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久後,何立強到訪汶川災區。受訪者供圖
中國日報網11月23日電 中美強基金會(US-China Strong Foundation)主席兼執行長何立強(John L. Holden)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學習中不斷發展,如今其他國家也應該向中國借鑑經驗。1974年,何立強第一次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訪問。他表示當時的中國與現在完全不同。
他說:「很高興來到中國,中國人民都很熱情友好。但我很清楚,中國經歷了一段異常艱難的時期,那時的中國非常的貧窮。人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很多家庭窮到只有一件衣服,所以只能輪換著穿出門。」
中美強基金會旨在加強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的了解,何立強表示有兩件事推動了中國的開放:一是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秘密訪華,二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
「當時人們並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但他們堅信中國必須做出改變。」何立強說,「但是當時中國並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這也就是為什麼鄧小平說『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這種實驗性改革對中國來說非常有效。」
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始於農業。1978年12月,農村逐漸過渡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人民公社的土地承包給私人。
2004年6月,在美國外交政策研討會上,何立強於與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交談。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社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除了按照合同規定將一小部分農作物出售給政府,農民可以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這樣一來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也隨之大幅增加。
何立強於1980年底回到北京,1981年他作為翻譯在中國各地走訪了六個月。他訪問了黃河上下遊的許多地方,並在西藏停留了五周。在此期間,他遇到了很多中國人,也逐漸地了解中國的農村。
「改革開放後,許多農民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他說,「我意識到如果農民有動力生產和銷售糧食,又有銷售市場的話,脫貧致富很容易就能實現。」
何立強表示改革開放有利於中國人民脫貧致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民的思想也更加開放了。何立強是一位資深中國專家,他於1998年至2005年擔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後來又成為了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的副院長。
何立強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傳遞。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人民的眼界更廣了,實際上這才是中國最大的變化。」何立強說,「即使在1985年,1986年甚至是1988年,持有護照並出國旅行的想法對於普通人來說仍然難以理解並且不太可能實現。」
1980年,中國建立了一家百科全書出版社,當時何立強居住在華盛頓,他說:「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在知識層面與某些國家存在巨大差距,於是他們開始與芝加哥的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聯繫。」
1980年的夏天,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宣布將把《大英百科全書》翻譯成中文。何立強在華盛頓的新聞發布會上擔任翻譯,宣布了此項合作。
對於何立強來說,這是一個重要信號,它表明中國已經做好了更深入了解世界並積極學習先進知識的準備。「這是開放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人民開放新思路的開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人民也能夠充分利用他們的工作習慣和企業家精神,為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2016年,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袁明(左)和何立強在首屆畢業典禮上與畢業生合影。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何立強說,中國人在40年的巨大變革中學到了兩點重要的經驗。「第一點,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勇於改革。人們得出了一個重大結論:要想進步就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日子總能越過越好。」他說,「第二件事就是開放。中國敞開大門,歡迎外國人並接受外國的新思想,同時支持中國人出國旅行和留學,這個舉措非常重要。」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
何立強表示,他認為開放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與其他國家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互動。 「這一方面,中國顯然正在不斷發展。」另一個方面則是中國正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更大作用,在國際組織的共同目標上承擔著更多責任。而第三個方面,接受新思想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創新和技術決定著未來的經濟增長。
1981年夏天,何立強(右)在訪問中國期間與他的翻譯同事合影。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自尼克森以來的歷任美國總統都希望中國能夠取得成功。中國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對中國有利最終也會惠及世界其他地區。我們希望如此,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要開放地接納各種新觀點和想法。」
何立強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做法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他說:「每個國家都應該肯定地看待中國,同時也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向中國借鑑經驗。」展望未來,何立強表示國家之間需要加強合作,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和生物發育的尖端技術等問題上。
他說:「我們必須加強合作,共同處理一些全球性事務。如果某個國家單打獨鬥,那就很可能出現問題。各國之間需要協調,也必須在人工智慧方面開展會談。」
「未來的路還很長,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中美兩國需要展開合作,投入更多。現在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