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示
經有關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核查,目前共有21家保健食品企業捲入此次風波。包括湯臣倍健、無限極、如新湖州分公司在內的10家企業的產品已上市銷售。
非法銀杏葉提取物事件的深入整頓,再次牽動了業界的神經。
日前,SFDA(食藥監總局)連發兩文,公布了90家藥企關於銀杏葉產品的自查結果。其中,問題產品批次高達45%,不合格企業近6成。而在食藥監總局同時曝光的21家採購不合格銀杏葉提取物的保健食品企業名單中,湯臣倍健、無限極、如新在內的10家企業赫然在列,被要求「在6月25日前必須完成召回工作」。
記者注意到,涉及此次銀杏葉風波的上市藥企數量進一步有所增加,目前已達13家。此外,多家藥企在進行召回工作的同時,已準備向上遊供貨商進行索賠。
「此次銀杏葉風波主要是影響藥企的品牌聲譽和消費者信心。相比較藥品,保健品市場更加混亂,相關的生產、銷售條例和行業監管條例也不如藥品行業完善,因此後期的召回和整頓難度會更大。」卓創資訊醫藥行業分析師趙鎮認為。
上市藥企接連「中槍」
據SFDA發布的最新進展,此次的企業自檢報告,有不合格產品的生產企業達55家,其中,全部批次產品均不合格的企業30家,部分批次產品不合格的企業25家。
據初步統計,目前捲入銀杏葉提取物風波的上市藥企共13家,分別是仟源醫藥、華潤三九、益佰製藥、信邦製藥、江蘇吳中、方盛製藥、雲南白藥、海王生物、康恩貝、漢森製藥、朗生醫藥和湯臣倍健。
此外,多家涉事藥企亦「來頭不小」。其中,哈藥集團世一堂製藥廠為哈藥集團子公司,山西普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譽衡藥業擬23.8億攬入八成股份的標的公司,此外,榜上有名的海南海力製藥有限公司則是臺城製藥擬4.6億收編100%股權的標的公司。而在今年六月初,唐山市福樂藥業有限公司為了實現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上市這一目標,也開啟了登陸新三板的進程。
對於此次捲入銀杏葉風波,多家上市藥企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記者道表示,涉事的主要原因是外購代替自提,使得後期產品質量把關環節出現問題。仟源醫藥證券事務代表薛媛媛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召回涉事的產品,接下來會跟供應商進行索賠。」 康恩貝也表示:「公司將會同有關單位在查清核實相關損失的事實基礎上,與上下遊企業通過協商等方式確定有關損失賠償方案。」
無獨有偶,海王生物也於近日表示,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藥業已向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民事起訴狀》,起訴寧波立華製藥有限公司從不具備資質的企業購進部分批次銀杏葉提取物,並以其名義銷售給海王藥業,因此「請求判令寧波立華賠償共計7003.76萬元,此外判令案件訴訟費由寧波立華承擔」。目前這一起訴已獲法院受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銀杏葉事件有兩家上市公司可謂無辜「躺槍」。綠葉製藥(02186.HK)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此次自查不合格率為78.1%的蕪湖綠葉製藥有限公司,是與上市公司無關聯的集團子公司,涉事產品與上市公司亦無交集。
而亞寶藥業(600351.SH)則在23日晚間發布澄清公告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90家銀杏葉提取物和銀杏葉藥品生產企業自檢情況的通告》(2015年第24號)中未涉及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下屬公司,「通告中提及的天津亞寶藥業科技有限公司也與本公司無任何關係」。
對此, 天津亞寶藥業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段小姐告訴記者:「公司跟上市公司不是同一家公司,涉事的產品也已經全部召回。」
風波擴及下遊保健品
自2013年1月開始至案發之時,從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和寧波立華製藥有限公司購進的銀杏葉提取物為8644.32公斤。如今,已封存原料共2208.68公斤,退回原料559.98公斤,銷毀原料785.34公斤,其他5090.32公斤原料已使用。
據了解,經有關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核查,目前共有21家保健食品企業捲入此次風波。
而在涉事的企業中,有6家企業購進的違法銀杏葉提取物尚未使用,已全部封存、退回或銷毀,5家企業購買的原料已投入生產,但產品未流入市場。不過,包括湯臣倍健、無限極、如新湖州分公司在內的10家企業的產品已上市銷售。
記者查詢發現,無限極採購違規銀杏葉提取物數量最多,為2373.94公斤,主要用於生產旗下產品「無限極怡瑞膠囊」,目前已封存924.64公斤。而如新湖州分公司則購進2050公斤,主要用於生產「如新華茂牌銀杏螺旋藻膠囊」,未用於生產的101.68公斤已作封存處理。對此,無限極和如新皆表示,目前已在召回涉事產品,「相關情況日後再公布」。
相比之下,湯臣倍健購買量較低,所涉130公斤是用於生產「銀杏葉提取物魚油軟膠囊」,未用的100公斤原材料已作封存。湯臣倍健對外表示:「公司採用寧波立華製藥有限公司所產的銀杏葉提取物為原料,僅生產過一批子公司的銀杏葉提取物魚油膠囊3055瓶,該批產品符合國家標準,為確保消費者利益,已對該批產品進行主動召回。」
「食藥監總局之所以把整頓延伸到保健品,是因為保健品不是必需品,消費者對保健品的信賴主要是來自授課、示範等方式。一旦出現產品問題就會造成消費者直接流失。北京鼎臣諮詢醫藥合伙人史立臣表示。」企業長時間的品牌積累,可能就付諸東流,因而整頓對行業的影響很大。
「從產品形態、銷售形態、廣告形態來看,目前保健品行業的管理還是比較混亂。」史立臣表示,「國內對保健品企業的管理始終處於弱化階段,產品銷售渠道也不太清晰。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缺乏生產和銷售數據,企業可以象徵性地召回部分產品,然後通過換包裝等方式變相銷售。因此,想要全部召回的難度實則很大,需要相關企業的高度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銀杏相關產業鏈之外,近期SFDA也開始對生化藥品行業整頓。
就在上周,武漢華龍生物製藥違法生產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被食藥監總局要求召回,並收回其藥品GMP證書。隨後,食藥監總局連發三文,擬加強對整個小牛血去蛋白類產品的行業監管,整頓手法與銀杏葉事件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