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放手的母愛是陷阱,其實孩子天生就有自我調節心理

2020-08-28 意達昌興青少成長頻道


案例點擊

不肯「放手」的母愛是陷阱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在心灰意冷的情況下去找心理醫生。

醫生問:「當您的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時,打了個死結,從此之後,您是不是再也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了?」母親點點頭。

醫生又問:「孩子第一次刷碗的時候,打碎了一隻碗,從此以後你是不是再也沒讓他刷碗?」母親稱是。

醫生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用了很長時間,您看不過去,從此代替他疊被子了,是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醫生一眼。

醫生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您怕孩子找不著工作,便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為他謀得了一個令人羨慕不已的職位。現在您卻為孩子的適應能力太差而感到恐慌了!您怕他不能勝任一份好工作,怕他娶不到媳婦,怕他以後過的很悽慘……」

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醫生問:「你怎麼知道的?」

「從那根鞋帶知道的。」醫生說。

母親問:「我以後該怎麼辦才好?」

醫生說:「當他生病的時候,您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買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及時給他送錢。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母親這種不肯放手讓孩子去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愛,傷害了孩子,使他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即自適應心理長期處於停滯生長狀態或休眠狀態,最終成為「母愛」的犧牲品。

心理常識

孩子成長中的自適應心理

「自適應心理」是指人們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與生俱來。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一段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度的溫暖母體腹水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太空人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度左右的寒冷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從他的這段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新生嬰兒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用他天生的自適應能力來積極回應母親子宮之外廣闊的生活。他不僅能夠適應這種內外溫差,而且很快便開始在這種環境中健康成長。接下去,他會積極地適應家庭生活,以後還要適應複雜的學校生活,繼而要適應更複雜的社會生活。

孩子不僅天生能夠自我調節,適應外界環境,而且也確實應該主動去適應,這無疑對他們的未來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心理學家認為,那些自適應心理素質好的孩子,他們對未來有著強烈的求知慾,他們會有選擇地接受未來發生的事情,理智地分析生活中的變化。他們有主見,不盲從,明白想要的未來輪廓。因此,他們能夠用「未來」的要求來規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不斷地為成長增值。

活學活用專貼

放手,讓孩子去失敗

如果父母總是為孩子提供「善意的幫助」,剝奪孩子獨立的處事能力,那麼孩子長大後勢必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父母不如放開手,讓孩子去接受挫折的存在。在孩子向尚未經歷過的事情挑戰時,一般會飽受失敗的折磨。不過,忍耐這種痛苦也是一種必需的經驗。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調用內心深處的「自我幫助系統」來協助自己處理挫折與失敗,從中得到各種各樣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從而使稚嫩的「羽翼」漸進豐滿。

相關焦點

  • 不懂放手的母愛是要人命的
    母愛是偉大的,顧佳為了給兒子上最好的幼兒園,她不惜背上一千多萬的貸款搬到黃浦江邊的豪宅;不僅做校董王太喜歡吃的蛋糕,還低聲下氣的給王太提鞋;當兒子受欺負時,毫不猶豫大打出手。只是天下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別離。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苦心養育18年,養出仇恨你的人」,最好的母愛,是得體的放手
    important}「母愛」究竟是什麼樣子?這種愛我們摸不到,但是我們卻都能夠看得到,感受得到。父母要知道,其實,最好的母愛是什麼?是得體的「放手」!小時候,母親是孩子可以依賴的一切,但長大之後你卻會發現這種關係在悄無聲息中發生了改變。本期話題:「苦心養育18年,養出仇恨你的人」,最好的母愛,是得體的放手!常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再親暱的依賴我們,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開開始慢慢的疏遠我們。
  • 母愛偉大,為何弒母?心理學:能放手的愛才是偉大的母愛
    因為一邊是我們最愛的母親,一邊是花朵一樣的孩子。母愛是偉大的,一直被人們稱頌的;孩子是心頭肉是祖國的未來。這原本是兩個愛的代名詞,誰會想到二者會與仇恨聯繫在一起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結導致了慘案的發生?更是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再發生,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度探索弒母案背後的前因後果。
  • 母愛的為難:愛是為了分離,卻學不會放手
    這個世界上最最困難的愛,也許就是母愛。它難就難在從開始就意味著分離,難就難在一個母親要放棄自己的自戀去給予孩子自由,難就難在它幾乎是無條件的,難就難在一個母親首先要完成自己,然後才可能最好的幫助她的孩子自我實現......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放手。適時放手,得體退出,愛得高明,有節制,這才是真愛。
  • 媽媽們怎麼自我調節心理?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媽媽們應該怎麼樣去自我調節心理的方法吧。   產後抑鬱症的表現   1、情緒低落   代表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做什麼事情都沒勁、對什麼都高興不起來、總是唉聲嘆氣、甚至會悲觀絕望。   6、自我評價過低   這類的表現就是過度的貶低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都進行批判,於是帶來的就是強烈的內疚感、自責感、無用感。   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主動求助:   產後抑鬱的女性內心會有一種無助,心理專家分析,這種無助感可能是幼年被忽略的陰影地重現。
  • 我放手孩子,自己也得到了蛻變
    大家都說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細膩的,母愛是溫柔的。說到母親,我們可以用無數詞語去歌頌、去讚美,但母親管的太細緻、抓孩子太緊,不但孩子的獨立性受到影響,母親也累病了。今天的案例則來自這麼一位母親,一位曾經不肯放手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在孩子初中時期,我並不能做好自我調節這件事,更多的時候我都採用自我控制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但總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因此,在我的情緒控制得很好的時候,孩子的壞情緒,我能接住;如果被我控制的情緒在無法排解的情況下越積越多時,一旦爆發,和孩子就是一場大吵,常常是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非常的不理性,也非常的傷感情。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當我明白他起床困難的原因來自哪裡後,到了高中我就不再為這個事情而煩惱:他起不來,我就設置到鬧鐘,親自去哄去拉他起床,偶爾他會在睡不夠的情況下有起床氣,但更多的時間都是風平浪靜,娘倆不再為這個事情爭吵。「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
  • 「能不能別管我了」,真正偉大的母愛,應該懂得適當放手
    ,但是她們卻忘了孩子遲早都會離開家長,媽媽也應該懂得適當放手。兒子之前想要學習足球,然而小王卻給孩子報了鋼琴班,這也導致母子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有一次兒子直接對小王說道:「能不能別再管我了,我是個人,不是你的玩具。」
  • 《讓孩子學會思考》:告別5大家長陷阱,3招教你放手讓孩子獨立
    本書試圖幫助家長從這些陷阱當中走出來,對孩子適當的放手,讓他們學會思考。這本書有兩位作者,一位是達琳·斯威特蘭,美國一位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她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二十多年,是兒童和家庭治療領域著名的治療師和演講家。另外一位作者羅恩·施託爾伯格,也是美國的執業臨床心理醫生。
  • 瑞君專欄 | 放手,讓孩子長大
    |放手,讓孩子長大!心頭多少失落~ ~」我想,許多的媽媽看到這個分享,都應該或多或少的有些感觸,其實,讓媽媽們黯然失落的豈止是孩子推開你的手投向爸爸的懷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們大概會有許多個這樣失落的瞬間吧。
  • 孩子打針如同上「戰場」,扒著牆壁不肯放手,把醫生都萌化了
    孩子打針如同上「戰場」,扒著牆壁不肯放手寶寶小時候都很萌很可愛,胖胖的樣子也是招人喜歡的,網上一個男寶寶就惹得醫生哈哈大笑,原本父親帶著兒子去定期打疫苗,這也是每個寶寶要面對的。孩子對打針的恐懼是天生的,對於疼痛的感覺是無法忍受的,只能用放聲大哭來釋放,表達自己的不願意,估計很多家長小時候也是如此。孩子為什麼害怕打針?
  • 《母愛的羈絆》:母愛能滋養孩子,帶刺的母愛則羈絆孩子一生
    而且,無論是愛還是傷害,都將被孩子繼承下來,傳給下一代。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母愛的羈絆》,作者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出發,剖析了母女關係中複雜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療愈母親所帶來的創傷。文字平實溫暖卻又發人深省,書中例舉大量女兒們的心聲,引人共鳴,心生同情。當我看到其中一些章節的內容時,也會不自覺地結合之前看過的現實例子,帶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 胎兒天生殘疾,孕媽卻不聽勸告執意生下,是偉大還是自我感動?
    周末本打算在家好好休息,卻因為老媽一通電話泡了湯,只因表妹不肯去醫院做產檢,一家子誰都勸不動,這才把電話打到我這裡來。一眾小輩裡,我是脾氣最暴躁的孩子王,表妹則是我的小跟班,所以,有些話我來說比較合適。見面後,表妹一臉期期艾艾的神情,我無奈攤手:「說吧,到底為什麼不肯做孕檢?」本以為是偷懶耍滑或害怕之類的想法,但聽了理由後,我卻有點感慨。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他們總是怕孩子為難,怕孩子辛苦,很多事情都想代勞,甚至替孩子做值日,替孩子洗衣服、洗襪子 長期如此,孩子不但不知道怎樣去照顧自己,更談不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了。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就受到來自父母過多的呵護,不肯動腦筋思考,從而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的人和事情經常會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從而缺乏一種基本的責任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教會孩子獨立做事,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 真正的母愛是「得體」的放手:別浪費20年,養出最恨你的人
    文|全文共1651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很多人說母愛就是「從最開始一直好好的照顧著孩子,一直到他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又有人說母愛是到了恰當的時候,就可以「不管不顧,讓孩子自由的飛翔」。每當孩子遇到一些坎坷的時候,母親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去替他解決問題。這樣的話可能母親心裏面就會有一些安慰,覺得這就是母愛啊,母愛就是要為了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奉獻一切。
  • 放手孩子,又怕孩子控制不住
    其實,隨著科學育兒理念的普及,對於孩子是否接觸電子產品等方面,都已經有了全新的認識,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孩子管到滴水不漏,願意嘗試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希望他們能自由成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說過:「想要有更強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只有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才有可能會停下來。」人天生渴望自由,沒有誰願意活在他人的控制之下,包括親生父母也不行。
  • 控制孩子的父母:有一種完美叫放手
    如果控制孩子的父母始終沒弄懂這個道理,難道要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生活?有一種完美叫放手。但是世間懂得適時放手的人畢竟不多。最不容易放手的往往是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人。父母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產,我費力把你生下來就是要完成某種使命,即使不存在真正的使命,但是心理上的也是一直存在佔有感。
  • 媽媽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孩子生活:學會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
    不難想像在這樣的家庭,孩子長大後生活能力會有多差,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無疑是非常錯誤的。:學會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王姐的獨生子今年要大學畢業了,因為家裡就這麼一個「大寶貝」,王姐夫妻二人對於孩子一直是百依百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王姐和愛人從來沒有拒絕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