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女兒在讀繪本《森林》,是日本繪本大師安野光雅的作品。
繪本閱讀經驗不多的人,初讀這本書時會覺得莫名其妙:一個字也沒有,畫的都是樹,想表述啥?
除非耐著性子翻到最後一頁,看到「隱藏動物清單」才能恍然大悟,原來是「找找看」啊。
這本書的每幅畫都是跨頁,31頁組成的15個跨頁裡,一個字也沒有,卻隱藏著125個動物、6張人臉、1個頭骨、1個女巫、1張地圖——我們已經讀了一周,連一半的動物都沒找到, 至於人臉、頭骨、地圖和女巫更是連影子都沒找到。
這讓我7歲的女兒頗為不服氣,一有空就抱著那本書琢磨,正著、反著、側著、各種角度和書中圖畫槓精,每看出一個動物就欣喜大叫,有時候很久也找不出一個動物,又氣的自言自語模式啟動」我就不信了!我就不信了!「
《森林》從封面就開始考驗眼力了。
小河中靜臥的石頭可不簡單,左下角的兔子很明顯吧?與兔子相對的,是只小烏龜。封面中河流最寬處的石頭,一隻像烏龜,另一個很像大象。
想要把每頁中隱藏的動物都揪出來,必須打破傳統的讀法,把每一頁圖都試著倒過來觀察一番。
比如這副圖,這是傳統的看法,正著看,有這些動物。
倒過來看就會發現,這裡還藏著幾個動物。
受荷蘭畫家埃舍爾的影響,安野光雅對視覺悖論和錯覺十分著迷,他的繪本《ABC之書》和《奇妙國》處處都有對這方面的體現。
我覺得,雖然《森林》不如前兩本聲名顯赫,但對視覺的表達,比前兩本都高深,畢竟那兩本視覺表達還比較直接,《森林》則隱藏的很深。
粗淺的劃分,《森林》就是一本」找找看「,只是所有的動物都隱藏的太深,對視力、專注力、想像力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就算你上述三個能力爆棚,足以找出每一個動物,你還得具有一定的認知力,否則,你根本不知道你找出的動物到底是個什麼鬼,叫什麼名字。
比如,我找出很多鳥類,但我只認得烏鴉、鴕鳥、鴛鴦,所以,我只好把所有長翅膀的都叫」鳥「。
女兒對我這種明目張胆的」懶「很是不屑,她要求我對照最後一頁的隱藏動物清單,百度出它們的高清圖片,再對比找出的動物,從而決定它們誰是誰。
找出書中隱藏的動物,是相當費眼力的;百度動物圖片的過程更是周折。
因為找出圖後,女兒又想知道那個動物有什麼特點,吃什麼、住哪裡、有沒有相關的類似《動物世界》之類的紀錄片。
這兩點,就是我們讀的奇慢的原因。
如果你因此就認定《森林》只是本難度較高的"找找看」,那就大錯特錯了。
相比他的蜚聲國際的「旅之繪系列」、《奇妙國》之類的作品,《森林》的知名度沒那麼高,但這本書是那種「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淺「的作品,對視覺、線條的極致運用,也體現出作者深厚的繪畫功力。
不同於他大部分作品的精緻、細膩、明亮暖色調的風格相比,《森林》就是一本「線條」書,隨便翻到一頁,神秘且幽深的森林,細看過雲,不就是長短不一的線條勾勒嗎?
安野光雅曾說,線條是畫家思考的痕跡,直接表現了畫家手的動作,也表現了畫家心的動作,因為力道的強弱、明暗的過渡與陪襯,畫家是心有猶豫還是胸有成竹,在線條裡,都無法隱藏。
《森林》只有黑、白、淡綠三種顏色。可這些極簡元素組成的15個跨頁森林之樹,沒有一頁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從而使讀者認定,這片森林肯定樹種豐富,否則,如何隱藏上百種習性不同的飛禽走獸和昆蟲?
我女兒說,《森林》講述的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探險故事。
她爸覺得奇怪「這本書一個字都沒有,圖畫除了樹還是樹,你咋看出這是探險故事的?」
首先,封底封底合起來是一副完整的畫——森林裡有條小河,這也是全書中唯一「色彩亮麗」之處,繪本設計中,封面封底上的圖,通常在內頁會出現,可這個「通常」在《森林》中不存在。
書名頁上,一男一女兩個小孩正走入森林,從他們微小的身影、由粗變細的道路,可以看出,他們一定走了很久很久。女兒說,小朋友都喜歡玩水,他們一定是聽大人說過,封面上的那條小溪就在森林深處,所以決定去找那條小河玩。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森林很深、很大,有很多野獸,有的善良、有的兇猛,因為有的吃草,有的吃肉,小孩子身上也有肉。為了不被吃掉,兩人小孩就必須很小心很小心,首先得發現那些隱藏的動物,然後想方法避開。
他們那麼小,要很勇敢很聰明才能做到,並且,書中還有女巫,女巫會幫助她們還是會陷害她們?最後一頁,兩個小孩從深林裡走出來,說明他們的旅行還算順利。
她爸聽得甚至驚訝,我倒覺得,孩子的洞察力和邏輯推理,可能與這本書沒有字有一定關係。
因為沒有文字的既定框架,想像力反而可以得到天空行空的擴展。
通過細讀對比,我認為,這本書的深度被低估了,作者在最後一幅圖裡留了一個很大、卻難以察覺的疑問:
當兩個孩子從森林出來,同一片森林,同一條路,連樹上的鳥窩都是相同的,但它們的位置和第一幅圖是相反的,這趟森林之旅到底發生了什麼,才導致這樣的變化?
這本無字書,給孩子們的想像力帶來無限可能,從而編織出比動物數量還豐富的奇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