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府立陶板名畫之庭,靜賞安藤的光影切割哲學
翌日,揮別奈良,兩腿酸麻,直奔京都。
京都雖來過兩次,卻每次都匆匆而過,從未將這座古城的全貌收入眼底,它在我心裡的印象一直是殘缺的拼圖。這一次,我猜也同樣如此,畢竟我的目標僅僅在於那些安藤先生的建築。
199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國際園藝博覽會上,展出了四幅陶板畫,均為名作的仿真復刻,分別為莫奈的《睡蓮》、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和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結果這四幅陶板畫一炮而火,大受好評。
博覽會結束,這些陶板畫何去何從?最後四幅作品都被贈予京都府。大家又臨摹了四幅新作品,包括修拉的《大碗島的禮拜天下午》、雷諾瓦的《兩姐妹(陽臺上)》、梵谷的《星空下的絲柏路》和鳥羽僧正的《鳥獸人物戲畫》,最後委託安藤忠雄設計一座畫庭專門呈放這八幅陶板作品。此為這間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的來歷也。1994年建成開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室外美術館、唯一一個展出陶板畫的美術館。
從地鐵站一出來,就能看到通道裡有去往畫庭的指示牌。
陶板名畫庭園
一輛販賣日式熱狗的老車停在畫庭大門外,估計交過保護費了吧,哈哈。畫庭入口處有一小屋,一位阿姨端坐其中,給我賣票(100日元)、發了一張介紹的小紙頭。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站在外圍看過去的第一眼,嘿這混凝土的處理手法,不用問,就是安藤忠雄籤名一般的風格。但好像這地方看起來不怎麼樣,大門外,看不出裡頭是否別有洞天。而且,一開始還真的不知道它是室外開放式的設計。
入口處有平面圖和剖面圖,我先看看,看我看不看得懂。從空中俯瞰,這是一個狹長的長方形布局,主體建築像一個圓規展開了兩條長腿,中間加了一把尺子和方形的橡皮擦……請見諒我的想像力只能有這麼點水平;剖面圖一看,可以看出這又是一個有地面下沉部分的建築,如此一來,有大概兩層半到三層的高度。想像了一下,如此的結構,莫非這裡頭用的是迴廊的形式?容我慢慢走走。
陶板名畫庭園
入口通道左側的水池裡,看到了第一幅陶板名畫——莫奈的《睡蓮》。長條的陶板放置在淺淺的水中,仿佛睡蓮正浮於水池當中,意境貼合得極為巧妙。睡蓮的右側又是一條長長的通道,引領觀者進入安藤的混凝土世界裡,是不是開始熟悉了?
陶板名畫庭園
繼續往前走,會看到橫豎共有三道巨大的柱牆在庭院上空交匯。一開始,我覺得這三道柱牆貌似不經意存在,但是不是有點多餘,好像遮蔽了天空的存在。
但繼續往下走,才回神發現,剛才的三道交匯的柱牆,事實上將整個庭院的立體空間進行了立體分割。走到不同的位置觀察它們,發現其像是門洞,又仿佛是畫框,隨著太陽的高低變換,空間裡會因它們生出了更多天然的「光影畫框」。
長長的主軸通道右側牆壁上,是鳥羽僧正的《鳥獸人物戲畫》圖。該畫創作於日本平安至鎌倉時代,被認為是日本漫畫的起源,原畫現收藏於京都高山寺。
陶板名畫庭園
走到直道盡頭,一個U型折返,又是一條向下的長直道緩坡。牆壁一側的依舊還是《年獸人物戲畫》。但你有沒有發現,這時候看向直道遠方,就能看到重重疊疊不同的立體「畫框」出現在眼前。忽然之間,光影成方或成塊,有稜也有角,你是不是開始跟我一樣,好奇這個空間的變化是如何產生的?
安藤先生表達過這樣的意思:給予單純的幾何形式以迷宮般的表現,創造一種同時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的建築。是不是有點意思了?
陶板名畫庭園
沿斜坡向下走,左側的水池聯結著一個水壁。水流像瀑布一樣汩汩地從石壁上流出。水池邊上的石牆設計了兩個正正方方的窗戶,透過巨大窗戶看到的是外部的樹木。這一刻,感覺身處在一個巨大的居室當中。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向下的斜坡直道結束,再次U型折返,轉個彎兒就來到了下一層。咱們大中華的《清明上河圖》放置在內側牆壁,外側一端則掛著《最後的晚餐》。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繼續前往最底層,則會看到最大的一幅陶板畫,《最後的審判》。14.3米寬、13.09米高,蔚為壯觀,以至於不管在庭院裡的哪一層,都能輕易發現它的蹤影。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而在走向出口的坡道旁,水池邊上依次放置了三幅陶板畫,分別是《大碗島的禮拜天下午》、《兩姐妹(陽臺上)》和《星空下的絲柏的路》。這個時候能更清晰看到牆上方形開洞,以及空中交匯的柱牆在陶板畫上留下了重疊的空間,讓視角不再單一,也增加了畫面的變化感。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事實上,看完所有的畫,即可沿著直道離場。但我不甘心啊,遠道而來的我,怎麼也得多泡泡,多找些角度來審視一番。於是我又返回到起點,重新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發掘這座畫庭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空間演變之法。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陶板名畫庭園
越看,越被這空間的百轉千回所迷惑,所佩服。後來回國後我仔細研讀了一些書籍,才理解這樣的空間曲折變化,其實是承繼了日本傳統回遊式庭院設計的精髓。
站在出口,再回望這裡,你會發現它的外表低調得如同不起眼的街邊一角。誰能料到裡頭卻別有洞天?這就是安藤忠雄的厲害之處,營造出一個相對獨立與封閉的空間,裡頭清風徐陽,天際的陰晴風雲,都成為畫庭的天然裝飾。也許陶板畫會因此受到一定的「摧殘」,但這也是不得不遷就的小遺憾。四周是樸實無華的混凝土牆面,還有微微流動的水流,結合在一起,動靜之間營造出可以靜觀藝術珍品的絕佳空間。難怪有評論家評述安藤作品時,會認為他的建築在城市中對外是自閉的姿態,對內則是一番天地。
要我說,安藤先生真是一個光線切割的大師。下次再去,我一定擺好機位,拍個一天一夜的延時,看看世界到了這裡,日月星辰會如何輪轉與變遷。
陶板名畫庭地址:京都市営地下鉄北山駅下車即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