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女士使用面膜前(左)後的對比照片。受訪者供圖
鍾女士使用面膜前(左)後的對比照片。受訪者供圖很多人的朋友圈裡,總有那麼幾個「微商」,在不遺餘力地賣面膜。出於對朋友的信任,你或許會買上兩盒。只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買的是「毒面膜」,用過後身體出現不適。
很多人的朋友圈裡,總有那麼幾個「微商」,在不遺餘力地賣面膜。出於對朋友的信任,你或許會買上兩盒。只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買的是「毒面膜」,用過後身體出現不適,你該如何維繫這段友誼?又該如何進行維權?對於不少朋友圈面膜用戶來說,這正是他們所面臨的困境。
26歲的鐘女士最近很鬱悶。原因是用上姐姐代理的面膜後,結果美白不成反而差點毀容。想要進行索賠的她,因為拿不出有效證據,維權出現困局。
4月29日,記者在河西一家醫院見到了鍾女士。她的臉上一片紅腫,皮膚看上去有點粗糙。她從手機裡翻出一張照片,是她在使用面膜前拍的。記者看到,這張照片裡的鐘女士,看上去皮膚白皙,與現在紅腫的臉部相對比,簡直是判若兩人。
鍾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她的姐姐做起了朋友圈生意,代理一款叫庫因瑞拉的高級面膜。為了驗證面膜的效果,鍾女士從姐姐手上買來2000元的面膜。在最初使用的半個月裡,鍾女士發現臉上的痘痘不見了,感覺效果還不錯。
但在隨後一段時間裡,鍾女士發現有輕微過敏。但塗了藥膏後也沒啥問題,因此斷斷續續仍在用。直到今年三月,她發現臉上出現大面積紅腫。這時候感覺情況不對的她,找到長沙一家皮膚專科醫院。醫院檢查後出具了份「過敏原檢驗報告單」,顯示其血液裡鉛、粉蟎等異常(呈陽性)。而她的姐姐使用面膜後也出現類似症狀,她懷疑是使用面膜所致。
治療已經花了4000多元,後續還要進行治療。鍾女士隨後找到姐姐鍾某,鍾某又將情況反饋給上級代理,但對方只答應退貨。今年4月,鍾女士找到面膜總代理陳某,但對方否認產品有問題,稱除非她能拿出直接證據,證明她臉上的紅腫與面膜直接相關。
記者隨後聯繫到鍾女士就診的醫院,負責接待鍾女士的醫生龍繼衝說,目前的診斷是接觸性皮炎,臨床治癒還要一段時間。龍繼衝提醒,鑑定面膜的效果,最好是先取出一小塊,貼到耳朵後面試用一段時間。因為該處皮膚很薄,如果效果不好很容易出現症狀。
不過,更令鍾女士難以承受的是,她現在已經懷孕40天了,由於治療要經常打針和吃藥,她怕影響到胎兒的發育。4月25日,她到長沙縣一家醫院檢查,醫生稱她血液裡如果鉛、碳酸氫鈉超標,對胎兒的成長非常不利。
「我正在考慮是否進行流產。」鍾女士最後無奈地說。
無法固定證據
29日下午,記者通過網上搜索發現,鍾女士使用的庫因瑞拉麵膜,生產廠家是深圳一家化妝品公司。記者隨後撥打了該公司的客服電話,客服主管張女士告訴記者,公司生產的面膜部分原料是進口的,產品本身是在國內生產的。對於鍾女士反映的情況,她反覆強調,任何一種護膚品都存在過敏概率。「如果她能拿出確切證據,證明紅腫是使用我們的面膜引發的,我們會進行全額退款,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張女士說,鍾女士有可能混用了別的護膚品,導致皮膚過敏才引發紅腫。
對此,寧鄉縣食藥監局辦公室唐主任表示,消費者要維權必須要有證據,比如購物憑證、產品檢驗結果等。「也不排除有些化妝品,對過敏體質的人不適用。」唐主任說,因為鍾女士拿不出確切的證據,他們對此也是無能為力。
朋友圈裡的面膜生意:三無產品、殺熟、類似傳銷
微信朋友圈裡賣面膜,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也因此帶來不少問題。朋友圈面膜亂象何時休?如何鑑定優劣?又該如何進行監管?
品牌亂象 至少有300多個面膜品牌
當明星也開始在朋友圈賣面膜時,面膜生意註定會像病毒般蔓延開來。奧美集團的數據顯示,國內面膜品牌兩年間增長了4倍,目前市場上至少有300多個面膜品牌。
面膜市場之所以野蠻生長,是因為這個行業屬於暴利但門檻很低,比較容易吸引消費者。現在朋友圈賣的面膜大多是雜牌,很少有知名品牌。「現在做一個雜牌面膜太容易了,取一個聽上去拗口的洋名,叫人設計一個高大上的包裝,再找面膜工廠貼牌生產就成了。」業內人士表示。
比如上述庫因瑞拉麵膜,就是一種典型的「假洋鬼子」,2013年才開始生產產品,實際生產地在廣東深圳。此外,按照規定,面膜類產品都需要到食藥監部門去備案,但微商面膜很多沒有備案,大多情況下賣的是三無產品。而微商的「殺熟」現象,也讓很多人表示無奈。「用戶對面膜的產品忠誠度不高,所以較容易接受新品牌,特別是好友的推薦。」微商河豚面膜創始人王鵬輝表示。
傳銷疑雲 層層代理模式引來傳銷質疑
除了品牌亂象,微商面膜也伴隨著傳銷質疑。微商之所以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跟其代理模式分不開。一般的代理模式是這樣的:面膜廠商找到幾家總代理商,總代理商直接從廠家拿貨,再找下級代理商把貨分批下去。這時候中間渠道就出現了,會有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三級代理……甚至更多。鍾女士的姐姐就是最底層的代理,其上級代理在江西上饒,而總代理在北京。
這個時候,如果某款面膜出廠價是50元,到一級代理處可能就達100元,最後到賣家手裡可能就200多元了。因為這種層層代理的方式類似傳銷,曾引發過不少質疑。比如某些微商為了招代理,捏造交易記錄,製造出生意火爆的假象。不過這個過程始終有商品在流通,與傳銷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監管難題 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管制
朋友圈面膜生意如此混亂,相關部門該如何進行監管?
在周夢晗毒面膜事件後,中國化妝品市場營銷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建軍曾坦承,國家目前對化妝品微商行業的管制實際上是空白的。而因為案件涉及網絡,層層代理商又遍及全國,網絡銷售渠道的特殊性也加大了有關部門執法的難度。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李崴提交了一份「關於大力推進微商行業規範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他提出微商必須要實名註冊;同時相關部門需嚴格監管微商銷售產品的來源和合格認證、廠家生產資質等。
不管怎樣,對於微商這個新興行業,必須要加強監管,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導,否則它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