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後傳:阿拉伯力壓吐蕃卻止步蔥嶺,是誰保衛西域佛國?

2020-12-15 騰訊網

編者按:網絡上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對於大唐和阿拉伯來說,並非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唐朝仍然有能力發兵進入中亞攻佔大勃律國。然而安史之亂徹底打斷了大唐經營中亞的腳步。那麼,此後,是誰在抵禦阿拉伯帝國的東進呢?

網絡上有種說法,認為吐蕃帝國與阿拉伯人激戰,三戰三捷,成功阻擋了穆斯林東進的腳步。但事實卻令人大跌眼鏡,吐蕃人被阿拉伯帝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對於河中地區轉向建設性經營,修建了惹瑟知之門等工事,在布哈拉、赭時等地區修築了城牆,來防禦烏古斯、葛邏祿等各部突厥人的襲擊。雖然在突騎施汗國滅亡後中亞的突厥系部落成為一盤散沙,但他們無孔不入的襲擊仍然對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形成威脅。

回曆193年(公元808—809年),拉斐厄在撒馬爾罕起兵反叛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國對中亞控制的不穩,顯然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殺害大功臣並波悉林(怛羅斯之戰阿拉伯方指揮官齊亞德·薩裡的上司,也是阿拔斯王朝建立的頭號功臣)的後遺症。拉斐厄之亂規模十分浩大,吐蕃與葛邏祿人聯合起來,全力支援叛亂。這並非吐蕃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交鋒。801年(貞元十七年)春天,唐朝與南詔聯兵,在瀘水大破吐蕃軍隊,「康、黑衣大食及吐蕃大酋皆降,獲甲二萬首。」這些康國和黑衣大食的軍隊肯定是被吐蕃政權的從蔥嶺以西地區徵調到東方來參戰的。他們很可能就是吐蕃在與大食的戰爭中俘獲的戰俘。

▲哈倫·拉希德

阿拔斯王朝最著名的哈裡發哈倫·拉希德親自出馬平叛,但於公元809年行進到圖斯後便病發身亡,帝國東西兩部分分別由次子馬蒙和長子艾敏統治。此時吐蕃是赤德松贊贊普在位,與唐朝處於和平狀態,卻對此無所作為。

馬蒙的寵臣法德勒輕易說服了吐蕃和葛邏祿人放棄了對拉斐厄的支持,隨後馬蒙在公元810年招降了拉斐厄,公元811年在大將塔希爾的幫助下攻入巴格達殺死艾敏,公元813年徹底平定艾敏殘餘勢力,繼位為哈裡發。雖然在阿拉伯帝國內戰的數年間,吐蕃人無所作為,但阿拉伯帝國狂風驟雨般的反撲馬上要來臨。即馬蒙派法德勒進行東徵,針對曾經支持拉斐厄叛亂的諸勢力。

法德勒東徵的具體對象主要有四個,即迦布羅君主的王國,訛答刺君主的王國,葛邏祿葉護的領地以及吐蕃可汗(王)的帝國。迦布羅王在微弱抵抗之後降服,並皈依了伊斯蘭教。此前,迦布羅是個信仰佛教的國家,並且是吐蕃的附屬國。

法德勒在護密獲勝,又攻克了吐蕃帝國的後院勃律國(位於克什米爾一帶),將戰爭中俘獲的吐蕃將領和「吐蕃騎兵」解送到了巴格達。吐蕃在蔥嶺地區的勢力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接著法德勒又揮師北上,在錫爾河附近地區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徵服了訛答刺,俘虜了葛邏祿葉護的妻子和子女,葛邏祿葉護逃奔基馬克(Kimak)。法德勒還再次攻克了渴塞(Kasch,今沙赫裡薩布茲,鐵木爾大帝的故鄉)和費爾幹納的其它的要塞。

▲巔峰時代的吐蕃帝國,仍然不是阿拉伯人的對手

顯然,吐蕃頂多能在小規模戰爭中對阿拉伯人獲得勝利,面對阿拉伯帝國的大軍,吐蕃-葛邏祿聯盟顯得不堪一擊,被法德勒所橫掃。吐蕃在安史之亂時趁火打劫,摧毀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萬裡一孤城,儘是白髮兵!《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的漢家孤忠都是誰?》),自己卻完全無力抵禦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擴張。

通過東徵,法德勒不僅恢復了大食帝國在蔥嶺以西的西域地區的勢力,而且在短期內甚至還有所擴展。戰後,馬蒙為法德勒修建凱旋門,嘉獎法德勒的功績。

▲馬蒙修建的著名建築智慧宮

不過由於國內劇烈的階級剝削和壓迫,816年,阿拔斯王朝境內爆發了浩大的紅衣軍起義。巴貝克在亞塞拜然首豎義旗,很快便控制了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波斯西部等廣大地區。民眾武裝「紅衣軍」一度發展到30萬人,對哈裡發政權構成嚴重的威脅。機智善戰的巴貝克率領紅衣軍屢敗官軍,堅持鬥爭20年,直到馬蒙之子穆爾臺綏木時代才被剿滅。顯然,吐蕃人的戰鬥力還比不上紅衣軍。

既然吐蕃人無力阻擋阿拉伯帝國的東進,那麼又是誰阻擋著阿拉伯帝國呢?除了西方逐步收復失地的拜佔庭帝國的牽制,內部紅衣軍等義軍的反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回鶻汗國崩潰了。

▲回鶻騎兵

回鶻汗國因為內亂以及黠戛斯人的攻打而瀕臨崩潰。其末代可汗烏介可汗思路類似後世的金宣宗,打算攻打唐朝來彌補損失,結果被大唐邊將張仲武、石雄、劉沔等人打得慘敗,30萬部眾土崩瓦解,烏介可汗也在公元846年被部下所殺,傳首長安,是為晚唐最後的榮耀之一!

回鶻汗國滅亡之後,部眾大量西遷,強化了中亞地區的突厥系民族勢力,這就限制了阿拉伯帝國的進一步擴張,阿拉伯帝國的邊界被限制在錫爾河一線。9世紀後期,這些突厥-回鶻系部落建立了喀喇汗王朝,戰鬥在抵禦伊斯蘭東進的第一線。

然而當阿拉伯帝國分裂後,東部波斯化的薩曼王朝更具備本土基礎,攻勢卻遠比以前兇猛,喀喇汗王朝漸漸不能抵擋,在薩圖克·博格拉汗的帶領下,終於做了叛徒,皈依伊斯蘭教,反過來大肆進攻于闐、高昌這些曾經的佛教兄弟,西域佛教的噩夢就要來臨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辰昕之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怛羅斯之戰:大唐對抗阿拉伯,對世界影響竟如此之遠
    怛羅斯之戰,是中國人與阿拉伯人的第一次交鋒,也是古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外戰。一面是正處在開元盛世的唐帝國,一面是正在不斷擴張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兩個帝國在為了維護在各自在中亞的利益,最終發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一場大戰就在怛羅斯城展開。
  • 大唐帝國在中亞的怛羅斯之戰,被低估的戰役
    今天要說的怛羅斯之戰發生在盛唐,唐玄宗中後期。此時,大唐帝國對西域的經營已經歷經了太宗時期的李靖、李世績滅東突厥、滅高昌,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又經歷了高宗、武則天長達60多年的西域的大小不斷戰爭,西域的經營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當時的安西四鎮兵力強盛,戰鬥力極強。
  • 兩大文明的交鋒:大唐怛羅斯之戰
    這個時期的唐朝在向西擴張時遇到的唯一困難就是崛起的吐蕃。這個夾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小國地位尷尬,要麼站在大唐一邊,要麼站在吐蕃一邊,這兩邊誰他也惹不起。 這裡提李嗣業是因為他還會在怛羅斯之戰以另一種面目再次出現。 高仙芝拿下連雲堡之後又再次兵臨小勃律城下,一個漂亮的閃擊戰,擒獲小勃律國王,及他的吐蕃皇后,帶回長安敬獻給唐玄宗。 在此後幾年裡,這樣的場景不斷重現,高仙芝馳騁西域,擒王滅國,將小國國王以及各國奇珍異寶都送到唐玄宗面前,皇帝不得不每次都握著高仙芝的手說,愛卿,辛苦了!
  • 在歷史上,吐蕃真的和阿拉伯發生過戰爭嗎?
    安史之亂前的半個世紀左右,吐蕃王國與阿拉伯帝國曾經出現了短暫的聯合,因為兩國都在爭取往安西地區發展,利益重合。唐軍在與吐蕃人作戰的過程中,曾經俘虜了一部分的大食人,這也反映吐蕃與阿拉伯的聯繫。唐朝天寶年間,唐將高仙芝為了恢復傳統的中亞昭武九國,與阿拉伯帝國將領阿布·穆斯林爆發了怛羅斯之戰,此戰以唐朝的暫時失敗而告終。怛羅斯之戰後不久,唐朝內部發生安史之亂,不得不從河朔調集重兵回防內地,導致邊境的防守薄弱。
  • 兩大帝國的碰撞,影響了整個世界格局,怛羅斯之戰始末!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天寶年間(大約公元751年),發生在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之間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是兩個當時均處於鼎盛時期的龐大帝國的首次交鋒,戰役最後以唐帝國敗北並撤出中亞,阿拔斯王朝獲勝而告終。
  • 西域的繁榮和弱小,導致三大帝國搶奪,結果三大帝國都因此而沒落
    回到主題,也正因為西域的重要經濟價值,所以西域一直以來都是華夏帝國和北方草原國家爭奪的重點,在兩漢時期,就經常發生與匈奴、鮮卑等的戰事發生。在唐朝之時,國力空前強大,北方草原民族俯首稱臣,一度被併入大唐國土;但是雖然北方的威脅沒有了,但是在青藏高原上卻崛起了一個吐蕃帝國,西方更遠的地方還有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阿拉伯帝國。
  •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從軍事角度看,到底誰更強一下?
    古代將士唐朝的軍事實力遠勝阿拉伯帝國,這個結論肯定會引發爭議,因為很多國人記得「怛羅斯之戰」讓唐軍慘敗。大家都覺得「怛羅斯之戰」沒什麼丟臉的,唐軍以少擊多、先勝後敗。但是,關於這場戰役的後果,說法就有不同,有人說唐朝西域勢力大損失,也有人說唐朝沒受什麼影響。不妨我們就選擇極端的不利情況,也就是說唐朝在西域完全不敵阿拉伯人。那又怎麼樣呢?
  • 吐蕃截斷河西走廊後,西域唐軍的羌歌白髮!
    聽說此事後,上殿力陳不可為,「安西、北庭控扼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以分吐蕃之勢,使之不能東侵,奈何拱手與之!且兩鎮將士,在河西走廊斷絕後,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現國無褒獎,卻棄之而去,天下何守?!更何況,吐蕃觀望不進,陰持兩端,大掠武功等地,受賂而去,何功之有!」--《資治通覽》。
  • 怛羅斯城:東西帝國碰撞之地,唐朝打開西方市場的關鍵要塞
    但是相對於文化的傳播而言,怛羅斯城是唐朝絲綢之路重要的一個途徑地,唐朝的絲綢之路也促進了雙方文化的交流。怛羅斯城的地理位置優越,成為當時東西帝國碰撞之地怛羅斯城在唐朝歷史上是一片非常重要的疆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王小甫作品精選,《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評分高達8.2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豆瓣評分:8.2作品簡介:作者廣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漢、藏文書在內的第一手資料,並從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輿地叢書》(BGA),中做了大量摘譯,從而在許多問題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見解或對前人成說有所突破。
  • 東壓盛唐西拒大食的吐蕃,如何走上窮途末路?
    但縱觀兩國的交戰史,吐蕃之所以能夠佔據壓倒性的戰場優勢,除了自然地理和兵種上的優勢外,還有賴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巨大消耗,是唐朝自己沒玩好,被安祿山折了老腰,也怨不得別人。其實,從唐太宗時的松州之戰開始,直到玄宗天寶年間,唐蕃兩國基本處於均勢,吐蕃並沒有取得絕對的戰略優勢地位。
  • 血戰怛羅斯之鐵血斥候隊(下)
    詩人名為萬樂青,本是遊歷四方的書生,頗有文採,勢要在長安大放光彩,與天下才子鬥豔,前來領略西域風光的時候,被韓江河看中其劍法高超,硬是給誆騙到了軍中,說是只有入軍才能真正了解西域,萬樂青就信了。黑虎口是一條峽谷小道長約五百多米,最窄處,僅能容納一人一馬通行,寬敞的地方也不過四五匹馬並行,也是一條通往西域向東的捷徑,如繞道則憑空多出三百多裡的路程,過了黑虎口,就是大唐牢牢控制的勢力範圍,通常只有他們這些斥候,與部分駝商知曉。
  • 連滅西域數國揚軍威,後被宦官讒殺
    在回軍之後,判官劉眺、獨孤峻等爭著問捷書是誰寫的,自此,封常清的名氣逐漸大了起來,以擊敗達奚之功,授任疊州戍主,仍任判官。此後以軍功累授鎮將、果毅、折衝。至此,高仙芝和封常清這對「雙子星」名將才算正式開始合作;兩人合作的第一戰就是進攻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小勃律原為唐屬國,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
  • 吐蕃第一權臣世家——軍神論欽陵自殺與噶爾家族的敗亡!
    更悲催的是,676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吐蕃王室再遭重創,身在盛年的芒松芒贊也突然去世。此時,論欽陵領兵屯住青海威壓河隴,大相贊悉若則正在西域攻打安西四鎮。在此期間,他和弟弟們協力同心,併吞吐谷渾、降服甘南諸羌、染指安西四鎮、兵壓劍南節度。《舊唐書·吐蕃傳》曾如此描述當時的盛況:「時吐蕃盡收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澎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裡,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十大邊軍重鎮都是什麼狀態?
    唐軍常駐人數雖然不多,但是轄地範圍卻極大: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在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州,一百一十縣,一百二十六軍府。
  • 唐朝邊關名將,身長兩米,手持一把「陌刀」無人敢擋,威震西域!
    李嗣業毫不猶豫的投身行伍,很快就跟著安西都護來曜徵伐西域。由於李嗣業作戰勇猛,「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而他使用的武器就是一把刀。這個刀可不是普通的刀,而是赫赫有名的陌刀。《唐六典》卷十六中記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1、唐帝國隕滅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分析「大非川之戰」的必敗結局
    爆發於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的大非川之戰,是被眾多網友津津樂道的戰役。但網上敘述大非川之戰的文章,焦點多集中在戰役過程本身。認為薛仁貴的副將郭待封不聽將令,導致唐軍被論欽陵各個擊破,因有此敗。但其實,高宗一朝對吐蕃的一系列誤判,已為大非川之戰定下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