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732萬人,在疫情期間通過大規模在線教學,滿足了全國2.8億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數百萬鄉村教師、近百萬特崗教師、數十萬支教教師堅守在最邊遠、最貧困、最艱苦的地區,為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明天(9月10號)是第36個教師節,主題為「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教育脫貧託舉希望」,讓我們一起走進江蘇老師們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說,經歷了一場特殊的挑戰,在「停課不停學」下,每位老師變成十八線主播,南京市六合區馬鞍中心小學吳豔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1月學校放寒假,90後的吳豔回到湖北恩施州老家,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不過信號卻比較弱。看著班級群裡留著一個個信息尚未送達的紅色感嘆號,吳豔非常著急,她舉著手機四處找信號,山坡上、樓頂上……反覆嘗試後,她發現自家樓頂上信號還不錯。這兒就成了吳豔傳達信息和批改作業的 「秘密基地」,經常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
「如果太冷了下雪,我趕緊下來烤會火,然後再上去改。我一般都是蹲在上面,這樣比較暖和,(批作業)其實對於老師來說並沒有那麼難,都是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並不覺得辛苦。」
遇上下雨下雪天,信號更差,吳豔都會爬上樓頂,躲在屋簷下,隔著屏幕給孩子批改作業。吳豔說,孩子們很懂事,也是她最大的牽掛。「孩子們真的是非常懂事,在群裡面,有的家長交作業晚了,有的孩子就說,老師這麼辛苦,在樓頂上蹲著,大家趕緊交作業,讓我很感動。」
在鎮江市韋崗小學,36名孩子是校長方道清的牽掛。韋崗小學地處鎮江西郊,屬茅山老區,其前身是船山礦職工子弟學校。方道清在這裡紮根33年,守護著這裡的孩子。近年來,當地鐵礦企業日漸沒落,不少居民將家搬到了鎮江市區,學校生源逐年銳減。
韋崗小學是一所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較多的學校,很多事情方道清都親力親為,小到為學生調換高度合適的桌椅,大到跟進學校事務,他的眼裡滿是「事兒」。
學生家長盧倩倩來自安徽。她告訴記者,孩子的父親在一次意外中腰部受傷嚴重,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方道清得知後,便立即為孩子申請了補助,讓家長十分感動。
33年來,當年在學校任教的十七位老師先後離開了學校,甘心選擇留下的只有方道清一人。「這裡哪怕只是留著一個學生,我們也要辦下去。」
方道清選擇留守,常州市新北區河海實驗小學的錢恂則是走出去。2012年,錢恂和朋友為期10天的一次黔東南自駕愛心之行,她發現:還有很多孩子需要關懷。
在出發前,錢恂和朋友們一起募集了17臺電腦,兩套投影設備和1300冊圖書,大家帶著總計近10萬元的教育教學物資,行程近5000公裡,沿著崎嶇的山路把物資分發給三所貧困小學的孩子,走訪貧困家庭的過程讓錢恂尤為心酸。「去的時候正好是七八月份,下著大雨,那邊前不久剛好下了一場大暴雨,他們家裡的牆倒了,用塑料的薄膜紙糊著,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更談不上電器之類的東西,我們看了也非常心疼。」
回到常州,錢恂牽頭成立了一個叫做「益點心程」的愛心組織。8年來,錢恂的足跡遍布甘肅、新疆、貴州等地的多處貧困山區,每年都會結對貧困家庭兩百多戶,累計幫扶金額達100萬元。在「一對一」幫扶地區實施公益助農項目,通過「雲購代幫 雲遊代幫」,為貧困地區開展農產品愛心捐養、旅遊愛心定製等活動。
今年的兒童節,錢恂班上學生們還對接了新疆沙雅縣一個貧困家庭,認領了當地棗樹,愛心在學生中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