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老人吳秦昌:造飛機的航空人變身植物繪畫人

2020-12-13 青瞳視角

公園寫生

吳秦昌在國際植物學大會畫展上

曾孝濂(左)與吳秦昌合影

吳秦昌作品《「流星雨」月季》

11月27日,在世界花卉大觀園裡第十屆菊花擂臺賽現場,京城難得一見的「鬥菊」場景吸引了很多專程來賞花的人,絡繹不絕的「長槍短炮」對準「萬菊競豔,菊龍欲飛」的花場。

一派興致盎然中,「手繪老人」吳秦昌坐在菊花前靜心寫生的畫面吸引了很多人駐足圍觀。

實際上,本次菊花展的主場也是他個人的一次小型畫展,經他手繪的14幅菊花畫作與現場綻放多姿的菊花相映成趣,他生動、細膩、寫真照般的畫功頻頻受到點讚。

滿頭白髮的吳秦昌老人退休前是一名航空高級工程師,退休後自學素描,又在古稀之齡學習植物繪畫,把40多年看工程圖紙的透視眼力,轉換到畫紙上,練就一筆不改的功夫。他用患白內障的雙眼,從看到的朦朧世界,手繪出植物花卉660餘幅,並且全部編號,做了植物科普筆記。他曾受到老畫家曾孝濂老師激勵,一路畫進國內外植物類畫展,連連摘獎。連素來不喜給人題字的陳丹青,也曾給這位「初學繪畫的老頭」寫下鼓勵的話。

陳丹青說,你不要進班,就這樣畫下去

最初怎麼想到62歲開始學素描的?吳秦昌笑言,當初的學畫是源於集郵的愛好。

他收藏極限郵品,講究封片郵票郵戳內容協調一致,只要出門旅行就會收集當地的風光明信片。他記得特清楚,有一年去三清山,跑遍了景區也沒有找到印有當地風光的明信片。「我自己畫一張如何?」突然冒出的念頭促使他在一張空白普資片上畫出手繪風光圖,畫完竟然受到不少郵友的稱讚。打那開始,一年半的時間他畫了100張手繪明信片。後來他想要加強繪畫的基本功,於是嘗試練習寫生,開始畫鉛筆畫。

2007年12月15日,這個時間他記得很真切,因為著名畫家陳丹青的一句話,他堅定地踏上自學之路。「那天在國家圖書館有一場陳丹青的講座,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他名氣很大,畫了《西藏組畫》。」學畫半年的吳秦昌那時正陷入糾結:是報個班學好還是繼續自己學好?帶著這個問題他跑去聽講座。「到門口一看,好傢夥,走廊裡都站滿了人」。

吳秦昌從人縫裡擠進去,旁邊靠牆都站得滿滿的,一直走到最前面,只有桌子前有一塊空地。 「不管了,出去寫生習慣了隨地一坐」,他心頭一熱,一屁股就坐地上了,離桌子也就一米。陳丹青先說了「今天我不給任何人籤名」的話才開始講座,「我這一輩子只有兩個畢業證,第一個是小學畢業證,第二個是中央美院的畢業證。」陳丹青的這兩句話給吳秦昌留下很深的印象。

最後的互動環節中,吳秦昌舉手提問,「我幹了四十一年的飛機製造,退休有時間了想學畫。」陳丹青問現在畫過沒有?他比劃著,就這麼一點點畫。「他奇怪了,什麼畫有這麼小的?我向他解釋,我是在明信片五釐米見方的空地兒畫一些風景圖,想把旅遊、集郵、繪畫三個東西捏在一起,探索一條新路。他說你畫多少張了?我說我畫了百十張,像我這樣的新手年紀又大,我是進一個班學好,還是不進班?」實際上拋出這個問題時,此番對話令他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你就堅持按你自己的路走下去,不要進班,你就這麼畫下去好了。」陳丹青的回答讓他心裡特別踏實。「陳老師,您能不能破例給我的明信片籤個名?」說完他緊張地遞過去,「他沒立刻籤,放在桌子上,主持人繼續下面的提問,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飛快地給我籤了。」讓吳秦昌沒有想到的是,「他還寫了『丹青致敬』四個字」。講座結束,他拿著明信片飛奔到魏公村郵局蓋上3號郵戳,「在國家圖書館講的,一定要『國家圖書館』這幾個字」。這張明信片,吳秦昌會時不時拿出來激勵自己。

從學畫到現在,花了2000塊錢不到

很多人第一次見面都會問吳秦昌,怎樣自學才能畫好?他笑著和盤託出:「我學畫的五年半沒有臨摹過別人一幅畫,可是我的老師卻很多。」怎麼回事?「美術館一有好的畫展我就經常去看,一幅畫看半天,這片葉子畫得好,我就記住是怎麼畫的,回去就用到我的畫裡。」

很多人還讓他推薦教材書,他直言一本也沒有,「你先畫起來再說,堅持一根鉛筆一張紙,兩年之後你再看自己的方向」。

從學畫到現在,「我用最普通的筆、最普通的本,也就花了2000塊錢不到」。

的確,他用籤字筆作畫時一筆不改的功夫,令人驚嘆。「我這個人想學任何東西,會給自己挖坑,把後路斷掉。前五年畫鉛筆畫時,壓根兒把橡皮扔了不用。」他覺得這樣一來,進步無非是快和慢的問題,「不可能後退」。丟掉橡皮,「每一個線條下去都得考慮輕重,考慮方向,考慮長短」,這樣訓練了五年,再扔掉鉛筆換到鋼筆,「每一個線條都會一邊考慮一邊畫」。

動筆之前,他喜歡扭來扭去地觀察「模特」,把每一個細節都看清楚,「這時候腦子裡已經想像出完工了以後的模樣」。動筆時奔著想好的方向,把素材在腦子裡重新編輯好再下筆,「有些葉子我不想選取,就給它摘掉。這朵花兒好看,就把它搬過來。」

即便是900度近視,加上白內障的病患,也阻擋不住他寫生的熱情。他的畫本隨身攜帶,碰到什麼好看的寫生對象,臨時就能畫。到北海、頤和園等皇家園林,「背著我這一套行頭先繞湖走一圈,這個過程中記住有什麼寫生的好目標,然後再回過頭去畫。」在公園裡寫生,他身邊常會圍一大圈人。常年在戶外寫生,他自言是個怕熱不怕冷的「老頭兒」,最考驗他的是酷暑悶熱。然而即便是嚴冬,他也不懼外出,他還把鍛鍊身體和寫生結合起來,頗自豪地說:「我五年前上西藏冰川就這一身衣服,下身加條秋褲,上身襯衫毛背心加衝鋒衣。」

寫生最怕趕上糟糕的天氣。他印象很深,有一次去塞外壩上寫生金蓮花,「那裡可以近距離觀察細節」。剛畫完花朵的「雙鉤」線條,還沒來得及渲染,突然電閃雷鳴,下起很大的雨。「鋼筆畫最怕溼水,墨跡會洇開,那樣畫稿就毀了」。他趕緊揣好畫本,下坡往停車處跑。短短不到百米,衣服全都溼透了。恰好花友那次拍了照,給他留下紀念。因為植物繪畫,他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讓他特別欣慰。後來的作品《金蓮花》,「七成是憑著記憶,補著渲染了花色深淺、光影明暗完成的」。

僅僅見了三次面,曾孝濂把他帶到了國際畫展

吳秦昌覺得最幸運的,是跟曾孝濂老師僅僅見了三面,就被他帶到了國際畫展。

2008年2月28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中國鳥的郵票,「一套六枚,是曾老師畫的。首發式在中科院的動物所,我在現場特別激動。」吳秦昌說。

再次見面是七年之後,2015年5月7日,中科院的地理所舉辦曾老師的植物繪畫講座。因為900度近視,吳秦昌趕早去坐第一排。由於老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聽講座,他和那裡的工作人員相熟了,「一看表離開始還有20多分鐘,我實現了跟曾老師交流的願望。當時曾老師把我的畫本打開看了兩三張以後問了句『你幹什麼的』,我說我造了一輩子飛機,退休後剛剛開始學植物畫,這是最近的一些畫。我注意到他在看畫的過程中,對鬱金香那張畫非常感興趣,看的時間比較長。時間緊張,最後我逮住機會請曾老師籤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曾孝濂敬題』,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說你已經入門了,但是還要努力。」

見面大約也就十來分鐘,吳秦昌趕緊回到座位去聽講座。出乎他意料的是,「講到一半,曾老師指著我說,你們看看坐在前排的這位老先生,他造了一輩子飛機,現在老了,退休了開始學植物畫,用製造飛機的精神來畫植物畫,這個精神了不得!」話音落地,會場上200多人使勁兒鼓掌,讓吳秦昌感受到莫大鼓舞。

回家後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兩年的時間轉瞬即逝,2017年的2月12日,幸運之神再度降臨。那天吳秦昌去參加青年植物畫家李聰穎在首都圖書館的講座,「早早去,照例坐在第一排」。講座還未開始,他無意回了一下頭,「一眼瞅見最後一排坐著曾老師!」再次巧遇曾老師,太不容易了,「我馬上跑到後面,把當時正在畫的那個本拿給他,請他看看我的畫。」

講座結束,曾老師走到前面,拍拍吳秦昌的肩膀,「老吳,你中午不要走,我找你說話。」講座後,組織方的宋寶茹臨時把吳秦昌拉到曾老師的飯桌上一起吃飯。「當時曾老師78歲,我72歲,我跟曾老師緊挨著坐,旁邊一幫年輕人。」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在飯桌上曾老師拿著我的畫本一張一張地點評了一遍」,吳秦昌又緊張又開心,「他說得很細,我集中精神使勁聽,全記在了腦子裡。」

點評完曾老師說了一句改變他繪畫之路的話,「老吳,你不要畫這麼小,你畫大一點。今年7月份在深圳有國際植物學大會的畫展,你給那個畫展投稿。」他當時很不自信,「深圳那是個國際畫展,我怎麼可能夠得上呢?」他甚至打了退堂鼓,「我當時確實沒這個想法,也沒這個能力。」

吃完飯吳秦昌與曾老師握手再見,「老吳,我們倆年紀最大,你要給我們老年人爭口氣。」曾老師的這句話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平靜的心裡不斷激起層層漣漪。「我整整想了一個月,投稿還是不投稿?投稿我畫什麼?」現實中的困難讓他感到棘手,「我沒有參加過任何級別的畫展,這可是國際植物學大會呀,那可是世界各國高手的畫展。不投吧,曾老師給我這麼個建議、這麼大希望,我以後怎麼見他。」舉棋不定時老同事的玩笑話一下子讓他想通了,「老吳啊,你盡心盡力投稿了,選不上你也不丟人,最多就是浪費一張紙而已。」

盡我的能力,去拼一個

一旦打定主意,吳秦昌便絲毫不含糊地投入行動,「就盡我的能力,去拼一個!我一定要畫有中國特色、特殊的植物。」他上網查了十幾種植物,地湧金蓮的出現讓他眼前一亮,繼而又犯了愁,「它是雲南特產,別的省沒有,我可能得到雲南去寫生」。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卻不費工夫。有一天他到中山公園唐花塢去寫生,「沒想到那裡面有5棵地湧金蓮!」正是2017年春節前後,來自雲南的五棵地湧金蓮綻放在唐花塢花展上。「我高興的啊,北京有了,雲南就不用去了。」第二天開始,他天天背著包,帶上吃的喝的,去寫生。非常細緻地畫出7幅小稿,積累下素材。

沒成想最後快截稿時畫卡殼了,「地湧金蓮的主花頭很大,在公園寫生時絕不允許你把花瓣揪出來看,它的花瓣什麼樣?花蕊什麼樣?果實長什麼樣?果實裡邊的種子又是什麼樣?這些細節都畫不了。」他不得不打電話求助中科院植物所,「你們那兒有全國最大的標本館,地湧金蓮的種子和果實有沒有?」在得知植物所標本館裡沒有地湧金蓮的果實和種子標本後,他又不得不求助於雲南的朋友,幫忙尋找果實種子實物。功夫不負有心人,過了幾天,就收到了雲南寄來的四四方方的一個盒子,打開一看,「啊呀,寄的是一個完整的大花頭,從邊兒上的苞片掰開,裡邊就是果實。去了花瓣就能看見花蕊!」這個珍貴的實物解決了他的大問題,「在家裡怎麼拆都行,每一個器官細節都看得非常清楚」。

正式交稿的大畫,畫了16天,電子版發過去很快就通過了初選。再把原作寄出去,等待最終覆審結果。

這幅畫最終入選參展。「國內30年沒有這麼高級別的植物畫展了,第一次參展就創了個紀錄,一步就進了國際畫展。」他去深圳參展時待了半個月,「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來參展的植物學家有6000多人,當時展出262幅畫,我的那幅畫也在其中。」

他後來才知道,曾孝濂老師是大賽的主評委。心存感恩的吳秦昌忍不住發郵件給曾老師:「我老來學藝,從一個畫畫的小白,帶我走到今天,感謝您對我的幫助。」曾老師回了一句話讓他更加欽佩:「我們都是同齡人,以後不要再說客氣的話。」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18年,美國人發起的,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印尼等15個國家的植物藝術全球聯展在全球招募700位畫家、收畫2000幅。「北京投了80多幅,我也有幸參與。當時全部是上網交流,全世界700個畫家,每個人的畫都能看到。」參展的這幅《海南地不容》畫作的創作,前後花了兩個半月,「畫了13個草稿,第14張才交了卷」。

不斷在我的畫本上留下最美的一頁

時間回到1970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吳秦昌被分配到陝西飛機製造廠,成為第一批「陝飛」人,「現在1萬多人的『陝飛』,我去時也就五六十個人,那時還沒有廠房,一片莊稼地。」他眼瞅著廠房一點點建起來,一直在工廠裡呆了20年。從陝西的運八飛機總裝配車間技術主任到北京機關搞外貿,他一直與航空技術打交道,離不開工程圖。也因此,他把自學繪畫以來進步快的原因歸結於「對圖紙上的透視關係有非常嚴格的幾十年的訓練」,這些眼力和經驗拿到繪畫上,「就等於把工程語言變成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即人們所說的藝術語言」。

一個畫本一支筆,一出去就畫一天,國內國外跑很多地方,他覺得一點兒也不辛苦。繪畫帶來的最大收穫,吳秦昌覺得是「一旦喜歡就全部精力投進去做」。剛剛過去的2019年,吳秦昌進入75歲,反覆斟酌後,他的雙眼做了白內障手術。但即便是在視力恢復的過程中,他也一直堅持寫生作畫。

2019年對他來說也是收穫的一年,「在航空系統、北京植物園、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舉辦了3次個人植物畫展,還參加了南陽世界月季洲際大會月季博物畫展、LIAN博物繪畫全國巡展」。今年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他的《「流星雨」月季》拿了金獎,是以「世界月季國際競賽」的名義發的獎,吳秦昌卻認為:「世園會一共展了58幅畫,都是中國畫家,嚴格意義上不能自己把這個獎提高到國際畫展級別。」

吳秦昌這個「造飛機的航空人」,後來卻成了「林業美術家協會的人」,他還被聘為「林業美協副秘書長」,為大家服務。他記得當時接到林業美協換屆選舉的請帖,去了坐在最後一排聽主持人宣布新一屆美協的領導人名單,「主席、副主席、理事長、秘書長……一個一個念下來,到副秘書長時聽到『吳秦昌』,我一愣,簡直沒想到。」

即將到來的2020年,作為植物繪畫人的吳秦昌,笑言也有自己的「小目標」。他盼著能有機會去寧波,同各位大師和花友們真正「面對面」結識。喜歡旅行的他還特別期盼,能和花友相伴刷山,邂逅美麗的藥百合,畫下她的倩影。「我只想不斷在我的畫本上留下最美的一頁。」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喆 供圖/吳秦昌

相關焦點

  • 多肉植物繪畫,熊童子彩色鉛筆手繪,一起來畫吧~
    熊童子,景天科,銀波錦屬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葉片表面有短絨毛,肉質肥厚,交互對生,像小小的熊掌,非常可愛。原產於南非開普省。藍綠色強化陰影部分和葉片根部~4、給熊童子植株莖部上色,分三個步驟,先塗綠色,疊加藍綠色,再用淺褚色強化細節~5、地面鋪色,分四個步驟,先鋪淺褚色-----如下圖~再塗褚色~最後塗熟褐~黑色給地面的小石子上色~6、彩鉛筆熊童子手繪就完成啦
  • 簡單線描植物手繪練習,一大波葉子繪畫過程合集一看就會畫系列~
    看這裡,一大波線描葉子繪畫過程合集,一看就會畫系列,非常簡單,既能有趣地練習線條,又是好看的植物手繪~線描繪畫中線條是非常重要的,要學會排線,怎麼用最簡單的方法把線條排列得好看,錯落有致又和諧?從短線開始練習,到長長的線、弧線、波浪線等等。
  • 水彩植物手繪,紫葉酢漿草~
    手繪紫葉酢漿草,一起來畫吧~繪畫材料和工具:鉛筆、橡皮、中號毛筆、水彩紙、馬利管狀水彩顏料、清水、筆洗、顏料調色盤~1、用鉛筆輕輕繪製底稿,用橡皮擦掉多餘的線條~2、葉子上色~參考顏色:玫瑰紅-群青-土黃
  • 【聿初●微課堂】粵東現代自然科學鼻祖塵封半個世紀的植物手繪
    下用我用兩種潮州常見植物和半個多世紀前大師的手繪進行對比,給大家作一下直觀感受。墨線圖的繪畫技法極其複雜,若想在繪畫技法和表現科學內容方面達到較高水準,並非易事。要求植物科學繪畫工作者既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又具備豐富的植物學基礎知識。
  • 植物速寫,初學繪畫的敲門磚,有計劃地觀察大自然
    等最簡單的表現和必備的繪畫知識系統。通過美術裡最簡單的系統來歸納和分析,我們對客觀大致的觀察並使之升級為美術和繪畫作品。植物速寫是非常優美的。他包含大自然中最豐富的變化和各種姿態。他既是對大自然的宏觀觀察,也是微觀觀察。長相紛繁的植物。讓我們畫畫的人忍不住把他們畫下去。這其實就深入了植物畫法的這個門類;營運而生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教程《植物速寫》。
  • 麗水七旬老人10萬元造飛機 載人最高能飛1000米
    平時一有空,他便開著自己那輛奇瑞牌轎車,拉著這架自製的飛機,在浙江各地尋找合適的場地試飛。  退休後,金紹智一門心思撲在自己的「飛天夢」上。整整8年時間,他所想的,就是駕駛著自己的飛機,飛得更高。現在這架飛機,最高能飛1000米,酷吧?  飛這麼高,頭暈不?老人說,興奮還來不及呢!
  • 中國航空人用殲-20 數位化技術造全自動口罩機:1 分鐘產 100 只
    IT之家3月12日消息 據央視網報導,為加快口罩生產,中國航空人應用製造殲-10、殲-20飛機的數位化技術,研製出全自動口罩生產機,目前已下線投產。每臺機器可24小時連續工作,1分鐘能產100隻口罩;24臺機器的口罩日產超300萬隻。
  • 精緻搭配 看看航空人的「美食地圖」
    12月1日,湖北荊門,AG600飛機改裝現場。食堂的加班餐特意做了湖北特色的紅油包子,因為皮薄餡多,鮮美的湯汁都滲出到包子皮上,看起來就讓人食慾滿滿。都是外場人航空工業飛彈院不管翊翊卷沙塵的荒涼外場還是如火如荼的繁忙現場航空人始終書寫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激昂凱歌!
  • 專業手繪屏,電腦繪畫就這麼簡單
    現在一塊手繪屏將幫助你解決問題。不過,對於剛想試圖踏入繪畫這個坑裡的你肯定是一臉懵吧,下面就來簡單介紹幾款常見的數位屏,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高漫新款全貼合手繪屏這款高漫G16手繪屏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移動順暢觸感自然。
  • BOSTO:手繪一體機,讓繪畫變得更簡單
    文|BOSTO喜歡手繪的朋友,相信都知道手繪板,手繪屏,一般大家常使用的手繪工具,也就是ipad,手繪板,高級一點就是手繪屏,隨著科技的發展,高科技的新產品也越來越多,今天給大家講講「手繪屏一體機」,相信很多朋友只是聽過,沒有實際見過,更沒有使用過
  • 媒體首次解密殲-10戰機如何誕生 300多航空人投入「三線」
    原標題:媒體首次解密殲-10戰機如何誕生 300多航空人投入「三線」  在成都,有這樣一家神秘的單位。當年,甚至當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人都在幹些什麼。而這裡,就是我國第三代戰鬥機殲-10的誕生地。春節前夕,我們的記者走進了這裡,了解到了「殲-10」戰機誕生時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 C919 中國智造新名片
    製造大飛機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航空夢。」轉眼3年過去了,C919已凌雲而上,中國航空人終於夢想成真。80分鐘圓夢之旅5月5日14時,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四跑道開始滑行,現場4000餘名觀眾歡呼起來。加速滑行,起飛!
  • 大數據下的航空關鍵詞代表這個時代航空人的最強聲音
    2018年12月31日,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中,提及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這讓AG600在年底的聲量進入第二次聲量高峰,同時讓AG600成為一個橫跨2018全年的聲量熱詞。No.4 航空人 聲量佔比10.92%關鍵詞「航空人「同樣也是聲量持續全年的關鍵詞。伴隨著全年各種有關的事件、報導而出現。本關鍵次出現高峰的狀態,都與一些重大事件相關。
  • 鏡頭之外,航展上那些「追」飛機的人
    天上開飛機的人並不知道,那一刻,地上有多少熱切的目光正緊緊追隨著飛機的每一個動作——展區內的圍欄上,跨坐著一個穿「空軍藍」迷彩服的小男孩。迎著陽光,他正仰頭望天,透過墨鏡追逐飛機。和他一起發出聲聲驚嘆的,還有航展現場從各地趕來的數萬名觀眾。他們用目光「追」飛機。
  • 「景觀植物手繪分享」景觀植物手繪表現手法植物配景畫法技巧分享
    園林景觀而言,植物所佔比重較大,植物的表達對於手繪效果表現至關重要。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常用的植物怎麼畫吧!植物分為喬木、灌木、花草,有近景、中景、遠景的表達,營造空間場景感、尺度感等。不同的專業領域對植物表現要求不一樣。
  • 20歲小夥造雙人座飛機 痴迷造飛機的他讓父母喜憂參半
    20歲小夥造雙人座飛機 痴迷造飛機的他讓父母喜憂參半時間:2019-05-25 21:1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歲小夥造雙人座飛機 痴迷造飛機的他讓父母的心情喜憂參半 人類自古以來 就渴望像鳥兒一樣在天空自由飛翔 綿陽江油八一鎮21歲小夥唐海峰 從11歲起就立志造飛機 歷經10
  • 在農村造飛機的老男孩
    錢新苗說他那時就萌生了一個念頭:以後也造一架飛機飛上天。這事他跟無數人重複過,但再講起來,他還是止不住地咧嘴笑,有些不好意思,又帶著點驕傲。年輕時的錢新苗 受訪者供圖年輕時站在村口的錢新苗他真的在21世紀的第三年,攢出了一架「飛機」——如果那能算飛機的話。18歲初中畢業後,錢新苗成了一個裁縫,把縫紉機拆了背在身上走南闖北。
  • 藝術學院舉行「繪畫裡的中國」學生手繪作品展
    10月—11月,東北大學「一五一十」思政文化育人一體化建設平臺項目之「繪畫裡的中國」藝術學院學生手繪作品分別在主樓一樓大廳和何世禮教學館大廳展出。藝術學院教師王順、於丹、許身玉、張璐璐擔任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繪畫創作,創作活動歷時1個月,共收到手繪作品120餘幅,最終遴選40幅優秀作品進行展出。
  • 這種木頭被稱為「飛機木」,可用來造飛機,1立方木頭價值5000
    我國地大物博,雖然人均佔據森林資源比較少,但是貴在樹的種類多,目前已知的我國農村共有7000多種木本植物,其中有2800多種是喬木。在這2800多種喬木中有一種植物非常特殊,重量甚至比中空的竹子還輕,農民俗稱「輕木」,輕木甚至比造暖瓶塞的軟木還輕,卻因為其材質特殊可以用來造飛機,所以又被農民稱為「飛機木」。
  • 景觀手繪|植物平面立面的手繪表現方法,不看損失一個億!
    提及手繪,無疑是景觀專業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手繪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方案整體質量,較強的手繪能力可以將方案中的想法在紙面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使旁人可以清晰的識別出方案思路,同時為整體方案增添了藝術性;在找工作應聘時,如果你的作品集中有幾張顯眼的手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