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如何打格?國展上這件900字作品,打的格子絕了

2020-12-11 書法田園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山東萊陽書法家李明東的楷書作品入展。他的入展作品用的是八尺整張宣紙,洋洋灑灑900餘字,在展廳中很是顯眼。這件作品雖然巨大,但李明東在作品上打的格子很出彩,不死板、不凌亂,給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據他介紹,他打格子採取的方法很有創意,文中將會介紹他的這一招數。

李明東12屆國展入展作品

作者李明東的書法之路

李明東自幼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便喜好書法。在他參加工作之前,他主要學習楷書,以柳體入門,繼而學習顏真卿楷書與漢隸。到了2004年前後,他開始轉向魏碑和唐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

後來他遇到一位明師——書法高研班的胡立民。胡立民先生是當代寫魏碑的大家,近些年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自從和胡立民先生學習以後,李明東便主要以魏碑為創作方向,並先後在各級書法展覽中入展30餘次。他還以張遷、歐楷、魏碑三種書體成功通過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註冊高級教師考試。

12屆國展入展證書

國展作品首先要文辭兼善

在十二屆國展投稿之前,李明東最先準備的作品是六尺宣紙大小,書寫的字數約為500多字,但效果不太好,顯得很小氣。於是他又準備了一件八尺整張的作品,寫了2000餘字,效果依然不太好,感覺太滿。

最後,李明東定了900多字的《親政篇》為內容,依然寫在八尺整張的宣紙上。該文中心論點在於「親政」,文中表述為「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剗近世壅隔之弊」,寫作上引經據典,強調上下融通,內容充實,健康積極,議論允當,語言質樸務實,既有歷史意義還有現實意義。

李明東書法作品

國展作品要選擇優良的書寫材料及合適的形式

李明東創作這件作品,選擇的宣紙為奶白蠟染宣,讓宣紙看起來更加典雅。而且,這種宣紙,書寫起來更加順手,且更加容易表現筆畫的細節與濃淡。

這件作品的形式感也值得稱讚:為了讓書寫的900餘字在章法上不顯得空洞,李明東為作品加了格子。他打的格子並不是用尺子一筆筆畫出來的,而是用木片加墨印出來的。這種格子既保證了格子線條的規整,有避免了因作品篇幅巨大而帶來的呆板。這種方法打出來的格子,也具有書法用筆的乾濕濃淡與虛實變化。

李明東書法作品

紮實的書法基本功是入展的保證。

李明東的這件魏碑體楷書作品,何有書寫性,筆法多變、筆畫多姿,字法上力求大小、長扁、聚散、奇正、方圓等搭配和諧;墨法上在常態作書墨段習慣的基礎上大膽用枯筆、幹筆、絞筆,追求墨色濃淡變化有節奏;大章法加鉅條有明顯界線,整體感更強;首尾兩枚印章,簡約大方。

在國上,楷書的比例比起行書、草書,屬於弱勢書體,敢以楷書投稿參展,必是有實力的。通過對國展楷書作品整體瀏覽後會發現,國展上很大一部分是魏碑體楷書,而作為唐楷卻並不算多。且魏碑體楷書也有幾種風格,一是注重氣勢、追求荒率的大字,另一種就是類於墓誌的小字,追求的是碑體楷書既用筆方峻,又散淡清雅的氣息。李明東的這件作品,就是屬於後者的優秀作品之一。

李明東書法作品

總結

李明東現在已經年近花甲,他還依然對書法創作及投稿參展抱著很大的熱情。他曾在文章中說,」回顧漫長的習書之路,由最初得以形似而竊喜,到領悟書法之神韻;由揮毫於得心應手之驕情,到不滿於筆墨之靈動;深感賦書以生命,達登峰造極路漫漫其修遠兮。然,對書法之喜好,已浸透到了血液裡。「

沒有對書法強烈的熱愛,哪會有如此佳績。

李明東

相關焦點

  • 學習書法參加國展,用什麼紙好?
    但是,對於大部分書法愛好者來說,如果想通過書法獲得利益,或者通過學習書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參加展覽可能是唯一途徑了,只有通過參加展覽比賽,獲獎了、入展了別人才能知道你,就像一個人的桌球打的再好,只能夠在家鍛鍊身體,參加比賽獲獎獎牌不僅可以給自己帶來利益,也可以為國爭光,人需要淡泊名利,但生活在世間,總需要一點追求的。
  • 8尺整紙、16釐米單字,他以「大作」入書法國展
    學習書法多年,寫過唐楷、魏碑、隸書、行書,這次國展徵稿,雖然中書協不限制作者投稿書體,甚至鼓勵愛好者多書體投稿,但是畢竟時間有限,能夠打造一種書體投展作品就實屬不易了。通過查看歷屆國展大量作品,我分析得出結論:可能大多數作者都會選擇中、小楷,鍾繇小楷居多,小墓誌居多,打格居多,拼接居多,所以我覺得投大字應該更具入展優勢,在眾多作品中應該會相對突出,然而,大字也更容易暴露缺點,所以機遇與挑戰並存。權衡利弊後,我還是想賭一把,就寫大字!
  • 他的兩件書法入國展,創作過程原來是這樣……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四川成都書法家龔斌的楷書、隸書兩件作品同時入展,成為這屆國展上,為數不多的多件作品入展的書法家。龔斌在創作手記中,龔斌談到了兩件作品創作的過程,我們從中能夠看到一個書法家是如何準備投稿作品的。這些經驗,或許給我們的創作以啟示。
  • 2米多高、近1500字巨作入12屆書法國展,他在國展「梅開二度」
    在十二屆國展上,遼寧書家王鋼的草書作品入展。他在國展投稿前對以及落選「書法大廈杯」作品進行了反思,認為太像字帖可能是落選的原因。於是,在創作國展投稿作品時做了調整,最終順利入了國展。從其入展作品來看,還是帶有明顯的《書譜》風格的。
  • 10種書法作品,可入國展
    今天,給大家分析中國書法國展的10大發展趨勢,換言之,什麼樣的作品,可以入展? 3、筆法結字的純化與雜交、嫁接 當代書法發展已觸及到書法本體性的用筆結字精微階段。如何實現書法的歷史性傳承和創新突破成為當代諸多有識書家思考的焦點。在繼承基礎上的創變,即「先因後創」成為較之先鋒派的「另起爐灶」「繞開走」「獨闢蹊徑」成為當代的主流或主導思想。
  • 100餘字的八尺楷書大作,將唐楷寫靈動,入了12屆書法國展
    謝紅兵(左)在書法海選中領獎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謝紅兵入了國展的這件作品。他的這件作品,書體為楷書,融合了多家風格,並且將靜態的楷書寫得更加靈活。能夠入國展當然是好事,也他的作品也有一些缺陷,下面我們就從優點、缺點分別來分析一下這件作品。
  • 2020年南京藝術學院畢業作品展,有的作品很驚豔,國展上都沒見過
    上面這件是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書法系主任金丹的寄語「人面不同,性分各異,書道雖一,各有所便」,這也許是南藝倡導的藝術理念吧。好,先看研究生的畢業作品趙政碩《定風波》指導教師 李彤這件感覺很普通,黃草國展上多的是,在技法層面可能與國展寫手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形式上也沒有特別之處,落款下部好像還差點意思
  • 王璽:在作品上改作品,最後效果亮了
    近日國展獲獎書家王璽先生一次現場授課上對著一件草書作品
  • 彭洪順老師國展楷書投稿秘籍,值得收藏學習
    哎,這世道,無論煙、酒、茶,講包裝!書法也不例外!,如果挑一些有個性的,只要有一部分評委不喜歡,打一個反對票,那麼你這件作品就得下去,那提名的評委面子上是掛不住的。在某個展覽中,呂金光老師的作品上了下,下了上,倒騰了好幾次,被書協一領導發話:這作品是誰拿上來的?這作品寫得好嗎?幸好被伯樂識珠,當面陳詞說:領導,這個寫的明代倪元璐,寫得不錯。當著面,領導不好再反駁,只好說:你說行,那就上吧。於是就這麼上了,還獲獎了,這一獲獎,不得了啦,引起一片轟動。畢竟,還是有很多人看得懂的,是不?
  • 獲遍書法頂級大獎的彭雙龍,這件作品很清新
    在中國書協舉辦的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前書法創作展中,彭雙龍提交的兩件作品分別為臨摹《萬歲通天帖》和創作的自作詩文中堂(展覽要求兩件作品,一為臨摹,一為創作)。彭雙龍近些年在國展、蘭亭獎上都有優異的表現,是當代青年書家的代表。此次展覽,兩件作品都很精彩。
  • 書法創作要入選國展首先要把握好作品類型,否則就是徒勞
    隨著當前人們審美情趣的不斷變化,書法創作也相應的出現變化,儼然成為了一種「展廳文化」,在這種展廳文化的誘惑下,很多書家也想在國展中一展身手,可是總是屢戰屢敗,有些朋友就是不知道總結經驗,其實入選國展經驗要比書寫還重要,最起碼必須解決首要問題,那就是把握好作品的類型,只有對這種類型進行系統的分析
  • 56字的書法作品,卻用了3種宣紙、4種書體,「花哨」過分了
    張紅傑在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上,獲得最高獎的作品,便是大環境下的典型產物。作品局部再說張紅傑這件作品的正文篆書,師法於清代大書法家吳煕載,吳熙載的篆書速疾圓轉,痛快淋漓,率直瀟灑,方中寓圓,剛柔相濟,體勢勁健,舒展 飄逸,提按有度,顯得婀娜多姿。
  • 國展入展作者:學書法盲目勤奮死路一條!
    書法是學出來的,盲目勤奮與空想都是死路一條。近年我輾轉南北,轉益多師,終於打開了見識,領略到書法的博大精深,深感自己的渺小,精力有限,不敢再五體兼修。我專攻三年米芾、二王、《書譜》,依然「顆粒無收」,所以「退而求楷」。幸得名師指路,說當今書壇專攻趙楷者少,建議我補這個缺,我欣然答應(之前沒有接觸過趙楷)。
  • 十二屆國展入展作者曹亞偉、趙廣曙、王磊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作品入展: 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王弼文化獎全國書法作品展; 「翔龍閣杯」第三屆山東青年書法篆刻小品展; 第三屆王羲之獎全國書法作品展;
  • 「九宮格、簡冊格、五三格」,哪種格子練書法更合適?
    初學書法需要藉助格子紙來進行書寫,如果一開始就在一張白紙上寫作,不容易寫好。
  • 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網友:誤人子弟!
    文 | 王呈祥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憑實力!書友推送文章:《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評委:有清晰的傳統功夫》。看到文中所說的入展作品,我認為:憑實力。入展作品就是上圖這件作品。據了解,該作品為《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入展作品,作者名叫李金昊,是吉林建築大學書法學院一八級學生,不滿20歲。
  • 闊別書壇數載,他再次投稿,以草書入書法國展
    在十二屆書法國展上,書法家鄭林以草書入展。他的這件作品入展,頗有點歪打正著的意思,一是他近些年很少參加展覽,基本算是退出「江湖」了,在朋友鼓勵下蔡再次投稿;二是這次國展他準備了幾件作品,尤其是他的行書作品自我感覺不錯,但最終卻落選了。
  • 如何投國展?擺正心態,注重日常臨帖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回想起十多年前我參加國展並獲獎的那些往事,至今仍感慨系之。那時候書壇的書法風氣已經相當濃厚,尤其是像國展這樣高規格的展覽,作者的投稿件數是沒有限制的。一個展覽作者投多少件、投多少次完全由自己說了算,也就是說可以多稿多次投,這無疑給參賽作者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和福利。相比較而言,那個年代的作者比現在的作者要幸運得多。
  • 他的行、草雙雙入書法國展,線條乾淨利落
    劉宗迪12屆國展入展行書作品他入國展的行書作品,書寫的是元結的《石溪記》,用八尺整張白宣,以二王蘇字打底;入國展的草書作品,書寫的是淘澍的《舟溯湘江》,也以八尺白宣,參黃山谷筆意,劉宗迪這兩件作品在二王、蘇黃書風的繼承與發掘上,既有整體實力,又能相互區別,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 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安徽入展作品賞析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中,安徽取得了44人46件作品入展,位列全國第八的可喜成績。現分期推出入展作品和作者入展感悟,以供全省書法工作者、愛好者學習借鑑。入展作品賞析創作感悟:面對古人的經典碑帖,對照自己的臨摹和創作,有時會有種莫名的自卑和挫敗感,繼而加強學習和思考,偶有小得,又會有種自豪和幸福感獲得感。這幅八尺隸書中堂就是在這矛盾的情緒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