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 江西省永豐縣鹿岡、七都、羅鋪、恩江等地建立了5個白茶種植集中連片基地,種植面積達1.3萬畝,成了市民喜愛的景點。全縣白茶企業年產成品茶13萬公斤,產值1.9億元。圖為小朋友在體驗採摘。饒曉華攝
右圖 河北省隆化縣出臺扶持政策,大力引導鼓勵農戶、合作社等發展林果等增收致富產業。圖為隆化縣七家鎮西道村草莓基地工人在採摘鮮果。
郎建國攝
「全球每吃7個蘋果,就有一個來自陝西;每喝3杯蘋果飲料,就有一杯來自陝西。」在農業部日前舉行的全國果茶綠色發展經驗交流會上,陝西省果業管理局副局長周智孝說。為促進果業綠色發展,陝西省制定了《陝西省果業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果業方面的地方性法規,為果業發展保駕護航。
陝西果業的底氣是我國果茶產業全球影響力的縮影。作為果茶大國,我國不僅蘋果、柑橘、梨、桃等主要樹種的面積位居世界第一,獼猴桃、藍莓、櫻桃、楊梅等新興樹種也飛速發展。去年,全國水果種植面積1.92億畝、產量1.75億噸,茶葉面積4100多萬畝、產量225萬噸,均位居世界第一。如今,果品與茶葉已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優勢的出口農產品之一。
科技含量提效益
草莓餐廳內果香陣陣,草莓風車旁溪水潺潺,草莓民宿裡新穎雅致,草莓廣場上音樂悠揚……儘管小雪節氣已過,但河北省隆化縣七家西道草莓公社卻很熱鬧,迎接著來自京津蒙等周邊地區的遊客。隆化是全國唯一的四季草莓基地。在農業部草莓首席專家張運濤教授的指導下,當地在品種選育、草莓越冬栽培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累計推廣了20多個優良品種。目前,全縣草莓平均畝產達2500公斤,畝產值4萬元,畝純收入1.5萬元。草莓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果。
更多科技含量讓果茶在農民致富路上發揮了更大作用。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幹生介紹,湖北已累計改造低產低效果茶園65.8萬畝,建設精品果園和高效生態茶葉示範園29.2萬畝,實現了單產提高、品質提升。尤其是宜昌市著力改良柑橘品質、調優熟期結構,實現了全年9個月都有鮮果上市,減輕了產品集中上市的價格壓力。
「品種改良後,好的1斤能賣到4元多,之前1斤只能賣到1元。」湖北宜昌曉曦紅柑橘合作社理事長張仁俊深有體會。合作社聘請了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擔任技術顧問,相繼培育推出了「不知火」「中華紅」等新品種,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隔年結果,既提高了產品質量,又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鄧秀新看來,柑橘體系肩負著巨大的使命。1999年,我國為爭取加入WTO做了關鍵性的讓步,取消了美國柑橘等品種的進口限制,美國「新奇士」柑橘登陸中國,勢頭兇猛。面對國外巨頭,柑橘體系專家針對我國柑橘不同產區主栽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的問題,多方示範推廣新品種,實現了從9月下旬到翌年6月都有鮮果上市。研發新品種32個,市場佔有率超50%,成功抵擋了來自國際巨頭的壓力。
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說,近幾年,我國相繼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籤署自貿協定,水果關稅在過渡期之後降為零關稅,水果出口面臨新的挑戰。同時,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對進口農產品設置了更加嚴格的技術壁壘。這意味著果茶等農產品進入真正的國際化競爭時代,必須加快推進果茶綠色發展,降低成本,提升品質,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創新短板待突破
「我國柑橘供應正向周年均衡方向發展,價格向好。但品種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較重。」西南大學教授、柑橘專家周常勇告訴記者,目前中熟品種和寬皮橘的比重仍偏大,大規模的老果園亟待逐步改造。新品種選育歷時長,農戶隨行就市跟風現象嚴重;老果園改造中標準化和機械化推進難度大,營銷組織化程度不高。同時,農資、土地和勞動力的成本不斷上升,基層農技隊伍薄弱,致使技術推廣難度加大。
果業要有效益,產後環節是關鍵。但不少水果品種的加工環節依然面臨短板。以柑橘為例,加工佔比偏小,產品以橘瓣罐頭和橙汁為主。一方面,佔產量6成多的寬皮橘加工原料充足,但罐頭市場容量有限,而有市場的橘汁等產品開發滯後。另一方面,有巨大市場的橙汁又面臨原料果不足問題。另外,柑橘精深加工剛剛起步,離吃幹榨盡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
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員楊亞軍說,茶產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各地過度依賴名優茶,忽視了大眾消費對不同層次產品的需求。2015年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已達99.3萬噸,佔總產量的43.6%。這樣的產品結構,一方面為了增加產量不斷擴大面積,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葉未被利用而滯留在樹上,資源浪費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約有40%以上的產量未能採收,影響了茶農經濟效益的提升。
幾年前,茶商林時鋼初到江西遂川考察時,發現一怪現象:夏天,碧綠的茶園裡人跡罕至,這與老家福建茶園的熱鬧大相逕庭。當地人說,「茶農只做質好價高的春茶,特別是明前茶,夏秋茶只為貼補家用,更別說紅茶了」,這讓他痛惜不已。隨後,他建起了綠茶、紅茶兩條生產線,帶動了當地多種茶葉發展。如今,遂川把提質增效作為強產業的關鍵。不少茶園引進太陽能滅蟲燈,推廣生物農藥,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茶園,提升茶葉品質。有的企業還將茶葉做成茶餅、茶果酥、茶點,很受市場歡迎。
果茶產業發展一系列深層次問題背後的癥結是創新能力不強。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表示,相對於糧棉油糖等大宗作物,水果的育種周期長、投入不足,蘋果、柑橘、葡萄等大宗水果主栽品種約一半為國外引進,自主選育的品種比重較低。近50%的柑橘為引進品種,其中9成的臍橙是從美國引進的「紐荷爾」。從日本引進的「富士」佔蘋果面積的70%左右,作為主栽品種已經超過20年。果茶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特別是春茶機採問題至今未取得突破。
培育龍頭謀做強
如何突破果茶產業發展的瓶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蘋果專家韓明玉說,要加快構建現代果業規模化經營體系。現代果業是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我國果業發展主體必須逐步向有技術、有資金的大戶或企業過渡。應出臺有效的土地流轉政策,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既培育家庭農場,也鼓勵企業進入果業生產。企業的作用體現在建立優質原料基地,通過推廣標準化技術,提供穩定、安全的原料產品,創響知名品牌等方面。
一批果茶產業龍頭企業應運而生。陝西海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濃縮果汁加工企業。目前已在全國蘋果主產區的6個省份布局了10家果汁加工廠,年加工能力達到280萬噸。四川省茶業集團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與合作社共同確定茶葉標準和收購價格,並對農戶實行二次返利。目前,與27個茶葉合作社6000多戶茶農籤訂了合作協議,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儘管已有了一批規模較大的企業,但與綠色發展的要求和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差距還較大。據專家測算,到2020年,我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年均增長6.4%,將由目前的1.3公斤提高到1.7公斤;人均水果消費量年均增長4.4%,將由124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果茶產業的市場空間很大。針對此,農業部提出,鼓勵企業通過兼併收購、聯合重組及合資合作等方式整合,用3年至5年時間,培育5個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茶葉集團,培育10個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果業集團。
餘欣榮表示,今後果茶產業發展的重點是「一穩定三提高」。穩定,就是穩定面積。劃定優勢區,發展最宜區,保持果園、茶園面積基本穩定。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效益、產業競爭力和綠色發展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效益,加快品種改良,推進標準化、機械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科技創新,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模式。提高綠色發展能力,推廣綠色防控、配方施肥,促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改善果園、茶園生態環境。(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