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馬雲,已經不是阿里巴巴CEO馬雲,而是鄉村教師馬雲。
他也切切實實在為中國的教育進行著努力,馬雲呼籲的這個「鄉村教育」問題,一直都是中國教育的老大難。
呼籲容易,成型很難。
之前看到一個照片:畢業照1個學生9個老師。
很多人第一眼的感覺就是,這個學生搞特殊化,這麼多老師就教他一個學生。
但其實,是因為這個學校是一所鄉村小學,讀到六年級順利畢業的只有這一個學生。
而那九個老師,則是學校全部的老師。
這所小學在甘肅省會寧縣白源鄉。
之前聽過一個新聞:一所學校10個學校1個老師。
這名59歲的老師在這個學校教書,一教就是38年。
眼看學生越來越少,眼看輟學的人越來越多,但他依舊沒有換過地方。
因為,沒有他,這個小學就連唯一的老師都沒有了。
因為,沒有他,這個小村的孩子就都無法上學了。
這所小學在河南省盧氏縣湯河鄉東部葫蘆嘴村。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講寒門學子?之前考入北大的留守女孩鍾芳蓉被很多人作為榜樣?
我想,除了我們常說的:讀書改變命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寒門也可以逆襲……這些成功學常說的雞湯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
在偏遠的地區,在師資匱乏和父母缺席的情況下,能夠出一位學霸,而且是如此有夢想的學霸,真的不容易。
她是社會的鳳毛麟角,是沙子裡淘出的為數不多的金子,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馬雲說的對嗎?
當然對,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尤其是那些生長環境不同,接觸事物不同的人。
說這話不是鄙視,我們要承認:每個人都是社會環境的產物。
只是我和大多數能看到我這段話的人比那些一直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幸運一點,接觸到了能夠足以讓我們改變命運的人、事、物。
我們有中大多數人的父母,都認為上學是必需品。學習雖然枯燥,卻真的能讓我們接觸到更多更廣的東西。
我們中大多數人的家庭,平凡但是正常。生活雖然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我們無需擔憂衣食住行。
我們中大多數人的身體,完整無缺。身材或樣貌雖然不能說完美,但雙腿能走路,大腦能思考。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很多偏遠的地方是無法想像的。
一些地區,因為輻射或者汙染,很多孩子生出來就已經不健全;
一些地區,從來都沒有教育的習慣,所以孩子出生後就是瘋玩,然後幹活,祖祖輩輩都是這樣;
一些地區,少女便被迫嫁人生子,男人說一不二,他們說這是風俗。
所以,教師好找,但觀念改變卻很難。
我猶記得那個被姦殺的鄉村女教師,原本心中懷揣著理想,想要改變一方的教育現狀,沒想到年紀輕輕就慘然隕落。
這就讓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深入農村,去做那個高尚的職業了。
我覺得改變鄉村教育,首要一定是改變觀念。
但觀念的改變不能僅僅憑藉說教,更多的要用風俗引導。
前段時間去潮汕旅遊,聽導遊講了韓愈的故事。
他說在韓愈以前,潮汕就被稱為「南蠻之地」,人們很迷信,而且從來不重視教育。
當地有一條江叫做「鱷江」,因為鱷魚時常出沒,人們將其當做水怪,不但不捕殺,而且很敬畏,經常將牛羊甚至孩子餵到江水中給鱷魚。
韓愈來此地上任後,建了一座祭鱷臺,寫了一篇《鱷魚文》。
他大聲宣布自己要施法了,給鱷魚三天時間,讓鱷魚速速退去。
很多居民覺得這絕不可能,都在嘲笑他,沒想到三天後鱷魚真的沒有了。
他就用此法,在潮汕地區建立了威信,開始在當地辦學堂,除愚昧。
當然,不可能真的靠一篇文章就讓鱷魚褪去,實際上韓愈是大量捕殺鱷魚,才讓當地鱷魚減少的。
這個故事我們不知真假,但這種方法卻是很值得借鑑的。
我覺得與其說教育,不如說教化。
前者是教書育人,後者則是要在觀念上徹底消除愚昧,從而真正改變孩子的命運。
我們說回「鄉村教師「從有到優」這個話題。
我覺得這個觀點的提出有點太早了,因為現在「有」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而「有」絕不是僅僅靠個人的熱血就能完成,還應該有政策的支持,當地政府的協助,這才能真正改變當前鄉村教育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