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羅塘說姜堰,人傑地靈驚破天;
風光旖旎唱溱湖,溼地生態勝仙境;
院植山茶世罕見,君王四二此降臨!
五城同創指日待,百姓生活樂無邊;
我出生在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姜堰,眼見著它的變遷,曾記得那是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種下了無數的「種子」,看如今,不再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樣子,四十年前種下的那些「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出了豐碩果實。
住有所居 樓臺林立
一九七八年,那時我不在姜堰,是祖國和人民,把我送到了邊陲山西,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家住原泰縣蘇陳人民公社。住的是茅草房,那房子結構和形狀至今歷歷在目,上蓋草有兩種,一是小麥桔杆,一是稻草,每年都要找泥瓦匠用槍頭插上拍爬,把爛了的地方補修完好,不然,這個家春、夏、秋不能防雨,冬不能防雪。在草房的邊緣要扎封閊把,比其它地方厚實一些,主要是防止大風颳來吹翻,不過那也只能擋住四到五級的風,上到六級以上的風颳來,在房子的邊緣要用釘耙等鐵器築在茅草上,最最標誌的是在屋的兩個閊尖上用缸瓣壓著,這樣才能不被大風颳掉。泥土打的牆,蘆葦封的榜,屋內是土的地面,年復一年掃地,門檻的裡面掃得比室外矮得多,外面下了雨從老鼠洞裡往屋裡淌。那種房子有兩種動物最為喜愛,一是老鼠,一是麻雀,它們成年累月在裡面做窩,繁衍生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四十年來,經過了五次變革:從茅草房到磚木結構的紅平瓦房,從平瓦房到封七至十一道簷的小青瓦房,從小五架梁到跨五架,從跨五架梁到二層樓房,從磚木結構兩層樓房到到磚砼結構三層連體式別墅。目前我所居住的許陸新區,前有十道的陳莊西路(機動車輛六車道,電瓶車自行車兩車道,人行兩條道),道路兩旁樹木蔥蔥鬱鬱,晚間散步,那是燈火通明,任我徜徉在綠蔭樹下的人行道上,小區用護欄,栽有桂花和各類風景綠化,中秋來臨,處處桂花飄香,真是天上人間,滄海桑田,果實纍纍,自然生態環境達到了小康水準,餐飲多樣化,穿著高檔化,家庭電氣化,出門機械自動化,辦公無紙化,信息網絡化是日常節奏。城裡是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娛樂設施應有盡有,湖濱廣場、步行街風景秀麗,壩口廣場,新市民廣場,府前廣場五光十色,情趣盎然,那裡早已成了市民傳播民間優秀、先進文化的陣地。
老有所養 安享天年
四十年前,當地人的平均壽命只有63歲,那時,無論是鄉下還是城裡,早養孩子早得力,多子多福,生個兒子喜訊傳千裡,生個姑娘不是叫蘭鳳,就是叫蘭珍,或者叫當鳳、當珍,就是要攔住生女,擋住生女,偏偏要生男孩子,為什麼?總認為,老了靠誰?靠兒子養老送終,靠兒子下地幹體力勞動,鄉下更是靠著男孩子要命,幹力氣活哪有女的比男的強的?有的農戶,生了五個姑娘,就偏偏沒生一個男的,那婦道人家,一直生到四十八,竟然真生了個沒達薩。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時代,改變了人生,改變了人們千百年來的習俗。人們不管生男生女都一樣了,社會的保障體系走進了千家萬戶。我所在的村,土地換社保,老了不愁了,社會保障機制為年老者安享天年免除了後顧之憂。城裡的老年人,他們在晨曦裡扭秧歌,在舞臺上唱大戲,在健身房練精骨,家村裡,人們到新建的公園,看音樂噴泉,跳廣場舞,帶著孫子,孫女們去三水樂園玩個對對碰,空中漫步,青蛙跳,蹦蹦床,還是孫行者的水簾洞。
學有所教 英才輩出
我高中畢業於一九七五年,那是轟轟烈烈文革後期。四十多個春秋,老實說,我做過農民,農活樣樣拿得起,放得下,難不住我。那是因為「讀書無用」成為當時的實用主義,特別流行的幾句話,我說給大家聽聽?「不懂ABC,照樣會種田」。「不學數理化,只要有個好爸爸」。當時的工農兵大學,靠推薦,作為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想上大學,那真是比登天還難!而現在從幼兒小班、中班、大班,幼兒的學習是那樣的豐富多彩,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小學、初中、高中,想學科目任你選;說實話,我真的沒有現在的這些學生們幸運。只要有好的成績,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任你讀。不瞞你說,我那時沒有大學考,但在我心中始終有個大學夢,就在我走上吃國家飯之後,通過個人的努力,在自學的艱苦奮鬥下,拿到了南京大學的畢業文憑,實現了我的大學夢。這個社會真正成了學有所教,讀有所靠,才華施展,德才兼備,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人才搖籃。省姜中、省二中全國、全省聞名,向國內外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英才。我女兒就是一名從省二中就讀於南京工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我時常對她講,要珍惜時光,珍惜年輪,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還好,她沒有辜負我這個當爹的希望,她是我這個家族裡唯一的一個碩士研究生,為祖上爭了光,為我裹了嘴,為國家盡了力。
四十年光陰,在歲月的記憶中或只彈指一揮間,在這四十年當中,為維護黨紀國法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有二十五個年頭戰鬥在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被省、市、縣表彰為「優秀紀檢監察幹部」。四十多年來,我親歷過太多的人生坎坷,也獲得了一些耀眼的工作業績。四十多年的個人經歷更讓我觸摸到了姜堰社會前進的脈搏,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姜堰人的生活。然而,在中國姜堰的歷史上所發生的變化卻是翻天覆地,而我所經歷的只不過是千千萬萬姜堰人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