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協舉辦的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前書法創作展中,彭雙龍提交的兩件作品分別為臨摹《萬歲通天帖》和創作的自作詩文中堂(展覽要求兩件作品,一為臨摹,一為創作)。彭雙龍近些年在國展、蘭亭獎上都有優異的表現,是當代青年書家的代表。此次展覽,兩件作品都很精彩。下面的文字是其創作手記,有作品創作的過程,也有對這個展覽及當代書法的思考。
源流·時代展覽入展作品創作手記
■彭雙龍
筆:周曰書院一號
墨:研墨
紙:老竹紙
硯:端硯
創作環境:單位工作室
本次展覽要求提交臨摹、創作作品各一件。我的臨摹範本是《萬歲通天帖》,即王氏一門書翰,此帖匯集了王羲之、王薈、王獻之、王僧虔等七人十帖,雖是唐摹,然風神畢備、不露纖痕,恰如一筆獨寫,天真爛漫,魏晉風度躍然紙上。我在臨摹時以實臨為主,但並不拘泥於原作點畫,而是注重自然書寫,在快速揮運中感受王氏一門用筆的精妙與一氣呵成。
創作作品要求是自作詩文,我平素偶有詩文札記存錄,從中揀選四則,抄錄成四小塊,作品不大,內容多是讀書之感悟,書寫時以晉唐法度為源,以宋元意趣為流,注重文人意味和心性的表達,兼顧雅致與雄強。通過參加這次展覽,我重新審視了二王一脈經典佳作,並找到了新的動力。向前走的同時也要向後看,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豐厚家產。如此,我們才有底氣去開疆拓土、書寫時代。
當代書法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其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鍵盤和語音漸漸代替了手寫,毛筆脫離了實用功能,專業創作和大眾的審美差距越來越大。
其二,作者身份由傳統文人轉變為專業創作者,展示環境由書房案頭轉變為高大展廳,缺少傳統文化環境支撐的書法如何在當代走出一條傳承與發展之路,如何在文化和精神層面與傳統對接而又能夠與時代同頻共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其三,書法傳承的背後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和歷代聖賢氣象的延伸,而當代書法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主體意識正在逐漸削弱。因此,在當代書法的發展中,對「源頭」的清理和對「時代」的思考就顯得尤為必要。
當代書法在形式和技法層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崇古重技本無可厚非,技術是基礎,情感和才華只有通過技術才能展現出來,技術若不過關,再高的學養也難以傳達。但是,若單純地追求技法,甚至為了表現技術而忽略文本、弱化內容,以至於所書錯訛頻出、不忍卒讀,則是應該反思和警惕的。
技術和文化是當代書法之兩翼,我們既不能以藝害文,也不能重文輕藝。但是,有了技術和文化還是不夠的,若要透過層層的歷史迷霧,找到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歷史坐標,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具備一種勇於探索和創新發展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