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遭媒體曝光螺旋藻片鉛超標,湯臣倍健、綠A等六大品牌螺旋藻保健品陷入質量風波。雖然,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簡稱國家藥監局)官方網站在3月30日公布監督檢查結果:湯臣倍健螺旋藻片、綠A螺旋藻精片等含鉛量均未超過國家限量標準;但是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調查,消費者對螺旋藻類保健品的信心已經受到影響。
螺旋藻遭遇信任危機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湯臣倍健等螺旋藻鉛超標事件會引發對中國保健品行業的信任危機。中山大學營養學教授蔡卓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事件會對消費者心理產生影響。
在螺旋藻類保健品爆出問題後,金象、同仁堂等藥房紛紛採取下架措施。在國家藥監局發布澄清公告後,在建國門康濟堂藥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看到湯臣倍健正在開展促銷活動,服務員表示,產品經國家藥監局檢測,不存在任何問題。另據媒體報導,雲南綠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志紅表示,隨著國家藥監局的檢測結果公布,各商場、藥店的產品已全部恢復上架 但同時坦言,此次事件對產品銷售有一定影響。
本報記者看到,在海澱區濟安堂一家藥店內,國內螺旋藻品牌仍在下架,只有聖彼得等國外品牌的螺旋藻產品。隨後,記者隨機採訪部分保健品消費者,唐女士表示,如果真存在問題將不會再購買湯臣倍健的產品。
湯臣倍健受鉛超標事件影響,已於3月29日採取停盤措施,郭凡禮分析指出,該事件極有可能影響到湯臣倍健的品牌建設和盈利增長。不過,短期而言,停牌對湯臣倍健也有利,避免了湯臣倍健股價可能出現的大幅度波動。
鉛超標事件拷問檢測標準
圍繞此次螺旋藻保健品的鉛超標事件,國家藥監局、相關企業與媒體各執一詞,其爭論核心集中在產品質量與檢測標準方面。其中,最讓媒體和公眾感到困惑的是,國家藥監局先後兩次檢驗結果不同。
在3月3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檢測結果之後,湯臣倍健官方網站與微博立即發表聲明,綠A官方網站也以紅色大字貼出公告,均表示螺旋藻產品不存在鉛超標問題。此前,湯臣倍健公共事務部總監陳特軍也對媒體表示,其螺旋藻產品不存在任何鉛超標問題。
而新華社則於3月31日發文《螺旋藻抽檢:兩次結果緣何大相逕庭?》,該文指出,記者採訪的國家藥監局審評專家認為,螺旋藻片劑鉛含量標準應參照一般產品標準執行,即限量為0.5mg/kg.
本報記者通過對比國家藥監局兩次檢測標準發現:一個遵循的是「一般標準」,限值為2.0mg/kg;一個是「以藻類和茶類為原料的固體飲料和膠囊產品標準」,限值為0.5mg/kg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國家藥監局需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範。
China venture 行業分析師萬格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在不同的檢測機構依據不同的標準得出的結果就會不一致,這會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蔡卓勤猜測,出現檢測結果不一致還可能與抽樣產品的批次有關係。
此外,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新華社記者在調查時對取樣產品進行檢測的機構為第三方機構,並不具有權威性,應該以國家藥監局的檢測為準。
保健品業受誠信缺乏困擾
隨著健康、綠色、長壽等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們在養生、養老、營養保健上的投入逐漸上升。郭凡禮預測,未來保健品前景一片大好。但他同時指出,保健品行業也存在以劣充好、行業標準不規範、監督機制不到位等問題。
蔡卓勤告訴記者,目前中國保健品行業的發展仍呈現大起大落的趨勢,國內品牌的生存周期一般為3-5年。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企業過分誇大宣傳,卻忽視產品質量。
中國保健品行業也曾經歷輝煌,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湧現出太陽神、三株口服液等知名品牌,每年營收達3億元,此後,腦白金「收禮還收腦白金」等廣告也曾盛極一時,卻多因為產品信譽等問題走向危機。如今,湯臣倍健作為在創業板成功上市的保健品企業,其聲譽將直接關係到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蔡卓勤分析,此次螺旋藻鉛超標事件對湯臣倍健影響不大,但綠A由於產品線單一,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將面臨較嚴重的問題。
郭凡禮預測,隨著保健品市場進一步規範,中國保健品行業發展將呈現健康、穩健的趨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保健品行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將朝著更加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