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候選人俞明希(左)和奈及利亞候選人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在瑞士日內瓦出席會議|新華社
近日結束的G20峰會在會議宣言中強調「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性一如既往」,然而,峰會仍未能就世界貿易組織(WTO)所陷困境找到明確出路,尤其是最為緊迫的WTO總幹事遴選困局。
自阿澤維多8月31日正式卸任以來,WTO總幹事人選至今懸而未決。原定於最晚11月7日公布WTO新任總幹事的日程只能推遲,而計劃於11月9日召開的旨在討論最終人選的WTO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也因疫情等原因再次延期。
WTO總幹事遴選程序一般在現任總幹事任期到期之前一年啟動。由於上一位總幹事巴西籍的阿澤維多提前離任,所以本次遴選提前於6月份開始啟動,且磋商速度明顯加快。
目前,前兩次磋商順利完成,從8位候選人中選出了兩位候選人,分別是同時擁有奈及利亞籍和美國籍的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和韓國籍的俞明希。
但於10月19日—27日展開的第三輪磋商在臨近尾聲之時陷入困境:就在大多數成員國,尤其歐盟表示支持伊韋拉,且WTO總幹事遴選小組隨後確定其為唯一推薦人選後,美國隨即提出反對,明確表示支持俞明希。美國對伊韋拉的否決出乎主要成員國的意料,同時也使得第三輪磋商實際上無果而終。
美歐爭奪WTO事務主導權是直接原因
實際上,當前的WTO總幹事遴選困境只是WTO面臨諸多困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美國多次阻撓WTO爭端解決機制上訴機構大法官遴選,最終導致上訴機構在2019年底因大法官人數不足而不得不停擺,歐盟隨後牽頭設立臨時性上訴機構,並吸納中國等主要成員加入。阿澤維多提前宣布離職後,WTO原計劃8月在現有的四位副總幹事中選出一位代理總幹事。但美國堅持要求美國籍副總幹事出任代理總幹事,而其他WTO成員則傾向於德國籍的副總幹事,結果最終未能選出代理總幹事。
WTO的困境源自主要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博弈,阿澤維多的提前離任就同這種博弈有關。而此次WTO總幹事遴選的困境也使得美歐之間爭奪WTO事務主導權的博弈愈發顯現。2018年以來,美國貿易政策代表多次詬病WTO在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削減方面乏善可陳,並明確提出對歐盟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抱怨。此外,美歐在WTO框架下的航空補貼爭端也日益加劇。
從此次總幹事的遴選過程來看,歐盟試圖主導此次WTO總幹事的人選結果,其27個成員國的選票實力也的確具備顯著的影響力。第二輪磋商結果幾乎印證了歐盟對WTO事務的決定性影響。歐盟在磋商結束前一天表示支持的兩位候選人雙雙進入第三輪磋商。不過,美國對於最終候選人的反對出乎歐盟的意料,使得幾乎確定的總幹事人選再次充滿不確定性。可見,美國並不願放棄對WTO事務的主導權,而歐盟和美國在最後階段的溝通顯然不足。
▲世貿組織瑞士日內瓦總部。|新華社
美新政府或不會改變總幹事遴選立場
WTO總幹事遴選遵循協商一致原則,也就是說,需要164個成員國的一致同意,至少沒有成員反對。因此,美國如果堅持反對,伊韋拉將很難順利接任WTO總幹事。從美國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的操作來看,川普政府在大選後改變WTO總幹事遴選立場的可能性較小。況且,無論如何川普政府都會持續至2021年1月,那麼在這段時期內,WTO候選人遴選困局都難以化解。即使拜登政府就任以後,美國也不一定就會更改其立場,畢竟,阻撓WTO上訴機構大法官遴選的做法並非始於川普政府,而是之前的民主黨歐巴馬政府。
對於歐盟來說,雖說韓國候選人也是歐盟在第二輪磋商中支持的候選人,但迫於美國壓力而改變已經公開表明的立場的做法不太符合歐盟的風格。
那麼當前的WTO總幹事遴選困局似乎又回到了兩個多月前代理總幹事之爭的情形:美歐互不相讓,代理總幹事無法選出,四位副總幹事維持原狀。一種可能的情形是,總幹事人選磋商繼續,直到2021年美國新政府上任後再行實質性磋商。第二種可能的情形是,兩位候選人輪流擔任總幹事,這在WTO歷程中有過先例。此外,投票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的可能性最低,但也無法完全排除。
作者:姜雲飛(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編輯:吳姝責任編輯:宋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