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強: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久後,何立強到訪汶川災區。受訪者供圖

中國日報網11月23日電 中美強基金會(US-China Strong Foundation)主席兼執行長何立強(John L. Holden)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學習中不斷發展,如今其他國家也應該向中國借鑑經驗。1974年,何立強第一次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訪問。他表示當時的中國與現在完全不同。

他說:「很高興來到中國,中國人民都很熱情友好。但我很清楚,中國經歷了一段異常艱難的時期,那時的中國非常的貧窮。人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很多家庭窮到只有一件衣服,所以只能輪換著穿出門。」

中美強基金會旨在加強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的了解,何立強表示有兩件事推動了中國的開放:一是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秘密訪華,二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

「當時人們並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但他們堅信中國必須做出改變。」何立強說,「但是當時中國並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這也就是為什麼鄧小平說『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這種實驗性改革對中國來說非常有效。」

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始於農業。1978年12月,農村逐漸過渡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人民公社的土地承包給私人。

2004年6月,在美國外交政策研討會上,何立強於與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交談。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社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除了按照合同規定將一小部分農作物出售給政府,農民可以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這樣一來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也隨之大幅增加。

何立強於1980年底回到北京,1981年他作為翻譯在中國各地走訪了六個月。他訪問了黃河上下遊的許多地方,並在西藏停留了五周。在此期間,他遇到了很多中國人,也逐漸地了解中國的農村。

「改革開放後,許多農民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他說,「我意識到如果農民有動力生產和銷售糧食,又有銷售市場的話,脫貧致富很容易就能實現。」

何立強表示改革開放有利於中國人民脫貧致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民的思想也更加開放了。何立強是一位資深中國專家,他於1998年至2005年擔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後來又成為了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的副院長。

何立強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傳遞。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人民的眼界更廣了,實際上這才是中國最大的變化。」何立強說,「即使在1985年,1986年甚至是1988年,持有護照並出國旅行的想法對於普通人來說仍然難以理解並且不太可能實現。」

1980年,中國建立了一家百科全書出版社,當時何立強居住在華盛頓,他說:「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在知識層面與某些國家存在巨大差距,於是他們開始與芝加哥的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聯繫。」

1980年的夏天,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宣布將把《大英百科全書》翻譯成中文。何立強在華盛頓的新聞發布會上擔任翻譯,宣布了此項合作。

對於何立強來說,這是一個重要信號,它表明中國已經做好了更深入了解世界並積極學習先進知識的準備。「這是開放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人民開放新思路的開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人民也能夠充分利用他們的工作習慣和企業家精神,為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2016年,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袁明(左)和何立強在首屆畢業典禮上與畢業生合影。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何立強說,中國人在40年的巨大變革中學到了兩點重要的經驗。「第一點,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勇於改革。人們得出了一個重大結論:要想進步就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日子總能越過越好。」他說,「第二件事就是開放。中國敞開大門,歡迎外國人並接受外國的新思想,同時支持中國人出國旅行和留學,這個舉措非常重要。」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

何立強表示,他認為開放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與其他國家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互動。 「這一方面,中國顯然正在不斷發展。」另一個方面則是中國正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更大作用,在國際組織的共同目標上承擔著更多責任。而第三個方面,接受新思想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創新和技術決定著未來的經濟增長。

1981年夏天,何立強(右)在訪問中國期間與他的翻譯同事合影。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自尼克森以來的歷任美國總統都希望中國能夠取得成功。中國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對中國有利最終也會惠及世界其他地區。我們希望如此,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要開放地接納各種新觀點和想法。」

何立強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做法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他說:「每個國家都應該肯定地看待中國,同時也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向中國借鑑經驗。」展望未來,何立強表示國家之間需要加強合作,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和生物發育的尖端技術等問題上。

他說:「我們必須加強合作,共同處理一些全球性事務。如果某個國家單打獨鬥,那就很可能出現問題。各國之間需要協調,也必須在人工智慧方面開展會談。」

「未來的路還很長,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中美兩國需要展開合作,投入更多。現在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編輯:齊磊)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四十年論壇暨《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
    光明網訊 2018年12月28日,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北京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四十年論壇暨《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首發式,論壇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組織。
  • 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
    「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幸運,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
    「第九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  暨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五屆)學術會議綜述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四十年的滾滾浪潮中,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迎來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與此同時,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既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肩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如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謀劃、推動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的發展,是每一位學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 北京大學《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出版發行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前夕,北京大學推出《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回顧和梳理了社會科學四十年的付出和收穫。《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按照2018年學校寒假戰略研討會安排,社會科學學部啟動此叢書項目。
  • 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
    柳河縣孤山子鎮明德小學 孫海英我出生於六十年代末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剛剛步入少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正好也是我們這一代成長的過程。彈指間,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慶典。四十年,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過程,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過來,是改革開放的經歷者、參與者、受益者和見證者。如果有人問我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感受,我要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日新月異四大步!」改革開放初期,我還是一名小學生。
  • 改革開放四十年 感悟姜堰話變遷
        我出生在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姜堰,眼見著它的變遷,曾記得那是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時代,改變了人生,改變了人們千百年來的習俗。人們不管生男生女都一樣了,社會的保障體系走進了千家萬戶。我所在的村,土地換社保,老了不愁了,社會保障機制為年老者安享天年免除了後顧之憂。
  • 親歷中國鐵建「兵改工」(我看改革開放40年)
    親歷中國鐵建「兵改工」(我看改革開放40年) 原標題: 作為中國鐵建的一名員工,我與企業一同走過了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親歷並見證了中國鐵建「兵改工」之後的改革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1978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3年後,1981年10月,19歲的我參軍入伍,當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這是鐵道兵從1948年組建到1984年撤銷,招的最後一批兵員。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回眸中國海誠製漿造紙四十載徵程
    偉大的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四十年徵程,中國的製漿造紙行業也在順應改革開放大勢的進程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根本轉變。每當製漿造紙人道說起製漿造紙業這四十年的「華麗轉身」,「中國海誠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國輕工業上海設計院,以下簡稱中國海誠)必定是一個會反覆提及的名字,因為它不僅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漿造紙業壯大發展全過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更是引領產業技術革新,創新產業運作模式,助力「中國製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開拓者和踐行者。
  •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智庫建設40人
    為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記錄40年來中國智庫的發展歷程,中國青年網理論頻道特別推出「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智庫建設40人」,推介40位在決策諮詢和智庫建設領域貢獻卓著、在國內外富有影響的智庫人物。  陳錦華長期擔任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領導工作,有著領導全局的才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成功地領導籌建寶鋼、中石化等特大型企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陳錦華同志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經濟界、企業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 經濟學家蔡昉新作《四十不惑》細說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
    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王志豔)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間,中國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為何能成功地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又將走向何方?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推出新作《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梳理。「30年叫做一代,治理國家者施行仁政,解決民生問題,30年是一個可以初顯實效的時間區段。」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也取得了累累的碩果。下面是一些不錯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與作文範本,僅供參考。相關新聞:<<<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一  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 專訪: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訪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位「洋廠長...
    新華社德國波恩9月25日電 專訪: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訪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位「洋廠長」之子伯恩特·格裡希新華社記者張遠 連振伯恩特·格裡希住在德國西南小鎮科爾什-布餘勒斯巴赫他未曾想到,中國的快速發展,讓他一家兩代人與這個東方大國結緣。「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我們是見證者。」伯恩特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伯恩特的父親威爾納·格裡希是經驗豐富的機械技術專家。1984年,格裡希在中國開始了傳奇故事。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外交暨紀念《國際論壇》創刊20周年研討會召開
    圖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外交暨紀念《國際論壇》創刊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現場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常紅)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外交暨紀念《國際論壇》創刊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8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
  • (原創下)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華夏大地深刻巨變(寫作綱要)               (原創中)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四十年改革開放深層次的成就》,筆者自2018年10月1日開始創作以來,共發表四篇原創作品,分別是《(原創1—3)四十年改革開放深層次的成就》(原創1)、(原創2)、(原創3)、《(原創)改革開放使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就》。
  • 中國課程改革四十年
    北京 100087  內容提要:課程領域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幾乎就是課程改革的四十年。以二十年為界,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實驗探索課程發展內在規律的階段與課程改革全面展開的階段。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頒布,提出將於2000年初啟動「新課改」。2001年6月8日,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新課改」正式啟動。可以說,從1998年底開始,中國的課程改革與課程論研究,雖然延續著前二十年的研究主題與改革實踐,但又有所不同,相對自成一體。
  • 舊貌變新顏杭州美麗鄉村中國畫展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2018-12-18 18:0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杜高傑《下姜村》12月18日,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舊貌變新顏·杭州美麗鄉村中國畫展」在杭州國畫院美術館開展。其中《下姜村》描繪了下姜村從深山貧困村變成山清水秀美麗鄉村的新貌;《湘湖碧煙》《家住富陽上》《山村小景》《雨後桐君山》《秋入新安郡》等山水作品反映了新時代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成就,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江探索的生動現實化為美麗畫卷;《三家村所見》《天目春早》等作品切入收穫的場景,讓觀眾了解新時代杭州的特產風物,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寄寓了對改革開放美好的祝福。
  • 贈書 | 蔡昉:四十不惑——從中國改革開放可以學到什麼?
    四十不惑——從中國改革開放可以學到什麼?蔡昉摘自「四十不惑——從中國改革開放可以學到什麼?」引初期的對外開放還帶有實驗性和地域性,先後從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區等入手;及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做出努力,開始全方位地擁抱經濟全球化。可見,中國的經濟改革是開放條件下的改革,對外開放也在改革過程中得以推進,國內經濟發展與融入全球經濟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IMF,2006)。由此算來,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恰好歷經40個年頭。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憲法學的回應與貢獻
    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同階段,面對改革實踐中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憲法學以問題為導向,在正當性與合法性、規範與事實的衝突中堅守學術的專業精神,積極履行學術的社會責任。特別是,改革開放起步的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憲法學面向改革開放的實踐,創新基本理論,建構學術話語,提高理論的解釋能力,為改革開放的開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 「僑」見江蘇·改革開放四十年③丨錢福卿:創新是改革開放的一把...
    江蘇是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較早投資興業的省份之一,現有200萬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改革開放40年來,他們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開拓者、貢獻者和見證者,為國家實施市場多元化、走出去戰略發揮了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