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果和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果茶產業提質增效正當時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左圖 江西省永豐縣鹿岡、七都、羅鋪、恩江等地建立了5個白茶種植集中連片基地,種植面積達1.3萬畝,成了市民喜愛的景點。全縣白茶企業年產成品茶13萬公斤,產值1.9億元。圖為小朋友在體驗採摘。饒曉華攝

  右圖 河北省隆化縣出臺扶持政策,大力引導鼓勵農戶、合作社等發展林果等增收致富產業。圖為隆化縣七家鎮西道村草莓基地工人在採摘鮮果。

  郎建國攝

  「全球每吃7個蘋果,就有一個來自陝西;每喝3杯蘋果飲料,就有一杯來自陝西。」在農業部日前舉行的全國果茶綠色發展經驗交流會上,陝西省果業管理局副局長周智孝說。為促進果業綠色發展,陝西省制定了《陝西省果業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果業方面的地方性法規,為果業發展保駕護航。

  陝西果業的底氣是我國果茶產業全球影響力的縮影。作為果茶大國,我國不僅蘋果、柑橘、梨、桃等主要樹種的面積位居世界第一,獼猴桃、藍莓、櫻桃、楊梅等新興樹種也飛速發展。去年,全國水果種植面積1.92億畝、產量1.75億噸,茶葉面積4100多萬畝、產量225萬噸,均位居世界第一。如今,果品與茶葉已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優勢的出口農產品之一。

  科技含量提效益

  草莓餐廳內果香陣陣,草莓風車旁溪水潺潺,草莓民宿裡新穎雅致,草莓廣場上音樂悠揚……儘管小雪節氣已過,但河北省隆化縣七家西道草莓公社卻很熱鬧,迎接著來自京津蒙等周邊地區的遊客。隆化是全國唯一的四季草莓基地。在農業部草莓首席專家張運濤教授的指導下,當地在品種選育、草莓越冬栽培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累計推廣了20多個優良品種。目前,全縣草莓平均畝產達2500公斤,畝產值4萬元,畝純收入1.5萬元。草莓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果。

  更多科技含量讓果茶在農民致富路上發揮了更大作用。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幹生介紹,湖北已累計改造低產低效果茶園65.8萬畝,建設精品果園和高效生態茶葉示範園29.2萬畝,實現了單產提高、品質提升。尤其是宜昌市著力改良柑橘品質、調優熟期結構,實現了全年9個月都有鮮果上市,減輕了產品集中上市的價格壓力。

  「品種改良後,好的1斤能賣到4元多,之前1斤只能賣到1元。」湖北宜昌曉曦紅柑橘合作社理事長張仁俊深有體會。合作社聘請了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擔任技術顧問,相繼培育推出了「不知火」「中華紅」等新品種,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隔年結果,既提高了產品質量,又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鄧秀新看來,柑橘體系肩負著巨大的使命。1999年,我國為爭取加入WTO做了關鍵性的讓步,取消了美國柑橘等品種的進口限制,美國「新奇士」柑橘登陸中國,勢頭兇猛。面對國外巨頭,柑橘體系專家針對我國柑橘不同產區主栽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的問題,多方示範推廣新品種,實現了從9月下旬到翌年6月都有鮮果上市。研發新品種32個,市場佔有率超50%,成功抵擋了來自國際巨頭的壓力。

  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說,近幾年,我國相繼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籤署自貿協定,水果關稅在過渡期之後降為零關稅,水果出口面臨新的挑戰。同時,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對進口農產品設置了更加嚴格的技術壁壘。這意味著果茶等農產品進入真正的國際化競爭時代,必須加快推進果茶綠色發展,降低成本,提升品質,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創新短板待突破

  「我國柑橘供應正向周年均衡方向發展,價格向好。但品種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較重。」西南大學教授、柑橘專家周常勇告訴記者,目前中熟品種和寬皮橘的比重仍偏大,大規模的老果園亟待逐步改造。新品種選育歷時長,農戶隨行就市跟風現象嚴重;老果園改造中標準化和機械化推進難度大,營銷組織化程度不高。同時,農資、土地和勞動力的成本不斷上升,基層農技隊伍薄弱,致使技術推廣難度加大。

  果業要有效益,產後環節是關鍵。但不少水果品種的加工環節依然面臨短板。以柑橘為例,加工佔比偏小,產品以橘瓣罐頭和橙汁為主。一方面,佔產量6成多的寬皮橘加工原料充足,但罐頭市場容量有限,而有市場的橘汁等產品開發滯後。另一方面,有巨大市場的橙汁又面臨原料果不足問題。另外,柑橘精深加工剛剛起步,離吃幹榨盡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

  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員楊亞軍說,茶產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各地過度依賴名優茶,忽視了大眾消費對不同層次產品的需求。2015年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已達99.3萬噸,佔總產量的43.6%。這樣的產品結構,一方面為了增加產量不斷擴大面積,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葉未被利用而滯留在樹上,資源浪費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約有40%以上的產量未能採收,影響了茶農經濟效益的提升。

  幾年前,茶商林時鋼初到江西遂川考察時,發現一怪現象:夏天,碧綠的茶園裡人跡罕至,這與老家福建茶園的熱鬧大相逕庭。當地人說,「茶農只做質好價高的春茶,特別是明前茶,夏秋茶只為貼補家用,更別說紅茶了」,這讓他痛惜不已。隨後,他建起了綠茶、紅茶兩條生產線,帶動了當地多種茶葉發展。如今,遂川把提質增效作為強產業的關鍵。不少茶園引進太陽能滅蟲燈,推廣生物農藥,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茶園,提升茶葉品質。有的企業還將茶葉做成茶餅、茶果酥、茶點,很受市場歡迎。

  果茶產業發展一系列深層次問題背後的癥結是創新能力不強。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表示,相對於糧棉油糖等大宗作物,水果的育種周期長、投入不足,蘋果、柑橘、葡萄等大宗水果主栽品種約一半為國外引進,自主選育的品種比重較低。近50%的柑橘為引進品種,其中9成的臍橙是從美國引進的「紐荷爾」。從日本引進的「富士」佔蘋果面積的70%左右,作為主栽品種已經超過20年。果茶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特別是春茶機採問題至今未取得突破。

  培育龍頭謀做強

  如何突破果茶產業發展的瓶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蘋果專家韓明玉說,要加快構建現代果業規模化經營體系。現代果業是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我國果業發展主體必須逐步向有技術、有資金的大戶或企業過渡。應出臺有效的土地流轉政策,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既培育家庭農場,也鼓勵企業進入果業生產。企業的作用體現在建立優質原料基地,通過推廣標準化技術,提供穩定、安全的原料產品,創響知名品牌等方面。

  一批果茶產業龍頭企業應運而生。陝西海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濃縮果汁加工企業。目前已在全國蘋果主產區的6個省份布局了10家果汁加工廠,年加工能力達到280萬噸。四川省茶業集團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與合作社共同確定茶葉標準和收購價格,並對農戶實行二次返利。目前,與27個茶葉合作社6000多戶茶農籤訂了合作協議,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儘管已有了一批規模較大的企業,但與綠色發展的要求和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差距還較大。據專家測算,到2020年,我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年均增長6.4%,將由目前的1.3公斤提高到1.7公斤;人均水果消費量年均增長4.4%,將由124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果茶產業的市場空間很大。針對此,農業部提出,鼓勵企業通過兼併收購、聯合重組及合資合作等方式整合,用3年至5年時間,培育5個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茶葉集團,培育10個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果業集團。

  餘欣榮表示,今後果茶產業發展的重點是「一穩定三提高」。穩定,就是穩定面積。劃定優勢區,發展最宜區,保持果園、茶園面積基本穩定。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效益、產業競爭力和綠色發展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效益,加快品種改良,推進標準化、機械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科技創新,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模式。提高綠色發展能力,推廣綠色防控、配方施肥,促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改善果園、茶園生態環境。(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梁靖雪)

相關焦點

  • 我國草莓種植面積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年出口5萬噸
    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記者劉浦泉)中國園藝學會草莓分會秘書長張運濤21日在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舉行的首屆中國草莓文化節上透露,目前我國草莓種植面積達130萬畝,年產草莓130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 蕎麥市場分析: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原料種植效益低
    作者:趙霞、韓一軍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蕎麥是重要的雜糧作物,包括甜蕎和苦蕎2個品種。世界其他各國種植的蕎麥都為甜蕎,唯有中國既種甜蕎又種苦蕎,種植比例約為2∶1。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積種植苦蕎的國家,栽培面積約30萬hm2,產量30萬-50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
  • 不斷革新技術 霞浦紫菜養殖規模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
    通過育苗和養殖技術不斷革新,霞浦紫菜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養殖規模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成為當地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 技術迭代,育好苗興紫菜 東南網6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李巧鴻) >端午節前夕,記者來到「中國紫菜之鄉」霞浦,只見紫菜育苗場正搶抓時機,加緊育苗。
  • 尤溪中仙:百香果提質增效示範項目成效明顯
    尤溪縣中仙鄉百香果提質增效示範項目是2020年福建省現代水果產業技術體系示範相關課題之一;示範基地設在中仙鄉西華村,建設面積52畝。重點開展黃金百香果一年一植栽培技術集成示範、探索百香果主要產區種植模式、技術集成配套栽培研究等。
  • ...磁性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各種門類磁性材料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2020年中國磁性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各種門類磁性材料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2020-08-31 15:31:40
  • 金秋時節盤江大地產業革命碩果搖枝
    ,依託全州生物多樣性、氣候多樣性、山地多樣性等特點和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堅定不移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形成以茶葉、食用菌、精品果業(含刺梨)、中藥材、畜禽、烤菸、漁業、蔬菜、特色林業(含油茶、花椒等)和薏仁為代表的十大特色優勢產業。
  • 廣西·西林第七屆沙糖桔、茶葉產業文化展示活動周啟動
    屆時,桂、滇、黔周邊縣(市)以及各地的果商、茶商將聚集西林,共商茶葉、水果產業銷售大計,為西林特色產業把脈造勢,並舉行重點產業推介暨項目籤約活動。目前,全縣以西林沙糖桔為主優質水果種植面積已達17萬畝,其中種植沙糖桔達15.7萬畝,投產8.7萬畝,產量20萬噸,年產值達12億元。而現在僅靠沙糖桔這一項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3685元。貧困人口從原來的7萬多人減少到目前的2萬多人。沙糖桔成了當地群眾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果」。
  • 福建2019年茶產業五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2020年06月09日 16:30:54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記者從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19年福建省茶葉全產業鏈產值近1200億元,茶葉產量、單產、茶樹良種推廣率、全產業鏈產值、出口額增速等五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 福建百香果:特色農業養成記
    柯健說,眼下行情正好,「百香果成為新的脫貧果、致富果、幸福果」。2017年以來,武平百香果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全縣種植面積超過2萬畝。放眼全省,百香果種植面積近20萬畝,年產值50億元,惠及10萬農戶,帶動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然而,2017年以前,百香果在我省還只是不起眼的小品種,種植面積不足4萬畝。
  • 2019年中國茶葉產量及出口現狀分析,出口結構失衡明顯「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隨著現代工藝的不斷發展,茶葉採摘技術、生產加工技術快速提升,茶產業鏈條得到了大的延伸,相比於茶園面積而言,茶葉產量增幅更高。歷史上,中國一直是大的茶葉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作為世界產茶國中種植面積擴張快的國家,2019年中國茶葉產量約為280萬噸,同比2018年增長7.2%。
  • 2020年中國茶葉種植與加工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中國是世界茶產量第一大國、茶出口第二大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茶葉種植面積為195萬公頃,產量達145萬噸,均居世界首位;全行業總產值達1320億元,一、二、三產業分別佔比47:42:11;茶葉出口量達30.24萬噸,金額7.84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  從國內來看,喝茶已成為多數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日常生活七件事包括: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仍居其一。
  •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產茶大國,為什麼每年要花2個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飲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並且成功將茶文化傳播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我國的茶葉不僅種類多,而且產量大,可以說是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是舉世聞名的,世界第一茶葉生產大國。2019年,中國幹毛茶的產量高達279.34萬噸,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我們國家每年要花2億多元,從印度進口茶葉。
  • 簡單聊聊我國獼猴桃產業發展歷史、主產區、供需現狀、產業現狀等
    獼猴桃在我國至今已有1300多年栽培歷史。目前,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獼猴桃生產大國,果園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產區跨越南北、優良品種推陳出新、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流通體系逐步健全,貿易活躍。據《中國獼猴桃產業發展報告2017》數據顯示,全球獼猴桃產量前三名為中國、義大利及紐西蘭,其中黃心獼猴桃產量紐西蘭最多,達到171萬噸,佔全球產量一半以上;紅心獼猴桃種植絕大部分在中國。
  • 石門推動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 常德日報
    本報訊(記者 侯碧海 通訊員 楊龍 賀勇)近日,石門農村商業銀行向縣茶葉協會整體授信10億元,助推該縣全域有機茶示範縣創建,實現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多年來,石門立足茶葉資源優勢,深入推進茶葉產業提質升級,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 茶讓生活更美好 弘揚蒙頂山茶文化振興雅茶產業
    在新時代下有新作為,我市將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以構建現代茶產業體系,充分挖掘茶和茶文化的價值,做大做強茶產業,做好「茶與美好生活」這篇大文章。  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四川省前列  雅安擁有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3家  全國供銷總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  省級龍頭企業25家
  • 聚「膠」產業 共謀未來:海南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研討會海口召開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0月24日消息(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天然橡膠作為海南省第一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之大、從業人員之廣、戰略地位之高無可替代!」24日,海南省從事天然橡膠研究與生產的專家學者、農業產業管理部門及管理者共聚海口,召開「海南省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研討會暨百日科技服務行動」大會,共同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橡膠產業發展的指示,探討海南橡膠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交流產業發展經驗,共同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助力產業振興。
  • 普洱市場監管局助力特色有機茶產業發展
    普洱市擁有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的「世界茶源」稱號,是雲南省茶葉主產區,截至目前,普洱市共有茶園面積301萬畝,其中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42.04萬畝,有機茶產量1.4萬噸,產值20.4億元,獲中國有機茶認證企業169家,證書226張,認證企業數量及證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 六枝:摘下致富「黃金芽」 步入茶產業「黃金時代」
    六枝特區大力發展茶產業的歷程,伴隨著脫貧攻堅的步步腳印,六枝茶產業也大量進入盛產期,月亮河鄉「黃金芽」的開採,打響了茶產業奮起衝刺的發令槍。 黃金芽湯色明黃、味道鮮美,同時又因品種稀缺、培植難度大、管護成本高而被業界譽為「茶中大熊貓」,是貴州多彩黔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主力產品。今年,公司黃金芽的預計產量在800斤左右,產值150萬元左右,其中80%都已確認了訂單。
  • 潤澤河谷「果飄香」農行雲南賓川縣支行支持水果產業發展_區域經濟...
    地處雲嶺橫斷山脈邊緣,大理州洱海之濱、金沙江南岸的賓川縣,光熱充足、熱量豐富、乾旱少雨,種植水果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水果產業成為賓川縣委縣政府主導的高原特色產業之一。  進入賓川縣,果園密布、水果飄香,便覺素有「天然溫室、熱區寶地」「中國柑桔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水果之鄉」等美譽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