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宅誌異:從青年保障性住宅研究到城市多樣性(上)

2020-12-16 澎湃新聞
「建築師一直喜歡日常這個詞,而居住問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時期,任何發達國家都最日常和最重要的事情,只有私有化空間能被』科學』地組裝在都市中,那些高大上的公共空間才有存在的必要。」

「我作為一個職業建築師可以用專業善待身邊的人和改變社會,不能放過。」本文是建築師張佳晶對自己創辦的建築師事務所的刊物《聊宅誌異》和從中生發出的公租房項目的實現過程的一次回顧。

研究屬於這個時代年輕人的住宅

隨著高目建築設計事務所的發展,我們經歷了研究住宅的雜誌《house  chatting 1》和《house chatting 2》的製作。

到了《house  chatting 3》的時候,已經大概到了2007年,那個時候80後基本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了。我們當時招了兩個外地的八零後男同學,水平都還不錯。

我曾經在一次研討會上和另一位建築師張斌說,我們都是三房兩廳的受益者(趕上了好時候以合理的價格購置了大戶型——編者注),我們現在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便開始研究屬於那個時代年輕人的住宅。當時我發現,他們每天來上班都討論租房子,好像很為難。我問他們居住現狀,不可能獨租一套三房兩廳這樣的住宅,都是三個同學租一套三房一廳或群租。

他們有很多麻煩。比如,萬一有人談戀愛了,女朋友來住,很不方便,因為只有一個衛生間,隔音也不是特別好,他們很苦惱。比如有人換工作,他們三個都住在徐家匯,萬一有人跳槽到浦東,他們之間的組織架構就會被打破,所以他們經常很苦惱。或者房東突然要賣房,他們三個人要同時找一個在一起的房子。所以他們非常困難。

那個時候我們正好想研究一下符合年輕人需要的住宅。我就對他們說,你們自己研究你們想要的房子吧。所以《house  chatting 3》開始聊宅「誌異」,表達一下對當時的現狀有一些不太滿意。

「house chatting 3」,被我們認為是在「house  chatting」裡跨時代的一個產品。當時我們想,為什麼年輕人沒有地方住。

當下社會,資本集中在有錢人手裡,服務對象是富起來的中產。但我們覺得這個城市的年輕人不是窮人,他是暫時不太有錢,這些人是將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在這個時候你被這個社會壓榨得過於殘酷的話,也沒什麼幸福感,對整個社會也不是很好。

當時學院裡的老師們都賺很多錢,做很多活。我們當時正好沒有活幹,拼命做研究,這是非常有趣的錯位。

當時有一個「廉租房」政策,針對特別窮的人。我們說,「窮得掉眼淚的人」不是我們關注的對象,政府會安排。而「經濟適用房」是一個偽命題,即你不是很有錢,但你可以買經濟適用房,其實一般人也買不起,而經濟適用房可出售。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只要可售,它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公益性產品。

而普通商品房越來越貴。那個時候,我自己買的房子已經漲了幾倍,再也買不起,再也跟不上了。還有一些雙限房,限面積、限價、限人數。比如你是體制內的一個公務員,你有權利買這麼一個類似人才公寓的雙限房。

這中間有一個非常灰色的地帶,年輕人既不窮,享受不了廉租房,又買不了經濟適用房,買不起商品房,又不是體制內的,怎麼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住房保障體系做了一點研究。我們叫它「青年保障住宅」。我不是針對社會上特別窮的人,那個應該是政府要解決的,而「青年保障住宅」是可以通過技術解決的。當時我們從2007到2008年,開始了一年的研究。

我記得,杭州一個女孩在研究過程中,正好加入了我們公司。那個時候有開心網,她在開心網發表了投票,調查1250個人對公共空間戶型的想法。其實這個結果也不是很專業,是先有一個想法。調研的結果自己已經想好了。其實它指向做一個小的、公共空間豐富的、年輕人為主、並不那麼在意日照和朝向的住宅產品。

如果是學者研究這樣一個社會住宅,會有很多旁徵博引。但我們最後發現,針對當時上海或中國所有的問題,把兩件事做好就可以了:第一,縮小空間使用面積,不是130平米一套了,可能50平米一套就夠了,40、70平米都是可以出現的;第二,中國對都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全世界是最低的,尤其是新的商品房,由於資本為權貴服務,就會把所有的容積率、品質做得特別不利於都市發展。

我有一個特別深刻的印象,一九九幾年我剛出來做設計的時候,多層的社區容積率是1.5,小高層11層到12層容積率是2.0到2.2,結果到後來做到2007嘉定新城規劃的時候,1.7容積率最高做到24層。越來越低的密度,越來越奢侈寬闊的住宅間距,越來越嚴苛的交房規範,越來越嚴苛的城市條例,越來越嚴苛的日照時數計算……所有的法規和房地產業,共同把這個城市推向一個低效率、為富人服務的城市。

住宅規範內,探索設計的極限

所以我們後來的經歷跟這個都是息息相關的。第一個,我們研究怎麼縮小戶型。我當時碰到一個開發商。這個開發商跟我談了一個項目,我沒有做成,但他很有意思。他說我們對特別小的戶型有興趣,我說你有多少興趣。他說你到我辦公室來,我給你看一個。他自己做了2米長2米寬2米高的一個桑拿房,他說你看,我的研究認為2米立方的房子什麼功能都有。

我當時還是很受感動,因為他只想研究這麼一個東西,做了一個我們專業界該做的事情。2米立方能滿足人最基本的需求,睡覺、洗澡、衛生間都可以滿足。當時看了他的小樣本間,我一下茅塞頓開。當時我們開始研究上海市,他的樣本間太小了,我們想試試做一些折中的東西。

上海住宅規範規定,層高不能超過3米6,也就是我們從2.7米到3.6米任何一個數字都能算一層。3.6米這個空間極限,往下是多少,可以做兩層?我們研究了3米4的極限,為什麼?當時我們畫過一個剖面,如果兩個人都站著,3米4是分不了兩層的;如果上面是躺著的空間,下面是站著的空間;或者下面是沙發的空間,上面是站著的空間,最極限的使用,這麼算來,3米4是我們當時認為設計兩層的極限。

在兩個3.6米內做個躍層的想法 。本文圖片均選自《聊宅誌異》 張佳晶 圖。

我們當時覺得,能利用豎向空間,才是我們真正的空間。我們畫了很多設計圖,不考慮其他,只考慮實用性的情況,所以做3米4左右的戶型研究。也不考慮平面,當時還是受了2米×2米哥們的影響,我們做了一個4米見方的設計。我認為它太小,我覺得應該做四個2米x2米,因為在上面睡覺、儲物空間,一個小茶几,這樣16平米,套內的什麼功能都可以用。當時房價本身是1萬一平米,如果這個實現,這個房子要16萬,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費用,一共23萬,是年輕人可以享用,買得起,也可以租得起的住宅。

當時做完全虛擬的研究,我們也開展了建模,跟現在很多學生做的一樣。現在我提醒年輕建築師,圖紙還是要看得清楚,圖紙一定要表達出你的目的,常常聽起來很漂亮的東西,其實什麼用都沒。當初我們也會有這種毛病。

從研發到實踐,這個過程中完全沒有實現的希望,也沒有人讓我們幹這個活。完全就是一些意外的事情,利用碎片時間,做了很多這樣的研究。

這個時候,一根筋要把戶型做小,看是否有可能探討這種極限。我們覺得,中國內地住宅太過於奢侈,我們去看香港日本。當時日本電視臺採訪我的時候,導演非常驚訝,我能住這麼大的房子。他工作一輩子,在東京才住著70平米(當然是使用面積),我買了120多平米。我就覺得我們是有些東西過於粗線條。

當時建的模塊中,還包括儲物空間。空間小但也不能永遠這樣壓抑。因為實際功能滿足之後,心理功能也需要探討。

在研究3米4之後,標準層高應該是多少呢?我當時像一個老師一樣,給事務所的年輕人出題目,我們有一個說可以做2米8,最小的一種可能性,因為2米8沒有垂直的變化。在平面裡摳這個尺寸,是否可以做到所有功能都滿足?我們發現,也基本可以。保證一張床,一個過道,標準的廚衛這樣的空間,有一個書桌,上面還有一個電視,還有一些邊角的櫥,就很像日本迷你小酒店的做法。我們通過圖紙的繪製,發現是可以接受的。

當時也做了一些透視圖。你進門的時候有什麼感受,在門裡向外看是什麼樣的。所有的風格都希望通過薄的、可變化的窗簾來隔斷。後來很多小裝修都是這麼做的。因為室內空間不變了,就會覺得很小,可變就是可大,床可以翻起來。當時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探討,把馬桶間單獨盥洗空間拉出來,通過功能、時間性因素放大戶型的面積,做了很多這樣的嘗試。

我希望這樣的居住狀態能滿足剛畢業的學生需求。我的理由是,你上個月還在四人間待著都不抱怨,現在一個人獨門獨戶,已經夠了。從學生剛步入社會的過渡期,他對居住的要求也不像有家庭有孩子的人。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需求是被尊重的,是我們期望的結果。

難的是組合

研究住宅只研究單體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單體以什麼方式變成一個標準,以什麼方式變成一棟樓,再以什麼方式變成一個梯塊,這才是真正最難的事。剛才前面說了有兩件事情要做,一個是縮小住宅面積,一個是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也就是提高容積率,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們進行了「極限挑戰」。我們給自己做一個基地,100米乘100米的方陣,如果不考慮周邊人群,再高也是100米立方,我們可以容納多少住宅。當時我們基本發現,它是最大化的周長,最大化通風採光,雖然不一定能滿足現在日照的規範。

兩種單體設計

我們研究出基本容積率可以超過6的一個空間架構。如果在市中心,本來當時規劃只能做2.5容積率的住宅,因為上海市中心住宅的容積率基本都是2.5。我的理由是,我不是做公益,可以說服開發商、政府,做到在容積率為6的情況下,賺得更多。而且它的好處是,這些住戶的車位配置都不需要那麼多,地下室壓力也很小。開發商賺得多,政府又能容納那麼多年輕人。我們當時想,何樂而不為。

大家想得比較天真,也不知道房產背後還有很多因素,我們只是從理工科的思維方式去探討一個地塊的價值,覺得是雙贏。社會效益也有,開發商效益也有保證,同時也能讓城市不再擴張。因為我寧願在市中心住這樣一個小戶型,也不願意去郊區住一個大的,市中心對人還是有巨大的吸引力。

後來有很多人說,我的性格永遠喜歡在那抗爭,永遠是不服。我當時跟別人說這麼一句話,我這個東西不是創新,是你們走得太歪了。大家被所謂的價值,被房地產或者父母、同學、朋友制約,永遠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思考。結果就把中國推向一個跟世界每個國家都不一樣的國家。

當時提出這種觀點,很多人認為我有病,這種事用你考慮?你一個事務所,一天活都沒得幹,還考慮社會關懷的事情。我當時說,我也不是有那麼多善心,我身邊有一些人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作為一個職業建築師,可以用專業善待身邊的人和改變社會,不能放過。

我們只是做一個極限的探討。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也可以讓住在小戶型裡的人有一點尊嚴,如果真的有這樣一棟樓也挺漂亮的,也可能有上千個年輕人在一塊,有很多公共空間在下面,他們也會覺得非常有幸福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三章「敘事序列:與文體形態的肌理共存」,主要在修正西方敘事理論有關敘事序列類型觀點的基礎上,分析《聊齋志異》的基本敘事序列和複合敘事序列(包括接續式、鑲嵌式、並列式和串珠式),進而將敘事序列分析與《聊齋志異》文體類型研究相關聯,為釐清《聊齋志異》文體類型探尋一條新路徑。
  • 2017.04:保障性住房建設方式的思考(董倩)
    所選擇的最優保障性住房建設方案不僅僅能節省國家財政支出,還能維護社會穩定團結。並且在城鎮一體化的今天,做好城鎮居民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人民生活,提高城市人居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通過對文獻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分別從微觀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公共管理學和社會學等研究領域,對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建設方式和保障的模式、政策等進行分析,據此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對我國保障性住房體系的合理化建設方式提供建議。   國外對於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有著不同的支持資金體系。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一、汪玢玲:《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內容簡介該書探討了《聊齋志異》中的民間典故、鬼狐文化,以及蒲松齡的思想特徵、創作取向等重要話題,同時還將聊齋俚曲納入研究視野,以《琴瑟樂》為標本,進行美學諸要素的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對蒲松齡的一些民俗性雜著
  • 58同城:北京啟動百年住宅項目研究,此時買房需要注意這幾點!
    最近,北京市住建委的《保障性住房百年住宅標準研究》課題研究開啟,將重點研究國內外在長壽化、可持續發展住宅方面的實踐基礎,化解房屋產權和房屋使用壽命不對等的爭議話題。我們都知道,國內商品房的產權期限是70年,但實際使用20-30年後,房屋就會面臨老化報廢的情況,住久之後的房子會出現牆皮剝落、設備老化的問題,如果要建造可以居住百年的樓房,那麼在房屋結構設計和用料選材上,都要求扛得住百年時間的考驗。北京市開啟百年住宅的試點研究,意味著原先住70年就到期的房子,現在可以住到100年,停留在嘴上的夢想變為現實,不少網友覺得是件好事。
  • 從森林到飛鳥,聽青年科學家聊他們的保護之路
    他在國內的觀鳥圈應該是算是鼎鼎大名了,我覺得他也是我們這一代裡的研究鳥類的學者中的佼佼者。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學時他是從地理系轉到生物系來的,後來我了解到他的這份對生物專業的執著是早在高中時還是初中就有了的,成長起來成為一位青年鳥類學家。我們共同認識的一位美國的鳥類學大拿Scott Robinson教授就跟我說過他跟劉陽老師一見如故,就好像看到了當年自己年輕時候的樣子。
  • 早安樓市:北京啟動百年住宅標準研究 4月全國土地成交劇增
    今日要聞概覽: 1.北京啟動百年住宅標準研究 2.杭州疫情防控人員獲公租房租金減免共466萬元 1.北京啟動百年住宅標準研究 為落實新版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關於「2020年前建立百年住宅標準並進行試點推廣,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保障房標準與評審處組織召開
  • 宅分五行,住宅外形的五行風水
    風水命理劉老師/書風水上認為住宅的形態也是分五行的,宅形有五種: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其中,金形為半圓形,木形為長方形,火形為三角形,水形為曲折形,土形為方形。不同的宅形代表的含義不同,對於我們運勢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 2020中國青年生物多樣性夏令營:相約婺城開啟一段奇妙的科考之旅
    你是否了解身邊的生態環境,你是否對大自然的無窮奧秘充滿好奇,你是否熱愛大自然和野生動物,你是否想要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一份貢獻······2020中國青年生物多樣性夏令營暨第五屆聯合國中國青少年環境論壇開營,今天(8月18日)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崑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10餘所高校的8支團隊、40名師生將去到婺城區南山自然保護區,
  • 2020中國青年生物多樣性夏令營在浙江婺城開營
    開營儀式現場 奚金燕 攝開營儀式現場 奚金燕 攝中新網金華8月18日電(記者 奚金燕)18日,2020中國青年生物多樣性夏令營暨第五屆聯合國中國青少年環境論壇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開營。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舉辦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和中國地方政府和部門聯合舉辦的生物多樣性主題夏令營活動,本次夏令營聚焦生物多樣性,基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旗艦科學報告《全球環境展望》呼籲青年人重新想像與自然的關係,分享見解,為實現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而採取行動。
  • 上坤「上寓生活酷」城市青年品質生活締造者
    每個為理想而遠行的青年,都是浪漫主義的吉普賽詩人,他們自持態度,像候鳥為更大的生命舞臺而遷徙。上寓生活酷「上寓生活酷」是上坤·上寓旗下致力於服務城市青年便利的創想生活品牌。
  • 什麼是保障性住房
    當我們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進一步了解後,相信大家對保障性住房就不會太陌生了。在高昂的房價面前,保障性住房的出現,很好幫人們解決了後顧之憂。目前,我國在以廉租住房制度、經濟適用住房制度和公共租賃住房為主要內容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基礎上,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並軌運行,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並通過棚戶區改造等方式,積極改善其他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條件保障性住房等享受政策支持的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
  • 宅基地管理現重大變革:一戶不再一宅?「戶有所居」登場
    那麼,「戶有所居」將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一戶一宅」的傳統認知?《指導意見》中又有哪些新的亮點呢?本文,在明律師為大家做簡要解析。通俗地理解就是,一戶一宅是合法的,有戶無宅也實屬正常,但一戶多宅就是一種不正常的、涉嫌違法的狀態了。地少人多,僧多粥少是我們的國情。在難以滿足「一戶一宅」的人口稠密地區,「戶有所居」便是「一戶一宅」的替代方案。
  • 宜春打造中心城保障性住房愛心家園
    本網訊(記者黃永東)記者從宜春市房管局了解到,為使保障性住房受益群眾安居樂業,該市政府撥付了專項經費,在中心城區保障性住房小區怡蘭花園內成立了怡蘭社區居委會,打造愛心服務平臺,極大地方便了入住群眾辦事。
  • 【古法大六壬】佔問住宅!新樓盤,屋旺人弱,莫求壓人宅
    佔課背景: 某男,2020年4月7日求側,欲購買一處住宅,目前已經通過電話與售樓人員溝通,得知大概情況,也在網站上查詢了解過,覺得自己可以接受價格等主要條件
  • 楊瑜楊先生風水宅說之住宅風水
    主修易經國學,研究佛、道、儒家思想。精通易經、風水與命理學。成功幫助了1000多位個人和企業進行風水轉運,享譽海內外,得到了業界好評。以易和天下,福道眾生為理念,以修智慧,修仁德,傳福報,美人生,為宗旨,傳道授業。主要研究和宣傳中國易經文化,其目的在於弘揚國學文化,崇尚易經智慧,給予人生啟示,為廣大易學愛好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主要應用到6爻佔卜、四柱預測、風水布局、相學、擇日解夢等生活領域。
  • 普通商品住宅車位總數不低於一戶一位!
    新標準要求,普通商品住宅總停車位數應滿足一戶一車位的標準。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介紹,原標準於2016年1月施行,實施四年來,合理地引導了廈門市建設項目停車設施建設,停車設施供給基本適應發展需求,全市停車供需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隨著城市及公共運輸的發展,配建標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一些新情況。
  • 蚌埠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蚌埠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作為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思路,從組織領導、政策體系、系統建設、房源籌集、分配管理等方面入手,潛心研究,示範探索,科學推進,著力構築多層次、全覆蓋的住房保障體系,力爭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經過不懈努力探索創新,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 《報告》:全國三季度地價穩中有升 一二三線城市住宅用地供應量...
    分用途看,商服、住宅、工業地價環比增速依次為 0.13%、0.91%、0.40%,較上一季度分別上升 0.39、0.04、0.17 個百分點。從同比看,全國主要監測城市總體地價較去年同期增長1.65%,增速較上一季度下降 0.40 個百分點。
  • 重返鄉村: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人們懷揣夢想湧入城市,居住在狹小擁擠的空間裡,逐漸連成一個交織的共同體。他們的代號是北漂、滬漂或是深漂……日復一日的勞作後,他們將自己打磨成了鑲嵌在這座城市的一顆精緻的螺絲釘。如果有一天,他們有機會重返鄉村,去到遼闊的地方,呼吸自由的空氣,是否還能找回自己最初的模樣呢?
  • 《珠海幸福安居工程》系列報導——金灣區人才港廣場保障性住房項目
    根據2020年珠海市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籌集任務,計劃籌集不少於1.2萬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為深入了解我市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進展情況,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將推出《珠海幸福安居工程》系列報導,依次對橫琴新區、香洲區、金灣區、鬥門區(含富山工業園)、高欄港區,高新區等六個地區的在建保障房項目進行跟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