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兒科病房裡孤獨症患兒逐漸增多,年齡最小的有十幾個月,大的則有十來歲,家長們一個個苦不堪言。到底小兒孤獨症是什麼樣的疾病,又應該怎樣防治?新華軍事專訪第二炮兵總醫院兒科主任李芳。
正確認識、及時治療、積極預防是關鍵
新華軍事:小兒孤獨症是什麼樣的疾病?
李芳:小兒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它是發生於兒童早期的一種涉及感知覺、情感、語言、思維、動作和行為等多方面的發育障礙,也是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因不明,男孩居多,其發病率根據國內外報導,一般為萬分之四至十五不等,若按此推算大約有60萬患兒。
以前,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精神疾病,與父母的情感冷漠和教養方式有關,但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證實了小兒自閉症的發生與教養方式無關,並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生物學因素、神經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在孤獨症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新華軍事:在治療方面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李芳:「幹細胞移植」這種新方法可以大大改善小兒孤獨症的症狀。
比如有這樣一個病例,一個2歲的小男孩小華,從不理睬別人的逗樂,不喜歡人多的地方,不喜歡跟小朋友們一起玩,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呆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都2歲了,還不張口說話,儘管爸爸媽媽總是不停地跟他說話,但他總是擺著一副不搭理的樣子。他父母帶著他輾轉於各大醫院,後來被診斷為「小兒孤獨症」。
後來到了我們醫院,我們決定在為他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輔助進行「幹細胞移植」這種新的治療方法。經過一個療程的「幹細胞移植」治療,小華的病情明顯得到好轉。幾天後的一個早上,小華起床一睜開眼主動對媽媽說:「媽媽,早安!」 半個月過後,小華完全變了個樣,主動拿著玩具找同病房的小朋友一起玩,主動將吃的東西送給照顧他的護士阿姨,出院時還給大家唱起了兒歌。
還有一個孩子叫洋洋,是一個8歲9個月的小男孩,1歲半的時候發現叫他的名字沒有反應,2歲在瀋陽某醫院確診為「孤獨症」。從2歲半開始進行訓練治療,但沒有明顯改善。後來我們也是為孩子實施幹細胞移植治療。
這個孩子治療前的症狀主要表現為7個方面:1、眼神飄忽、無對視。2、不與人交流。3、刻板行為,如抖繩子、玩水。4、情緒易煩躁,要求不被滿足時有傷人行為。5、不認識爸爸媽媽。6、語言發育遲緩,言語不清且連續性差。7、聽指令差,反應較慢。
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1、眼神好轉,有對視。2、有簡單的交流,如生活上的要求可主動提出。3、刻板行為較前減少。4、情緒改善明顯,傷人行為未出現。5、認知水平提升,如物品、人物。6、言語連貫性方面改善明顯(數數字方面可看出)。7、聽指令較好,反應較以往快了很多。
幹細胞移植治療小兒孤獨症不需開腹,創傷小、痛苦小,一次治療只需20分鐘
新華軍事:幹細胞移植治療小兒孤獨症有哪些優勢?
李芳:小兒孤獨症是一種嚴重的兒童早期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患兒與社會聯繫技能、認知和語言溝通能力的發育延遲和偏離。由於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約2/3的患兒存有明顯的社會適應不良,需要長期照顧和看管。因為孩子沒有獨立社交能力,不能學會任何獨立的生存本領,無法獨立生活。
近年來,幹細胞移植技術已經在治療小兒腦癱、脊髓損傷、腦外傷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獲得了初步的成功,證實幹細胞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復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也為利用幹細胞移植治療小兒孤獨症提供了理論依據。
幹細胞移植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技術,將新採集到的幹細胞通過靜脈輸入兒童的體內,不需要開腹,創傷小、痛苦小,一次治療時間只需要20分鐘,患兒家長容易接受,一個療程需要在兩周內做4次移植。
此外,幹細胞移植對治療小兒腦癱也取得了獨特的療效。
叫名字沒有反應等11個症狀 家長要高度警惕
新華軍事: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有小兒孤獨症?
李芳:小兒孤獨症通常在三歲前就可以察覺,典型的症狀表現為以下4個方面:
人際交往障礙: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不大察覺別人的存在;與人缺乏目光接觸,不能主動與人交往,分享或參與活動;不願與人交往,分不清稱謂,不合群、無語言或只有很少語言。孤獨症患兒在嬰兒期就可能表現出避免與他人眼與眼對視,缺乏面部表情。當父母離開時,沒有任何的依戀;父母回來時沒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勢,當他害怕時也不會尋求保護。
情緒與行為異常:對物品有怪異的興趣和玩法(如長時間旋轉某物,玩水,喜歡呆在暗處),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長時間重複一個機械動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鬧),對某些聲音、畫面等很敏感,沒有害怕心理。
語言發育障礙:一部分孤獨症患兒從來不說話,總是默默不語;一部分患兒開始講話比別人晚,而且所講內容少,說話如鸚鵡學舌,對別人所講話的內容或部分內容進行重複(模仿言語),有時會對以前別人所講內容進行重複(延遲性模仿言語)。
興趣範圍狹窄、行為刻板:堅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只要一種類型的玩具。還有對一般兒童所喜歡的玩具、遊戲、衣物不感興趣,而對一般兒童不作為玩具的物品非常感興趣,如喜歡圓的物品、可旋轉的玩具、泥土、修理工具等。由於孤獨症兒童對物體特性的興趣與正常兒童不一樣,很難參加到別的孩子的遊戲中去。
總結起來,家長如發現孩子有以下11大症狀,就必須引起高度警覺:
1、叫孩子名字時他沒有反應;
2、孩子老喜歡獨自相處;
3、孩子見人不笑;
4、孩子不喜歡玩具;
5、孩子在某些方面顯得特別早熟;
6、孩子對某些聲音或物體出奇地感興趣;
7、孩子常常用腳尖走路;
8、到12個月還沒有手勢如指點或揮別;
9、孩子到12個月還不會發聲或沒牙牙兒語;
10、到16個月還不會說單字的話;
11、到24個月還不會說兩個字的句子。
小兒孤獨症的最佳治療時機應在36~48個月
新華軍事:小兒孤獨症治療的關鍵是什麼?
李芳:小兒孤獨症,早期診斷、及時矯治非常關鍵。
如果孩子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家長應該及時到正規專業機構診治,千萬不可延誤。
兒童大腦發育有兩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3歲左右,這時大腦快速發育,思維理解能力開始分化,各項功能進步明顯;第二個階段是7~8歲左右,這時大腦基本發育成熟,邏輯推理能力增強。
兒童孤獨症發病的主要特點是思維理解能力減退,尤其是對語言的理解力較差,因此表現為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所以, 小兒孤獨症的最佳治療時機應在36~48個月,因為這一階段大腦的分化剛剛開始,許多功能還不完善,其可塑性是最大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治療成功的機率最大,效果也最好。
但是,有很多家長對孤獨症的發病不了解,當孩子出現了一些異常表現,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延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機,造成終生遺憾。
小兒孤獨症如能及早發現、及早矯治,是可以補足孤獨症患者先天學習能力缺陷,減少其不適應、破壞性行為的出現,並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絕大部分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部分孩子可能基本具備自主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因此,當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育不同,出現社交障礙、言語發育遲緩、興趣愛好狹窄、行為動作單調刻板等時,應該及時到正規專業機構診治,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矯治。
治療小兒孤獨症,家長配合很重要
目前,小兒孤獨症的治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包括特殊教育訓練,家庭治療計劃以及藥物療法。如果配合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效果會更加明顯。
治療的目標為減少孤獨症行為症狀、增強社會交往、促進正常發育。由教師以及父母對患兒進行特殊教育訓練,包括生活習慣、言語運動技能的學習訓練,矯正病態行為症狀和其他不適應行為。家庭治療計劃包括行為和發育指導、幫助父母學會照管和訓練孤獨症兒童的基本方法。
小兒孤獨症在進行綜合治療時,家長的配合治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裡,要特別提醒廣大家長,一定要勇於接受事實,克服心理不平衡狀況,化愛心、耐心、恆心為動力,積極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訓練和治療活動中去。
比如在進行口型和發音訓練時,要讓孩子很快學會模仿口型和發音是很困難的,可以先從讓他模仿一些身體大動作開始,逐步過渡到口型發音的模仿,對孩子的偶然發音要立即給予鼓勵,以增加自動發音的頻率。要和孩子多交流,多聊天,讓他多說話。還要鼓勵他多和別的小朋友玩,鼓勵他去參加一些活動。不要責備孩子,批評孩子,要多表揚孩子,比如鼓勵孩子給大家講故事,可以是給家裡的人,也可以是給小朋友,當孩子講完故事,不管講的如何,都要先給予肯定和表揚,通過這種正向鼓勵進一步激發孩子的積極性,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想說,就會慢慢好起來。
當然,小兒孤獨症的情況千差萬別,訓練的方案和治療的方法應因人而異。
預防兒童孤獨症要從妊娠期開始 加強圍產期衛生保健
新華軍事:小兒孤獨症應該如何預防?
李芳:小兒孤獨症的預防主要注意一下三個方面:
1、預防兒童孤獨症要從妊娠期開始,預防重點是加強圍產期衛生保健,母親妊娠期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期前3個月病毒感染可導致胎兒大腦發育異常,如風疹病毒、流感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均可損害患兒中樞神經而致病。所以孕婦在懷孕期間尤其是懷孕初期要注意不要感染病毒。在分娩時如遇難產時,應儘量避免嬰幼兒窒息,以免造成腦損害。在嬰兒早期也要注意避免高燒驚厥,多次的高燒驚厥也會造成腦損害。
2、嬰兒應儘可能用母乳餵養,因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鹼性礦物質,有益於孩子智力的發育。較大的兒童應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雜糧等「鹼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鹼平衡」,有益於機體內PH值的相對穩定,使各種代謝功能協調,進而使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3、防治兒童孤獨症要採取綜合性措施,要讓孩子多參加各種鍛鍊,多參與集體活動。不能讓孩子長期過「封閉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終生。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類似兒童孤獨症的表現,應及時請教醫生,妥善施治,並進行有關誘導訓練。(彭雪徵 莫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