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馮黎敏,她的幹練、精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杭州G20峰會前,其在黃龍飯店策劃的「湖·上 肆人展」以獨特的視角呈現藝術家的作品之美,展覽氣質和諧品位雅致,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深聊下才得知她近期已然離開美院的安逸,堅定追隨自己的夢想,用藝術的力量深化多年來與商務酒店合力打造的高端文化品牌模式,成功拓展藝術人文空間……令我們不禁驚訝和傾佩這位溫婉江南女子堅守自己藝術理想的執著與魄力。時值瀚陽藝術中心成立10周年,作為創始人的她接受了藝術中國專訪,從瀚陽的藝術定位和理想聊起,到華麗轉身之後正在展出的「湖·上 肆人展」,馮黎敏篤定而堅持,對未來充滿信心。
瀚陽藝術中心創始人馮黎敏
藝術普惠大眾,為走出象牙塔的藝術提供更好的平臺
藝術中國:瀚陽藝術中心成長的十年間,舉辦了涉及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陶瓷及新媒體藝術等多種形式的近50場展覽,大大小小近30回藝術沙龍及講座活動。從國內一流藝術家到國外大師作品,內容飽滿、格調高雅、眼光獨到。十年之際,您如何看待這期間瀚陽的成長與收穫?
馮黎敏:在我看來,瀚陽藝術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首先要感謝中國美術學院對我的培養和影響。從2003年入職美院以來,我一直在這座中國一流的高等藝術學府中浸養著,她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積澱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專業的認知,審美的品味,豐厚的師生資源,良師諍友真誠無私地幫助,也保證了瀚陽的專業性和學術水準。因而,我的成長和美院也是息息相關的,瀚陽藝術的成長亦是如此。
藝術中國:但是「魚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美院的公職和瀚陽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向您索取雙倍的時間和精力,今年年初,想必您應該是做出了艱難的決定。
馮黎敏:是的。隨著瀚陽藝術的不斷發展,我在這兩個角色間的來回切換也愈加頻繁。身份的轉換其實並不是一種背離:藝術教育、藝術創作、藝術作品的展示和推介是一條連貫的發展線索。在我看來,正所謂「藝術普惠大眾」,藝術需要走出「象牙塔」,需要被更多人認知和接受。美院擁有這麼多優秀的老師和學生,他們的作品值得擁有一個平臺和機會去展示,讓更多人了解,認知、欣賞和收藏。正是美院多年的培養和薰陶才使我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對此我深深感恩,所以為藝術家搭建這樣一個高端的展示平臺正是我希望做的一件事情。我想,這也不僅是我個人的一個愛好,更是一種責任。我希望瀚陽藝術能夠成為窗口和橋梁,在發掘和培養年輕藝術家的同時,也推出更多高端的展覽,充分發揮藝術機構創造美、傳播美的藝術使命和社會責任,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質生活做點兒貢獻。
藝術中國:從封閉的「象牙塔」走入普羅大眾,實現學院資源與社會資源的互通和共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不僅是一種延續,更是一種趨勢和需要。在瀚陽藝術發展的第四年,您選擇與黃龍飯店合作並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及講座,這種模式和傳統的藝術機構並不相同,可否談談您如何權衡商業和學術的關係?
馮黎敏:首先,要感謝黃龍飯店提供的展示空間和各方面支持。新的模式讓有品質的藝術作品更大程度上接觸到相應人群,也在這樣一個公共環境內為酒店提供了文化藝術氛圍,提升了黃龍飯店的整體格調和人文品位,這是一個雙贏的契合點。同時,也感謝美院同事和老師給予的支持,為了把展覽做好,我組建了專門的專家藝委會,定期舉行會議進行規劃,共同選拔作品和推舉優秀藝術家,確立選題和立意。他們不僅是高校中各學科領域經驗豐富的帶頭人物,也是我的良師益友。專家藝委會的把關,無論從學術支持,還是專業經驗的角度,都令這個平臺趨於高端和權威,因而也給予我極大的信心。
在藝術家的選擇和展示上,我們也分不同區域各有側重。最初在黃龍飯店打造的「西湖·山水·文化——藝術長廊」,現在以展覽推介本地優秀的學生或青年藝術家作品,關注傳統藝術形式的當代話語轉換;而在黃龍飯店南大堂的入口空間,我希望呈現像「湖·上 肆人展」這樣有影響力、有國際視野的展覽,主要定位在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作品的展示上。
「西湖·山水·文化—— 藝術長廊」藝委會專家團隊
「西湖·山水·文化—— 藝術長廊」藝委會會議現場
立足學術,走向生活,國際平臺上弘揚後文人時代的東方美學
藝術中國:所以,不管選址何處,瀚陽藝術中心的學術定位一直都是非常明確的。
馮黎敏:是這樣的。回顧瀚陽十年的發展與成長,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確了「立足學術,走向生活」的這一定位。2006年首展,我們邀請了林海鍾、劉正、許群、戴雨享這四位中國美院一流的藝術家,他們奠定了瀚陽展覽的學術基調和高度。
這期間,我們也做了很多國際交流項目,包括澳大利亞的凱恩·鄧(Ken Done) 德國著名雕塑家約克·皮立卡特(Jörg Plickat)個展,在日本任教多年的著名畫家關乃平先生彩墨藝術展,2013年中法建交50周年的「中法繪畫展」,以及和日本Art Front Gallery合作展出的包括米羅、亨利·摩爾等大師在內的「走近巨匠」版畫藏品展等等。經過多年的積累,瀚陽也被更多業內外人士所熟識和認可。
杭州自古以來便是文人騷客靈感依託的山水城市,這裡遠離喧囂,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瀚陽藝術在這片人文沃土上紮根、成長,必然也希望打造一個純粹的文化藝術平臺,將文人志趣與山水哲思相結合,探索後文人時代東方精神的延續以及傳統藝術的當代呈現。
「湖•上 肆人展」展廳現場
「湖•上 肆人展」開幕現場(左至右:馮黎敏,李小山,湯國,邵文歡,沈勤)
藝術中國:正在展出的「湖·上 肆人展」是黃龍飯店新空間的首展,也是您辭去公職後做的第一個大型展覽,是否可以結合瀚陽的定位具體介紹一下這次展覽?
馮黎敏:「湖·上 肆人展」是對立足學術和傳統,突顯東方美學精神的一次理想詮釋。我們有幸地請到了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小山老師來擔任藝術總監,展出了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沈烈毅和邵文歡,以及來自南京的湯國和沈勤四位藝術家的雕塑、水墨、裝置及綜合媒介作品。
「湖·上 肆人展」主題的確定和藝術家的選擇來源於杭州本土的文化氣息。回溯歷史,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畫院影響至今,李唐、馬遠等名人輩出,我們可以想像當年他們泛舟湖上吟詩作畫的場景。所以,「湖·上」希望延續這種志趣,呈現當代的「文人雅集」。在題目確立初期,李小山老師曾建議是否補上「雅集」二字,我當時擔心這樣的字眼會給人留下一個極其傳統的展覽的錯覺。而李小山老師反問道:「當代藝術也是可以很雅嘛。你不覺得這四位藝術家的作品,無論從表現形式,還是內在氣質上,都非常好的詮釋了東方的美學精神和禪意嗎?」的確,當現代都市的浮躁心靈邂逅這些作品時,便會自然而然的平和、安寧,心生歡喜,這就是一種「雅」。
沈烈毅,《靜水流石》,1000×160×40cm,2013
《雨》系列作品(局部)
以沈烈毅老師的作品為例,他的《靜水流石》以木代水,以靜態雕塑的形式展現了水與石的牴觸和動態,不禁讓人深思,是水動,石動,還是心動。《雨》系列作品亦巧妙地運用了山西黑花崗巖來詮釋雨中湖面的漣漪。花崗巖的材質堅硬陽剛,雨滴落在湖面上則盡顯陰柔之美,一動一靜,一柔一剛,此生彼長,這其間的東方哲思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展露的淋漓盡致。
藝術中國:「雅致」是一種品位,它應該無關乎古今,亦普世通識吧!
馮黎敏:正是如此。本次展覽也恰逢G20峰會在杭州舉行,黃龍飯店承擔了很重要的會事接待工作,這期間,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巴西總統、非洲查德的領導人等在內的國際友人也前來觀展,並對這些藝術家及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的認可也加強了我的信心:中國的也是國際的,傳統的東方禪意可以通過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為世界所接納和認可。立足本土,深入發掘千百年來的文化深意,藝術的國度是廣袤且沒有國界的。因而,我也更加堅定——瀚陽藝術今後的展覽也一定會堅守這樣的品質,放眼未來,走向世界。
G20期間國際友人參觀展覽
展覽空間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