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描草畫木,「把人美哭」

2020-12-23 大眾網

  一枝一葉總關情,孤行只為繪生命

  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描草畫木,「把人美哭」

  曾孝濂7月14日在昆明植物園寫生。本報記者周磊攝

  一花一鳥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信手塗鴉一頑童,機緣巧合入畫途。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為植物志畫插圖。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味道足。既坐得冷板凳,也登得大山頭。筆耕不輟六十載,一意孤行意未盡。

  ——曾孝濂如此概括自己的一生。他「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60年只為把植物畫活;他希望傳遞給觀者一種態度:科學的嚴謹真實、生命的從容淡定

  有人把曾孝濂譽為「中國植物科學畫第一人」,他自己卻不同意。

  「在畫家面前,我懂點植物;在植物學家面前,我就是個畫畫的。」79歲的曾老爺子笑起來像個孩子,他說自己是「半瓶醋」,畫不怎麼樣,植物知識也不怎麼樣。

  曾孝濂不喜歡「畫家」或「植物學家」的稱呼,他說自己只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名老職工,一輩子只會從一而終——中學畢業後只進了一家單位,一直幹到退休;60年只幹了一件事——為植物畫畫;只有一個老伴兒相伴到老,只有一兒僅得一孫。要說有點成績,那就是參與了《中國植物志》的繪圖工作,又在退休後為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創作了《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在採訪中,只要聊到植物,曾老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眼睛裡有專注也有天真。

  小畫種的使命

  曾孝濂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師、工程師,是我國頂尖的植物科學畫家。看他的作品,你會折服於其逼真和精細程度。

  他筆下的植物栩栩如生,連最小的細節都和實物一致:他畫的三七,連葉脈走向都有講究;他畫的杓蘭,連上下半段的絨毛數量都有不同。

  「植物科學畫就像植物的『身份證』,它是美術跟科學之間比較小的一個分支。它以繪畫這一手法展現植物物種,甚至比文字描述更加精準。」曾孝濂打了個比方。

  在植物學界,植物科學畫有公認的重要地位,好的植物科學畫與發表新物種的模式標本同等重要。「這種畫不能有自己絲毫的主觀想像。三個雄蕊你多畫一個就不對,包括雄蕊上開孔的地方,是從側面開孔還是頂孔開,都必須準確,這涉及植物不同屬不同科的特徵。」

  作為植物學家,曾孝濂的作品嚴謹到經得住業界考驗。他的一幅畫能囊括幾十張照片包含的信息量,除了根、枝、花、果外,連分類學家最看重的葉片正、反、側面的形態都有。

  而作為畫家,曾孝濂說自己也在力求把植物畫美,不能變植物特徵,他就從光線、色彩、虛實、明暗上下功夫。

  「曾老師的畫可以把人美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是曾老的「鐵粉」,在他眼中,植物科學畫有照片不可取代之處,「舉例來說,我可以用微距攝影拍到地衣的細節信息,但大景深卻會虛化背景,一張照片不可能同時兼顧植物與環境,但曾老的畫卻可以。」

  曾孝濂說自己有強迫症,畫植物有固定步驟,一般是先看照片,對該植物有表象認識;之後去原產地寫生,觀察植物生長;拿到標本後,進行全面解剖,比如清點花蕊、切開子房,直到對該植物有了十足把握才下筆。有一次他想畫大蒜,但因季節不對,觀察不到大蒜的開花過程。找蒜薹容易,找蒜花難,他足足花了兩年時間尋蒜,終於如願。

  「像」與「生命」,是曾老創作的標準。像是起碼要求,難的是表現生命。「植物的生命狀態或柔軟或堅韌,這些都源於它們面對自然的從容。每一朵花怎麼開,它是有道理的,你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然後真正畫出來。」

  曾孝濂希望傳遞給觀者一種態度——科學的嚴謹真實、生命的從容淡定。「這個畫種和我們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關係最直接。它就是要反映自然、表現生命、喚起人們對自然的認同感和親切感。」

  他說,這是小畫種的使命。

  45年為《中國植物志》繪圖

  1939年6月,曾孝濂生於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他自幼愛畫畫,上了中學又是班裡畫黑板報的主力。

  1959年,高中畢業的曾孝濂以半工半讀形式進入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從事繪圖工作。時值《中國植物志》項目啟動,領導見曾孝濂能畫幾筆,就讓他去畫標本。「那個年代的口號是:做一個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需要你在哪兒就給你擰在哪兒。」

  曾孝濂沒有想到,小時候的愛好竟成了自己一輩子的事業,他與植物和繪畫的情緣,一續就是近60年。

  中國有3萬多種植物,要把它們編成書、繪成圖,對於當時中國的312位植物學家和164位繪圖員來說,簡直是浩大工程。

  「植物志、動物志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資料。中國要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沒有這些基本數據可不行。」曾孝濂深知編纂《中國植物志》的意義所在。

  《中國植物志》的科學插圖,主要是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的黑白線描圖,它有一套近乎程式化的繪畫方法,重在準確傳達物種信息。「我們畫插圖都必須有標本,沒有標本就不能畫,插圖必須寫上是根據某一號標本所畫。」

  曾孝濂在繪圖員中不算優秀,他畫畫的方法也與其他人不同——除了像別人一樣摹標本,他還堅持去野外寫生,從活植物身上取材觀察。他認為,樹葉千面,需要畫出生命,「我想把植物畫活。」

  正因為此,曾孝濂作畫的速度要比別人慢,因為他每畫一張圖,都得先用鉛筆打草稿,再給植物學家看,得到確認後才用鋼筆著墨。他為《中國植物志》繪製的插圖大抵如此。

  比起天賦,曾孝濂更信奉全情投入,他加倍在後天努力上下功夫。他痴迷地鑽進植物的世界,不停地讀書、看畫、臨摹、摸索、實踐。很快,曾孝濂熟記了各科植物的不同特徵。

  當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領導蔡希陶與吳徵鎰,對於曾孝濂「特殊」的工作方式很寬容,不但不催他進度,反而盡所能去幫他,還和他一起解剖植物。

  正是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下,曾孝濂逐漸成長為一代植物科學畫大師,畫出了更加符合植物特徵的層次感和真實感。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曾孝濂等繪圖員和植物學家密切配合,用了45年時間為《中國植物志》畫插圖。最終,記載了中國共301科3408屬31142種植物的《中國植物志》編纂完成。全書共80卷126冊、5000多萬字、9000餘幅圖版。

  在2009年,《中國植物志》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雖然,獲獎名單上沒有這群繪圖員的名字。

  對於《中國植物志》取得的功績,曾孝濂謙虛地說:「全國80餘家科研教學單位的312名植物學家、164位繪圖員,都是編纂《中國植物志》的功臣,作為參與其中的一分子,我很榮幸。現在,164名繪圖員已經過世大半,但大家共同的勞動都化作《中國植物志》保存了下來。」

  能為國家做一點實實在在的工作,曾孝濂覺得很值。

  樹葉不是一般的美

  7月的一天,曾孝濂在昆明植物園寫生,面對一株株地湧金蓮而坐時,他特意交代記者說話要輕,不要打擾到面前的「模特」。

  「地湧金蓮是中國特有種,花期能達9個月,它是非常好的庭院植物,也是佛家植物『五樹六花』之一。」只要談到植物,曾孝濂的話比平時密。他推了推眼鏡,開始拿鉛筆勾勒形狀:「地湧金蓮的葉似芭蕉,花像金蓮,金燦燦的包片茁壯豐滿。」曾老對每種植物的特徵都熟稔於心。

  說起植物科學畫與其他畫種的不同,曾孝濂強調了一個詞——工匠精神。「想把植物畫活,你就得折騰、就得費時間。我也沒辦法憑空畫活,我得觀察、學習、寫生。這個畫種的獨到之處就在於,它除了要呈現植物之美和生命之美,還要正確地表達它的形態結構。」

  曾老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味道足。「有的畫家認為植物科學畫很枯燥,但我不覺得。科學畫就是要求把對事物的細節、質感的表現追求到極致,使作品更接近實物原貌。即便有人認為它不藝術、個人情感太少,但它就應該這樣。」曾老畫地湧金蓮的筆沒有停下來。

  一花一鳥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在曾孝濂心裡,科學畫已不只是真實再現,還是熱情謳歌;不僅是以科學家的眼光觀察自然造物,還是以藝術家的熱情描繪自然之美。「你看這些花,它們是種子植物渴望生存與繁衍,最狂熱、最絢麗、最奇妙的表現形態。花本意不是為人而開,但人卻能從花身上得到愛和美的啟迪。」

  在他心裡,植物科學畫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那兒,它就迸發出一種生命的力量。

  曾孝濂眼睛有點溼潤:「我不期盼人人都喜歡植物科學畫,但願看畫的人能關愛這些大自然裡的生命。它們和人類一樣應該擁有生存和繁衍的權利。」

  曾老喜歡孤獨,他總說熱鬧是大家的,孤獨是自己的,在孤獨時,思考最清晰,他能從大自然和植物身上學到很多,比如,寧靜和平淡。

  曾孝濂撿起地上一片樹葉,「表面看樹葉多平凡,它春天萌發,秋天飄落,掉到土裡化為泥水。但,樹葉可了不得,它是能源轉換工廠,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變成化學能,把空氣中的水、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和氧氣。」

  在曾孝濂心中,地球上的綠色就是源於這樣一片不起眼的樹葉,它既偉大,又謙卑。「我經常看著樹葉發呆,看著看著,就會覺得樹葉不是一般的美,那是一種燦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它在秋天飄落,掉到地裡,腐爛後為新芽提供養料,之後它又從一個小苗長成大樹,帶來生命的綠色。」

  這就是輪迴,曾孝濂感嘆。

  被螞蟥咬出的42個傷口

  除了參與《中國植物志》編纂外,曾孝濂的人生還有兩個關鍵階段,一個是「參與找抗瘧藥」,一個是退休後的「時不我待」。

  上世紀60年代,曾孝濂參加了國家「523」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這一項目是要在民間尋找可食用的抗瘧中草藥或方劑,用以研發抗瘧新藥。曾孝濂參與了其中的繪圖工作,他的主要任務是把項目組初步篩選出的有效抗瘧植物繪成一本畫冊,交給部隊和科研機構去做實驗。

  在找抗瘧植物的那段時間,曾孝濂每天穿梭在深山老林,在野外寫生和採集標本的經歷讓他更加痴迷大自然。「從原始森林到熱帶雨林,我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狂野之美,更看到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植物景觀,從那時起,我立志要把這些美好的植物生態、植物種類、奇花異草儘可能多的畫下來。」

  後來該項目篩選出了療效顯著的植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治療效果得以確認。屠呦呦也憑此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獎。

  對曾孝濂來說,那段找抗瘧藥的經歷永生難忘,作為參與其中的一員,他無比自豪。也正是從那時起,他明白了最好的植物科學畫一定不是誕生在辦公室裡,而是大自然。

  野外科考的艱苦超乎人們想像,遇到螞蟻、螞蟥、馬蜂、蝨子、毒蛇更是常事。曾孝濂說起了一段自己被多隻螞蟥咬出42個傷口的往事。

  在一次科考中,他深入一片灌木叢,採到了很多標本。就在滿懷喜悅返回駐地的路上,他感覺身上開始有血滲出。曾孝濂沒有在意,以為只是被蚊子或跳蚤咬了幾口。「後來我才知道,那不是蚊子而是螞蟥,螞蟥咬你的時候不會感覺疼,等它吃飽了走了,你也不會察覺,但血卻會不停地流。」

  當晚回到駐地,疲憊至極的曾孝濂很快睡著了,第二天早晨醒來卻發現,自己身上好多地方的幹血塊竟然與被單粘在了一起。曾孝濂數了數,好傢夥,足足有42個傷口。「也就是說,那天我被多隻螞蟥襲擊了,這也是迄今為止,我被螞蟥叮咬最多的一次。」

  回憶過往的小苦難,曾孝濂淡淡一笑,覺得不值一提。

  退休後的彩色人生

  曾孝濂的青春基本獻給了包括《中國植物志》在內的50餘部科研著作,他繪製的科學畫插圖有兩千多幅。退休後,很多人覺得他該享清福了,但曾孝濂卻覺得新挑戰才剛開始。

  「我年輕時的夙願,大部分是退休後完成的。因為《中國植物志》主要是黑白畫,所以退休後,我更想畫水彩畫,我不僅要畫植物,還要畫動物。」

  畫了半個多世紀,曾孝濂仍然覺得畫不夠,他笑言自己這輩子就沒怎麼休息過,退休後甚至比工作時更忙,忙著創作,忙著到各地採風、寫生。他想畫胡楊,就去了內蒙古;想畫紅杉,就去了美國;他跑寺廟畫古樹,闖壺口畫瀑布,「我特別貪心,有很多東西想畫。」曾孝濂眼睛笑成了縫。

  為了與時間賽跑,曾老每天五點鐘就起來畫畫,他說靈感都來源於清晨孤獨中的思考。退休後的曾孝濂做了白內障手術,但手術卻使他的兩隻眼睛出現了視差,「這導致我作畫時定位不準,下筆時筆尖受幹擾,配了眼鏡好一些,基本彌補了視力不足,但要畫很細的東西,肯定比年輕時吃力。」

  只要畫起畫,曾孝濂什麼煩惱都沒了,有時候跟老伴兒頂了嘴,心裡不痛快,他就進臥室畫畫,兩個鐘頭後,陰霾一掃而光。「我就盯著植物看,看它跟別的植物有什麼不同,然後你會覺得,自己是它們中的一員,就會把所有世俗煩惱都忘掉。」

  退休後,曾孝濂出了12本個人繪畫集。在2017年深圳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曾孝濂專門為大會創作了10幅作品,獲贊無數。

  曾孝濂教過的學生很多,但大多沒能堅持把植物科學畫畫下去。曾孝濂明白,這個畫種一是小眾,二是需要植物學功底,僅靠情懷和興趣,年輕人難以維持生計。「現在只要有人想學,我定會傾囊相授。」有時候老同事去看他,即便是心血來潮想畫幾筆,他都會認真地教。

  他說自己經常跟學生強調的話只有一句——「你不管幹什麼,你得喜歡你自己的工作,你得喜歡你自己,你得看得起你自己,你才會去做好它。」

  曾老覺得,一個人要是沒有點定力,什麼都幹不成。

  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對曾孝濂而言,每一個時期,都有新突破,比如快80歲的他正在完成的作品——《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8月的一天,在曾孝濂位於昆明市翠湖附近的家中,記者提前欣賞到了這幅大型畫作,這一作品將亮相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

  「當我接到邀請,創作這幅畫時,我知道有一定難度,但我覺得很值得。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我也要盡所能把它畫好。」

  《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長2.5米、寬1.17米,曾孝濂已經完成了90%,他對這幅作品的立意高度讚賞:「畫中37種植物的原產地都在我國,之後輸入到國外,影響並造福了整個世界,我的任務就是讓大家看到這幅畫後能感嘆一句,哦,原來這些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植物啊!」

  曾孝濂說話時,頭上戴著的放大鏡帽子一顫一顫的,這個帽子有近一公斤重,曾老每天要戴著它作畫8個小時。帽子上的兩個鏡片均可放大3倍,能幫助他更精確地畫細節,比如稻穗上的細刺、獼猴桃的絨毛、柿子上的白粉。

  畫面右下角的是水稻,中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後水稻傳到世界,成為國際上主要的糧食作物。桑樹,桑葉養蠶是中國人最早發現的,蠶繭可以做絲綢,我們通過絲綢之路把絲綢傳到了世界。茶葉,中國種茶有幾千年歷史,茶現在是世界十大飲料之一。

  對於這些植物的家底,曾孝濂如數家珍:歐美很多花卉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比如中國的野生月季,傳到歐洲後,成為重要的觀賞花卉,象徵著和平、友誼、愛情。中國也是杜鵑花分布中心,由「植物獵人」把它引種到了西方。此外,像山茶、牡丹、菊花、梅花,都是人類花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引以為榮。

  曾孝濂說高興了,放下了手中正在暈染月季葉片的畫筆。「我國還有一類特殊的花,比如長在高海拔的綠絨蒿,因為它氣質高貴,歐洲人叫它『東方女神』;還有被稱作『中國鴿子樹』的珙桐,因為它開花雪白,像一群群鴿子停在枝頭。還有水蜜桃、獼猴桃、柿子等水果,都是從中國傳出去的,它們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目前,這幅畫作已接近完成,曾孝濂正在做最後階段的調整,比如各種植物的小環境、前後層次、需要提亮與加暗的地方。「我爭取順利完成這個任務,也算我這個退休老人為中國植物科學傳播做的一點貢獻。」

  結束採訪前,曾老思考了片刻,用一段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一花一鳥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信手塗鴉一頑童,機緣巧合入畫途。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為植物志畫插圖。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味道足。既坐得冷板凳,也登得大山頭。筆耕不輟六十載,一意孤行意未盡。

  離開時,記者發現在曾老的床頭柜上,堆滿了各種藥品,有治療失眠的片劑、也有緩解疲勞的眼藥水。

  「要是身體好,我會一直畫下去。要是老天說,你畫不了了、手也抖了、眼睛也不行了,那我就高高興興說拜拜。聽其自然吧。」(記者嶽冉冉)

相關焦點

  • 一枝一葉總關情,孤行只為繪生命——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描草畫木...
    ▲曾孝濂7月14日在昆明植物園寫生。本報記者周磊攝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嶽冉冉)10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枝一葉總關情,孤行只為繪生命——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描草畫木,「把人美哭」》的報導。
  • 從一而終,只為描繪生命——記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
    新華社昆明10月22日電題:從一而終,只為描繪生命——記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新華社記者嶽冉冉、周磊有人把曾孝濂稱為「中國植物科學畫第一人」,他自己卻不同意。「在畫家面前,我懂點植物;在植物學家面前,我就是個畫畫的。」
  • 《朗讀者》聽曾孝濂先生講述植物的品格
    「實際上,花是種子植物渴望生存和繁衍的,最狂熱、最絢麗、也最奇妙的表現形態。其實,我們人是自作多情,因為花本意不是為人開的,但是人卻能從花那兒得到愛和美的啟迪。」曾孝濂,被譽為「中國植物畫第一人」第一季的《朗讀者》讓大家知道了鮮花山谷的周小林殷潔夫婦,第二季《朗讀者》現播放到第三期,又讓我們了解到藏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曾孝濂先生。曾孝濂,被譽為「中國植物畫第一人」,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家。
  • 「中國植物畫第一人」曾孝濂:博物繪畫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歌
    看著展廳內懸掛的47位畫師的141幅博物繪畫作品和絡繹不絕的觀眾,年屆耄耋的曾孝濂眼中是掩藏不住的喜悅。「很多畫家對這種畫法和畫種不屑一顧,但我偏覺得味道足。因為博物繪畫是為自然描繪的生命之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師、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所言的博物繪畫即以自然萬物為描摹對象的一種創作,從繪畫題材可分為植物畫、動物畫、古生物復原圖、生態系統畫和宇宙天體畫等。該名詞被正式提出、進入公眾視野不過短短幾年。曾孝濂筆下的小熊貓。
  • 拍出299萬的作品竟是抄襲雲南知名植物科學畫家
    近日,網友「@翁哲畫動物」在微博爆料稱,一幅於2011年拍賣的拍品,是抄襲知名自然畫家曾孝濂老師的作品。這條微博發出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爆料曾孝濂作品被抄襲曾孝濂,1939年6月生於中國雲南省威信縣。
  • 《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出版|中國原生植物的視覺譜系
    《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該書上月獲評2019年度中國好書這是一本高顏值的書,它的裝幀設計有一種樸雅之美。書中600多幅植物科學畫讓人賞心悅目。這也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它匯聚了近百年來中國幾代植物科學畫工作者的畢生心血和貢獻。這本書將精美的植物科畫和知識性的文字結合,將科學的真和人文的善以及藝術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 面對高考與人生的得與失,80歲《朗讀者》曾孝濂用三句話給出答案
    正準備去做工人的曾孝濂,意外得到了一個機會,去昆明植物研究所畫畫。從小喜歡塗鴉,能從事與繪畫相關的工作,這簡直比考上大學還要讓人開心。:畫植物。當時國務院組建了一支700人的團隊,去執行「5·23」項目。到位於西南邊陲的熱帶雨林中,尋找對抗瘧疾的民間中草藥。28歲的曾孝濂被選入這700人之中。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隊員們每天在熱帶雨林中穿梭,後勤保障又供應不上,他們經常要在叢林中尋找可以吃的植物。分配給曾孝濂的任務,是在與越南、寮國、緬甸接壤的林區實地寫生,畫出植物標本。
  • 日本水彩畫家星野木綿水彩畫分享~將最美的時光永遠停留在紙上
    最美的時光分享最美的藝術~日本水彩畫家星野木綿水彩畫日本的水彩畫受西方影響,但也有一批優秀的水彩畫家,如:永山裕子、石井柏亭、春崎陽子夫妻等,他們在繪畫的同時也將文化的博大精深滋潤著水彩藝術這片文化土壤。
  • 手繪老人吳秦昌:造飛機的航空人變身植物繪畫人
    滿頭白髮的吳秦昌老人退休前是一名航空高級工程師,退休後自學素描,又在古稀之齡學習植物繪畫,把40多年看工程圖紙的透視眼力,轉換到畫紙上,練就一筆不改的功夫。他用患白內障的雙眼,從看到的朦朧世界,手繪出植物花卉660餘幅,並且全部編號,做了植物科普筆記。他曾受到老畫家曾孝濂老師激勵,一路畫進國內外植物類畫展,連連摘獎。
  • 中國最年輕的畫家:小學一年級退學,拜父為師學畫,畫美人更美!
    聽到這句話,很多人都會想這個人是不是瘋了?無論自己怎樣也不能耽誤了孩子的未來啊,然而在畫壇中,便有一位這樣的畫家父親。西茜很多人看到如此完美的畫作後,都難以相信是一位如此年輕的畫家所創作,畢竟深厚的繪畫功底並非一朝一日所成,但是西茜在小學一年級便退學,專心學習畫畫,而且還是自己的父親親自教自己畫,
  • 夫妻畫家畫明星,畫懸浮的章子怡和林志玲,不如他畫水中的張雨綺
    本文讓我們來看一下是夫妻畫家畫得厲害是畫水中張雨綺的畫家的畫厲害。如圖是畫素描畫家畫的雨中戲水的張雨綺。在藝術圈,有這麼一些畫家,喜歡和明星合作,一方面明星可以藉助畫家之手做自我推廣,另一方面,畫家可以藉助明星的知名度來提高自己在藝術圈子的知名度,可以說是合作雙贏。
  • 畫家李智綱《一品紅》作品賞析
    由於過去畫者甚少,他獨俱慧眼,用自己的審美意識,獨創精神,開拓了中國寫意花鳥畫新領域,豐富了花鳥畫題材內容,為中國寫意花鳥畫做出了可貴的奉獻。藝術簡介:李智綱 1940年生於河北威縣。1960年入南開大學,1962年轉學天津美術學院,1966年畢業。師承著名花鳥畫家李鶴籌、孫其峰等。
  • 女畫家是彩繪高手,在身體上畫出逼真的衣服,瞞過了許多路人
    在當代,人體彩繪深受時尚青年的喜愛,許多時尚青年會在畫家的安排下,把自己的皮膚當畫布,任由藝術家在上面展示才藝。美國有一位名叫簡·賽德爾的女畫家,不但人長得漂亮,畫更漂亮,堪稱當代人體彩繪領域裡的代表畫家。
  • 人死亡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畫家出車禍後畫出的畫,讓人害怕
    畫家出車禍後畫出的畫,讓人害怕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以前事情,但是人們在討論死亡的時候,總是有著一副驚恐的模樣,甚至都閉口不談。其實從此也很明顯的可以感受,人類對死亡的一種懼怕,雖然死亡是必然,可是在必然的這種過程當中,卻是人類對死亡的厭惡。
  • 歷代畫家為何很少畫紫薇花
    原標題:歷代畫家為何很少畫「官樣花」:紫薇 從表現手法來講,描繪花卉的手法,除工筆和大寫意外,尚有兼工帶寫或小寫意等手法,要表現紫薇花的自然美,對於古代許多繪畫高手來說,並非難事。   所以我們不能從紫薇花的外形上去查找原因,而應從其文化內涵上去一探究竟。我國傳統的花鳥畫,早期以院體畫為主流,宋以後則以文人畫為主流。
  • 58年只畫一朵花,從平民到宮廷御用畫家,他連死都如此浪漫
    因而那時的植物學家,同樣也是畫家,一花一草一枝一葉無不體現著:他們對科學的嚴謹和藝術的審美。在所有植物圖譜畫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雷杜德。>靠給別人畫肖像艱難維持生計。雷杜德將自己獨特強烈的審美融入到嚴謹的科學和學術中,以至於被人們讚譽:「最優雅的學術,最美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