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個校名,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一流大學

2020-12-11 網易新聞

你分得清東華大學、西華大學、南華大學和北華大學嗎?

分不清也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這些校名難說得上有什麼傳承。東華大學改名前叫中國紡織大學,西華大學的前一個名字是四川工業學院,南華大學是由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而來,北華大學的出身就更多元了。

中國高校的名字缺乏繼承性,與高校熱衷改名有關。每年在教育部網站公示的新校名都有幾十個,不時還會有高校為了校名的歸屬權吵起來。

中國有多少高校改過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麼?

高校改名的套路

中國高校有多愛改名?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名單,截止至2017年5月底,中國共有1243所本科院校(不含港澳臺)。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後至少改過一次名字,改了兩次、三次名的學校也不在少數,而剩下的學校裡,還有324所是在1981年後才成立的。

這意味著,從1981年到2017年,僅有125所大學的校名傳承至今。

以教育資源大省江蘇為例,2017年時,該省共有77所本科院校,而自1981年後沒改過名的,只有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和南京體育學院3所院校。

至於校名怎麼改,基本可以分成四類:一是升級換後綴,如學院改大學;二是獨立院校變動,與母體學校脫鉤;三是改更換地域名;四是更換專業名。

而在這四類改名方法中,最常見的就是改後綴。

從學院升大學,或是從職業學院升為學院,是很多學校追求的目標,畢竟它最能彰顯辦學實力。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無論是全日制大學,還是高等職業學校,都有相應的設置標準。

如稱大學的,須滿足「在文科、政法、財經、理科、工科、醫藥等八個學科門類中,以三個以上不同學科為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五千人以上」等等條件。

天津師範學院在1982年升格為天津師範大學時,時任校長李繼之在慶祝會上說,學校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早已擺脫了「底子薄、條件差」 的情況,更名為天津師範大學「名正言順」。

但也有少數學校選擇了「降級」。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1959年就名字裡帶「大學」。但在2007年時,為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這所學校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直接進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行列,獲得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不過,高校為改名最費勁心思的,還是地域名和專業名。

地域名怎麼改?自然是愈大愈好。能用河南不用鄭州,能用華北不用河北,能用中國更好不過。

如果學校實力有限,難以申到省名,那就用地區名,「川北」肯定比「南充」大,「湘南」肯定「郴州」辨識度高,總之不能「偏安一隅」。

為了讓校名看起來高大上,高校也是充分運用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既然「華東」、「華北」等門檻高,競爭激烈,那就調個個兒,去申請「東華」、「北華」。例如在2000年,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新校取名為南華大學,英文名很霸氣——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至於為什麼還有學校會調小地名,主要是為了優先提升學校層級,更小的地名有助於通過,也避免和別的學校名字撞車。不過,還有一些特別的情況。

2003年,北方交通大學改名為北京交通大學。從北方到北京,地域是小了很多,但名氣不降反升。因為北方一詞的地理概念太大,看不出來學校在北京。

作為首都,北京兩個字就是高校的金字招牌,北京高校的資源和其他地區同宗同源的高校相比,也是天差地別。

北平師範大學曾因抗日戰爭西遷至蘭州,抗戰勝利後,部分師生返回北平復校,成為如今的北京師範大學,留在蘭州的則是今天的西北師範大學。

雖然曾經同在教育部直屬的全國6所重點高等師院校中,如今北師大貴為「985工程」高校,西北師大卻只是省屬重點。


北師大和西北師大兩校的校徽???

除了改地名外,高校還在修改專業名。

由於高校有綜合性高校和專業性高校之分,校名中帶有專業名是專業性院校起名的通則,如某某師範大學、某某礦業大學。但1981年至今,很多專業性高校都在更換他們的專業名。

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趨勢就是刪掉專業名。從1981年到2017年,共有143所高校抹去了自己的專業名,而這其中,有112所是師範院校。

如此多的高校不安於師範院校的定位,令教育部不安。於是,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明確表示,「十三五」期間,現有的181所師範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

雖然叫停了師範院校的改名,但仍有其他專業性高校在改名。

理工、科技、財經這些專業名十分熱門,近乎每個省都有一所或幾所理工大學。例如在湖北,就有6所本科院校名字帶有「理工」。甚至還有嶽陽師範學院改為湖南理工學院這樣的跨學科改名。

為什麼改校名

為什麼高校如此熱衷於改名?

一切都能用「資源博弈」四個字解釋。

1949年後,中央各部委都興辦起自己的特色學校,出現了一大批「地域名+專業名」的高校。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一些部委自身被撤併,很多部委所屬高校都被劃歸到地方。由於地方政府資源有限,轉型高校的經費和地位也大不如前。

西南政法大學在被劃到地方前,就曾是司法部直屬高校。據報導,該校領導曾在學校「下放」前夕,到北京求「收留」,但「教育部不要,司法部不要,公安部不要」。

這之後,西南政法大學收到的財政撥款大量減少。這所中國法學界曾經的「黃埔軍校」,甚至沒有進入「211工程」。

而那些原屬於紡織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糧食部的高校,也紛紛隨著部委自身的撤併消失,改頭換面,力求不落伍於時代。

南京財經大學的前身就是隸屬於糧食部的南京糧食學校。1982年,糧食部併入商業部之後,南財通過2次改名,成功轉型財經大學,錄取分數線也扶搖直上。

如果說高校劃歸地方開始推動了八十年代後的高校改名,那麼上世紀末開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則點燃了全國高校改名的激情。

招生,成為高校改名的最大動力。

同濟大學學者呂健通過研究發現,改名能推動招生規模的增長,而且還會在省際間形成學習示範效應。華中師範大學的改名就是受其他學校改名影響而改的。

根據該校時任校長章開沅在《南方周末》上的回憶,儘管當時不覺得「學院」就代表水平低,但還是因為「學院」二字而在教育部門編制的高校名錄上排名靠後,影響到了招生,最終不得不改名。

這也是為何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校名最穩定,「211工程」高校其次,普通高校校名穩定性最差的原因。

由於已是滿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自然不會輕易變更校名。而普通高校尚在升級打怪階段,往往會陷入「要成名校,先改校名」的怪圈。

已經聲名在外的高校,對自己的校名也是保護有加。除了瀘州醫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的爭端,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試圖更名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時,引發了遠在北京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生的強烈不滿。

一些憤怒的貿大學生建議本校申請改名為「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只有這樣才能接受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改名。

此外,一些高校的辦學思路也在變化,如在師範不好就業的背景下,眾多師範類高校開始謀求向綜合性大學轉變,校名也隨之改變。湖北大學在1984年改名之前,名叫「武漢師範學院」,改名之後,乍聽之下,似乎和湖南大學並駕齊驅。

呂健的研究還發現,不管辦學層次是否真的提高了,只要改了名,學校的教育經費支出就一定會增加。這恐怕也是學校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門積極推動高校改名的原因之一。

高校改名,有成功也有失敗

高校改名,成為國字頭的大學,肯定是改成功了。

而這類高校,基本是各專業類院校中的領跑者。1981年以後,全國共有10所高校升級為國字頭大學。

而在這10所高校中,改名次數最多的,當屬中國計量大學。這所以質量檢驗檢疫為特色的學校,在1981年後,共更名4次。從杭州計量學校升格為杭州計量測試專科學校,同一年又改為杭州計量專科學校,之後升格為中國計量學院,並於2016年再次升級為中國計量大學。

儘管不是「211工程」高校,但是國字頭的計量大學,聽起來就很有氣派。

還有一些本是國字頭的學校,卻去掉了「中國」二字。除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這樣硬氣的學校外,也有斷臂求生的情況。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改名,就屬無奈。因為帶有「煤炭」二字,2001年招生時,山東經濟學院的錄取最低分比該校第一志願的最高分還高。

為了甩掉「煤炭」這個包袱,該校按教育部最後批示——「留『中國』留『煤炭』,去『煤炭』去『』中國』」,改名為山東工商學院 。

山東工商學院不得已放棄的國字頭,如今也越來越稀有。「十二五」開始,教育部明文規定高校更名不能再冠以「中國」、「中華」、「國家」字樣。這讓一些專業類強校有些無奈。


你甚至可以搜到「中國氣象大學」的貼吧。 / 百度貼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被譽為「中國氣象人才搖籃」,在2015年時,傳出欲更名為「中國氣象大學」。但錯過了之前的搶名大潮,又遇上了國字頭改名通道被關,南信大的同學現在也只能在校園裡自稱為「中國氣象大學」。

不過,既然是改名字,就會有風險,高校改名失敗的例子也不少。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百年川大。1994年,四川大學與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此將校名改為四川聯合大學。但這個校名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馬上給學校帶來了不利影響。於是,學校又在1998年把名字改回到四川大學。

雖然人們常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只是學院,來嘲諷中國高校改名的熱情。卻不知這股改名之風已經刮到了太平洋的對岸。一些美國高校已將社區學院改名為州立學院,將州立學院改名為大學,為的是招攬中國留學生。

相關焦點

  • 中國高校有多熱衷改校名?不改名字,就成不了一流大學...
    分不清也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這些校名難說得上有什麼傳承。東華大學改名前叫中國紡織大學,西華大學的前一個名字是四川工業學院,南華大學是由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而來,北華大學的出身就更多元了。中國高校的名字缺乏繼承性,與高校熱衷改名有關。每年在教育部網站公示的新校名都有幾十個,不時還會有高校為了校名的歸屬權吵起來。中國有多少高校改過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麼?
  • 改校名最成功的3所大學,雖只是一本,卻常被誤認為是雙一流大學
    高校改名已是常態,有不少學校都有過改名的經歷,高校改名無非是為了改變家長對自己的第一印象,希望改完校名後招生能夠更有優勢。不過也有一些學校改校名是因為學校等級發生變化,每年改名的高校有十多所,近些年改名的學校中,最成功的無非是這3所大學。
  • 北京最委屈的211,校名被野雞大學用爛了,學生都不好意思介紹
    再過不久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相信在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各位高考學子都在奮筆疾書,希望自己能夠考上211、985這類大學,畢竟這類大學在我國是屬於頂尖的大學,出來含金量就比其餘普通大學要高,給人名氣印象很高大上。
  • 這三所大學實力「很一般」, 卻擁有「一流」大學的校名!
    大學校名是大學最重要的身份「標籤」,一個霸氣、一流的大學校名很容易吸引到優質生源,很多高校因為改名而「鹹魚翻身」,例如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等,都是改名非常成功的高校。不過國內也有一些高校,雖然具有「一流」的校名,不過實力卻很一般,經常有考生傻傻分不清,以為是重點大學,下面介紹三所這樣的大學,供大家參考。一、華東交通大學該校名並非「改名」得來,而是原本為上海鐵道學院準備的校名。
  • 這5所被校名耽誤的大學,聽著像「野雞大學」,實則是一流大學
    文/凌說 所謂「人如其名」,一個人的名字是對外的代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大學的校名就相當於這所大學對外的招牌,一個響亮的名字,會吸引一大批考生慕名報考,一個三流校名會讓不了解這所學校的人,先入為主認為其是一所野雞大學。
  • 民辦高校改校名,與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看齊
    有人調侃道:這「西京」大學的出現,會不會補齊東南西北四大方向,讓它與其他幾所大學比肩呢?西京學院的名字並不響亮,但在陝西省的知名度還挺高。很多人都知道,西京學院是一所民辦大學,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所能夠培養研究生的民辦院校,很少有人知道西安的民辦高校規模不小,很少有人知道它啟用新名字還存在變數,很少有人知道全國民辦院校中,還有其他使用「大學」二字做校名的。
  • 這4所大學實力很強,卻因校名被考生忽視,都以為是「野雞大學」
    每當我們討論一所大學的時候,最先提起的不是專業、師資或者排名,而是它的名字。跟人的姓名一樣,一個好的校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所優秀本科院校的校名為某某「職業技術」大學,會被人們誤以為是一所專職學校,所以說取一個好的校名是非常重要的。
  • 改完名字,我們就是一流大學了
    分不清也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這些校名難說得上有什麼傳承。東華大學改名前叫中國紡織大學,西華大學的前一個名字是四川工業學院,南華大學是由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而來,北華大學的出身就更多元了。中國高校的名字缺乏繼承性,與高校熱衷改名有關。每年在教育部網站公示的新校名都有幾十個,不時還會有高校為了校名的歸屬權吵起來。中國有多少高校改過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麼?
  • 廣東改名最失敗的大學,聽著像高職,學生都不好意思提母校
    廣東改名最失敗的大學,聽著像高職,學生都不好意思提母校廣東高校雲集且頗有特色,但其中有所高校的校名不太受歡迎,外面的人將其當作高職院校,學生還不好意思提母校。但打臉的是,這所大學為廣東區域高水平大學,擁有多個特色學科。
  • 中國那些著名大學, 都是誰題寫的校名?
    中國古時候建築物的大門上就有牌匾,《說文解字》解釋說,匾額是表示建築物性質的。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只是在形式上大大不同而已。中國大學的校門口一般都懸掛著本校的名牌,上面一定是某位名人題寫的校名。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
  • 廣西「最無奈」的兩所大學:經常鬧「烏龍」,只好改校名來區別
    學校的名稱是一個學校的招牌所在,一個好的校名對一所學校非常重要,除了像北京、清華這類重點知名高校,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名。而一些野雞大學更是利用校名來增加家長和考生的信任,讓家長和考生報考增加的學院,這類事件每年都有發生。校名對一所學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改名字的,但有時候卻不得不改,比如和別的高校撞名字的時候。
  • 中國高校改名發展史:改了名,我們就是一流大學了
    好大學是不會輕易改名字的,有名的大學不會改名字,經常改名字的大學不是好學校。對於校名,老師、學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更換校名容易傷害他們。大學校名的頻繁更換,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有時不太尊重教育規律,行政主導的力量過強。如果只把改名當作學校發展的一個策略,對於學校沒有太多的意義。
  • 論校名的重要性:校名改不好,重點大學也能變成「野雞大學」
    無意間發現了一位網友的吐槽:單位有政策,凡子女考上一本大學,獎勵助學金1000元。2016年,女兒考上了江蘇的河海大學,去單位領助學金時,會計同事說考上民辦高校不在獎勵政策範圍內,後來經過一番查證後,才知道這竟是一所211工程高校。
  • 大學招生季,說一說科技搖籃大學校名的有趣話題
    無論個人,還是機構,名字都是身份的體現,蘊含其發展運勢,興衰成敗。作為科技和人才的搖籃-大學,取名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好的校名能夠提升名氣,有利於招生。現在又到了大學招生季,也祝願所有考生都考上心中理想的大學。
  • 中國名牌大學校名的政治邏輯
    政要名人很多跟高校有淵源  中國地質大學校方邀請溫總理題寫校名緣於一次偶然的機會,2011年9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到國土資源部調研,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趙鵬大匯報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等情況時,提出2012年是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懇請他為母校題寫校名。
  • 大學校名不能隨便改了,兩個211大學最鬱悶,經常被誤認為三本
    大學校名不能隨便改了,兩個211大學最鬱悶,經常被誤認為三本 最近,除了大學生們返校複課之外,還有一件關於大學的事情,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 大學校名不能隨便改了,兩個211大學最鬱悶,經常被誤認為三本
    大學校名不能隨便改了,兩個211大學最鬱悶,經常被誤認為三本最近,除了大學生們返校複課之外,還有一件關於大學的事情,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不得不說,這個新頒發的大學校名規定,簡直就是「蛇打七寸」,直接把一些大學企圖希望通過更改校名增加曝光的心思看穿了。
  • 中國「最唬人」6所大學校名,明明是普通大學,校名卻像一流大學
    還有就是一些院校把校名取的跟「985」高校似的,帶有氣勢,誇大,迷惑性的名字,實際上只是2本普通大學,不知道的很容易就入坑了。那麼就讓我們來細數一下這些學校吧。一、中國醫科大學這所高校的名字,運用了涵蓋全國範圍的「中國」加上熱門的專業「醫科」,瞄一眼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那種國家級別的醫科類學校
  • 有2類大學校名不會再有,已有的校名怎麼辦?1類校名需要改
    在國人的感覺裡,大學的名字用的地域越大,就越厲害。因此,很多大學在更名的時候,首先從校名的地域涵蓋性中著手。一批冠以中國、區域和省名的大學誕生了。中國海洋大學、西南醫科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更名後,這些大學霎那間高大上了,吸引了眾多考生的目光。
  • 安徽校名最「唬人」的大學,明明是專科院校,卻感覺像雙一流大學
    我國的大學有很多,大學會以中國命名,也會以省份或者是市來命名,一般以這些命名的學校我們都會認為是較好的學校,但是卻有一些學校不一樣,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所安徽的大學,明明是專科院校,但讓人感覺像是雙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