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嘉卉 百年中國

2020-12-22 人民網

甌中物產圖卷清·趙之謙繪

世界黨參屬 畫師以模式種為中心,將世界黨參屬的46個物種以1∶1的比例展示在一張畫作中,詮釋物種的多樣性及傳達植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2018年10月,這幅作品榮獲全球插畫大賽榮譽提名獎。李愛莉繪

浙江山茶花 紅色花瓣明豔動人,皺褶感栩栩如生。倒卵形花瓣頂端的2裂、深綠葉片發亮的革質感以及邊緣的鋸齒都得到完整表現,不愧是經典之作。馮晉庸繪

大花酢漿草 1.根、植株的下部及花序;2.去掉花瓣的花;3.花瓣。陳榮道繪

爬高山大嶺,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之時,猛見滿樹野花,你會忽然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當然,這些野花最好似曾相識——稍有所知,卻未親眼見過;期待邂逅,急切間又夾些挑剔,跟初戀差不多。

初次翻閱近900頁的大型植物繪畫圖書《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簡稱《嘉卉》)時,我就是這個感覺。

馮晉庸繪的浙江紅山茶和卵葉牡丹、曾孝濂繪的珙桐和洱海南星、嚴嵐繪的伯樂樹、史謂清繪的舟柄鐵線蓮、陳月明繪的當歸、錢存源繪的廟臺槭、吳秀珍繪的大花四照花、王紅兵繪的馬纓杜鵑、馬平繪的硬阿魏和薏苡等,真是精美啊!「精美」是瞬間能想到的很樸實又不算離譜的形容詞。這些紙上草木,如在大自然中一般秀美、雅致;愛後者,就不可能不愛前者。

植物科學繪圖,與植物分類學相伴而行者,其最初功能是便於識別植物種類。植物世界多姿多彩,導致植物科學繪圖也五彩繽紛,科學與藝術之結合,形成一類特別美好的獨特畫種。

長久以來,植物科學畫雖是一個獨立畫種,卻極少以主角的面目登臺展示。植物愛好者平時翻閱中國的各種植物志,經常遇到植物畫圖,卻是作為配角,很小的圖,僅為植物科學服務。

但此次不同,植物科學畫以主角身份出現在《嘉卉》這部宏大著作中,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欣賞它們,它們是永不撤展的藝術畫廊。這部書也成了所有想了解中國植物繪畫(不限於科學繪畫)的人,繞不過去的歷史文獻。它的維度、側面非常豐富,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喜愛方式,很難想像翻開這本書的人會不喜歡它。

在我看來,《嘉卉》首先是一部綜合性的、集中國植物科學繪畫之大成的作品集,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植物志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好的植物志,除標本採集和分類外,相應地必然有一批植物畫作,光憑照片不行。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中有許多植物畫,有的水平很高。但中國植物科學繪畫起步很晚,這種與經驗科學之植物學相結合的、自然主義的、反映植物形態與解剖結構的畫種,比西方發達國家晚出現了大約400年。但中國學者、藝術家非常聰明且努力,在不足100年的時間裡,中國人的植物繪畫作品與西方平起平坐,每次對外展出都贏得刮目相看。而編寫各種植物志,特別是《中國植物志》《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這類大項目的拉動,才使得中國誕生了這麼多繪畫人才和作品。

《嘉卉》的策劃、主編、編輯並不想把這本書局限於一部專業畫冊,而是設計了多條線索,使之還具有傳播植物分類學、介紹中國植物學史的功能。該書特意邀請王釗博士撰寫了中國古代植物圖像簡史部分,使得圖書變得多維、信息量巨大。書中還包含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特別是「中國植物科學畫的人才與隊伍」一部分,從馮澄如、劉春榮、馮鍾元、馮晉庸、曾孝濂、陳月明、馬平、楊建昆等,一直講到朱玉善、李愛莉、孫英寶、田震瓊、嚴嵐、李聰穎、劉麗華、餘天一、魯益飛,為進一步研究近現代中國植物繪畫史提供了豐富的線索。

最後談我對植物畫的一個宏觀判斷。植物畫中除植物科學畫外還有別的種類,它將進入一個新時代,實際上也是回歸、接續近代科學之前的老傳統。大尺度上看,科學於中途介入、留下了一筆濃彩——正在走向過去的是植物科學畫(botanicalillustrations)的時代,作為歷史研究有很多內容可以挖掘。接下來,植物博物畫(naturalhistoryplantsdrawing)將代表著一個新時代,它凸顯出植物科學畫即將消逝的輝煌。

隨著小康社會的到來,人們對植物的欣賞、利用必然多元化,家居布置可能會經常使用植物畫,我個人看好植物畫的未來市場。基於科學的植物繪畫在中國已取得相當成就,但植物志都編完了,時代變了,相關人士要有危機感,應當利用好博物學復興的機會,完成轉型。老一輩植物畫家要向曾孝濂老師學習,爭取多帶些徒弟,教年輕人把植物分類學、形態學、解剖學甚至生理學、生態學與繪畫技法結合起來。這時,請師傅「傳幫帶」就顯得重要。對年輕人,不用特別擔心技法,把手藝傳下去。

在重視生態的當代,植物學散發著濃鬱的人文氣息。植物,養育了我們;我們可從實用角度也可從審美角度、從文化角度來看待植物。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出版|中國原生植物的視覺譜系
    《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該書上月獲評2019年度中國好書這是一本高顏值的書,它的裝幀設計有一種樸雅之美。這也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它匯聚了近百年來中國幾代植物科學畫工作者的畢生心血和貢獻。這本書將精美的植物科畫和知識性的文字結合,將科學的真和人文的善以及藝術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植物科學畫界的中國風範植物科學畫是植物的物種肖像畫。
  • 單本推薦|山有嘉卉《君心意昭昭》
    山有嘉卉凌如意 vs 霍昭遠書評:女兒科醫生 vs 影帝先婚後愛。
  • 嶽陽林紙:百年紙業書寫節水文章
    相關新聞:堅守「三條紅線」: 讓節水,成為企業的自覺和文化湖南啤酒和飲料企業:「飲料瓶」裡挖效率 用好每一滴水百年鉛都水口山:十八般武藝齊上陣 把握節水「風口」華菱集團:錦鯉當起嶽陽林紙在造紙機上安裝先進的紙漿纖維回收裝置,通過車間內部回收處理後,纖維流失大量降低,汙染物被大量去除,白水回用率達80%,節水約1萬噸/天。紙,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學習、工作、吃飯、購物……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紙的身影。我國是傳統造紙大國,在傳統觀念裡,造紙業是一個高耗水、高排放的產業。
  • 古代有種紙,專門用來書寫聖旨,失傳了數百年,卻被此人重新發明
    說起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華兒女們都會倍感驕傲,而造紙術便是四大發明之一。中國是個好學的國度,因此造紙術一經問世便風靡全國。為了更好地與文章相匹配,人們對於紙的研究也是頗深的,並且出現了很多精美的紋飾。
  • 紙——刻不容緩
    我見到這張畫的時候,第一我從美學角度上講,這張畫我喜歡,再跟資料比對這是真跡,因為真跡的前提之下,咱們才能掏真金白銀去把它拍啊,那是2001年的時候。第二個根據我的職業本能,我看了一張畫第一想到的是我怎麼修它,那麼就是說它是什麼紙。
  • 中國美術館舉辦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
    開幕式上眾多美術大家前來參加(陳毓娟 攝影)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毓娟):「人生有限,藝術千秋。」曾發出這樣感慨的李斛先生,是徐悲鴻的高足。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融象創真——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7日開幕,百餘件作品全面立體地呈現了李斛先生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反映了他傾注畢生心血為新中國美術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生於1919年的李斛是融匯中國畫和西洋畫實踐的代表性畫家,徐悲鴻先生曾為之題詞:「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
  • 神仙工藝:梅蘭芳必備,這個明朝「杜邦紙」百年不腐不爛
    神仙工藝:梅蘭芳必備,這個明朝「杜邦紙」百年不腐不爛 2020-12-16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夥身故的前一夜寫滿六張紙,全世界的數學家研究上百年也沒參透
    就在決鬥的前一夜,小夥子寫下了幾頁紙,正是這幾頁紙,讓全世界的數學家們研究了上百年的時間。小夥子到底在上面寫了什麼內容,需要全世界的數學家們費那麼長的時間都找不到答案呢?這位小夥子名叫迦羅瓦,是法國非常著名的數學天才。
  • 《百年家書》|信中的話,紙上的字,都是想對你說的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最近,清代以來具有教化意義的百餘封珍貴家書集結成《百年家書圖:新書書信翻拍 這些家書雖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深情,情真意切;跨越百年滄桑之後,讀來依舊讓人為之動容……這些家書既反映了人們對國家富強和家庭幸福的追求,也再現了他們對親人的深情、對子女的教誨,不僅情真意切,還蘊藏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具有深遠而特殊的意義
  • 中國紙包裝產業30年發展史(上)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並在沿途發表了重要談話,極大推動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國由此邁出了世界工廠的第一步步伐。受益於中國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紙包裝產業也迎來了長達數十年的發展紅利期,一舉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包裝大國。
  • 上廁所「沒紙」英語怎麼說?
    但其實這種表達很粗俗, 跟中文的「茅坑」差不多, 是英美等國上百年前使用的。 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 人家老外現在用哪個詞呢? 一起學習一下吧。
  • 浙江美術館展中國水彩畫百年:從本土化歷程到觀念創新
    澎湃新聞獲悉,「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今天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出包括李叔同、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吳冠中、潘思同等眾多美術先驅創作的水彩畫作品140餘件。展覽同時立足於中國水彩畫學術立場,對水彩畫在中國的發生發展進行回望,以期對未來有所啟示。
  • 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新京報訊 11月7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融象創真——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匯集了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及家屬收藏的李斛經典力作百餘件,包括中國畫、油畫、素描、速寫、雕塑等藝術作品。
  • 木漿紙和草漿紙如何區分 木漿紙和竹漿紙的區別
    木漿紙呈半透明,仍有一定強度;草漿紙返黑、紙爛。 (2)火燒。木漿紙灰少且為灰白色;草漿紙灰多為黑色。 中國的造紙現狀: 製漿造紙的原料有木材纖維原料、非木材纖維原料、廢紙和非植物纖維原料這四類。竹子屬於其中的非木材纖維原料。
  • 世界上最早的紙出生於西安,灞橋紙!
    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紙都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眾所周知,造紙術與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那麼你是否知道,紙是從何時產生的呢?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他以樹皮、破布、麻頭、漁網等為原料,製造出了物美價廉的紙,後來被封為「龍亭侯」,而老百姓感念他的功績,就將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 在沒有紙的年代裡,古人用什麼來上廁所?廁所紙原來也大有來頭!
    今人上完廁所擦屁股,無一例外都用紙巾。可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紙的,造紙術的發明與推廣,還要追溯到東漢時期。史料記載:「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先搗製成漿,取膜而去水,後晾乾,而製成紙。」
  • 日本人上廁所,用過的紙怎麼處理?網友:我們也該學學
    導語:日本人上廁所,用過的紙不扔紙簍,那放個紙簍幹嘛?現在很多中國人都喜歡外出旅行,出國遊已經成為新的旅遊熱潮項目,而中國人出國旅遊的首選目的地,就是亞太地區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很多人的首選目的地就是與我們一海之隔的近鄰日本。
  • 「百年中國製造」的意義
    》紀錄片拍攝        《百年中國製造》峰會暨開機儀式        《百年中國製造》行業專題論壇        《百年中國製造》年度盛典        【其他相關活動內容】        百年中國製造大講堂        企業高管走進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名校,與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一起講學傳經
  • 紙從何來將往何處?中國科技館舉辦紙主題展
    中國科技館展廳休息區,長椅上的「小小航天員」造型別致醒目。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從「洛陽紙貴」到「無紙化辦公」、從造紙到智造、從技藝到紙藝……紙從何來將往何處?未來會不會消失?如果消失了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