源。
《認真的嘎嘎們》敏銳地捕捉到了國內的綜藝人青黃不接的巨大缺口。十年前活躍在熒幕上的是何炅,十年後導演製片人們最先想到的MC還是何炅。新生代綜藝人在缺乏主持功力淪為陪襯的同時,還要面對跑通告消耗流量之後的疲軟心態。
「除了主持人之外,其實所謂的綜藝人、新人,目前是斷層的狀態。」李笑對《三聲》表示,「其他行業有了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之後,都在推動整個行業發展,對於gagman這個群體來講,我們也需要新鮮的血液。」
從策劃到成型,《認真的嘎嘎們》經歷了近一年的時間。建立在為行業輸出的背景之下,平臺希望通過節目選出來的綜藝人,能夠掌握被行業使用者所認同的能力,真正服務於綜藝行業。韓國節目《gag concert》已經舉辦了十八年,並在十八年間為綜藝節目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綜藝人才,那麼中國為什麼不可以有gagman?
但《嘎嘎們》的實際製作難度卻遠高於想像。節目組很快遇到了第一個棘手的問題:尋找gagman。正如李笑所言,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選秀節目都在各個圈層內舉行——說唱、街舞、偶像都是某一特定類型,但當有機會為綜藝行業選秀時,受困於非垂直品類的限制,選手來源也難以界定。
問題繞回本質——如何定義gagman?《嘎嘎們》沒有狹義地為gagman搭好既定框架,gag是一種能力,gagman也可以是任何人。
《嘎嘎們》對gagman的釋義只給出了兩個詞,一個叫怪,一個叫有趣的,連起來叫怪有趣的。gagman們應該是特質突出、共性並存的。他們雖各自有一套方法,但都可以做到「極致好笑」;他們天生有趣,甚至有的人憑外形就能逗笑觀眾;同時,現在的他們可能隱藏在任何地方,等待著一個散發光芒的契機到來。
在第一期節目中,觀眾就可以發現參賽的gagman的多元化,他們來自不同領域,有著各自的職業經歷。編劇李飛帶著東北大碴子味兒出場,他介紹自己會唱跳、會rap,優點中甚至還加了「腿長」一項,但又在其他選手紛紛下場即興battle中「輸得慘烈」;歌手曹璐自帶韓國演藝大賞的光環而來,一發技中假扮美人魚,利用大量海洋球道具獲得了導師們的三個「嘎」;演員張小婉和管樂組成了塑料姐妹花組合,用肢體搞笑完成空乘安全演習動作,直接拿到了導師大張偉的金鑰匙。
節目播出後,網友直呼「有趣的靈魂讓我嘎嘎一笑」、「治癒不開心,每周必追」。「被許天奇尬笑」、「嘎嘎名場面」等熱門話題也在節目播出後短時間內獲得了上百萬的互動量。
在有趣靈魂的寶藏庫中,《嘎嘎們》已摩拳擦掌開始「掘寶」——「好笑」是天生的,但成為一個gagman,是需要培養的。在節目組的設想中,gagman可以在不同的綜藝中展現自我,培養自己gag的能力。「讓觀眾可以產生共振的,我們把他選進來。」
也正是如此,《嘎嘎們》或許可以一直做下去,「因為gagman的價值源源不斷,只要你做,他就會存在在那裡,只是他們現在不知道如何發現自己的gag能力,如何去找你。」 在節目組的設想中,當《嘎嘎們》進行到第二季、第三季,越來越多的「素人」自會發現自己的gag點,加入節目,成為gagman。
02 | 什麼是「認真」?
在「怪有趣的」背後,是《嘎嘎們》對綜藝人系統化、體系化、行業化的重塑。《嘎嘎們》帶著一份讓gagman充實綜藝行業的使命感,用賽制打磨一群「認真」的選手,讓「有趣」這一值得追捧的特質得到應有的價值體現。
那麼,什麼樣的gagman,我們願稱其為「認真」呢?
首先,是極致的熱愛。大張偉曾對節目組表示,《嘎嘎們》的名字起得好。嘎嘎既是gag的意思又是鴨子的意思,專指在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在水裡拼命撲騰——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拼命撲騰的那群人。而李誕說gagman的可貴之處在於real,敢於用幽默的方式暴露自己的缺點,自己還樂在其中,而這些若非沒有一顆充滿熱愛的大心臟,絕不能完成。
有人說,從前的綜藝人是用惡搞自己、取悅觀眾,那麼現在的gagman便是散發自己內心本身的快樂和熱愛,來愉悅觀眾。這一份天生的有趣和熱愛,是後天無法培養、也無法訓練的。
其次,是編創的能力。《認真的嘎嘎們》總導演朱慧向《三聲》描述了她在五六年前前往韓國KBS電視臺調研gagman時的細節。在後臺待機室,有100多名gagman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人擠人、桌挨桌地在進行創作。「他們不像喜劇人,本質上還是演員,缺乏編創能力。」 朱慧說,「gagman不是明星,必須要不斷地創作,他們是演自己。」
最後,是即興的反應力。常常有主持人救場的名場面為人津津樂道,也常常有平時很好笑的MC玩笑過度現場翻車。渾身是梗不難,靈活反應、把握好度卻是一門值得長時間修煉的課程。
因此,在編創、即興能力和演藝經驗上打磨,成了《嘎嘎們》確立選秀賽制的基礎。
選手們將在四次大考核中展現包括一發技、playgag和綜藝競演等在內的才能,在這樣的過程中,gag都需要自編自導自演自創,而gagman身上的特質也正於此指向「原創」。所有的輸出、才藝、內容都是gagman本人的演編創為一體的產物。
而在playgag階段,節目組又特意把場景設定在了綜藝環境之內,加入了「不服」的環節。與《笑傲江湖》挨個上舞臺表現的形式不同,選手們在一起可以gag不服,和導師、對手互相交流。與在音樂、影視等領域本就有所本職工作的藝人不同,《嘎嘎們》對56位參賽gagman的要求更為「嚴苛」,gagman需要長時間駐留在綜藝之中,花許多心思去琢磨、創作。
擁有數十年主持人經驗的何炅負責幫助gagman克服「尬」的心態,「尬」住了的時候反倒要把尷尬轉換成為輸出笑點的契機;李誕教參賽者們放低對綜藝中的廣告的牴觸,也就是作為綜藝人最基本的能力——如何在不經意間將廣告效果開發到最大;而對大張偉來說,他對於諧音梗的靈活運用都可以傳遞給gagman,從基礎開發他們的編創能力;陳偉霆認為gagman雖然不是偶像,也要利用在舞臺上的機會對自己進行表情管理、身材管理。小的賽程聚焦於gagman的成長之上,經過培訓之後,任何一個gagman都可以被直接輸出到綜藝節目裡。
此外,節目組邀請了包括嚴敏、王徵宇和吳彤等在內的著名綜藝導演,為gagman量身打造綜藝節目。而在真人秀的部分,何炅、大張偉、李誕和陳偉霆四位導師也將通過導師課分門別類地引領gagman發掘成為綜藝人的必備條件。
綜藝競演的最終定位為gagman們成團,並通過團輸出一檔綜藝節目。這樣的設置與行業保持著一致,綜藝競演的考量不僅僅是gagman的個人輸出,還有與整個團隊的適配性:gagman在進入到行業內之後,必須要擁有與他人、與環境、與舞臺和與觀眾打交道。
以此幾個環節,節目組期望能夠打磨選手的編創能力,互相吸取不同風格的創作理念,磨練即興控場的能力,為職業道路提供豐富的靈感儲備和經驗基礎。
對騰訊視頻來說,《嘎嘎們》的必要性在於網際網路和全行業對於內容生產的剛需。「無論是短視頻或長視頻平臺,甚至是B站用扶持UP主的方式也好,其實大家都在追求更豐富的內容形態。」李笑解釋道,「有創作能力、有表達能力,就是現在我們對gagman的理解。節目給了他們更豐富的可能性,讓他們足以被看到。」
國內喜劇類綜藝迭代相襯,《嘎嘎們》的在解決行業市場目前面臨的困境之上,也致力於為觀眾提供更簡單純粹的快樂。節目組所做的觀眾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喜歡「開腦洞」、會被「出其不意」逗笑。
而《嘎嘎們》正立足於此,尋求行業破圈之道,以多種形式、多重方法來探索綜藝的新方法——在全民票選出道的選秀邏輯之下,節目最終呈現的gag6將肩負行業的「使命感」,覆蓋更廣泛的人群。而大家都能「嘎」起來的新偶像,也將服務於整個行業,帶來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