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公眾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那麼,什麼是科學素質,我們公眾現在的科學素質怎麼樣,又該怎麼提升呢?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與會人員就促進世界公眾的科學素質進行了廣泛討論。我們先出幾道題,看看您知不知道。
日前,記者帶著幾個問題,在公共場所隨機對經過的人做了一個小測試。
問題1:在晴朗的夜空,我們看到的多數星星是恆星、行星、衛星還是流星呢?
正確答案:恆星。
問題2:太空人在太空中穿著笨重的太空衣會覺得重嗎?
正確答案:不會。(太空人失重狀態下不會感覺重)
問題3:手機晶片是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還是絕緣材料呢?
正確答案:半導體材料。
問題4:抗生素能殺死病毒,這種說法正確嗎?
正確答案:錯誤。
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從2018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題庫中選取的。今年4月至6月,中國科普研究所組織實施了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調查範圍覆蓋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8至69歲公民。調查採取入戶問卷的方式,試卷是從題庫中近千個題目中抽取12道題,內容涉及八大學科部類。
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素質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任磊說,這個學科部類跟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科目或者理化生不是特別一致,這八個學科部類裡面有科學觀念與方法,數學與信息,物質與能量,生命與健康,地球與環境,工程與技術,科技與社會,能力與發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的定義,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達到了8.47%,比2015年第九次調查的6.20%提高了2.27個百分點。回顧一下過去的幾次調查結果,2001年是1.44%,2005年是1.60%,2010年是3.27%,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公眾科學素質水平正在大幅度提升。
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素質研究室主任何薇說,十三五的目標是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10%,十二五末的結果是6.2%,這次中期調查的結果是8.47%,這個結果很可喜,按照這個發展速度,我們有把握判斷,十三五發展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欣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不足。從調查結果看,雖然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已經達到8.47%,北京、上海甚至已經超過了21%,但是與發達國家或創新型國家相比差距不小。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康有說,我們到2020年公民具備的科學素質要達到10%,因為創新型國家在2005年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10%,所以跟發達國家比較,有15年的差距。這一次測評,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是21.88%,北京是21.48%,這些數據是美國2004年的水平。
中國科學技術館,平均每天來參觀的人數超過一萬多人。人們在這裡可以了解人類的科技探索和成果。為了讓參觀者對科學情境、科學現象、科學概念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裡還有很多科普活動可以參與其中。
科技館建設是科學普及,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類似這樣的實體科技館,我國已經有192座,幾乎平均每一個地市都有一座現代化科技類博物館,去年一年接待人數將近5700萬人次。與此同時,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也活躍在廣大鄉鎮。
一輛天文觀測車能像變形金剛一樣變出天文望遠鏡,還可以在裡面觀看模擬星空。這神奇的一幕讓河北省滄州市臥佛堂鎮第一中學的學生們大開眼界。精彩的航模表演,引來陣陣驚嘆,上百件實驗儀器,聚集了好奇的目光。
為師生帶來新奇體驗的是河北正定科技館館長秦瑞強和他的流動科技館。這也是他們參與2018年全國科普日主題系列活動暨河北省科協「科普大篷車」其中的一站。今年58歲的秦瑞強是一位科普達人,打年輕起他就夢想著在家門口建一座科技館,而能讓遠離城市的孩子和公眾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一直是他的理想。
秦瑞強說:「我40歲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美麗星空,55歲通過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的日珥鏡,我看到了一個燃燒的太陽。我不能讓我們的子孫也等到這個時候再去看去。」
有了想法,秦瑞強說幹就幹。他和朋友們找來資金,一起耗時560天,克服重重困難,把直徑8米的半圓球天象廳嫁接到了卡車上,造出了我國第一臺「車載天象廳」,並獲得國家專利。後來他又添置了大型車載望遠鏡、車載科普放映車等設備。從此,科技館像長出了腿,活動半徑也開始跨越祖國的大江南北。每到一處,孩子們就像見到明星一樣歡迎他們。
目前全國有一大批像秦瑞強這樣的基層科普工作者活躍在鄉鎮村莊,通過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把科普送到各個角落。一個覆蓋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已經建成。
中國科技館副館長廖紅介紹,截止到目前,流動科技館服務了已經超過1億人次,走過了1888個縣,科普大篷車已經服務2.15億人次。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公眾的科學素質建設。十九大報告強調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是當今世界唯一一部專門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為目的的法律,為公民科學素質提高提供了法律保障;《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對科普工作作出總體部署;「全國科普日」連續舉辦14年,參與公眾超過13億人次,各種新穎的科普活動不斷推出。
當年「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授課,與全國6000多萬學生進行天地互動,點亮無數青少年的飛天之夢。其實我國除了推出過太空科普課,還曾有過海上科普課。這堂海上科普課是通過網絡在線直播的方式,在分布於遠海、近海、深海等海域,承擔著不同科考任務的四艘科考船上同時進行的。
在四艘科考船上同時授課,並進行網絡直播,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經過精心準備,去年9月17日下午,一堂別開生面的海上科考直播課堂正式開課。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科學家們通過海底勘測、現場取樣、實驗分析等多種形式,介紹了我國深海稀土資源調查研究進展、南海冷泉探測和天然氣水合物的相關知識,展示了黃渤海海洋環境綜合考察的過程。
據統計,這次科考直播,在線收看人數接近47萬,再次傳播量突破了9000萬人次。同時,廣西、山東、山西等地的學校還組織學生,通過中國科協的校園驛站,收看了直播,取得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
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副主任張振威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整合優質科普資源,結合新媒體和線上線下這樣一種方式,來推動科普工作的信息化。同時,我們在科普的受眾上面,進一步細分,根據不同的受眾的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確定科普工作的內容,為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做出積極貢獻。」
採訪中,專家告訴記者,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有了這些本領,就是具備科學素質的人。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是個慢功夫,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需要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共同發力,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有願望自覺成為一個有科學素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