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山東萊陽書法家李明東的楷書作品入展。他的入展作品用的是八尺整張宣紙,洋洋灑灑900餘字,在展廳中很是顯眼。這件作品雖然巨大,但李明東在作品上打的格子很出彩,不死板、不凌亂,給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據他介紹,他打格子採取的方法很有創意,文中將會介紹他的這一招數。
作者李明東的書法之路
李明東自幼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便喜好書法。在他參加工作之前,他主要學習楷書,以柳體入門,繼而學習顏真卿楷書與漢隸。到了2004年前後,他開始轉向魏碑和唐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
後來他遇到一位明師——書法高研班的胡立民。胡立民先生是當代寫魏碑的大家,近些年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自從和胡立民先生學習以後,李明東便主要以魏碑為創作方向,並先後在各級書法展覽中入展30餘次。他還以張遷、歐楷、魏碑三種書體成功通過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註冊高級教師考試。
國展作品首先要文辭兼善
在十二屆國展投稿之前,李明東最先準備的作品是六尺宣紙大小,書寫的字數約為500多字,但效果不太好,顯得很小氣。於是他又準備了一件八尺整張的作品,寫了2000餘字,效果依然不太好,感覺太滿。
最後,李明東定了900多字的《親政篇》為內容,依然寫在八尺整張的宣紙上。該文中心論點在於「親政」,文中表述為「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剗近世壅隔之弊」,寫作上引經據典,強調上下融通,內容充實,健康積極,議論允當,語言質樸務實,既有歷史意義還有現實意義。
國展作品要選擇優良的書寫材料及合適的形式
李明東創作這件作品,選擇的宣紙為奶白蠟染宣,讓宣紙看起來更加典雅。而且,這種宣紙,書寫起來更加順手,且更加容易表現筆畫的細節與濃淡。
這件作品的形式感也值得稱讚:為了讓書寫的900餘字在章法上不顯得空洞,李明東為作品加了格子。他打的格子並不是用尺子一筆筆畫出來的,而是用木片加墨印出來的。這種格子既保證了格子線條的規整,有避免了因作品篇幅巨大而帶來的呆板。這種方法打出來的格子,也具有書法用筆的乾濕濃淡與虛實變化。
紮實的書法基本功是入展的保證。
李明東的這件魏碑體楷書作品,何有書寫性,筆法多變、筆畫多姿,字法上力求大小、長扁、聚散、奇正、方圓等搭配和諧;墨法上在常態作書墨段習慣的基礎上大膽用枯筆、幹筆、絞筆,追求墨色濃淡變化有節奏;大章法加鉅條有明顯界線,整體感更強;首尾兩枚印章,簡約大方。
在國上,楷書的比例比起行書、草書,屬於弱勢書體,敢以楷書投稿參展,必是有實力的。通過對國展楷書作品整體瀏覽後會發現,國展上很大一部分是魏碑體楷書,而作為唐楷卻並不算多。且魏碑體楷書也有幾種風格,一是注重氣勢、追求荒率的大字,另一種就是類於墓誌的小字,追求的是碑體楷書既用筆方峻,又散淡清雅的氣息。李明東的這件作品,就是屬於後者的優秀作品之一。
總結
李明東現在已經年近花甲,他還依然對書法創作及投稿參展抱著很大的熱情。他曾在文章中說,」回顧漫長的習書之路,由最初得以形似而竊喜,到領悟書法之神韻;由揮毫於得心應手之驕情,到不滿於筆墨之靈動;深感賦書以生命,達登峰造極路漫漫其修遠兮。然,對書法之喜好,已浸透到了血液裡。「
沒有對書法強烈的熱愛,哪會有如此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