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應該有一種新的發展方向,那就是釋放人的潛能。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教育呢?我的回答是在人出生起就要進行這樣的教育,因為人一出生就具有無限潛能。」
----瑪利婭·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臺梭利(Montessori)教學法是由義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傾其畢生經歷所創造的。其教學法的精髓在於培養幼兒自覺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精神。在蒙氏教室裡,有豐富多彩的教具,它們都是根據兒童成長發展敏感期所創立的適宜兒童成長的「玩具」。
蒙臺梭利教學內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等內容。孩子通過自我重複操作蒙氏教具創新建構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訓練。
——摘自百度百科
蒙氏教育是什麼?是以兒童為主,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思想尚未成熟的兒童,大部分行為就像一個初始機器人,在模仿,在學習。中國父母的早教會教出一個乖巧的孩子,但是有沒有過早的扼殺一點原始的東西?這是無從考究的,但是小編只能說一定有。順其自由發展,讓其自我發散原始想法,試試看「做自己」。
家長可以為其做點什麼?提供充分的教具 。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家長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用具以誘發孩子自我學習的樂趣。但是本質上是完全不同。
譬如家長將顏料畫筆紙準備好,讓孩子去接觸。讓孩子去畫一棵樹,但是並不教導如何畫畫,如何畫一棵「像」的樹。孩子自己可能就知道用筆畫,也可能覺得無法舒適的用筆從而直接上手。也可能畫的「樹」並不是綠色,沒有我們想像的形狀。不「教」的教育: 反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孩子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誰說過樹一定有固定形態?誰說畫畫一定得用筆,藝術從來就是沒有界限的,一個沒有傳統思維固定的孩子指不定就是個藝術家!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也就是所謂的「兒童敏感期」。而家長就要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做好協助啟發開導,需要和普通幼兒園傳統的教育方式有所區別。適當時候拋出一個問題,只給與協助與引導,讓他們自己去開動腦筋,由此挖掘潛力。
舉個例子,在學英語口語這塊兒,很多家長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都會覺得學習因為還太早,覺得怕孩子不能接受,首先就把孩子給否決了。但是孩子的接受力比家長想像的要強非常多。
零英語基礎孩子第一次上課之後,在完全不懂聽不懂的情況下,有些孩子選擇逃避,哭著說「我聽不懂,我不學了」,而為什麼有些孩子說的是「我聽不懂,但是我想學」呢? 除去性格之外,家長在遇到困難時主動說「覺得難我們就不學了」和孩子嘗試過覺得根本無從努力而放棄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家長主動以保護為理由來放棄,實則幹擾了孩子的選擇,難免會造成孩子「原來覺得難就可以輕易放棄」這種想法。這會導致日後孩子形成對陌生事物拒絕嘗試而是避開的想法形成。至於說的孩子的潛能,潛能如果一直只能潛伏,那麼再大又有什麼用?
讓孩子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個體,即使再小,家長都不應該過多的幹涉思維,為他們做好足夠的引導,阻擋一些來自社會的惡意就足夠了。
以上言論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今天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種科學的育兒方法。從開創之日起,蒙特梭利教育法就很快風行歐美各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持續一百多年的幼兒教育革命。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個國家設立了以蒙氏教育法為指導的幼兒教育機構。在倡導素質教育、崇尚自由個性的當代中國,蒙特梭利兒童教育法也正在逐漸改變中國人的教育理念。
小編建議,傳統的幼兒園在目前還是較為主流的學習方式,有興趣並且有較高接受力的家長可以一試,但是更建議家長們動用自己本身的力量,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好的方面先做一些嘗試,與同齡小夥伴一起帶孩子,在假日形成自己的「假日蒙塾」,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蒙特梭利育兒法基本原則:
1、 以兒童為中心。
2、 不教的教育。
3、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4、 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5、 完全人格的培養。
6、 尊重孩子成長步調。
7、 混齡教學。
8、 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9、 摒除獎懲制度。
10、 爆發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