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呈祥
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憑實力!
書友推送文章:《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評委:有清晰的傳統功夫》。看到文中所說的入展作品,我認為:憑實力。
就是上圖這件作品。據了解,該作品為《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入展作品,作者名叫李金昊,是吉林建築大學書法學院一八級學生,不滿20歲。
為什麼說他憑實力呢?
第一,有古法可依。用收藏界的行話來說,這件作品「大開門」,一看便知取法宋代黃庭堅的《李太白憶舊遊帖》和《諸上座帖》。
第二,用筆不拘泥、結字有度。從首字「吾」到尾字「意」期間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可見平時在臨帖上沒少下功夫;起首三字由小至大,排列極為緊湊,第三字最後一筆突然拉長,打破了之前的緊湊,這正是書法中的「密不透風,疏可跑馬」。
第三,有書法新意。黃庭堅草書字字為營,字與字筆畫與筆畫的連帶不頻繁,作者在此基礎上增加連帶,應該是借用懷素《自敘帖》的筆意;還有,在筆畫上作者加入了篆書的東西,「篆軸氣」使作品有立體感。
第四,便是字外的功夫了——作品內容是作者自撰,難得就難得在這。當今書法愛好者大都喜歡抄寫古人詩詞,鮮有自己的內容,一是受自身知識所限,二是自己寫也麻煩,不如直接「故人西辭黃鶴樓」或「大江東去浪淘盡」來的方便——只需把字練好就行,剩餘的,抄。
這件作品中的內容,乃作者日常學習書法的感悟,雖如此,但已實屬可貴。全文:「吾於靜時嘗思古人秒在何處,濃墨淡痕間能自出神採,XX之上滿乾坤之象也!近作大草而有所悟:蓋須令機散動X以情緒從勢而書,方能略得古意。」
我偶爾也寫草書,但說實話,這件作品中有三個字我不敢確認,故使用「X」代替(其實可以胡謅的)。
既有傳承,也有創新,還有字外功夫,入展當屬正常,而且評委對其評價也很高。
中國書協理事陳羲明說:「這幅大草作品筆下有傳統,主要取法宋代黃庭堅,也能看到一些「二王」、懷素的東西,傳統脈絡清晰而順暢。」
中國書協草書委員會委員何開鑫說:「作者對黃庭堅有很好的吸收和化用能力,將黃庭堅草書的奇崛、放縱進行巧妙取捨,別具一格。」
因此,這件作品能夠入展,憑的完全是作者的實力。
然而,有網友卻不這麼認為。網友說應該先學楷書,待基本功夯實了再學行書和草書,十來歲的年紀就寫草書而且還是大草,無異於拔苗助長,書協讓他入國展就是在誤人子弟。建議是好的,但楷書什麼時候成了草書的基本功的?讓人疑惑。
史料記載,楷書始於漢末三國,而再此之前草書已經完善,東漢張芝的《冠軍帖》就是例子。說楷書是草書的基本功,這不是要讓張芝再活個幾十年,待楷書出現,學過楷書再寫草書《冠軍帖》嗎?前車之鑑變成後車之鑑,豈不可笑?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