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練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學者往往在練習時忽視了書寫運筆速度,總認為「慢工出細活」,殊不知在書法運筆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因為,不同書體其運筆快慢不同,輕重緩急不同,最後所表現出來的書寫效果也完全不同。
歷史上大書法家們能夠恰到好處地把握書寫速度,從而使所寫書體表現出了相應的書法特色,取得了衝擊欣賞者視覺效果的震撼作用。我們臨習古代這些碑帖,只能看到碑帖好的一面,由於沒有視頻記錄,很難考證他們是如何書寫,如何運筆,最後如何完成整幅書法作品的。那麼,我們對此就真的一概不知,始終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了嗎?其實也不盡然。
史書記載也好,近現代書法理論家總結也好,總之,書寫運筆速度還是有章可循的。總結不同書體之間合適的書寫運筆速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書寫時其運筆速度各不相同。按照所書寫同樣大小的字來說,從慢到快的順序,依次是:篆——隸——楷——行——草。而篆、隸兩種書體運筆速度都很慢,其快慢也基本一致。相對來說,楷書也要慢行筆,但比篆、隸略快那麼一點點。
這是因為,篆、隸、楷三種書體結字,方方正正,一般是一筆一畫獨立,篆書需要筆畫線條粗細相對均勻,而隸、楷則需要筆畫粗細不同,大小長短不同,筆畫與筆畫之間獨立銜接,基本不連帶(後來發展的行楷書體除外),所以,只有慢才能表現基本筆畫。行、草書體相對要快得多。因為行、草書體結字可以欹斜傾側、大小縱橫、纏綿連帶、張弛伸縮。
這種隨機應變的自由式書體形式,為快速運筆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狂草書法,慢時似龍遊淺灘,快時如駿馬奔騰,大有一揮而就的瀟灑和奔放。為了表現特殊效果,單一書體運筆速度也會出現變化。每一個人欣賞書法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每一個人書寫書法也都會有自己的風格意願。運筆或徐緩、疾厲,或頓卻、伸張,都總是與書寫者的風格緊密相連。由於行筆節奏快慢不同,所產生的風格也就不同。
每一幅書法作品無不體現出書法創作者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化成就了書法的千姿百態和迥異風格,成為了書法作品獨特的價值所在以及評判高低貴賤的風向標。運筆速度決定墨色的濃淡、枯溼、潤燥和澀滯。書寫過程中,單字著墨量的多少不僅與宣紙、毛筆的製作材料和質量有關,而且與運筆速度也息息相關。書寫者每落一筆,或輕或重,或疾或緩,都會決定這個字的墨色。
所以在掌握好書寫輕重的同時,落筆快慢、運筆疾緩都會體現在字的每個細節,有的甚至有意出現或乾枯,或滲洇的墨韻現象。與書體結合來看,篆、隸、楷不宜出現乾枯狀筆畫,宜墨色均勻,運筆速度須平緩穩重。而行、草則注重墨色變化,譬如枯筆就是在行筆時迅疾的筆勢和遒勁的筆力與紙面摩擦產生的一種枯澀,表現出「乾裂秋風、氣清質實」的險峻。
行筆緩慢變「墨豬」而顯臃腫是敗筆,行筆急速不入紙而顯浮薄也是敗筆。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掌握的運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