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放手」的母愛是陷阱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在心灰意冷的情況下去找心理醫生。
醫生問:「當您的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時,打了個死結,從此之後,您是不是再也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了?」母親點點頭。
醫生又問:「孩子第一次刷碗的時候,打碎了一隻碗,從此以後你是不是再也沒讓他刷碗?」母親稱是。
醫生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用了很長時間,您看不過去,從此代替他疊被子了,是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醫生一眼。
醫生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您怕孩子找不著工作,便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為他謀得了一個令人羨慕不已的職位。現在您卻為孩子的適應能力太差而感到恐慌了!您怕他不能勝任一份好工作,怕他娶不到媳婦,怕他以後過的很悽慘……」
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醫生問:「你怎麼知道的?」
「從那根鞋帶知道的。」醫生說。
母親問:「我以後該怎麼辦才好?」
醫生說:「當他生病的時候,您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買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及時給他送錢。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母親這種不肯放手讓孩子去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愛,傷害了孩子,使他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即自適應心理長期處於停滯生長狀態或休眠狀態,最終成為「母愛」的犧牲品。
孩子成長中的自適應心理
「自適應心理」是指人們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與生俱來。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一段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度的溫暖母體腹水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太空人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度左右的寒冷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從他的這段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新生嬰兒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用他天生的自適應能力來積極回應母親子宮之外廣闊的生活。他不僅能夠適應這種內外溫差,而且很快便開始在這種環境中健康成長。接下去,他會積極地適應家庭生活,以後還要適應複雜的學校生活,繼而要適應更複雜的社會生活。
孩子不僅天生能夠自我調節,適應外界環境,而且也確實應該主動去適應,這無疑對他們的未來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心理學家認為,那些自適應心理素質好的孩子,他們對未來有著強烈的求知慾,他們會有選擇地接受未來發生的事情,理智地分析生活中的變化。他們有主見,不盲從,明白想要的未來輪廓。因此,他們能夠用「未來」的要求來規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不斷地為成長增值。
放手,讓孩子去失敗
如果父母總是為孩子提供「善意的幫助」,剝奪孩子獨立的處事能力,那麼孩子長大後勢必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父母不如放開手,讓孩子去接受挫折的存在。在孩子向尚未經歷過的事情挑戰時,一般會飽受失敗的折磨。不過,忍耐這種痛苦也是一種必需的經驗。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調用內心深處的「自我幫助系統」來協助自己處理挫折與失敗,從中得到各種各樣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從而使稚嫩的「羽翼」漸進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