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趾撓地 "" 用腳摳地 ",是本年度網友用來表達尷尬的新語言。而在劉德華的新片《熱血合唱團》上映後,用腳 " 摳穿地板 "" 摳出了三室一廳 "" 摳出了一家電影院 ",甚至 " 摳到了地心深處 " 的大有人在。上映 8 天票房不足 4000 萬,從何時起," 劉德華標籤 " 已經不是票房良藥了?
《熱血合唱團》上映前就讓人預感不妙,和此前劉德華監製並主演的新片對比,這部電影定檔比較突然,宣傳也十分倉促,並且沒有任何 " 口碑風 " 吹出來。
故事講的是劉德華飾演的音樂指揮家,帶領一群因闖禍而被迫參加 " 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 " 的廢柴學生們實現逆襲。這樣的劇情一開始就難免讓影迷把這部電影對標上影史經典《放牛班的春天》,這的確是一個很容易催出眼淚的故事,但這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教育題材的勵志電影,雖然在影史上曾出現過不少感人佳作,但其實並不好拍,雞湯、俗套、煽情、說教,都是一不小心就要踩到的大坑。很不幸的是,《熱血合唱團》把這些坑一個不落的踩了一遍。
" 沒有邏輯 " 成為這部爛片的原罪,從一開始,電影就沒有交代為什麼要組建這樣一個合唱團,為什麼要打雞血似的要他們贏,為什麼這些學生被選了進去,反正校長讓搞就得搞(別說,這事還是挺合理的)。至於校長怎麼想的,導演不想交代。一個失去原動力的熱血故事,血能熱得起來嗎?電影裡每一個人物的行為邏輯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每一句臺詞都像飄在天上一樣不接地氣。老師對廢柴學生的教育和觸動,全靠喊口號、灌雞湯式說教。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對待叛逆小孩," 說教 " 是最無用的方式。簡單總結就是:俗套的劇情、煽情的音樂、雞湯勾兌的臺詞,拼湊了整部電影。
不可否認,作為優秀藝人的代表,劉德華為華語電影做過了太多貢獻。但一碼歸一碼,對於市場口碑,眾多爛片加身的他,使得 " 劉德華 " 三個字早已不能完全代表 " 優質電影 " 了。那些說《熱血合唱團》將成為劉德華最爛電影的網友,大概是忘了還有一部電影叫《富春山居圖》。身為演藝界人緣有口皆碑的老大哥,劉德華自然有很多躲不過的人情債,而作為電影圈 " 勞模 ",他的電影產量也相當驚人,這些都成為他頻頻踩雷的原因。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華仔選片的眼光 …… 確實也一言難盡。如果說想用他曾投資過《瘋狂的石頭》《桃姐》等電影試圖反駁,那可能是不知道華仔在幕後投資的片量到底有多大。" 賠錢 ",才是他早年投資電影的常態。
【來源:遼瀋晚報·ZAKER瀋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