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蔡昉新作《四十不惑》細說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王志豔)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間,中國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為何能成功地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又將走向何方?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推出新作《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梳理。

「30年叫做一代,治理國家者施行仁政,解決民生問題,30年是一個可以初顯實效的時間區段。」蔡昉在本書的開篇寫到,以1978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改革起始,到2008年為30年,到2018年為40年,其間中國經歷的巨大變化是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罕見的。而在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1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種變化更顯突出。

在《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一書中,蔡昉從經濟與歷史的角度解釋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同時也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做出判斷,揭示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立足於在人口紅利、扶貧、農業等方面的長期專業研究,蔡昉提出了中國應當從依靠人口紅利向獲得改革紅利轉變的思路,探討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現向高收入階段過渡的路徑。

「這是一本比較全面的經濟學書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評價,蔡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當今中國發展作了客觀的描述與闡釋,使中國發展得以更具象地呈現。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本書是在規範的經濟實證研究方法、規範的邏輯、規範的框架和範式的基礎上詮釋中國改革開放,著重講述中國經濟當前的問題和未來面臨的挑戰,相較一些就事論事談中國經濟的讀物更具深度和實用性。

「正確的改革開放一定能解放生產力,相應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開放是充分條件。」在6月25日舉辦的出版座談會上,蔡昉與業界多位專家共同探討了改革開放40年給國人帶來的啟示。

近年來,蔡昉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依靠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生產要素尚有一些潛力可挖,中國仍可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等措施,增加生產要素潛力。

「要想挖掘這些生產要素的潛力,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改革。」蔡昉談到,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已經表明,每個領域都需要通過正確的改革措施激發潛力,比如戶籍制度改革對於激發農村勞動力的意義,金融體制改革對於國家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意義,等等。

這所以將書名定為「四十不惑」,蔡昉表示,這本書不是簡單去講中國故事,或是重複過去已經取得的理論上的共識,而是借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節點,帶著問題意識對中國的發展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相關焦點

  • 贈書 | 蔡昉:四十不惑——從中國改革開放可以學到什麼?
    四十不惑——從中國改革開放可以學到什麼?蔡昉摘自「四十不惑——從中國改革開放可以學到什麼?」引如果把孔子的名言「四十不惑」用在這裡,首先是說40年的成功實踐確定無疑地證明了這條中國特色改革開放道路的正確性;進一步引申,這也是說40年是一個值得認真總結的時間點,以使我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從而更好地指導未來的改革實踐。與「二十弱冠」和「三十而立」相比,「四十不惑」意味著我們已經積累起豐富的史料、案例和文獻,有條件更深刻地對中國經濟改革進行反思與前瞻。與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 中美澳頂尖經濟學家相聚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探討中國改革開放...
    【MBA中國網訊】2018年中國經濟前沿會議和圓桌討論於2018年7月19-20日在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行。本次會議和討論聚焦1978-2018年中國改革和發展,來自中美澳頂尖經濟學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發展成就和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挑戰。
  • 讀懂改革,讀懂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規律丨文稿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和21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為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古人說「四十而不惑」,什麼是「不惑」呢?不惑,也就是對事物發展變化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雖然改革開放40年了,但是在國內外都存在著「讀懂改革」和「讀懂中國」的問題。
  • 四十不惑,二十當強
    四十年的時間,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卻融盡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潮起潮落,風雲激蕩,40個歲月輪迴裡,深圳有了嶄新面貌,發展為魅力之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願將特區看作一位不惑之年的先生,他經歷了四十年改革歷程的洗禮,褪去了曾經的青澀,歲月磨練了他的氣質,沉穩又不失活力。國開行深圳分行則是正當韶華的青年,二十來歲的他敢闖敢試,發揚著特區艱苦奮鬥的精神,助力著特區創新發展。
  • 北京大學《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出版發行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前夕,北京大學推出《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回顧和梳理了社會科學四十年的付出和收穫。《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按照2018年學校寒假戰略研討會安排,社會科學學部啟動此叢書項目。
  • 《這就是中國》開播 張維為談中國「四十而不惑」
    該節目創新性地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從當下國內外老百姓關心的一個個熱點、難點時政問題切入討論,作為主講人的張維為教授,則以自己深刻的政治觀和獨到的視角,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解惑,並在現場與年輕人們展開熱烈討論甚至辯論,最終把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講清楚,傳達出「民族自信」的相關核心精神。節目自1月7日起,每周一21:30在東方衛視播出。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
    「第九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  暨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五屆)學術會議綜述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13日,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承辦的以「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 暨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五屆)學術會議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 2019廣東省考申論素材:改革開放四十年 精彩表述記起來
    > 適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我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順利推進。
  • 「改革開放40年」蔡昉:關於劉易斯轉折點的爭論及其意義
    作者簡介蔡昉,1956年出生於北京市。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學部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編《勞動經濟研究》雜誌,並擔任《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等雜誌編委;兼任中國經濟50人論壇及其學術委員會成員等。
  •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 "四十不惑"再出發
    原標題:深圳,四十不惑再出發(望海樓)   北緯22度,年平均氣溫23℃,深圳處在一道炎熱的城市帶上。但這座城市被視作熱土,卻不是因為溫度,而是始終如一、熱火朝天的幹勁。   這是一座被黨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城市。
  • 何立強: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受訪者供圖中國日報網11月23日電 中美強基金會(US-China Strong Foundation)主席兼執行長何立強(John L. Holden)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學習中不斷發展,如今其他國家也應該向中國借鑑經驗。1974年,何立強第一次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訪問。他表示當時的中國與現在完全不同。他說:「很高興來到中國,中國人民都很熱情友好。
  • 四十不惑 不惑的我們
    四十不惑《不惑》全文每段歲月都有它的意義每串足跡 都是歷史站在時間的埡口無數次追根尋底想弄清每一件事想看透每一個人可日子過著過著才發現答案早就藏在了時光裡子曰:四十而不惑不再糾結於人來人往成敗得失不再侷促於塵世喧囂輕重緩急不惑之年有人把平凡做到極致有人把小家精心編織有人倔強地不懼挑戰有人大膽地走出舒適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去尋一尋那個遠方
  • 北京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四十年論壇暨《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
    光明網訊 2018年12月28日,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北京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四十年論壇暨《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首發式,論壇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組織。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回眸中國海誠製漿造紙四十載徵程
    偉大的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四十年徵程,中國的製漿造紙行業也在順應改革開放大勢的進程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根本轉變。每當製漿造紙人道說起製漿造紙業這四十年的「華麗轉身」,「中國海誠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國輕工業上海設計院,以下簡稱中國海誠)必定是一個會反覆提及的名字,因為它不僅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漿造紙業壯大發展全過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更是引領產業技術革新,創新產業運作模式,助力「中國製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開拓者和踐行者。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為什麼四十不惑?一成功過,也失敗過;判斷對過,也判斷錯過;機會抓住過,也失去過;驕傲過,也自卑過;信任過,也被出賣過;感恩過,也被背叛過。…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
  • 李稻葵: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總結
    今天我想與大家交流的題目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濟學總結》。  首先為什麼要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呢?如何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呢?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可以初步怎麼探討呢?最後我也會談一談從改革開放40年來看我國經濟學的學科發展。我也再次強調,這個話題我堅定的認為對經濟學圈子之外的朋友們也有重要意義,對進一步改革進一步開放也有意義。
  • 企業發展對於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重大貢獻和意義
    以「行」見證中國經濟的四十年變遷,以「穩」總結中國經濟在全球命運共同體中所展現的卓越成績,以「致」凸顯中華民族團結的意志與決心,以「遠」展望中國未來的發展與格局。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我們向這樣一批企業和企業家們致敬:他們歷經歲月檢驗卻依然風華正茂,他們是未來時代的報時者,更是未來經濟的造鐘人。現在,未來已來。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外交暨紀念《國際論壇》創刊20周年研討會召開
    圖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外交暨紀念《國際論壇》創刊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現場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常紅)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外交暨紀念《國際論壇》創刊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8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
  • 四十而不惑?你真的不惑了麼?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