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第一權臣世家——軍神論欽陵自殺與噶爾家族的敗亡!

2020-10-18 四海無人對夕陽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19-12-25 11:12

上一篇《吐蕃第一權臣世家——祿東贊和兒子們的炫目時代》裡,我們講了噶爾家族的炫目過往,在祿東贊、贊悉若、論欽陵父子兩代弄權的五十年裡,吐蕃王朝所有內政外交軍事,均出自噶爾一門。

以至於,有學者乾脆將噶爾家族掌權的歷史時期,稱之為「噶爾政權時期」「噶爾專國時期」

但長期靠邊站的吐蕃王室,也在暗中積攢力量。

一場吐蕃歷史上,最慘烈的君權、相權博弈,正徐徐而來。

一、左右逢源

7世紀下半葉是吐蕃王室的悲催歲月,649年松贊幹布逝世,祿東贊又幹了18年大相,直到病故。

前文說了,吐蕃贊普芒松芒贊也不是沒想比劃一下,結果他任命的新任大相,沒多久就因為「謀逆」被殺了。

祿東贊去世後,芒松芒贊也不是沒動過心思,想任命尚論叉木為大相。但有之前的慘痛教訓,估計就是贊普任命也沒人敢幹。

「贊普與眾論相密商之後」(這段記載很值得玩味),任命了祿東贊的長子贊悉若為大相,原因是其「聰俊有如良駿也」

《贊普傳記》記載:「代替繼任者尚論叉木,庶民之賦稅官吏乃由韋·松囊九章充任.贊普與眾論相密商之後,以噶爾·贊聶多布任大相,以其聰俊有如良駿也。並以韋·松囊為見習大相之下僚助理。松囊死,贊聶多布乃獨自任之。」

贊悉若和論欽陵兄弟一文一武配合無間,確實在一段時間裡,把唐朝揍得夠嗆。

噶爾雙子星的文治武功擺在面前,即便身為贊普的芒松芒贊,也沒可話說。

他只能和王妃沒廬·赤瑪倫(卓妃察窩赤瑪隆),坐在一邊默默看噶爾家族表演。

更悲催的是,676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吐蕃王室再遭重創,身在盛年的芒松芒贊也突然去世。

此時,論欽陵領兵屯住青海威壓河隴,大相贊悉若則正在西域攻打安西四鎮。

芒松芒贊唐卡

重臣皆不在朝,贊普去世的風聞迅速傳播開來。

676年,象雄便發生了熱葉辛庫布裡布、覺仁祖果的叛亂。次年,熱桑傑崩日葉、庫赤聶止松也舉兵抗命。678年,唐朝聽聞吐蕃內亂,也命李敬玄率18萬唐軍再入青海。

覆巢在即的危局之下,身為王后的沒廬·赤瑪倫挺身而出,開始主持王室大計。

她首先秘不發喪,將芒松芒贊停靈三年之久,國內大政皆一手代辦。

而後,又下詔命贊悉若,停止攻擊安西,即刻回軍消弭內患。

論欽陵則在青海,痛擊了李敬玄率領的唐軍,擋住了外來的危機。

直到679年(高宗調露元年),在完全解除了內憂外患後,赤瑪倫才遣使通告唐朝,抱著年幼的兒子赤都松贊(也稱杜松芒波傑,《新唐書》記作器弩悉弄)坐上了王位。

在這一系列的變故中,赤瑪倫展示出了優秀政治家的素質。她將要在權臣當道的狹縫中,尋找一條復興王室的道路。

公元685年(武太后垂拱元年),噶爾家族的內訌,給了她和吐蕃王室一個難得的機會。

《大事記年》對此事記載道:「大論贊聶與芒輾達乍布(二人是族親)相互殘殺,大論贊聶薨於「襄』之孫波河。」

贊悉若被殺前,擔任吐蕃大相13年。

在此期間,他和弟弟們協力同心,併吞吐谷渾、降服甘南諸羌、染指安西四鎮、兵壓劍南節度。

《舊唐書·吐蕃傳》曾如此描述當時的盛況:「時吐蕃盡收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澎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裡,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沒廬·赤瑪倫及吐蕃王室,在此次兄弟鬩牆中扮演了各種角色,尚不得而知。

但事件發生後,赤瑪倫馬上抓住了機會,親手將大相之位拱手相贈。憑藉王室明裡暗裡的支持,噶爾·芒輾達乍布大肆清除異己,將家族內外反對的勢力屠戮一空。

論欽陵得知哥哥被殺恨得血灌瞳仁,但千山阻隔鞭長莫及,只得假意表示尊重王室的決定。

暗地裡,他點齊忠於自己的精銳,取放牧小路,奔襲千裡,直入拉薩。

在拉薩城內,欽陵為報兄仇不惜大開殺戒,將芒輾達乍布和支持他的勢力盡數滅門。

不過短短月餘,拉薩的政治勢力連遭兩次血洗,不但讓噶爾家族元氣大傷,也讓吐蕃貴族人人側目。

躲在一旁的赤瑪倫,再次代表王室召集了盟誓大會,將充滿血腥和陰謀的大相之冠,戴在論欽陵頭上。

大相之位重歸祿東贊一脈,似乎一切都沒有變。

但真的沒有變嗎?當然不是!

祿東贊去世後,噶爾家族的強盛,有賴於贊悉若和論欽陵一內一外的無間配合。

現在噶爾家族自斷一臂,吐蕃軍政大權由論欽陵一手掌控,看似一切如常。

可相比於令人驚豔的軍事天賦,他謀斷人心的政治手腕,卻相當一般。

而且,論欽陵作為一個軍事統帥,不可能長期坐鎮拉薩,這相當於給了吐蕃王室斡旋的空間。

事態的發展,完全印證了赤瑪倫的判斷。

論欽陵擔任大相後,王室很快就拿回了,屬於贊普的議盟大會主持權。

要知道,這種始於松贊幹布的全國盟誓大會,是吐蕃政治勢力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自松贊幹布去世後的三十多年裡,議盟大會的召集組織權,始終在祿東贊家族流傳,贊普淪為了看熱鬧的角色。

與此同時,被噶爾家族殺怕了的吐蕃貴族,也開始逐漸向王室靠攏,以求報團取暖。

沒廬·赤瑪倫

二、謀而後動

在這滴水成溪的過程中,時光又流過了13年。

欽陵、贊婆幾兄弟與唐軍連番交戰,但卻戰局漸漸趨於均勢。雙方各有勝負,誰都無力將對手一擊斃命。

此時,幼年繼位的赤都松贊,已長成25歲的青年,可噶爾家族絲毫沒有還政於王的意思。

694年(武周延載元年),王室再次進行了試探。

當年,論欽陵的五弟勃倫贊刃(噶爾·贊輾恭頓)與西突厥聯兵6萬攻西域。

唐將王孝傑會同突騎施,在冷泉、大嶺一帶,連續痛擊吐蕃聯軍。

蕃軍潰逃中,欽陵的四弟悉多於噶爾·達古日聳)被粟特人俘虜。逃回拉薩的勃倫贊刃,也沒有安全上岸。

一場致命的陰謀,正等待著他。

次年,勃倫贊刃入宮覲見,赤都松贊非常他身上佩戴的小刀,便拿過來在手中把玩。結果,無意中刺傷了手指。

太后赤瑪倫馬上以「圖謀刺殺贊普」之罪,將勃倫贊刃處死。

所謂「贊刃謀反」的事件,可以看做是吐蕃王室對噶爾家族的一次試探。

同時也說明,王室已聚齊起一支隱隱可以和噶爾家族抗衡的力量。

此時,論欽陵贊婆均領兵駐紮在青海地區,幼弟被殺的消息傳來,欽陵內心十分痛苦。

即便他明知吐蕃王室是在剪除羽翼,可依舊奈何不得頂著「天神後裔」名號的贊普,除非噶爾家族扯旗造反。

藏文《敦煌歷史文書》中記載的一首詩歌,頗能反映當時噶爾家族的窘境:

「加布小河谷平民欲稱王,噶爾氏子想當王……吐蕃悉卜野王,爾等想代替,悉卜野嗣不斷。」

王室開始敢於對噶爾家族下手,恰恰說明了贊悉若的重要性,有他坐鎮拉薩掌控全局,其他兄弟便可在軍中如魚得水。

贊悉若被殺後,即便大相之位由論欽陵接任,可失去了中央樞紐,噶爾一門內外兼修的不世武功,已經廢了一半。

這種情況下,如果論欽陵是個成熟的政治家,那他應毫不猶豫的離開邊軍,留在拉薩主持大局。但作為一個軍事天才,他顯然更喜歡軍隊中的氛圍。

這導致他放棄全局,選擇了局部,為日後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

勃倫贊刃被殺後,論欽陵依舊有足夠的能力改正錯誤。

但他並沒有做出明智的應對,反而在歧路上越走越遠,寄希望以打擊唐軍來彰顯重要性。

卻不知武功越高,對王室的威脅反而越大。

三、圖窮匕現

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5)七月,論欽陵和贊婆盡起青海之兵攻洮州(今甘肅臨潭),圖謀切斷唐朝與西域的聯繫通道。

武則天以王孝傑、婁師德領兵與之戰於素羅汗山(今甘肅臨洮界),唐軍慘敗,全軍覆沒。

對於這場大戰,唐蕃史料記載較多,可見其非同一般的影響力。

《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萬歲登封元年,孝傑復為肅邊道大總管,率副總管婁師德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孝傑坐免官。」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將此戰記作「虎山之戰」「唐人墳之戰」「大相欽陵於虎山唐人墳,與唐元帥王尚書大戰,殺唐人甚多」。

敦煌藏文文獻《大事記年》裡,甚至有描述此戰的專篇(《欽陵贊婆與王孝傑之論戰》)。

「吐蕃將軍論欽陵作戰勇如耗牛,在廓瓦爾擺開戰場,擊斃唐軍多人,並立起一具唐兵屍體,謂此乃殺死十萬人的標記。素羅汗山唐人墳與黃河唐人墳即由此得名。」

但隴右的大勝,並沒有緩解噶爾家族的危機。

論欽陵主政期間,唐蕃兩國連年徵戰。雖蕃軍尚能保持戰場優勢,但戰爭打到僵持階段,一城一地得失已不足以扭轉戰局。

相比於唐朝數千萬量級的人口基數和戰爭潛力,土地蠻荒、人口單薄的吐蕃,漸露捉襟見肘之態。

大量青年勞力的充軍,嚴重製約了吐蕃國內的經濟發展,也讓吐蕃貴族莊園的利益受損。

論欽陵對國內的情況也很清楚,因此才會在取得了素羅汗山大捷後,馬上向唐朝提出談判的要求。

但唐蕃是典型的國家結構性矛盾,唐朝根本不可能答應,論欽陵提出的「放棄安西四鎮」的要求。

反倒是在會談結束後,與論欽陵談判的唐朝縣尉郭元振,給武則天出了一條釜底抽薪之計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於徭戍,早願和親;欽陵利於統兵專制,獨不欲歸款。若國家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設欲大舉其徒,固亦難矣。斯亦離間之漸,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內興矣。」太后深然之。

這說明,唐庭對吐蕃國內民生凋敝、君臣不睦的情況很清楚。郭元振計策便是以「國家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必不從命」,來擴大吐蕃君權與相權見的裂隙,誘使其爆發衝突。

詳見拙作《唐朝最詭異的談判專家,算殺吐蕃軍神,凍死突厥酋長!》

四、軍神隕落

果不出郭元振所料,公元698年(武周聖曆元年),赤都松贊帶著多達三千人的護衛隊,離開拉薩外出行獵。

這一反常的現象,沒有引起噶爾家族的重視。

等衛隊走到噶爾家族的封地蔚布·蔚達附近時,赤都松贊卻突然亮出了屠刀。

他命衛隊圍攻莊園,毫無防備的噶爾家族,兩千餘口全部被殺。橫行吐蕃接近五十年的龐然大物,除跟隨欽陵和贊婆駐軍青海的成員外,幾被滅門。

赤都松贊血洗嘎爾莊園後,立刻下詔命論欽陵回拉薩議事。

贊普已亮出利爪,論欽陵自然不敢回拉薩送死。

赤都松贊以不聽王命為由,宣布噶爾家族反叛,召集其他貴族勢力,親自帶兵追剿親噶爾的勢力。

《舊唐書·吐蕃傳》:「聖歷二年,其贊普器弩悉弄(赤都松贊)年漸長,乃與其大巨論巖等密圖之。時欽陵在外,贊普乃徉言將獵,召兵執欽陵親黨兩千餘人殺之。發使召欽陵、贊婆等,欽陵舉兵不受召,贊普自帥眾討之。」

此時,祿東贊的五個兒子中,長子贊悉若死於家族內訌,四子悉多於在西域兵敗沒於粟特人之手,五子贊刃因為傷了贊普的手指,被指謀反被殺,只剩下論欽陵贊婆尚在,盛極一時的噶爾家族已然凋落。

樹倒猢猻散的態勢,讓論欽陵心知大勢已去,但他仍然拒絕了唐朝的招降。

赤都松贊的軍隊如泰山壓頂般襲來時,心力憔悴的論欽陵選擇了自殺,以保全對吐蕃的忠誠,吐蕃軍神就此隕落。

《舊唐書·吐蕃傳》:「贊普自帥眾討之,欽陵未戰而潰,遂自殺,其親信左右同日自殺者百餘人。贊婆率所部千餘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來降。」

公元699年,贊婆和欽陵之子噶爾·莽布支迫於王室的軍事壓力,率部七千餘帳降唐。

對噶爾家族成員的投奔,唐庭倒履相迎,武則天特「遣羽林飛騎郊外迎之」,並先後冊封贊婆為「輔國公」、「大將軍」、「歸德郡王」、「安仁大都護」。《新唐書·吐蕃傳》

欽陵之子噶爾·莽布支,改姓為「論」,取名論弓仁

其後,論弓仁投效軍中,為唐朝東擋西殺,先後獲封為左玉鈐衛將軍,酒泉郡公、左繞衛大將軍,朔方副大使。去世後,唐玄宗特「贈拔川郡王,諡號忠」

其子論誠節,憑藉安史之亂中的戰功,獲「朔方節度副使,開府儀同三司,右金吾衛大將軍,知階州事,武威都王,賜太子太傅。」

再下一代的論惟賢,「少有志尚,奮身轅門。隨先父統其士馬,與元帥哥舒翰犄角捍寇,鋒刃既接,大小數十戰,摧陷堅陣。授左領軍衛將軍,又特進右領軍衛大將軍,西平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

欽陵之死,意味著噶爾家族煙消雲散,吐蕃王室在五十年後重掌朝綱。

但噶爾家族弄權的陰影,對吐蕃王室的影響實在太大,直接導致了四個方面的重大影響:

1、噶爾家族被滅後,7年不設大相之位,由王太后沒廬·赤瑪倫攝政;

2、軍權不敢託付大臣,由贊普赤都松贊親自領兵作戰,至使其在704年,死於徵伐南詔的軍中;

3、重新設立大相之後,實施多相制削減大相的權威,並引入外戚勢力(「尚」)進行制衡。

從此,「尚」與「論」兩大勢力,在吐蕃政壇交相輝映;

4、論欽陵被逼自殺,導致整個吐蕃的軍事威脅減弱。

安西副都護唐休憬曾對部下說:「吐蕃自欽陵死,贊婆降,莽布支新將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貴巨酋豪子弟,騎雖精不習戰。吾為諸君取之。

隨後,唐休璟被甲先登,六戰六克,斬麴莽布支副將二人,首二千五百級,築京觀還軍。

由此可見,一代軍神論欽陵死後,蕃軍在軍事戰略謀劃、戰術實施兩方面均受到了削弱。

再非陳子昂筆下「邇來二十餘載,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未嘗敗一隊、亡一矢」的鐵軍了。《諫雅州討生羌書》


在給噶爾家族兩篇文章準備資料期間,忽然想寫一個《吐蕃權臣錄》的小系列!

大家對吐蕃歷史上哪位大臣感興趣,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我去檢索資料,咱們仔細扒一扒!


參考書目:

《吐蕃大相祿東贊考》_李方桂;

《蕃唐噶爾(論氏)世家》_蘇晉仁;

《祿東贊後裔仕唐事跡拾補》_譚立人;

《吐蕃名臣薛祿東贊及其子孫》_劉寶銀;

《噶爾世家對唐軍事戰略研究》_扎西當知;

《公元650—820年唐蕃關係述論》_馬大正;

《唐代吐蕃名相祿東贊後裔五世仕唐考》_吳豐培;

《試論吐蕃大相論欽陵自殺、贊婆降唐事件》_劉豔芳;

《略論噶氏家族專權時期唐蕃之間的吐谷渾之爭》_安應民;

《韋·悉諾邏恭祿獲罪遣:吐蕃貴族論與尚的政治博弈》_黃辛建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籤約內容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相關焦點

  • 東壓盛唐西拒大食的吐蕃,如何走上窮途末路?
    雖然吐蕃軍神論欽陵確實很能打,平生未嘗一敗,在「大非川、承鳳嶺、虎山」等地痛擊唐軍,數十萬唐軍戰歿,唐史記載:「(唐軍)屍骸高與天齊」。但對於唐朝這種體量巨大的國家來說,一城一地之敗並不足以讓其傷筋動骨。這一點從唐早期,西域安西四鎮率廢屢建便可見一端,唐朝並不是全無還手之力,武后朝唐將王孝傑、婁師德、黑齒常之都曾讓吐蕃軍隊吃過很多苦頭。
  •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分析「大非川之戰」的必敗結局
    認為薛仁貴的副將郭待封不聽將令,導致唐軍被論欽陵各個擊破,因有此敗。但其實,高宗一朝對吐蕃的一系列誤判,已為大非川之戰定下了基調。薛仁貴、郭待封不過是被動的,出現在了相應的歷史節點。本文將從戰前幾年,唐蕃兩國的戰略格局,分析一下這場「必敗之局!」
  • 贊普娶媳婦——對吐蕃崛起的影響!
    這位木雅党項妃,大概率是吐蕃對兩地施加影響力的產物。至於後兩位王妃,大家都很熟悉了。泥婆羅(尼泊爾)之後一直是吐蕃的屬國,吐蕃王族甚至曾擔任過泥婆羅王。五個贊普的大老婆人選,全部落在「四大家族」(四大「尚」)頭上,這顯然不是偶發事件。
  • 中國第一權臣霍光,成為後世權臣樣板,他結局如何?出人意料
    霍光,中國封建史上第一權臣,給後世權臣們留下了一個樣板:權臣極致,不過霍光;權臣善終,不過霍光;權臣家族結局,大抵不過霍光。那麼,歷史上的霍光到底有何結局呢?
  • 風雲2:敗亡之劍為了滅火麒麟而生,它比絕世好劍強?答案很意外
    然而事實上拜劍山莊最早要鑄造的並非是絕世好劍,絕世好劍的來歷其實是聶風家族的先祖委託拜劍山莊先祖傲日以黑寒所鑄成,拜劍山莊先祖傲日聯同十名鑄劍師,想、想要鑄成舉世驚嘆的劍以用來殲滅炙熱的火麒麟,他們所鑄的第一柄劍,正是敗亡之劍。
  • 善敗者不亡
    「善敗者不亡」是今年理解最深刻的一句話,也想用這句話來致敬即將過去的2020年。 「善敗者不亡」,出自於諸葛亮的兵法,但是一直沒有很好的理解這句話。什麼叫善敗?善敗這個詞語很少用,我們經常會用「善後」來指妥善處理遺留下來的事情,如果這麼理解,善敗就是妥善處理失敗。
  • 日本文學逐步敗亡?
    [摘要]平成是一個崩壞的年代,無論在文學、社會乃至道德倫理方面均逐步敗亡,令到平成文學無甚足觀。作者:湯禎兆,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以另一為人傳誦的重要雜誌《EUREKA——詩與批評》(青土社)為例,在平成之前雖然都會偶爾採用電影導演又或是漫畫作家為特集主角,如法國新浪潮的高達又或是漫畫上的手塚治虫等,可是在進入平成年代後,推出的漫畫作家專題人物不過是高野文子及黑田硫黃等人,即是在漫畫世界中也肯定屬支流人物,甚至也稱不上為次文化的家族——換句話說,平成年代的文學不景氣,乃至本來疆土被他界內容大舉進駐,幾已屬慣常不過的例行公事
  • 「家敗有四,身敗有四」,分別是哪四樣?曾國藩的解釋句句在理
    農村有句俗語叫「家道有四象,家敗人也亡」,這四種跡象分別是:兄弟不會,父親不和,子女不孝,沾染惡習。其實,曾國藩在日記中也總結的一個「家敗有四,身敗有四」的俗語,而且句句說的有理。到底是哪四樣呢?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要謹記這四樣東西不可用盡!
    所以古人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叫:「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到底是哪四件事不可做盡呢?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家敗亡」,是指哪三樣?古人經驗之談
    引言古人認為生活中這三樣東西借了,家裡面會敗亡。究竟是哪三樣東西呢?尋常居家過日子,尤其是在農村,朝鄰居借東西是很常見的事情。第一、嬰兒床古人覺得家族中,子孫後代的繁衍非常重要。當時無論普通百姓還是富人家庭都希望子孫越多越好。古人養育子女的成本並不高,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讀些書,沒有條件就算了。家中子嗣較多,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日子也會越過越好。
  • 尹明善被立案調查,力帆汽車或走向敗亡
    力帆股份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家族企業不管是從哪一個維度去看,如今的力帆汽車都已經開始走向敗亡
  • 選擇性記憶與遺忘:文化整合與吐蕃崛興
    (11)本教學者噶爾美認為:「也許公元七世紀本教已在採納外來因素。」(12)這表明波斯宗教傳入青藏高原與它傳入中原內地和北方草原差不多同時。(13)《新唐書·吐蕃傳》追述吐蕃祖先的起源時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旄等,然未始與中國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鶻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並諸羌,據其地。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 俗話說「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要謹記這四樣東西不可用盡!
    所以古人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叫:「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到底是哪四件事不可做盡呢?一起來看看吧!事不可做盡我們常常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其實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不要做的太絕,要學會給自己留有餘地。
  • 吐蕃截斷河西走廊後,西域唐軍的羌歌白髮!
    頡幹迦斯安頓了國中政事,對於敗於吐蕃心有不甘,於是「悉起國內丁壯」五萬人,又聯合逃到西州的楊襲古,舉兵欲復奪庭州。不料,戰事極為不順,戰場上連敗於吐蕃,又被吐蕃、葛邏祿劫營,回鶻士卒死傷大半。慘敗之後,唐軍只剩下一百六十多人,楊襲古收羅殘兵,想要回西州堅守。
  • 農村俗語「大門高於堂,家敗人丁亡」是什麼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最近這幾年有很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回到家鄉蓋房子,因為房子對人們的重要性,所以人們在蓋房子時的講究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大門高於堂,家敗人丁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大門高於堂,家敗人丁亡: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俗語,意思是,如果蓋房子時,院子大門的高度要高於主屋的高度的話,對家庭運勢會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