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來自新京報網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不能低估高校就業率「注水」的動力
「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這既黑了自媒體,也是對就業情況核查的敷衍。套路這麼深,有關人員不去做「創意總監」真的可惜了。
而有些高校在就業率「摻水」上的冥頑不化,由此可見一斑:你上有政策,它下有對策,就業率「不夠」,「摻水」來湊。
做好受疫情影響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準確統計畢業生就業數據,對於精準幫扶畢業生就業尤為重要。教育部也三番五次強調嚴禁就業率數據造假,不能出現「畢業生被要求就業」以及「被就業」問題。
但現實表明,只要圍繞就業數據的利益機制不變,高校編造「好看」就業數據的衝動就一直存在。而要治理就業率造假,關鍵在改變就業數據利益化。
就業數據利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高校的就業數據,連著高校的學生就業表現,也關乎屬地教育、人社等部門的就業政績。說白了,在這方面,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是利益共同體。
其二,就業數據是當前評價高校辦學質量的一大指標,也是高校調整學科和專業的重要依據。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拉低,完全可以理解。
但有些高校不這麼看,而是不顧實際情況地認為,繼續保持高就業率才能展示學校的辦學質量。在其看來,準確但不好看的數據,只會給自身口碑和辦學帶來負面影響。
其三,「好看」的就業數據,會吸引考生和家長來年報考。專業的就業前景,是考生和家長報考學校、選擇專業考慮的重要因素,而就業率數據是目前了解就業前景的最重要指標。
正因如此,有的高校嘴上說拒絕造假,身體卻很「誠實」地在注水上下功夫。
對就業率造假該怎麼釜底抽薪
要確保就業率數據真實,就必須對症施策,且是多措並舉。
首先,考慮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調查、統計,作為高校自行統計、上報主管部門審核、發布就業數據的補充。
其次,調整對高校的評判標準,改變簡單地把就業數據作為評價學校辦學優劣及調整專業設置指標的現狀。
每所高校有不同的辦學定位,進行精英教育的高校,是以能力為導向辦學,畢業生畢業時的就業率數據不一定好看,但有很強的成長性和發展潛力,就業質量高。
而進行職業教育的高校,是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畢業生畢業時的就業數據比較高,但就業質量不一定就高。
概言之,對不同的高校應有不同的評價,「一刀切」用畢業生畢業時的就業數據評價學校辦學,無視學校辦學定位的差異,也會誤導學校辦學。
再者,畢業時的就業數據,最多只能反映畢業生畢業時的就業情況,並不能反映畢業後中長期職業發展情況。而這些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改革更重要。
所以,不妨淡化對高校畢業生畢業時初次就業率的統計,更加關注畢業後的中長期就業情況,以及僱主對畢業生素質能力的評價。
這些釜底抽薪之策,或許很難一蹴而就。但不管怎麼說,高校都不宜拿「碰到核查就說做自媒體」的話術去矇騙相關核查。那樣不僅會掩蓋辦學中的問題,還會誤導決策及考生選擇,畢竟瞞得了一時,卻騙不了長久。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