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名字,我們就是一流大學了

2021-02-11 世說經語

本文轉自:網易數讀(ID:datablog163)

你分得清東華大學、西華大學、南華大學和北華大學嗎?

分不清也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這些校名難說得上有什麼傳承。東華大學改名前叫中國紡織大學,西華大學的前一個名字是四川工業學院,南華大學是由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而來,北華大學的出身就更多元了。

中國高校的名字缺乏繼承性,與高校熱衷改名有關。每年在教育部網站公示的新校名都有幾十個,不時還會有高校為了校名的歸屬權吵起來。

中國有多少高校改過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麼?

高校改名的套路 -

中國高校有多愛改名?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名單,截止至2017年5月底,中國共有1243所本科院校(不含港澳臺)。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後至少改過一次名字,改了兩次、三次名的學校也不在少數,而剩下的學校裡,還有324所是在1981年後才成立的。

這意味著,從1981年到2017年,僅有125所大學的校名傳承至今。

(點擊查看大圖)

以教育資源大省江蘇為例,2017年時,該省共有77所本科院校,而自1981年後沒改過名的,只有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和南京體育學院3所院校。

至於校名怎麼改,基本可以分成四類:一是升級換後綴,如學院改大學;二是獨立院校變動,與母體學校脫鉤;三是改更換地域名;四是更換專業名。

而在這四類改名方法中,最常見的就是改後綴。

(點擊查看大圖)

從學院升大學,或是從職業學院升為學院,是很多學校追求的目標,畢竟它最能彰顯辦學實力。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無論是全日制大學,還是高等職業學校,都有相應的設置標準。

如稱大學的,須滿足「在文科、政法、財經、理科、工科、醫藥等八個學科門類中,以三個以上不同學科為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五千人以上」等等條件。

天津師範學院在1982年升格為天津師範大學時,時任校長李繼之在慶祝會上說,學校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早已擺脫了「底子薄、條件差」 的情況,更名為天津師範大學「名正言順」。

但也有少數學校選擇了「降級」。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1959年就名字裡帶「大學」。但在2007年時,為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這所學校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直接進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行列,獲得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不過,高校為改名最費勁心思的,還是地域名和專業名。

地域名怎麼改?自然是愈大愈好。能用河南不用鄭州,能用華北不用河北,能用中國更好不過。

如果學校實力有限,難以申到省名,那就用地區名,「川北」肯定比「南充」大,「湘南」肯定「郴州」辨識度高,總之不能「偏安一隅」。

(點擊查看大圖)

為了讓校名看起來高大上,高校也是充分運用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既然「華東」、「華北」等門檻高,競爭激烈,那就調個個兒,去申請「東華」、「北華」。例如在2000年,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新校取名為南華大學,英文名很霸氣——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至於為什麼還有學校會調小地名,主要是為了優先提升學校層級,更小的地名有助於通過,也避免和別的學校名字撞車。不過,還有一些特別的情況。

2003年,北方交通大學改名為北京交通大學。從北方到北京,地域是小了很多,但名氣不降反升。因為北方一詞的地理概念太大,看不出來學校在北京。

作為首都,北京兩個字就是高校的金字招牌,北京高校的資源和其他地區同宗同源的高校相比,也是天差地別。

北平師範大學曾因抗日戰爭西遷至蘭州,抗戰勝利後,部分師生返回北平復校,成為如今的北京師範大學,留在蘭州的則是今天的西北師範大學。

雖然曾經同在教育部直屬的全國6所重點高等師院校中,如今北師大貴為「985工程」高校,西北師大卻只是省屬重點。

北師大和西北師大兩校的校徽

除了改地名外,高校還在修改專業名。

由於高校有綜合性高校和專業性高校之分,校名中帶有專業名是專業性院校起名的通則,如某某師範大學、某某礦業大學。但1981年至今,很多專業性高校都在更換他們的專業名。

(點擊查看大圖)

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趨勢就是刪掉專業名。從1981年到2017年,共有143所高校抹去了自己的專業名,而這其中,有112所是師範院校。

如此多的高校不安於師範院校的定位,令教育部不安。於是,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明確表示,「十三五」期間,現有的181所師範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

雖然叫停了師範院校的改名,但仍有其他專業性高校在改名。

理工、科技、財經這些專業名十分熱門,近乎每個省都有一所或幾所理工大學。例如在湖北,就有6所本科院校名字帶有「理工」。甚至還有嶽陽師範學院改為湖南理工學院這樣的跨學科改名。

為什麼改校名 -

為什麼高校如此熱衷於改名?

一切都能用「資源博弈」四個字解釋。

1949年後,中央各部委都興辦起自己的特色學校,出現了一大批「地域名+專業名」的高校。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一些部委自身被撤併,很多部委所屬高校都被劃歸到地方。由於地方政府資源有限,轉型高校的經費和地位也大不如前。

西南政法大學在被劃到地方前,就曾是司法部直屬高校。據報導,該校領導曾在學校「下放」前夕,到北京求「收留」,但「教育部不要,司法部不要,公安部不要」。

這之後,西南政法大學收到的財政撥款大量減少。這所中國法學界曾經的「黃埔軍校」,甚至沒有進入「211工程」。

而那些原屬於紡織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糧食部的高校,也紛紛隨著部委自身的撤併消失,改頭換面,力求不落伍於時代。

南京財經大學的前身就是隸屬於糧食部的南京糧食學校。1982年,糧食部併入商業部之後,南財通過2次改名,成功轉型財經大學,錄取分數線也扶搖直上。

(點擊查看大圖)

如果說高校劃歸地方開始推動了八十年代後的高校改名,那麼上世紀末開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則點燃了全國高校改名的激情。

招生,成為高校改名的最大動力。

同濟大學學者呂健通過研究發現,改名能推動招生規模的增長,而且還會在省際間形成學習示範效應。華中師範大學的改名就是受其他學校改名影響而改的。

根據該校時任校長章開沅在《南方周末》上的回憶,儘管當時不覺得「學院」就代表水平低,但還是因為「學院」二字而在教育部門編制的高校名錄上排名靠後,影響到了招生,最終不得不改名。

(點擊查看大圖)

這也是為何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校名最穩定,「211工程」高校其次,普通高校校名穩定性最差的原因。

由於已是滿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自然不會輕易變更校名。而普通高校尚在升級打怪階段,往往會陷入「要成名校,先改校名」的怪圈。

已經聲名在外的高校,對自己的校名也是保護有加。除了瀘州醫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的爭端,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試圖更名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時,引發了遠在北京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生的強烈不滿。

一些憤怒的貿大學生建議本校申請改名為「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只有這樣才能接受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改名。

此外,一些高校的辦學思路也在變化,如在師範不好就業的背景下,眾多師範類高校開始謀求向綜合性大學轉變,校名也隨之改變。湖北大學在1984年改名之前,名叫「武漢師範學院」,改名之後,乍聽之下,似乎和湖南大學並駕齊驅。

呂健的研究還發現,不管辦學層次是否真的提高了,只要改了名,學校的教育經費支出就一定會增加。這恐怕也是學校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門積極推動高校改名的原因之一。

高校改名,有成功也有失敗 -

高校改名,成為國字頭的大學,肯定是改成功了。

而這類高校,基本是各專業類院校中的領跑者。1981年以後,全國共有10所高校升級為國字頭大學。

而在這10所高校中,改名次數最多的,當屬中國計量大學。這所以質量檢驗檢疫為特色的學校,在1981年後,共更名4次。從杭州計量學校升格為杭州計量測試專科學校,同一年又改為杭州計量專科學校,之後升格為中國計量學院,並於2016年再次升級為中國計量大學。

(點擊查看大圖)

儘管不是「211工程」高校,但是國字頭的計量大學,聽起來就很有氣派。

還有一些本是國字頭的學校,卻去掉了「中國」二字。除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這樣硬氣的學校外,也有斷臂求生的情況。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改名,就屬無奈。因為帶有「煤炭」二字,2001年招生時,山東經濟學院的錄取最低分比該校第一志願的最高分還高。

為了甩掉「煤炭」這個包袱,該校按教育部最後批示——「留『中國』留『煤炭』,去『煤炭』去『』中國』」,改名為山東工商學院 。

山東工商學院不得已放棄的國字頭,如今也越來越稀有。「十二五」開始,教育部明文規定高校更名不能再冠以「中國」、「中華」、「國家」字樣。這讓一些專業類強校有些無奈。

你甚至可以搜到「中國氣象大學」的貼吧。/ 百度貼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被譽為「中國氣象人才搖籃」,在2015年時,傳出欲更名為「中國氣象大學」。但錯過了之前的搶名大潮,又遇上了國字頭改名通道被關,南信大的同學現在也只能在校園裡自稱為「中國氣象大學」。

不過,既然是改名字,就會有風險,高校改名失敗的例子也不少。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百年川大。1994年,四川大學與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此將校名改為四川聯合大學。但這個校名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馬上給學校帶來了不利影響。於是,學校又在1998年把名字改回到四川大學。

雖然人們常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只是學院,來嘲諷中國高校改名的熱情。卻不知這股改名之風已經刮到了太平洋的對岸。一些美國高校已將社區學院改名為州立學院,將州立學院改名為大學,為的是招攬中國留學生。

作者 | 陳良賢

設計師 | 趙鵬路

相關焦點

  • 42所雙一流大學改名史,究竟哪些大學改的名字次數最多?
    在第一輪雙一流評估以後,原39所 985高校全部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其中湖南大學、東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降格為世界一流大學B類高校,而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新疆大學則升級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其他985則全部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
  • 中國高校改名發展史:改了名,我們就是一流大學了
    好大學是不會輕易改名字的,有名的大學不會改名字,經常改名字的大學不是好學校。對於校名,老師、學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更換校名容易傷害他們。大學校名的頻繁更換,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有時不太尊重教育規律,行政主導的力量過強。如果只把改名當作學校發展的一個策略,對於學校沒有太多的意義。
  • 中國高校有多熱衷改校名?不改名字,就成不了一流大學...
    分不清也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這些校名難說得上有什麼傳承。東華大學改名前叫中國紡織大學,西華大學的前一個名字是四川工業學院,南華大學是由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而來,北華大學的出身就更多元了。中國高校的名字缺乏繼承性,與高校熱衷改名有關。每年在教育部網站公示的新校名都有幾十個,不時還會有高校為了校名的歸屬權吵起來。中國有多少高校改過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麼?
  • 改校名最成功的3所大學,雖只是一本,卻常被誤認為是雙一流大學
    高校改名已是常態,有不少學校都有過改名的經歷,高校改名無非是為了改變家長對自己的第一印象,希望改完校名後招生能夠更有優勢。不過也有一些學校改校名是因為學校等級發生變化,每年改名的高校有十多所,近些年改名的學校中,最成功的無非是這3所大學。
  • 4所被名字耽誤的211高校,常誤認為野雞大學,學生:求母校改個名
    4所被名字耽誤的985、211高校,常誤認為野雞大學,實則出類拔萃!學生哭道:只求母校改個名!對於很多人而言,如果他不了解全國高校情況的話,就會採取先入為主的觀點對高校進行評判。這導致很多野雞大學在取名的時候,常常會帶上一些「高大上」的字眼,如「中國郵電大學」、「中國經濟貿易大學」、「首都財經貿易大學」等等。一聽到這些名字中含有「中國」、「首都」或者「地方省份或直轄市名」,我們就會誤判它們是有實力的大學。除了清華北大這些從小熟悉的985/211名校,對於那些名字取得低調、實力卻不遜色的高校,如果你不是本地考生的話,你很容易判定它是野雞大學。
  • 被名字誤解的一流大學:東華大學,網友:還以為它是「野雞大學」
    被名字「耽誤」的211大學:東華大學,網友:還以為它是「野雞大學」根據教學部公布,中國有3000多所大學,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清華,北大,我們是不是對別的985、211大學就不怎麼深刻,尤其是名字比較怪的大學,聽名字我們還以為是
  • 改名字改運?成年人通過改名字的轉運方法秘訣大全!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來看很多名人,現在用的都不是原來的名字。也不代表他們都改了戶口。那麼名字改了之後怎麼用能讓自己轉運呢?天賜佳名卜老師,從幾個角度來對大家說明一下。    改名字就是為了把以前不吉祥的名字,改成吉祥的,名字已經不是以前所說的代號,現在易經變成了我們在社會上交往的重要工具。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事業、婚姻、家庭、性格、交際和健康多個方面。
  • 我國改名最為失敗的5所大學,改完就後悔!
    因而我國有不少高校熱衷於改名,都希望通過改校名提高自己學校的知名度。有的大學因為改了一個好名字,名氣大漲。而有的大學改名之後。非但知名度沒有提高,反而名氣不斷下跌,明明實力不錯,卻給人一種野雞大學的錯覺。今天就跟大家說說改名失敗的大學。
  • 山東這三所大學要改名字了,你感覺改什麼名字好?
    省內高校數量位列全國前三,不過985、211雙一流名校太少。山東省委政府也是重視教育,加強高校名校建設,下面三所高校將改名字,不知道你有什麼觀點?一、濰坊醫學院 擬更名名稱:濰坊醫科大學該校入選了中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
  • 兩所大學「一個名字」,這所大學名字換個順序,雙一流成普通大學
    兩所大學「一個名字」,這所大學名字換個順序,雙一流成普通大學在高等教育慢慢普及的今天,大學層出不窮,數量眾多,讓同學們在選擇報考時也是眼花繚亂,不知道該選擇什麼好許多大學的校名極其相似,在報考時我們一不留神就會選錯,而學校在全國的綜合實力和排名也是千差萬別。有這樣兩所大學,他們名字中的字是一模一樣的,華東理工大學和東華理工大學,兩個大學的名字僅僅順序有差別,十分有趣,但是兩所學校的綜合實力卻有所差距。
  • 這所大學不是211,也不是雙一流,但名字卻無人不曉
    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這些,就來說說北京這所高校,雖然它不是211,也不是雙一流,但是它的名字卻無人不曉,它就是——北京聯合大學。說起它,可能很多朋友並不會陌生,印象當中絕對聽說過這個名字,畢竟,在北京的高校裡面幾乎沒有差的,隨便拿出來一所,就有可能是211或者985。
  • 改完的名字不如原來的好聽?
    可最近看張倫碩的微博,網友突然發現,考拉居然改名字了,跟著張倫碩姓張了。從張倫碩的微博看到他艾特的考拉,微博名字變成了張凱琳。其實考拉以前姓嚴,叫嚴稚稜,而她的姐姐Jaden中文名字叫嚴稚晴。而看了張倫碩的微博,發現他一家三個女兒,考拉和老二都改了名字,跟著張倫碩姓張了。網友爆料,就連他家大女兒都改了名字叫張敏鈞了。
  • 我國「最唬人」的4所大學,名字聽起來仿佛一流大學,實際是專科
    我國「最唬人」的4所大學,名字聽起來仿佛一流大學,實際是專科:1.因為我發現,這所一直被我誤以為是本科一流大學的學校,竟然只是一所專科院校。可事實偏偏不是這樣的,開封大學這個名字只不過是個「噱頭」而已。在我們聽來,這個名字確實很高級,有一種一流大學的感覺。然而,這所學校其實是個專科院校。
  • 史上改名最失敗的985,改完名被當成野雞大學,無奈只好換回原名
    我們國家的大學有很多,層次也不一樣。很多學校從建校以來就經歷過幾次改名,比如北京鋼鐵學院改為北京科技大學,山東海洋學院改為中國海洋大學等。這些大學改名改挺成功的,但是有一個大學,改之前是985,改之後反倒被很多人誤解成一個&34;了。
  • 換個名字成「雙一流」!這兩所大學堪稱「雙胞胎」,錄取天差地別
    凡是在孜孜不倦學習的同學們,總能在自己的未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大學,甚至考到理想的大學,這就讓很多的學生以及家長看準了很多「重本」,然後苦心「鏖戰」,為的就是可以進入那所「雙一流」大學的殿堂。對於這種現象來說,其實是很常見的,除了對自我能力的認可,更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 不改個校名,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一流大學
    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後至少改過一次名字,改了兩次、三次名的學校也不在少數,而剩下的學校裡,還有324所是在1981年後才成立的。這意味著,從1981年到2017年,僅有125所大學的校名傳承至今。
  • 重慶這兩所「四川」大學,必須要改名字了?
    在我國,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高校,它們的名字,與所在地並不相符。比如河北工業大學不在河北,而是在天津市。西藏民族大學也不在西藏,而是在陝西的鹹陽市。它們還不算什麼,最出名的莫過於位於重慶市區的兩所高校:四川美術學院和四川外國語大學。
  • 西湖大學副校長:我們的目標是世界一流大學
    許田:回來主要就是要做教育,因為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搞教育的,所以我對教育特別有感情。實際上在耶魯醫學院我不用上課,但是我主動要求上課,因為在耶魯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上課,培養我自己實驗室的學生。看到我的學生、博士後在世界各地做教授,是很大的成就。
  • 護士把寶寶出生證名字打錯,寶媽看完卻樂了:就用這名字不改了
    護士把寶寶出生證名字打錯,寶媽看完卻樂了:就用這名字不改了有很多夫妻在妻子懷孕的那一刻,就會幻想自己的孩子會怎樣的,要給孩子取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之類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到來也會非常激動。不過對於幫孩子取名字這件事情,也讓非常多父母頭疼,大部分父母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都會翻閱字典,想著幫孩子取一個寓意比較好的名字。
  • 護士把寶寶出生證名字打錯,寶媽看完卻樂了:就用這名字不改了
    護士把寶寶出生證名字打錯,寶媽看完卻樂了:就用這名字不改了有很多夫妻在妻子懷孕的那一刻,就會幻想自己的孩子會怎樣的,要給孩子取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之類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到來也會非常激動。不過對於幫孩子取名字這件事情,也讓非常多父母頭疼,大部分父母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都會翻閱字典,想著幫孩子取一個寓意比較好的名字。尤先生和尤太太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兩個人是從大學期間就開始談戀愛,畢業的時候就直接結婚了,工作幾年存了一點積蓄於是兩個人就把婚禮給辦了,結婚不久後,尤太太就懷孕了,尤先生非常高興,還請了所有親朋好友們吃了一頓飯,可見尤先生對自己的孩子有多麼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