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琰和陳季
雕塑作品《沉思》
用環保的木條製作的作品《殘骸》
用工業廢料製作的燭臺
用紐扣製作的吊燈
用廢木材製作的作品《生活樹》
溫州網訊 用紐扣拼貼的畫、用樹幹改造的凳子、用報紙製作的雕塑……生活中有這樣一群熱愛藝術的年輕人,他們秉承環保的理念,通過創意靈動的設計,化腐朽為神奇,將生活中的廢品變成一件件富有巧思的藝術品。近日,「首屆兩岸大學生基於溫州文化元素的低碳設計工作坊」活動舉行,來自臺灣與大陸9所高校的36名大學生分成9組,進行了一場創意比拼。由溫州之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總設計師陳季指導的團隊,以永嘉文房四寶村後的筆架山為靈感來源,使用廢棄的紐扣、回收的木材和工業廢料,巧妙製作成具有鮮明特色的「BIGGER(筆格)」系列產品吊燈、足底按摩器和燭臺,最終獲得了最佳環境友好獎。
實際上,當廢品遇到創意時,它還有一個洋氣的名字,叫裝置藝術。裝置藝術始於上世紀60年代,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演繹出新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裝置藝術一直以來在歐洲比較活躍,近年來,國內也逐漸流行,這股風潮也刮到了溫州。由溫籍85後海歸夫婦陳季和張慶琰經營的溫州之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在這股裝置藝術風潮中異軍突起,令人關注。
養成隨地撿「垃圾」的習慣
走進位於浙江創意園的溫州之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隨處可見用廢舊物品製作的各類藝術品。「每一件廢舊物品都有歷史來源,它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將它運用到藝術品上之後,能讓藝術更接近於生活。」溫州之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張慶琰笑著說,因為做這行,她養成了隨地撿「垃圾」的習慣,路邊看到可以利用的廢棄物就帶回來「變廢為寶」。
張慶琰先後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商業設計專業和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純藝術專業,去年畢業後回溫創業,並於今年3月份成立了溫州之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談起創業之路,張慶琰侃侃而談。她說,自己從小熱愛繪畫,一直希望將來能從事藝術事業。「我在香港待了兩年,在英國待了四年,一直受濃厚的裝置藝術氛圍影響,這也是我學業上的研究方向。在英國的很多商場和酒店,每個季度都要請專業的藝術團隊設計裝置藝術。但在內地,尤其是溫州,這種現代化的藝術並不為人所熟知。很多人在商場、酒店等空曠的空間裡看到了裝置藝術,只知道這是一種裝飾品,並不了解裝置藝術這個概念。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種低碳、環保的裝置藝術在溫州普及開來,讓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張慶琰說,近年來,溫州政府鼓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這也讓她看到了創業的前景與希望。
與此同時,考慮到家庭原因,同為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畢業的陳季放棄了英國古馳集團聖羅蘭品牌平面設計師的高薪工作,回到溫州與張慶琰一起打拼。
打造國際化的創作團隊
作為海外留學回溫的85後創業者,年輕有活力、國際化的設計理念讓「之尚」在溫州同類型文創公司中獨樹一幟。成立僅半年時間,就已經小有名氣。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了10月份,除了溫州本地客戶外,還吸引了廣州、雲南等外地客戶,甚至還有來自義大利等國外的訂單。
張慶琰說,因為長期接受海外先進的藝術教育,她的視野始終與國際接軌。正如「之尚」的名稱所寓意,既要「之尚」,比別人的設計更時尚,也要「之上」(諧音),始終走在別人的前面。因此,「之尚」與英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際和地區性的設計研究機構合作,立足於國際化的資源背景和專業化的視野高度,將國際市場信息結合溫州的發展和需求,並邀請英國、韓國、中國香港的頂尖設計師,通過網際網路共同打造設計方案。
在團隊的管理上,「之尚」也採用了國際化的管理方式。員工從來不加班,業務忙不過來時,張慶琰和陳季總是自己留下來工作到很晚。
缺乏本地創意人才
在經濟狀況不理想的大環境下,「之尚」能夠穩步前進,這讓張慶琰和陳季倍感欣慰。同時,他們也為公司目前遇到的人才缺乏、超前的設計理念不能被廣泛接受等一系列困難而感到煩惱。
陳季坦言,溫州整體的藝術氛圍不夠濃厚,多數人對超前的設計理念有所抗拒。曾經有客戶請陳季為其設計產品,但所有的思路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且內容相當傳統。陳季認為這是依葫蘆畫瓢的行為,到普通圖文店就可以完成,最後他拒絕了這筆生意。「沒有創意的作品對設計師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錢我寧願不賺。」
雖然與眾多國際化的設計機構合作,但本地創意人才的缺乏成為「之尚」創作團隊擴張的阻礙。張慶琰說:「溫州的藝術院校不多,有過海外留學經歷的藝術人才又很少選擇回到溫州。一些前來應聘的設計人員思想比較保守,創意能力較差。而且好的設計作品是非常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比如一件裝置藝術品要花兩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曾有不少學生來公司學習,但最後都因為吃不了苦而離開。」張慶琰透露,不久後,將有一位香港雙博士設計人才來溫州加入他們的團隊,也期待更多有想法、有幹勁的年輕人來到這個大家庭。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