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刷新聞,看到一個關於共享充電寶的「大醜聞」。
有專家說,如果使用能夠傳輸數據的充電線,充電寶就能將惡意程序上傳至手機,斷開後依然能操控手機,甚至進行實時監聽。
這年頭,逛商場、下館子,沒用過共享充電寶的人,大概也算是珍稀動物了吧。
不知道這個聽起來很嚇人的安全隱患,能不能嚇退一些用戶。
更大的可能,是像守一君一樣,看新聞的時候感嘆一句,「這麼恐怖嗎!」然後眼看著手機電池見紅後,乖乖刷一個充電寶用著。
畢竟,共享充電寶已經很貴了。半小時四塊錢,已經是正常價。
不停漲價都嚇不退的中國人,哪會在乎概率極低的監聽隱患啊!
早幾年,守一君像很多人一樣,非常看不上共享充電寶。
覺得輕便的充電寶那麼多,隨便放一個在兜裡或者包裡,也不費事,誰沒事單付錢用這玩意兒?
內心早就給這個商業模式判了死刑,覺得這又是資本燒錢玩,搞不好就是下一個小黃車。
可是,被打臉的不只是守一君,包括曾經的國民老公王思聰。
他曾經打賭說,這事能成他吃翔。現在幾家共享充電寶公司都贏利了,不知道王公子吃了幾坨翔。
每個成功的案例都可以找到理由。充電寶這個看起來沒技術含量的事能成,最大的理由,大概是人性深處的惰性。
誰都知道,隨身帶個充電寶,可以解決一切煩惱。可是隨身帶著這個事,也是需要精力和時間成本的。
買個充電寶不難,隨時保證它有電,就得有很好的習慣。守一君好幾次去商場前,意識到要拿個充電寶,可是要臨時充電,已然來不及。
道理很簡單,商機也就在這裡。只是我們平時不願意承認。
每次看到共享充電寶漲價,社交媒體上都是一片憤怒。可是有啥辦法呢。嘴炮是沒有議價能力的,除非大家都不用,商家就沒那麼強的話語權。
一邊忍不住用著,一邊還去罵,商家肯定以為,你這是痛並快樂。
商業世界自有邏輯,消費者再不爽,也改變不了。雖然漲價如搶錢,可是因為單次消費總價不高,懶人還是會願意買單的。
普通人看商業模式,常有兩個誤區。
一是算成本,覺得一個充電寶成本幾十塊,算上運營支出幾個月也能回本,所以不該這麼貴。
可是基本的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價格由供求關係而不是成本決定。有人願意掃碼掏錢,商家就有漲價底氣。
二是覺得模式簡單,沒有所謂高科技含量。包括最近對社區團購的聲討,理由之一也是沒技術含量云云。
可是能救急、能提供便利,就是存在價值。手機沒電時候,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續命」,要什麼高科技呢?
相比那些以創新名字圈錢割韭菜的商業模式,共享充電寶已經算是良心了。
在商業社會,真正能賺錢的商業模式都有其價值,因為必然是提供了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產品和服務。而那些暴雷的,最大的共同點,都是大量補貼虧損的燒錢遊戲。
這不是洗地,是面對現實理解現實。不能改變現實只會氣壞自己的憤怒,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