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思想小史回顧:

2020-12-17 藝術中國

裝置藝術思想小史回顧

裝配,是在對諸多固化與陳舊的解除中完成的。現成品這個詞,從杜尚發明之後就帶著一種天然的反諷意味——如果小便池只是被拿來而完全不加倒置與籤名,它就只是一件商品而不是現成品藝術;但它一旦被安裝,現成品的「現成」也就被打破了,成為了「不現成」的現成品。

因此,對於裝置藝術而言,現成品只是一種材料。它需要被擺放、被安裝,需要在展廳中被布置——有趣的是布展與裝置在英文中是同一詞語。於是如何裝配,在何種邏輯下讓藝術家完成對材料或物品的組織,是裝置藝術家早期工作的核心。  

  Olafur Eliasson ,Inverted Shadow Tower

杜尚是從立體主義乃至超現實主義中脫離出來的,而自杜尚之後的裝置藝術,尤其是以50年代美國藝術家為代表的裝置藝術,則不僅延續了杜尚「器官投射」的材料組織方式,還將「身體隱喻」、「結構隱喻」的方法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當然,這種器官投射的思想並未通過卡普那種宣言式的技術哲學而代入美國。對於50年代的美國藝術,超現實主義背後的「精神分析理論」事實上佔據了思考的核心。但有趣的是,美國藝術家並未直接沿著那些流亡而來的超現實主義者的腳步直接下去,而是將精神分析理論與美國本土民族問題相融合,製造出了一種「圖騰主義」的裝置藝術形式——1950年後的大衛·史密斯即是其中的代表。

根據大衛·史密斯的創作筆記,他所遵循的是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一書中的觀點,即認為在原始文化中為了建立倫理秩序,而發展了一種圖騰化的部落象徵體系。圖騰象徵的精神,不但可以讓原始人能夠異族通婚,還可以為他們賦予某種精神性的特徵。這種圖騰化的思維方式,雖然已經被人類學家證偽,但在那個年代無疑是美國知識界在研究本土原住民時最為流行與先鋒的理論。

圖騰不僅是一種公共性的符號,還通過精神分析連接著一種性慾的策略,連著一種對人類社會原始結構的隱喻。因而,當史密斯在1949-1950年創作《布萊克本:愛爾蘭鐵匠之歌》的時候,就將各種符號加以組合,讓其樹立成為一個圖騰,變成了一種公共化的象徵系統。它意味著人類存在的圖騰,從而構造了二戰之後的對屠殺與性禁忌等等種族問題的強烈關注。

如果說這一作品只是對現成符號進行了組合,而未曾具有一種語境特徵的話,那麼在藝術家後來的作品《立方體》系列中,則能夠看到一種更加宏偉的公共性——作品延續了圖騰柱的基本結構,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缺乏穩定性的幾何體與機械部件。作品如祭壇一般向上而去,用不穩定的鑄鐵構建,引導現場觀眾感受到一種自上而下的壓力。

通過大衛·史密斯的例子,我們在這裡試圖證明的是這些作品與超現實主義式的雕塑是具有分別的。這種分別並非是在手工程度的多寡上展開的,而是在對「現成圖示」的運用與「現場意識」的生成中去思考的,它所借用的是物品自有的「形式隱喻」、「器官投射或身體隱喻」。也正是從這些角度出發,我們才會將大衛·史密斯的作品也納入到裝置藝術的概念範疇之中——因為他所考量的,並非是材料本身因形式與性質改變引發的某種觀看經驗的變化,而是從一種審慎的隱喻出發,解除了物品的具體功能,解除了藝術家作為手工製作者的身份,從而具有了一種知識分子的思維視角——這種「隱喻化」的裝置意識在史密斯60年代的作品中體現的尤為清晰。

同樣,1959年馬克·迪·蘇沃爾的作品《沒有了尤裡迪西,我該怎麼辦》、1966年安東尼·卡羅的《四輪馬車》同樣遵循著這種隱喻化的空間構成方式。蘇沃爾的作品看上去與構成主義的作品十分相似,但它卻是在用作品中不同機構來隱喻《奧菲歐與尤裡迪西》歌劇中那個悲痛欲絕的丈夫——這是一種身體隱喻的裝置構造方法,與構成主義的思路十分不同;卡羅的作品則是一座紀念碑式的作品,是對一種空間關係進行了重新的構造。

在安東尼·卡羅那裡,我們看到了一種從超現實主義中不斷脫離出來,卻又重新回到「挖掘材料質感」的傾向——這讓他中後期的作品更加接近雕塑,而逐漸脫離裝置的方法。他在1962年的雕塑《一個清晨》與超現實主義,尤其是賈科梅蒂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十分接近。作品雖然沒有可組裝性,但已經表現出了一種空間組織的隱喻構成方式。作品對圖像與視錯覺的構造,是建立在空間關係之上的。

空間中的結構隱喻,在卡羅那裡表現為一種視錯覺,而這種視錯覺則逐漸發展為一種組裝性——這在《四輪馬車》與《紅色四濺》中更加明確的表現出來,紅色將作品從空間中切分了出來,網格則表現了作品中所有與動態相關的部分,而靜態的柱子在將水滴或車身進行結構化重組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空間秩序的構成關係。不同材料所隱喻的動態空間與靜態空間,在裝置中按照物品原有結構的隱喻關係重新組織,物品的空間邏輯也就成為了藝術家進行裝置創作的空間方法。

然而在1970年之後,卡羅開始從材料的關注中退回到雕塑化的思考——在《桌面擺設》中對鋼鐵材料的扭曲意識取代了對空間語境的意識。因而整個一代跟隨他腳步的美國與英國雕塑家,都不再對裝置化的空間隱喻、身體隱喻與符號隱喻感興趣。從而開始了一種逐漸朝著圖像、視覺與錯覺的繪畫式的雕塑路線進行發展——這當然也與受極簡主義「非物質」的觀念啟發有關。金屬材料,並不天然的等於裝置藝術,將金屬材料扭曲成一種動態的形式,原本是對繪畫視覺與雕塑材料內核的重新繼承。裝置藝術的概念,需要在「解現成」的層面上其作用,而不是根據現成圖像來製作一種新的材料視覺。

核心的問題在於,「圖騰主義」對現場空間的把握力度是有限的。圖騰即是一種種族標誌與政治象徵,它不同於紀念碑對歷史的記錄和緬懷,而是用神話的方式在構造出現世的永恆權力。它對空間的影響能力是建築在政治象徵之上的,因而當政治本身的思想認識沒有得到革新,那麼能夠支撐這種藝術創作的方法也就難以得到進一步拓展。

  Edward Kienholz - Roxys

因此從大衛·史密斯之後的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就可以看出,他們大多是在「模仿」,對自然場景、對戲劇劇情的一種視覺上的改造,因而也就導致了藝術作品不斷向內的意義坍塌。但這種藝術形式卻隨時可以灌注某種不可言明的價值,也總會以各種藉口改頭換面的出現在公共現場之中。

於是這種圖騰的形式加上幼稚的隱喻,就在80年代之後,成為了每一個中國城市中心廣場與城市環島上,那些混亂不堪卻又「欣欣向榮」的公共雕塑之濫觴——經濟主導下語境的缺乏、材料選擇的任意性、現成形式與意義拼裝的消逝,則是這些城市雕塑甚至從圖騰中繼續倒退的無奈。

  Joseph Beuys, wie zijt gij?

現成品裝配因而在那個時期的經典美國藝術中暫時告一段落,而在歐洲大陸上,博伊斯則開始了對裝配、隱喻的接續,乃至對社會語境開始警醒而從事其「社會雕塑」的社會改造工作。這種裝置意識在美國藝術中的消退當然與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有關,與共產主義式的某種「社會改造」熱情在美國的消退有著直接聯繫。從根本上說,超現實主義的隱喻手段,是藝術家在二戰之後對其本身早年所具有的社會主義傾向的一種反向填補。在那些20年代就開始聲稱自己已經擁有社會主義信仰的藝術家那裡,託洛茨基的流亡無疑讓他們夢境破碎。當共產主義w託邦思想開始在蘇聯變得可疑,一種形式上的思維邏輯儘管延續了下來,但卻最終在麥卡錫主義的運動下被徹底粉碎。

「社會主義即是要完成人的改造」這一口號,最終在美國變成了偶發主義對觀眾的攻擊,變成了莫霍利-納吉科技化的「藝術實驗」,自然也同時讓裝置藝術改造環境語境的力量愈髮式微。因此在裝置藝術的意義上,美國藝術所接續的超現實主義乃至後面的大量作品,是在構成主義的層面上向後退縮。而對社會現場更深刻的理解,則需要從與杜尚同時期的另一條路徑——對構成主義的研究開始。

作者:張未,來源:鳳凰藝術

相關焦點

  • 裝置藝術思想小史(六)分類:幾種類型的裝置
    劇場中的獨立裝置類似於物體戲劇中的「機器演員」,觀眾只是觀看它們的表演。它更接近於雕塑,但它對材料的運用和特定的空間有關,去除特定空間,該裝置就不再發揮藝術效果機械運動可以模仿人體的運動,也可以模仿人體器官的運動,但它的運動本身是隱喻化的——就如同莫霍利-納吉《光道具》的那種對「自動機」思想的繼承。而布魯斯·瑙曼與威廉·肯特裡奇所製作的始終在表演的自動裝置,它們所依賴的思想基礎不是自動機或機器人,就是技術哲學的「器官投射」。要釐清第二類場景裝置,則要比單體的獨立裝置更加複雜。
  • 前蘇聯藝術家卡巴科夫回顧展,他的大型裝置藝術有意思
    9 月 7 日,原俄籍藝術家卡巴科夫夫婦的大型回顧展「不是所有人都會被帶往未來」( Not Everyone Will Be Taken Into the Future )在莫斯科的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舉行。展覽將展出 100 多件作品,包括油畫、圖形作品、畫冊、微型模型和大型裝置作品。此次展覽的一個特別部分將包括卡巴科夫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早期作品。
  • 《海洋文明小史》:開啟跨越時空的海洋之旅 |書訊
    美國《外交》雜誌評選的 " 全球 100 位思想家 " 之一,連續擔任四任法國總統顧問的政治經濟學家雅克 · 阿塔利綜合多學科、跨國界的研究成果,寫就了《海洋文明小史》一書,這本書以精煉優雅而富有洞見的文字,介紹了海洋文明的歷程,講述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以及海洋文明的未來走向。
  • 阿涅斯•瓦爾達的海灘在中國1957 2012藝術創作全回顧
    【新聞】 阿涅斯•瓦爾達的海灘藝術創作全回顧展開幕2012年3月10日上午11點,阿涅斯•瓦爾達的海灘在中國1957-2012藝術創作全回顧新聞發布會暨開幕式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 @武漢·2019 「《藝術》谷文達回顧展 」 於合美術館開幕
    12月15日下午16:30,@武漢·2019 「《藝術》谷文達回顧展」在合美術館一樓中庭正式開幕。眾多知名藝術家、 批評家以及媒體機構齊聚合美術館,見證了本次展覽的開幕。本次展覽是藝術家谷文達的第四個回顧展,由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館長Brian Kennedy及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聯合策劃,以《藝術的故事》文獻資料的線索為引導,將藝術家32年在中國、32年在紐約和西方的生活經歷,融匯為數個主題概括了藝術家40年在40國的藝術旅程。
  • 5月譯著聯合書單|偽裝的藝術:回憶錄小史
    斯塔羅賓斯基細讀盧梭,寫下了關於他思想的一份全新診斷書:透明與障礙。他嘗試把盧梭的個體精氣與幾個世紀的政治想像和對峙加以重塑,始終將盧梭的個人命運與其思想脈絡緊扣在一起,將盧梭的哲思與瘋狂、政治與想像統一,對盧梭進行創造性的解讀和批評。
  • 2021新書種草——《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巫鴻
    其中巫鴻的《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讓我非常期待。巫鴻,祖籍江蘇句容,中國著名藝術史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美術史和中國當代藝術。他的書主要由上海文景和三聯書店出版。中國古代美術史巫鴻教授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寫作,角度新穎。我手上有三本他的著作,分別是《美術史十議》《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和《「空間」的美術史》。
  • 當廢品遇到創意 裝置藝術在溫州逐漸興起
    由溫州之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總設計師陳季指導的團隊,以永嘉文房四寶村後的筆架山為靈感來源,使用廢棄的紐扣、回收的木材和工業廢料,巧妙製作成具有鮮明特色的「BIGGER(筆格)」系列產品吊燈、足底按摩器和燭臺,最終獲得了最佳環境友好獎。  實際上,當廢品遇到創意時,它還有一個洋氣的名字,叫裝置藝術。
  • 徐冰40年回顧個人展開展,與戴錦華等共談傳統與當代藝術
    「徐冰:思想與方法」展覽展出了徐冰的代表作品《天書》主題沙龍嘉賓(從左至右:主持人《三聯生活周刊》主筆袁越,當代藝術家徐冰,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張楊,北京大學電影文學系教授戴錦華)新京報快訊(記者 呂婉婷
  •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回顧展登陸高雄市立美術館
    臺灣的旅遊業對2月7日開幕的草間彌生回顧展報有了巨大的期望。這位日本藝術明星的巡迴回顧展「A Dream I Dreamd」已於昨天在高雄開幕。展覽包括了超過100件繪畫、雕塑、裝置、影片。她的「無限鏡像屋」無疑是最令人期待的作品。而她的大型斑點裝置也專門為臺灣創作了新版。「圓點迷戀2015」使用了超大的白色斑點填滿整間屋子,將觀眾包裹在草生彌間獨特的視野中。高雄地區的餐飲業和酒店業希望這一展覽能帶來大規模的遊客潮,因此不少商家也推出了門票、住宿、餐飲等一體的套餐,來吸引遊客。
  • 裝置藝術是什麼?看完這16個作品,你一定會喜歡上它
    裝置藝術誕生已經近百年的時間,但是,許多人對裝置藝術並不了解,油畫醬今天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裝置藝術,並一同欣賞幾個精彩的裝置藝術作品。首先,先讓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裝置藝術,裝置藝術起始於60年代,在人們包容下蓬勃發展,裝置藝術對材料沒有限制,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均可以成為裝置藝術的組成部分,它的意義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裡,藝術家通過組合和改造物品,給人帶來震撼、反思、警醒等等情感的藝術形式。
  • 這些創意藝術裝置,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
    今天小編搜集了全球各地極具創意的城市藝術裝置,看看它們是如何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同時增強趣味性,讓藝術裝置與人產生關聯的! 在博物館和畫廊都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A NEW NOW」這樣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為人們帶來歸屬感,把握機會重建更加積極樂觀的新未來。
  • 裝置藝術設計,讓祈願如流星般璀璨
    幻方科技的這個裝置藝術設計,讓祈願如流星般璀璨。這樣搞,上萬人氣少不了!流星雨燈光藝術互動裝置是一種美輪美奐的燈光互動裝置,裝置預設中英文顯示界面,並配有觸發控臺,客戶在控制臺輸入文字,便可以實時顯示在光柱上,仿佛在璀璨銀河中出現一般。無論高度、色彩還是規模,相信在你的活動中她也會帶來萬眾矚目的效果。
  • 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舉辦徐冰回顧展
    回頭看這些作品,它們像鏡子,照見自己……徐冰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邀請臺灣策展人暨藝評學者王嘉驥擔綱策劃的「徐冰:回顧展」,即日起於北美館一樓盛大展出。本展網羅國際當代華人藝術家徐冰自1975年以來,長達40年的重要代表作,為首次集結多項其歷年具代表性之大型裝置作品,且依北美館空間現地調整或製作,更是他在國際上的第一個大型回顧展。
  • 澳門美高梅藝術裝置展——八面靈龍
    近日,澳門美高梅宣布舉辦葡萄牙藝術家瓊安娜·瓦思康絲勒的巨型藝術裝置展覽,展出瓊安娜特別為美高梅的核心地帶天幕廣場而打造的精心傑作。 展覽詳情 展覽名稱:澳門美高梅藝術裝置展———八面靈龍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 展覽時間:24小時 地點:澳門美高梅
  • Dezeen評出2019十大藝術裝置,看看今年刮的是什麼風
    「如何定義'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是在一個黑黢黢的大房間裡播放錄像?或者是燈光在一個空房間裡忽明忽滅?還是在一個空間裡面雜亂地堆滿報紙複印件、書刊、圖片和標語?」或許不同的時代對裝置藝術有著不同的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在通過引人注目的藝術裝置,表達著獨特的思想與理念。
  • 盤點全球最好玩的充氣藝術裝置!
    美陳資訊,美陳培訓,裝置,展覽,交互多媒體,商業等 一個公共空間知識糧倉庫 充氣裝置其實並不只出現於孩童的玩具之中,它還能套用於建築、商場、藝術等領域,甚至成為撫慰人心的大型場所,在材質上我們有許多選擇,但是有些場景只有充氣式材質才能輕鬆辦到。
  • 教育+藝術新跨界 新東方裝置藝術展引熱議
    11月1日至7日,新東方聯合著名藝術家解勇,在誠品生活打造了一場主題為「學習鑄造人生」的裝置藝術展,用全新的裝置藝術詮釋了「學習」的意義。用學習鑄造人生,用藝術詮釋學習展覽主裝置作品為一個高4.7米,頭戴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鏤空人像。該裝置以鋼為材,周身由15000多個雷射雕刻的英文字母、數字與符號組成,整個工藝超過50000個焊點,歷時7月最終成型。
  • 「創意+科技+藝術」融合下的新媒體裝置案例
    新媒體藝術,常指側重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進行創作,它包括了許多分支,如:數字媒體藝術、混合現實、沉浸式體驗、賽博格藝術、互動設計、3D列印藝術、創意機器人、人工智慧藝術、生物藝術作品等。英國&美國:互動陶瓷體驗裝置「Morphing Clay」 是與Google合作設計的實時互動體驗作品,旨在為傳統中國陶瓷注入新的生命,並激發年輕一代的靈感。
  • 幾米吹泡泡裝置藝術展回顧
    為主題,為南港車站帶來一份開幕大禮「幾米吹泡泡裝置展」。貫穿繪本的「吹泡泡」元素,是許多人共有的童年回憶,吹泡泡的過程,像創造及守護一個美麗的夢想,CITYLINK希望透過故事背後的寓意,以及圖像與立體裝置結合所創造的奇幻氛圍,為生活加入新鮮色彩,開啟對未來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