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縣孤山子鎮明德小學 孫海英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末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剛剛步入少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正好也是我們這一代成長的過程。彈指間,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慶典。四十年,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過程,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過來,是改革開放的經歷者、參與者、受益者和見證者。如果有人問我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感受,我要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日新月異四大步!」
改革開放初期,我還是一名小學生。那時的孤山子只有幾處陳舊的青磚房,更多的是簡單的土瓦房和搖搖欲墜的泥草房;窄窄的土路,被牛車馬車佔據著,只能看見幾輛老掉牙的解放車,偶爾有吉普車來到鎮子裡,便成了人們圍觀的「風景」。行路的人們,「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稀稀拉拉的幾家店鋪,門可羅雀……從我家到學校只有十幾分鐘路程,可遇到大雨天,沒腳脖子深的積水和粘乎乎的爛泥不僅讓我們溼透了鞋子和褲腳,艱難地走到學校要半個多鐘頭。到了冬季,常常要趟著沒膝深的大雪去上學。好不容易到了學校,一雙棉鞋、兩條褲腿都溼透了。那個時候,教室裡取暖只靠一點柴禾,離爐子遠一點的同學常常凍得手腳麻木,不能寫字。儘管生活條件艱苦,經過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從商品配給制到糧票、布票、副食品卡片的取消,從「喝的面子粥,月月吃探頭」到糧食敞開供應,從十幾人擠在一起看電視到一家一臺電視機……許多人說:「如今改革了,日子會好的。」這表明正在擺脫「大鍋飯」的人們,生產熱情十分高漲,大家似乎看到了改革開放的美好前景,懷著火熱的希望經歷了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興高採烈地迎來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
經歷了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人們有錢了,日子富裕了,鎮子裡的紅磚瓦房一年比一年多,住進新房的家庭擺上了沙發、茶几、組合櫃,有線廣播換成了電視機、收錄機,有的把自行車換成了摩託車,還有的購置車輛搞運輸,找到了勤勞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九十年代中期,鎮子裡出現了計程車,鄉下人也學會出門叫車了;馬路邊低矮破舊的土房子扒掉了大半,多數商店、飯店、旅店等服務場所搬進了嶄新的鋪面;富餘勞動力開始走進南方大城市務工,賺回令人眼紅的鈔票……這個時期,我走上了工作崗位——回到母校,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校舍普遍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呈現出白牆青瓦、窗明几淨、的嶄新面貌;校園裡的甬路、通往教室的小道都鋪上了紅磚,操場也鋪墊得平平整整;孩子們上學放學再也不用因為道路泥濘而發愁了,冬季取暖也用上了暖氣……這期間,教師的待遇明顯提高,工資大幅上漲,極大地激勵了工作熱情,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果。
改革開放的大潮滾滾向前,意氣風發闊步前進的中國人民慶祝香港回歸的喜氣正濃,又迎來澳門回歸的慶典,同時也走進了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十年。
這十年,全縣實現了水泥路村村通戶戶通,「修好路,快致富」成為柳河城鄉的共識;車拉馬拽的運輸工具被淘汰了,公路上農用車、小四輪、141大卡車成為生產資料、各類產品和生活物資運輸的主流;一年到頭「三季忙得團團轉,一季貓冬耍耍錢」的日子叫停了,外出務工人員成為城鄉居民增收致富的一支生力軍……鎮子裡變化最明顯的是原來的黃土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主要街道出現了車水馬龍的景象;大街兩側樓型燈、霓虹燈讓這座小小的集貿鎮每晚都是不眠之夜;大大小小的商場,各種商品琳琅滿目,購物的人群熙熙攘攘……人們的腰包鼓了,日子富裕了,更讓大家興奮的是國家連續出臺的惠民政策,農民種地反補又讓大家得到了實惠;醫療保險、新農合讓城鄉居民病有所醫,那些因病致貧的家庭重又傳出歡愉的笑聲;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和書費,讓許多家庭不再為孩子上學的費用問題犯愁了……這期間,我們學校建起了第一棟教學樓,孩子們興高採烈地搬進了嶄新的「大樓裡的教室」;路途較遠的孩子成為了住宿生,他們說:「宿舍裡很乾淨,洗手間和廁所都在樓裡,比在自己家裡舒服多了。」教室裡,嶄新的課桌和椅子光亮得能照出影子,各種器具擺放整齊,有條不紊,整個校園裡終日書聲琅琅,歌聲陣陣,《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成為孩子們心中最喜愛的歌。
2008年8月,中國人民在震撼人心的擊缶聲中迎接中華民族史詩般的光榮與夢想——北京奧運,同時也在迎接改革開放的第四個十年。這是改革開放步伐更大的十年,國民經濟發展更快的十年,也是我的家鄉和我們學校日新月異大變化的十年。
這十年,孤山子鎮經濟社會也得到了又穩又快的發展。一條條大街筆直寬敞,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小區像花園一樣美麗;農家書屋是農民為科技致富充電加油的好場所;文化大院裡大秧歌扭的添浪添彩;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城鄉百姓走上了富裕之路,擁有十幾萬幾十萬的家庭比比皆是。「過新生活,做新農民」成為新時期農村生活的主流。
這十年,我們學校的發展也是一年一個新臺階。首先是建起了第二棟教學樓,不僅所有的師生都搬進了教學樓,如果需要,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可以在室內進行;同時加大力度實施了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最美校園」建設活動,使整個校園花團錦簇,綠草茵茵,每一面牆每一個角落都有主題教育的內容,使校園成為了一個教書育人的「百花園」;學校還組織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書法、繪畫、國學、舞蹈、手工製作等項目,努力讓學生既學好課內知識又參與社會實踐,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還購置了食品衛生檢測設備,實行了學生用餐向社會公開,確保學生吃得好,吃得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對校車工作嚴格管理,通過一系列規章制度保障學生上學放學的路上又快又穩又安全又舒適;還通過開展城鄉學校 「手拉手」活動,城裡教師「送教下鄉」,鄉村教師進城交流,在校開展大練兵、大比武活動,努力提高教師業務素質,使教育教學工作不斷躍上新臺階,湧現出一批批優秀教師和三好學生。
這一切都讓老百姓感受到了暖暖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把大好年華奉獻給這片熱土,奉獻給教育事業的改革開放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