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和北大,在人們心目中,地位至高無上。考取清北,便是人生成功。至於讀什麼專業,似乎並不重要。
以致,每年都有這樣的新聞,考生的分數,只夠清北的冷門專業,想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其他學校,便有學校老師和領導輪番上門,勸其填報清北。最後結果往往是,眾人皆歡喜,只有考生本人委屈。
12年前,青海男生周浩參加2008年高考,取得660分的好成績,全省理科第5名。這個排名,填報清華北大,是「鐵穩」的。
但是,周浩想報的學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從小喜歡機械,經常把家裡的電器大卸八塊,又重新組裝起來。這個過程,令他享受到無窮樂趣。
毫不意外地,家長人老師一致強烈反對,反覆做他的思想工作,要求他填報清華或北大。
最後,周浩屈服了,進入北大讀生命科學專業。
原以為,只要沉下心來努力,即使是不喜歡的專業,也能好好學。但事實證明,周浩想錯了。
永遠上不完的自習、激烈的競爭環境、枯燥的理論學習,讓他學得「痛不欲生」——周浩用這個色彩很重的詞,來描述自己艱難的學習感受。
他曾努力去適應這一切,聽從同學的建議,去工科院系聽課,希望從中找到興趣。那些純粹的理論,讓他頭昏腦脹。而只有本院的學生,才能上實踐操作課。他也曾謀劃著轉到工科院,但那並不容易。
深感迷茫的周浩,學習上漸漸變得不積極,經常不上自習,作業也不再認真完成 。
第一年的學習體驗,令周浩感到絕望。他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已很難繼續學習。跟老師和家長溝通之後,周浩決定大二休學一年,調整身心狀態,並認真規劃未來。
休學的這一年裡,周浩選擇了外出打工。
社會是冷酷的,並不因為他是北大學生,而給他更多的理解和機會。無論是當電話接線員,還是在流水線上當工人,沒有一技之長又不善交際的周浩,只感受到深深的挫敗,並沒有覓到自己想要的那條路。
當然,周浩選擇休學打工,還有一個想法,希望用社會工作的壓力,來消解自己對學習的逃避。這樣,回到學校以後,或許就可以靜下心來學習,悅納自己的專業。
然而,休學一年之後,重回校園的周浩,卻感到了相比以前更大的不適應。他已完全確定,自己不適合讀生命科學這個專業。
這時候,周浩心裡又有了新想法。
其實,從大一開始,周浩就在網上了解到,我國的數控技術,跟國外有很大差距。最關鍵的是缺乏知識技能複合型人才。
比如,跟德國相比,德國的技術工人學歷都很高,專業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而我國的技術工人,不但學歷低,而且都是傳統的師徒學習模式,沒有系統培養出來的人才。
自己學歷高,又喜歡機械,如果轉入技校,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數控技術,應該很有前途。
想到這裡,周浩非常興奮,又非常擔心。他知道,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他們會氣得發瘋。
但他決心已定。周浩打電話給父親,坦陳了自己的想法。父親表示反對,勸兒子再堅持一段時間,或許就能適應。這次,周浩沒有選擇退步。
父親感受到兒子的堅決以後,終於妥協了,但希望周浩去深圳大學,不要讀技校。
技校是什麼呀?是高考落榜生們的選擇。如果被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從北大轉入技校讀書,有多丟人!
但周浩卻堅定地認為,只有技校才能讓自己真正學到技術。
周浩是個內向的人,不善言辭。這一次,他向父母袒露了自己在北大學習期間的痛苦和壓抑。父母非常震驚,為了讓兒子擺脫煩惱,最終同意了周浩的決定。
從北大退學後,周浩選擇就讀於北京工業技師學院。
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建校於1953年,是全國首批13所技師學院之一,被譽為「技師搖籃」。
周浩的到來,令該校喜出望外。這可能是學校成立以來,招收到的第一個「學霸」。為重點培養周浩,學校安排他直接進入技師班,給他配了最好的老師,實施小班教學。
北京工業技師學院有十幾臺進口數控工具機,周浩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這令無比興奮。只有在這裡,他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周浩努力學習、苦練技能。在2014年的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中,以優異成績奪得冠軍。
畢業後,周浩拒絕了多家知名企業的邀請,選擇留校任教。
2018年的第一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周浩榮獲機械類一等獎。既為學校爭得了榮譽,也側面印證了,他從北大退學轉讀技校的選擇,沒有錯。
當初,從北大轉入技校,周浩也感受到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世俗的看法。但他說,「如果一輩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人生就毀了。」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活給別人看?這是個艱難的選擇。
對此,您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