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Surface Pro 3連創銷售佳績,人們甚至開始期待下代Pro 4長什麼樣子何時會到來的時候,Surface 3卻不經意到來。於是人們迅速轉移視線,將目光投向這款全新的Surface產品上來。雖然同樣定位入門級的Surface,但Surface 3相比之前的二代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採用了新的英特爾x7處理器,從而使得新的Surface 3能夠運行完整的Win8.1和即將到來的Win10系統,這個關鍵性的切實的提高了生產力,也從側面印證了微軟對於RT系統失敗的認識。那麼究竟新的Surface 3體驗如何,相比較目前在售的Surface Pro 3是否值得購買,不妨與我一同來探。
外觀:與Surface Pro 3一脈相承 做工精湛
之前在評測Surface Pro 3的時候,我就曾經對其做工的改變讚不絕口,我認為那是微軟對Surface系列產品設計認識一個質的改變,微軟學會了如何像蘋果一樣將質量好性能優異的產品兼顧時尚元素能夠更多的符合大眾審美。其實這種情況被完整的沿襲到了新的Surface 3上面。甚至當我打開包裝的一剎那,有那麼一秒鐘覺得自己是在開一臺Surface Pro 3。
機身的做工精湛,這個評價絕不是空談,相比較之前兩代Surface傻大黑粗的感覺,新的Surface Pro 3和Surface 3改變了機身的材質,使用了全新的美鋁合金材質,並加之以獨特的陽極氧化工藝,使整個三代Surface的機身表面摸上去非常有「塑料感」,這樣金屬良好的韌性與非金屬的觸感得以完美結合。視覺上新的材質接近於灰白色,給人更加乾淨大氣的印象。不管是走在哪帶著它,只會讓你更加品味氣質,而之前我使用Surface Pro 2的時候,將又黑又又厚帶出門展示在眾人面前的時候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羞恥感,長期使用之後機身的邊角還會有明顯的掉漆情況。從實用意義角度來說,新的材質讓用戶冬天帶著Surface 3你不會在拿上手的瞬間覺得冰涼,夏天攜帶Surface 3則會更好的感到機身傳導熱量,這也可以說是新的材質所帶來的根本性的改變。
與前代Surface 2 10.6英寸設計不同,新的Surface 3機身更加方正屏幕的尺寸達到了10.8英寸,而並沒有採用Surface Pro 3的12英寸設計。由於搭載了全新的英特爾Atom x7處理器,其機身的厚度和重量得以進一步縮減。重量僅為622g,相比Surface 2的680g有58g縮減,縮減比例達到8.5%。因為Surface Pro 3的機身尺寸更大,所以其實就更沒有可比性了,重量800g已經超出了Surface 3近180g。在厚度方面,Surface 3可以直接被定義為史上最薄的Surface,其厚度僅為8.7mm,而上一代Surface 2的厚度則為8.9mm,Surface Pro 3則達到9.1mm。所以如果你對以往的Surface 2或者是Surface Pro 3的便攜性並不滿意,那麼Surface 3一定會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很多人會喜歡拿Surface系列與蘋果的MacBook作比較,那麼咱們就以蘋果最新發布的12英寸新MacBook來說,其重量為920g,厚度達到13.1mm,如果算裸機(不帶鍵盤Cover)那麼Surface 3的622g擁有絕對優勢。即使是以蘋果的iPad Air與Surface 3裸機做對比,二者其實也相差無幾。所以從便攜性方面去考量,我們其實就會發現Surface 3誕生的意義:其擁有媲美蘋果iPad的便攜性以及可以成為替代筆記本的輕辦公需求,同時價格又比Surface Pro 3便宜,想必這也是很多人對新的Surface 3異常關注的最核心原因。
細節:支架可三級變換 鎖屏鍵和音量鍵易混淆
因為採用了英特爾的Atom x7處理器,所以該機整體的功耗水平是十分低的,性能的定位也比目前英特爾的Core-M處理器更低一個級別。所以搭載Atom x7處理器的產品並不需要內置風扇去散熱。所以如果你正在考慮入手Surface 3,那麼就無需擔心它是否有風扇噪音或是長時間使用的灰塵問題。
在接口的設計上Surface 3在機身上集成了1個USB3.0接口、1個miniDP接口、1個microUSB充電口、1個microSD卡槽,它們大部分集中在機身的右側,也就是豎屏之後的底部,只有microSD卡槽被安排在翻蓋的支架當中。值得一提的是miniDP接口是能夠方便用戶外接顯示器使用的,相比單一USB3.0接口的設計更具擴展性,對用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總體來講,接口方面Surface 3基本上與Surface Pro 3保持了相同的擴展性並沒有定位更低或者售價更便宜而在這方面減配。
比較細心的朋友或許發現了Surface 3充電接口採用microUSB設計,而不是Surface系列慣用的磁吸式,之所以簡化為這樣是因為Atom x7處理器的確功耗很低,搭載了它的Surface 3在充電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像對待普通平板一樣對待。不過我的確很難理解,為什麼採用microUSB接口還要把接口做的那麼大,較大的插頭給受到外界擠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完全可以採用更小尺寸的彎插去進行連接。
進入到三代,不管是Surface Pro 3還是Surface 3都將蘋果鎖屏鍵和音量鍵直接放在了機身的頂端(豎屏時候的右側),這與之前的一代和二代產品都放在產品的右上部位方便右手操作完全不同。而相比較Surface Pro 3鎖屏鍵在左上角,而音量鍵在機身左側(豎屏時候的頂端)的設計,鎖屏鍵與音量鍵的位置十分接近,且形狀材質觸感都非常接近,所以在剛剛上手的橫屏模式使用過程中會導致誤觸。我在剛剛開始Surface 3使用的這段時間,對兩個按鍵的位置不太熟悉,所以經常在希望調整音量的時候按成了鎖屏鍵,雖然這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問題,但是的確影響了使用的效率。或許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混淆誤觸的情況會有所改善。
對於支架的設計,似乎微軟一直在改變。從一開始Surface支架只支持一級調節、後來升級為二級角度調節、再後來Surface Pro 3上面甚至改成了無級自由調節,而新的Surface 3卻改為三級角度調節。看來支架的角度調節問題一直在困擾微軟的設計師,他們還是在探索如何是一個最好的設計。表面上看,從Surface Pro 3的無級平滑調節轉變為Surface 3的三級角度調節是檔次降低了的,相比較無級調節三級調節肯定是在使用的自由度上會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實用過Surface Pro 3朋友會發現,無級調節支架在使用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扭曲,和左右轉軸受力的不平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或許Surface 3的三級支架調節也可以被看作是保持較好使用體驗的同時完全避免了支架扭曲的問題。究竟微軟的設計師是從成本方面去考慮降低翻轉級數,還是的確從支架的實際表現上去做了改變,我們不得而知,唯一能確定的事實就是Surface 3相比Surface Pro 3支架只支持三級調節,使用的自由度低了一些,但是支架扭曲的問題消失了。
相比之前的幾代Surface,新的Surface 3在機身上的改變還包括背部的Logo。之前的幾代產品通常是採用較為低調的雷射刻印工藝將「視窗」Logo或是Surface標誌打在上面,而新的Surface 3則採用了模具摳槽,鑲嵌光亮金屬貼的設計來體現,應急的時候還可以用來照「鏡子」。正方形的「視窗」Logo也是首次現身在Surface系列產品中。
作為史上最輕薄的Surface,Surface 3在攝像頭方面的改變也是有目共睹,前置350萬像素攝像頭和後置800萬像素攝像頭很好的區別了用戶拍攝行為的區別。而定位更高級的Surface Pro 3則前後攝像頭均是500萬像素。相比之下似乎新的Surface 3設計更為科學。就實用的感受上來講,Surface 3攝像頭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並沒有令人驚豔的感覺,弱光依然是噪點明顯。考慮到日常使用中我們很少會舉著個10英寸的平板玩藝術創作,我覺得對攝像頭的追求沒必要過於認真。
屏幕:顯示效果好 長寬比變為3:2
從第一代Surface開始,屏幕都是其非常重視的重要部件,微軟從未考慮過給任何一款Surface配備1080p解析度以下的爛屏幕。所以即便定位更加低端的Surface 3也同樣不可能,甚至Surface 3的屏幕解析度還有一個小幅的提升,從1920×1080標準的1080p解析度升級為1920×1280解析度。或許有的朋友又要感嘆了「微軟真不夠意思,就只有這麼一點點升級。」其實這部分朋友我想你們理解錯了,升級解析度不是目的,僅僅是為了填補更改的屏幕長寬比服務的而已。
之前的Surface都基本採用較為常見的16:10設計,而從第三代開始,微軟似乎有意將Surface這個系列產的屏幕長寬比做的更「方正」,從而獲得一種「小而見大」的辦公體驗。所以之前問世的Surface Pro 3屏幕解析度為2160×1440,長寬比同為3:2。
其實一直以來Surface系列的屏幕選用都是令人放心的,不僅屏幕的細膩程度能夠令人滿意,而且顏色的豔麗程度也比較飽滿,沒有IPS屏幕常見的發白的感覺。可以說除了因為機身較小而損失的解析度之外,在屏幕整體的表現上相比較Surface Pro 3完全不差。
當然只要是觸屏的Windows產品一定無法迴避的問題便是屏幕顯示與縮放的種種不足,搭載Windows 8.1的Surface 3也不能例外,在使用PS這種常用軟體的時候,軟體當中的按鈕會被縮放到十分小的狀態,令人苦不堪言。不過據微軟描述,在夏天即將推出的Win10上面,這個問題有望得到徹底的改善,或許我們可以寄希望於Surface 3在更新了Windows 10之後擁有更良好的屏幕縮放表現。
性能:滿足日常辦公不成問題 使用中存在系統Bug
在核心性能硬體配置方面,Surface 3搭載了Atom x7-z8700四核四線程處理器,該處理器是一款定位於大尺寸平板和二合一設備的處理器產品,雖然Core-M也同樣可以用在二合一和大尺寸平板上面,但是在性能層級上面,x7是低於Core-M一級的,所以我們應該對Surface 3的實際性能有個心理預期。作為一款定位輕辦公的產品,我們不能對Surface 3有更多要求,尤其是它還僅僅搭載Atom x7處理器,該處理器的性能定位於Core-M之下,所以使用Surface 3來做一些大型的辦公項目,或是玩大型的遊戲是非常不理智的。在日常的使用當中,我使用Surface 3最常用的功能是用txt寫文字、PS修圖、上網,就這種使用程度來說Surface 3是十分流暢的。不過為了給更多沒有上手過Surface 3的觀望著以參考,我們還是對它來一番簡單的測試,以幫助您判斷它的性能表現在什麼層級。在測試中,我會以定位更高級的Surface Pro 3作為參照。
首先我們來看下處理器的表現,在這裡我們使用權威的測試軟體CINEBENCH R15對Surface 3進行實測。CINEBENCH是業內公認的一款基準測試軟體,在國內外的主流媒體的多數系統性能測試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使用該公司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體引擎,可以測試CPU和顯卡的性能。其中單顆核心和多顆核心的測試是單獨計算得分的,除此之外其還提供了OpenGL的測試。在這次測試中,Atom x7-z8700處理器得到了83cb的多核處理分數,和30的單核處理分數。相比較Surface Pro 3所搭配的i5-4300U,性能差不多是i5-4300U的40%左右。這樣較大的性能差距在平時的瀏覽網頁、看電影操作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很明顯,但是如果常用PS、3Ds Max、壓縮解壓縮這種耗費CPU資源較高的處理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明顯的等待時間上的差距。
存儲方面,Surface 3採用採用了64GB/128GB兩種容量的eMMC存儲,相比較Surface Pro 3的64GB/128GB/256GB/512GB四種容量SSD設定還是顯得簡化了,這肯定是有為了控制成本的一些考量。採用eMMC存儲方式,雖然相比機械鍵盤會有一定優勢,但是距離SSD還是差了很多。我們通過AS SSD測試軟體對這臺送測的128GB版本工程樣機進行了實際的讀寫速度測試。測試結果也支持了以上的判斷,寫入速度僅僅有33MB/s,而讀取速率則為143MB/s。根本沒法和Surface Pro 3的155MB/s寫入、461MB/s讀取的速率相比。這也體現在後面測試的《英雄聯盟》安裝和載入當中,光是安裝遊戲就花掉了15分鐘,我也是醉了。
顯示核心是集成在CPU當中的核顯,由於整個處理器的熱設計功耗僅為2W,核顯的實際性能其實我是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的。不過當我真正載入到《英雄聯盟》的時候,我驚呆了!中等畫質下,遊戲居然還可以有15-20幀左右的幀數表現。將畫面效果調整到極低的程度之後,畫面的幀提升為25幀左右,要求不高的話勉強可以湊合湊合。
值得一說的是,在使用過程中,這臺送測的工程樣機實際上是出現了幾次不同程度的罷工的,或許是與系統匹配兼容的問題。雖然工程樣機不代表正式上市機型,但是值得購買了上市機型的用戶去著重觀察,是否會有同樣的問題。
續航:能夠滿足長時間辦公需要
因為整機的功耗非常低,官方給出了10小時續航的標準值。此前對Surface Pro 3評測當中,其達到了7-8小時的續航水平。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Surface 3能夠擁有比Surface Pro 3更優秀的續航能力。實際上手驗證過程中,整機從上午10點開始計時,我開始斷斷續續的使用它運行本文當中的測試、瀏覽網頁、安裝軟體等操作,一直持續到下午的15點。這段時間內電池的電量從40%下降到32%,電量僅僅耗費了8%。所以如果你也像我的使用頻率一樣去做日常的普通辦公操作,電池的續航表現是一定會令你滿意的。
配件:擴展Dock功能強大 鍵盤Cover手感不錯
此次除了拿到還未上市的工程樣機Surface 3之外,新的鍵盤Cover和擴展Dock也頗具亮點。Surface系列產品之所以稱之為Surface,我想很大的一個因素要歸功於它的鍵盤Cover分體設計,所以當你購買一款Surface的時候,我想很少有人會只選購機身而不要鍵盤Cover。新的鍵盤Cover實際上只是在Surface Pro 3配套Cover基礎上進行了尺寸上的調整,而在鍵盤手感和實體觸控板的設計上實際上並沒有特別多的出入。相比較二代Cover,鍵帽的鍵程進一步增加,彈性更加突出是新的Cover留給我的印象,我想使用它來進行文字操作應該算是一種比較愉快的體驗。
隨著新版Surface一同發布的還有新的擴展Dock,擴展底座作為接口較少的Surface的強大的擴展,提供了2個USB3.0接口、2個USB2.0接口、1個網口、1個miniDP接口、可以說如果配備了Dock使用,那麼基本上就無需擔心外接擴展設備接口緊張的問題了。
但是桌面Dock是需要電源支持的,而且本身非常厚重,所以幾乎只能用來桌面使用。值得一說的是,Dock不僅支持Surface 3而且也支持目前在售的Surface Pro 3,使用時需要首先連接機身右側的miniDP接口和USB接口,再將機身從左側插入。
而且在使用Dock的情況下,鍵盤的使用也是完全不耽誤的,而且Dock的左側還設計有磁力區域方便用戶將手寫筆磁吸在機身左側。順便教你個小技巧,如果未來你看到Surface Pro 4如果在機身右側的同樣位置設計了miniDP和USB3.0接口,那麼基本可以斷定其同樣支持Dock連接。
總結:值得需求不高預算有限的用戶選購
回顧整個評測的過程,我對新的Surface 3印象還是比較不錯的。體現在與Surface Pro 3一樣精湛的機身做工,清晰的屏幕顯示、使用流暢的鍵盤Cover這些方面,相信和我一樣將Surface 3用來當做移動輕辦公的終端一定會有不錯的體驗。不過搭載Atom x7-z8700處理器,註定Surface 3隻是一款低端的入門的輕辦公設備。如果你的辦公需求較重,那麼請考慮更高端的Surface Pro 3。另外價格上,Surface 3定價3888元,配鍵盤Cover也僅僅才4K多元,相比較Surface Pro 3機身就是5688元起,這也是Surface 3巨大的優勢。總的來說,Surface 3隻適合預算不多辦公需求較輕的用戶,而不適合做重度辦公和遊戲玩家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