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書壇一切為展覽的大環境中,書家為了獲獎入展而精心準備作品,理所當然,適當地拼接一下也未嘗不可。書家這樣做,也是緊跟展覽風尚,和評委的「好色」也不無關係。
縱觀全國展中的獲獎、入展作品,沒有幾幅不是拼接的,也沒有幾幅是一種色調的,但過於裝飾難免使書家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一切為展覽而創作,去迎合評委的喜好,不少人喜歡將書法作品「包裝」、「深加工」,來提高獲獎入展的機率。張紅傑在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上,獲得最高獎的作品,便是大環境下的典型產物。
張紅傑這幅作品精緻到位,花樣出新,為了獲獎、入展,可謂花盡心思,題頭、正文、落款分別用不同的書寫材料,用了三種色宣和四種書體來表現,小篆與小楷也有一定的功底,視覺效果很強烈,作品內容也很豐富,這種章法安排也很容易打動評委。
但這畢竟是一幅小品書法,未免做過了,而且字形排疊刻意,楷書落款捺畫重複、雷同出現,橫豎看都是平行線,極其對稱。主次不分,僅有56個篆書的作品,用好幾百的小楷去陪襯,有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如果小楷字數減少一些,應該更好。
於明詮先生有一篇說「展覽體」的文章,文中說道:「展覽成了比技法精緻到位、比設計花樣奇特出新、比八尺巨幛條幅對聯而且落款蠅頭小楷密密麻麻,老作者能比過年輕作者嗎?要麼初評就敗下陣來,要麼免戰牌高掛,告別參展。」於明詮先生這段話,用來評價張紅傑的作品,也很恰當。
再說張紅傑這件作品的正文篆書,師法於清代大書法家吳煕載,吳熙載的篆書速疾圓轉,痛快淋漓,率直瀟灑,方中寓圓,剛柔相濟,體勢勁健,舒展 飄逸,提按有度,顯得婀娜多姿。使得吳熙載的篆書富有醇古之氣,又自然生動。
此作妍美有餘,而古質不足。過於強調提按,特別是其轉折處用筆頓挫,然後迅速轉細,使線條看起來單薄無力,缺少圓潤挺健之氣。正文篆書三點水偏旁的字居多,處理缺少變化,如「溪」字,如果寫成異體字的「谿」,這樣可避免重複三點水也顯得用字古樸。
篆書正文整體太標準化,過於安排、設計,呈現出豎細橫粗的程式化結體。再有篆書題頭的「張旭詩鈔」和仿宋體的「張旭詩選鈔」兩次出現,未免重複。
張紅傑是熱衷於參加展覽的作者,他也靠著在全國大展中取得的成績,成為書壇上較為聞名的實力派書法家,他曾獲得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 三等獎,第五屆書法「蘭亭獎」」佳作獎,全國第二屆篆書作品展優秀獎,也曾入展過包括全國第十一屆國展在內的很多展覽,真可謂榮譽滿滿。
能夠取得這麼多的榮譽,一者說明張紅傑的確是有實力,二者也說明他的確會迎合展覽。有實力自不必說,單說創作適合參加展覽的作品,裡面有很多門道。顯然,張紅傑對這些門道是駕輕就熟的。在看到過的他的作品中,作品的形式製作似乎一直是他比較在意的。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在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中獲獎作品為何寫得這麼花哨了。
最後要說的是,好的藝術創作不僅需要長期的技巧和法度訓練,更需要對傳統精神的把握和深入,僅靠外在形式的新穎,無異於買櫝還珠。書法嘛,根本的落腳點還是要在書與法上,至於其他的因素,都是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