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出版|中國原生植物的視覺譜系

2020-12-20 廣州日報

日前,

蘇科社攜手中科院,

重磅推出

中國植物科學畫壓卷之作

《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

該書上月獲評2019年度中國好書

這是一本高顏值的書,它的裝幀設計有一種樸雅之美

書中600多幅植物科學畫讓人賞心悅目。這也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它匯聚了近百年來中國幾代植物科學畫工作者的畢生心血和貢獻。這本書將精美的植物科畫和知識性的文字結合,將科學的真和人文的善以及藝術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植物科學畫界的中國風範

植物科學畫是植物的物種肖像畫。百年滄桑,中國五代植物科學畫畫師以精細畫筆為中國植物繪製了數萬幅精細絕美的物種肖像。

欣賞華麗之畫作,閱讀豐贍之文字,即能獲得美的享受,又能獲益植物學及植物學史之知識。這在讀圖時代的圖畫類書籍中,並不多見。其書體例複雜精巧,只有一頁一頁翻閱,才能深切感知其雋永與珍貴。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春榮的白描技法纖微至細;張榮厚的墨線莊重大氣;曾孝濂的植物藝術畫更是融匯中西,開拓出一片新天地。他們在寂寞的堅守中,不斷嘗試,貫古今,通中西,最終形成流派紛呈又自帶「中國風」的中國植物科學畫美學風範。

中國原生植物的視覺譜系

本書的680餘幅畫作所涉及的植物共860餘種,涵蓋東西南北中全部地理大區,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原生植物,其科屬皆具代表性,反映了我國廣袤疆域的植物多樣性和獨特性。每幅畫作都輔以精要的物種名片,介紹了每種植物的形態特徵、分布情況、瀕危等級、與該種植物有關的科學研究或人文故事,均註明畫作中植物的種類及其隸屬的分類等級(含中文名和拉丁名)。通過這本書,不僅可以盡覽中國植物科學畫眾芳爭豔、百花齊放的藝術長卷,還能夠盡覽科學視野中地球植物億萬年演化的漫漫之路。

為了儘可能全面地展現和表述我國植物科學畫,本書採用二界生物系統的植物概念,依次分設了真菌、藻類、苔蘚植物、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6個部分。物種的分類群排列依據前沿的分類系統,遵循從原始到進化的原則,體現植物進化的脈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採用的基於分子生物學的APG Ⅳ系統(2016),是目前最為前沿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也是首次採用此系統的中文科普圖書。

馬平、楊建昆主編

江蘇鳳凰科學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紙上嘉卉 百年中國
    初次翻閱近900頁的大型植物繪畫圖書《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簡稱《嘉卉》)時,我就是這個感覺。馮晉庸繪的浙江紅山茶和卵葉牡丹、曾孝濂繪的珙桐和洱海南星、嚴嵐繪的伯樂樹、史謂清繪的舟柄鐵線蓮、陳月明繪的當歸、錢存源繪的廟臺槭、吳秀珍繪的大花四照花、王紅兵繪的馬纓杜鵑、馬平繪的硬阿魏和薏苡等,真是精美啊!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2020-08-18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由中科院院士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劉興土作序。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在科學出版社出版。   據悉,作為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型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
  • 大型植物分類學巨著:中國高等植物彩色圖鑑
  •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2020-08-31 華南植物園 【字體:》(Conser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China)一書由國際學術出版機構Springer出版。
  • 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描草畫木,「把人美哭」
    他「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60年只為把植物畫活;他希望傳遞給觀者一種態度:科學的嚴謹真實、生命的從容淡定  有人把曾孝濂譽為「中國植物科學畫第一人」,他自己卻不同意。  「在畫家面前,我懂點植物;在植物學家面前,我就是個畫畫的。」79歲的曾老爺子笑起來像個孩子,他說自己是「半瓶醋」,畫不怎麼樣,植物知識也不怎麼樣。
  •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近日,由任海研究員主編的《Conser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China》(中譯名: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與植物科學共成長  21世紀初,全球植物科學蓬勃發展,中國的植物科學研究水平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期刊上不乏來自中國的高水平研究型論文。  《分子植物》常務副主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曉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分子植物》的成長伴隨著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發展,特別是2005年以來國家對農業發展、生態環境日益重視並給予了大力支持,加上受過良好訓練的一批青年科學家回國效力,中國植物科學研究得到迅猛發展。」  然而,我國雖是農業大國,可尚未有一本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真正走向國際。
  • 中國有多少種植物?
    中國有多少種植物?在以摸清植物學家底為主要任務的《中國植物志》中英文版早已出版的今天,繼續問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多餘?根據中國植物志的記錄,我國有維管束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植物也一樣,《中國植物志》查清楚了我國植物學家底,但是這其中原來的名稱有錯漏,又不斷有新種被發表,也需要對中國植物進行普查。而植物學的「人口普查」自從中國植物志中英版完成之後,就沒有進行過。不誇張的說,就是最優秀的植物學分類家和最權威的植物學機構都很難回答——中國到底有多少種植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 4K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即將播出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海報「在中國,複雜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得大多古老植被在這裡生存下來……中國為什麼能被稱為植物天堂,它如何被世界發現
  • 新版中國植物志在線網站
    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植物資源是國家的重要財富,國家要發展經濟,可持續地開發和利用植物資源,必須弄清植物的種類和組成,這就需要編研、出版國家或地區的植物志。中國地域遼闊,山川縱橫,地跨熱帶、亞熱帶至寒溫帶,植物種類異常豐富。作為我國植物的戶口冊和信息庫,功載千秋的科學巨著――《中國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國家植物資源的重要依據和發展有關學科的必須基礎,它包括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記載了植物的科學名稱、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地理分布、經濟用途和物候期等。
  • 《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邢福武 供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實習生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近日出版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成為我國首部圖文並茂地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海南茫茫雨林,數千種植物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本『彩色戶口簿』。」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邢福武研究員充滿感情地說,今年4月由他主編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1-3卷)正式出版,成為我國首部圖文並茂全面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 森林植被一旦受損 附生植物群落百年內難以恢復
    中國園林網7月5日消息: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博士研究生宋亮在導師劉文耀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雲南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附生苔蘚植物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該區域受損森林即使有百年的恢復時間,附生植物群落仍難以完全恢復。
  • 全球生態急劇變化溫室效應,原生植物該何去何從?
    目前全球生態急劇變化溫室效應、熱島效應都不斷加劇,原生植物生存環境岌岌可危。同時近年來科學技術的日益精進,使得更多的優質原生植物能夠被真正利用起來。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飲食美容方面也更加追求草本健康、自然生態的成分所在。比如臺灣地區近年大火的一條根、檜木精油、山茶花籽油……這些都是近年大熱的天然生態產品品牌。
  • 從未知國到異託邦:17-20世紀西方在中國的植物獵取
    西方失去對中國的幻覺,對中國文化喪失興趣。清廷統治下的人民進入了《百年孤獨》式的衰敗和夢幻之中。一直到鴉片戰爭,發生改變。 十三行行畫 現存的他的筆記記錄了中國畫師的名字:Akwe, Akam, Akuat, Asung。這些畫家每天能畫一幅畫,每幅酬勞一元,他們大多是澳門的畫師。夏天茶葉季之後,在裡夫斯的澳門寓所,他監督指導他們繪畫,以確保所畫植物的準確性,避免畫師按照自己的臆想和習慣隨意安排植物。園藝協會根據這些畫挑選植物,從中國訂購植株和種子。
  • 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主辦單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主持發布會,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康樂院士,入選項目負責人饒子和院士、匡廷雲院士、隋森芳院士、喬傑院士等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30多家媒體的記者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 從未知國到異託邦:17-20世紀西方在中國的植物獵取③
    從16世紀末以來耶穌會溝通中西的努力因此而受到打擊,之前上百年受過良好教育、有包容心、能夠和中國各階層人士交流的耶穌會士帶來的文化傳輸和融合,就此陷入了滯塞。在歐洲,萊布尼茲、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參與論戰,歐洲思想家對此形成了各種看法,深刻影響了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和中國思想史。
  • 中國蘭科植物
    中國是世界上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記載的中國蘭科植物共計 200 屬 1,723 種,具有從原始到高級的一系列進化群。中國蘭科植物集中分布在西南和華南地區,在省級分布上,雲南省約有蘭科植物 1,150 種,是中國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省份,其次是廣西有蘭科植物約 460 種,以及西藏、四川、貴州、海南、臺灣等,這些地區包含了中國 90% 以上的蘭科植物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創刊於1952年的《植物學報》,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雖頗多磨礪,甚至曾一度停刊,但國際化是其不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