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湘雅β地貧+HLA配型試管嬰兒幹細胞移植成功

2020-12-22 紅網健康

劉樺孕中時一家合影。

咚咚即將進行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紅網時刻10月19日訊(通訊員 胡曉 洪雷 張瑩)10月16日,整整擔心了4年的劉樺(化名)臉上終於露出了輕鬆的笑容。她的大兒子此刻咚咚(化名)躺在封閉的移植倉中,體內的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正逐漸恢復正常。大約10天後,他將徹底擺脫「重型β地中海貧血」帶來的恐懼與威脅。而拯救他的,則是剛剛出生1個月的妹妹。

因為接受了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和湖南光琇醫院聯合進行的PGD-HLA配型出生妹妹的臍帶血幹細胞治療,這個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兒即將迎來新生。

命運:來自地貧攜帶父母的基因,讓他成為重型β患者

劉樺和丈夫高鍾(化名)來自於四川宜賓。2014年,他們相愛結婚了,第二年就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孩兒。可是,在孩子有6個月時,劉樺發現,怎麼他的咳嗽怎麼也治不好。

經過血相檢查,醫生懷疑孩子患有貧血,進一步基因檢測發現他的HBB基因存在IVS-II-654(C>T)及CD43(G>T)複合雜合突變,是重型β地貧患者。這兩個基因突變分別遺傳自爸爸和媽媽!

「當我們得知這個結果時,人都是懵的,心就像掉進了萬丈深淵。」劉樺回憶說。從那天起,她就帶著孩子踏上了迷茫的求醫之路,而這期間,孩子還需要定期接受輸血和除鐵治療,那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在接下來的4年中,成為這個家庭沉重的經濟及心理負擔。

救贖:「我們需要一份跟孩子HLA相配的造血幹細胞」

「我們走訪了多家醫院,都被告知對於重型β地貧患者而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根治這一疾病的有效方法。如果能找到HLA相配的造血幹細胞供者,治癒孩子就有希望了。」

在骨髓庫等待HLA全相合的供者少則1年,多則5年,且移植後有較大的排異反應,不是劉樺的首選。親子間的半相合移植,雖然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夫妻倆不想冒險,也沒有考慮。最後他們傾向於為孩子生育一個HLA相合的同胞,從同胞臍血中採集造血幹細胞進行治療。

科普:造血幹細胞移植可分為骨髓移植、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和臍血幹細胞移植。其中,臍帶血是指胎兒娩出斷臍後最短時間從臍靜脈中採集的血液,有免疫原性低、對配型要求低、取用方便等優勢。

科學:3/16的機率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和試管嬰兒技術給命運帶來希望

「2018年6月,劉樺來到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諮詢第三代試管嬰兒。

「理論上我們有3/16的概率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幫助他們生育無患病風險且HLA配型相符的孩子,雖然聽起來概率比較低,但在評估了她的生育條件後,我們認為還是很有希望的。」中信湘雅遺傳門診副主任醫師胡亮介紹道。

2018年8月,劉樺取了10個卵,最後形成6個囊胚。技術人員在顯微鏡下,從每個胚胎的外胚滋養層中取走了3-5個細胞進行遺傳學檢測。結果顯示,6個胚胎中,有4枚為β地貧攜帶者,1枚正常,1枚β地貧患者。同時,HLA基因分型顯示,其中有一枚攜帶者胚胎的HLA與哥哥相合,希望有了!」

「地貧攜帶者自己不會發病,孩子長大了,雖然其後代仍有生育地貧患者的風險,但屆時也可以通過遺傳門診來進行診斷排除。」

2019年1月,這枚飽含希望的胚胎被送進了劉樺的子宮裡。劉樺妊娠成功了。

成功:臍血+外周血,一袋健康的造血幹細胞流入哥哥的體內

2019年4月,經中信湘雅產前診斷,醫生進一步確認了劉樺腹中的孩子HLA基因型與哥哥全相合,雖然HBB基因存在IVS-II-654(C>T)雜合突變,但沒有患病風險),與此前PGD診斷相符。

經過10個月翹首等待,2019年9月12日,咚咚的妹妹出生了。在爸爸媽媽眼裡,這是個天使般的女孩,為咚咚送來了120ML臍帶血,咚咚當天就進行了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2019年10月16日,移植後的第34天,哥哥還住在移植艙,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還有些偏低,但正在不斷恢復,大約10餘天后就可以出倉回家了。

湖南首例β地貧+HLA配型移植成功為眾多遺傳疾病家庭帶去希望

臍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多用於血液腫瘤、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遺傳性和非遺傳性疾病。以重度β地貧為例,要尋找合適的供者進行幹細胞移植,並非易事。

通過輔助生殖與植入前診斷技術選擇生育HLA基因型匹配的健康孩子,採集其臍帶血為患者提供造血幹細胞治療,為這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行方案。而此次移植的最終成功,也為這一方案提供了最有力的現實依據。

「通過β地貧病例,我們搭建了輔助生殖與臍血幹細胞製備、幹細胞移植治療等多學科合作平臺,為尋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家庭提供了一個更有效和可靠的選擇。」中信湘雅遺傳部副主任杜娟介紹。

10月17日,我國著名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領域專家盧光琇教授介紹,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聯合湖南光琇醫院開展的首例PGD-HLA配型無β地中海貧血患病風險的寶寶,已於2019年1月9日順利誕生。這個健康女寶寶的臍帶血現保存在人類幹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6℃的液氮中,隨時聽候她患有β地中海貧血的哥哥姐姐需要。

截至目前,兩家醫院已為6個β地中海貧血家庭開展單細胞PGD-HLA配型檢測20次。其中,有5個家庭篩選到無患β地中海貧血風險、其HLA與β地中海貧血患兒完全匹配的胚胎各1枚。

這5個家庭的命運將被徹底改變。有2個家庭已順利生下健康寶寶(咚咚已開展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即將治癒出倉;另一寶寶臍帶血被免費儲存在人類幹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幹細胞庫內);還有2個家庭已成功妊娠,1個家庭正在胚胎移植前的準備階段。

「相信將來,這項技術會服務於更多家庭,為他們擺脫命運的不公。」

背景:遺傳性地中海貧血湖南省人群攜帶率約為1/10-20

中信湘雅遺傳中心副主任杜娟教授介紹,地中海貧血是一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致死、致殘的遺傳性血液病,由於早期報導的病例幾乎都來源於地中海地區,故被命名為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

經調查,地中海貧血在地中海沿岸國家、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東南亞地區、中東、印度次大陸和中國南方均為高發地區。

中國南方人群地貧基因缺陷攜帶率為1%-23%,其中,廣西是我國地貧發生率最高的省份,地貧基因攜帶率為1/4-5,重型地貧新生兒出生率為1/200-250。湖南省地貧基因攜帶率也高達1/10-20。

杜娟教授介紹,地中海貧血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若夫婦雙方均為攜帶者(突變雜合子),則雙方有1/4概率出生中/重型地貧患兒,1/4概率出生正常個體,2/4概率出生雜合子(輕型患者)。

「也就是說,一個夫妻雙方均為地中海貧血的家庭,僅有25%的機率出生健康的孩子,50%的機率生育輕型患者,有25%的機率生育重型地貧患兒。」杜娟教授說。

來源:紅網

作者:胡曉 洪雷 張瑩

編輯:周曼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9/10/19/6140416.html

相關焦點

  • 她出生就帶著使命,中信湘雅醫院用創新移植技術助她救親哥
    因為接受了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和湖南光琇醫院聯合進行的PGD-HLA配型出生妹妹的臍帶血幹細胞治療,這個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兒即將迎來新生。湖南首例β地貧+HLA配型移植成功為眾多遺傳疾病家庭帶去希望臍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多用於血液腫瘤、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遺傳性和非遺傳性疾病。以重度β地貧為例,要尋找合適的供者進行幹細胞移植,並非易事。
  • 幹細胞移植的新開端,我國首例基因編輯應用重度地貧患者成功出院
    2020年7月22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首次公布了關於「經γ珠蛋白重激活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臨床研究」的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兩例接受移植的患者已擺脫輸血依賴,目前已成功出院,正在後續隨訪中。
  • 湘雅醫院成功採用「珠蛋白重激活技術」治療重型地貧患者
    00:00紅網時刻7月21日訊(記者 劉丹 通訊員 王潔 汪泉佺)7月21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與華東師範大學劉明耀教授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的「經γ珠蛋白重激活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研究取得重大成果:2例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在湘雅醫院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
  • 湘雅激活「生命種子」,讓7歲重型地貧患兒重獲新生
    7歲的涵涵(患兒均為化名)是β0/β0重型地中海貧血(以下簡稱地貧)患兒,自出生以來就依靠輸血治療維持生命。日前,涵涵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接受了自體造血幹細胞「γ珠蛋白重激活」治療,至今已經脫離輸血依賴83天,複查血紅蛋白維持在120克/升的正常值。
  • 東莞14歲重型地貧患者順利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
    14歲的曉燕是一名重型地貧患者,就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夕,她順利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並順利出倉。這一刻,曉燕自己和家人都苦等了13年。曉燕移植的成功,對李春富教授團隊救治的近4000名地貧患者裡可能是一小步,但對於因配型困難而遲遲得不到移植的患者來說,可能是一次生與死的大進步。
  • 科學網—我國首例設計嬰兒誕生 臍血將為姐姐幹細胞移植
    她,是我國首例成功地通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技術誕生的β-地中海貧血結合白細胞抗原系統( H L A)配型單胎。她一出生就身負重任,不僅圓了父母多年心願,更給自己的姐姐—— 一名14歲的重症地貧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 PGD適應證之HLA配型---治療地中海貧血患者的一線希望
    目前為止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能根治重型地貧的方法。如有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合的造血幹細胞供者,應作為治療重型地貧的首選方法。決定幹細胞是否能夠順利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在進行造血幹細胞和其它器官移植時,供者和受者之間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容程度越高,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就越低,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器官長期存活率就越高。因此,HLA配型是幹細胞移植或器官移植前必須進行的檢測項目之一。由於HLA的複雜性,同胞兄妹間有1/4的機會配型完全相合。
  • 世界地貧日:造血幹細胞「以小救大」,發揮積極作用
    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方法,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治療重型地中海貧血。11歲地貧患兒移植妹妹造血幹細胞重獲「新生」2020年4月21日,患有重型β-地中海貧血的11歲男孩樂樂(化名)等來了來自9歲妹妹的「救命」幹細胞。
  • 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兒有了新的根治手段
    當天,湘雅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該院與華東師範大學劉明耀教授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的「經γ珠蛋白重激活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包括凱凱在內的2例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γ珠蛋白重激活」治療後脫離輸血依賴,目前血紅蛋白穩定維持在120g/L以上。
  • 地貧夫婦如何生出健康寶寶?
    為了救姐姐,父母終於通過試管嬰兒和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讓寶寶一出生便成為姐姐的救命恩人。PGD幫地貧夫婦「造出」健康寶寶馬太太夫婦均為β-地貧攜帶者,14年前,自然懷孕並生下了一名女孩。在其6個月時發現貧血,後來確診為重度β-地中海貧血患兒,從1歲開始就需要進行輸血治療。
  • 地中海貧血第三代試管嬰兒成功案例及攻略
    β地中海貧血成功案例 36歲的王太太,自然生育過1個孩子,他們的兒子患有β地中海貧血,每3個月需輸血一次。她想通過三代試管嬰兒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她想讓一個HLA匹配的嬰兒使用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癒兒子。(P.s. 重型則需要終身進行輸血和祛鐵治療。
  • 消滅地貧並不遙遠
    今天,曉燕終於通過李教授探索的TCRαβ-T細胞清除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地貧方案,成功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了這一天,一家人苦苦等待了13年。國內首例TCRαβ-T細胞清除移植治療地貧患兒家屬向李春富教授、廖建雲醫生獻錦旗脫「貧」患兒及家屬現場表演地貧是地中海貧血的簡稱,這是血液病的一種,曾被冠以「死亡的代名詞」、「吸血鬼」等稱號。
  • 「珠蛋白重激活技術」成功應用,「地貧」男孩不再靠輸血續命
    今天,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與華東師範大學劉明耀教授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的「經γ珠蛋白重激活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研究取得重大成果:2例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接受治療後脫離輸血依賴,至今已83天。
  • 雙保險雙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總生存率(OS)超 97%!
    地中海貧血的分類嚴格來講,地中海貧血可分為 4 種類型,以希臘字母分別命名為α、β、δβ和δ,其中α地貧和β地貧較為常見。臨床上,醫生們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簡單地將β-地中海貧血分為三大類:1 輕型地貧現在也稱為非輸血依賴型地貧,患者無需特殊治療,他們通常只是基因攜帶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可能會有輕微貧血。
  • 8年的等待,因無償獻血,重型地貧患兒的生命得以延續
    紅網時刻12月31日訊(記者 劉丹)身患重型β地中海貧血8年,他每隔15至20天就需要進行一次輸血,8年後,他終於等到了合適的配型,順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他是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瑞瑞(化名)。「『地貧』兒童長期不輸血可能造成心衰、巨脾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不是那些愛心獻血者的無私奉獻,為瑞瑞長期提供血源,可能他都等不了8年。」瑞瑞媽媽表示。重型β地中海貧血又被稱為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是一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疾病,需要長期輸血,使血紅蛋白含量維持在90~105g/L以上。瑞瑞(化名)剛滿1歲時就被確診為重型β地中海貧血。
  • 新生兒臍血救重症地貧哥哥
    該院血液腫瘤科用出生才5天嬰兒的臍血成功救治了他患有重型β地中海貧血、年僅5歲的哥哥。這份珍貴的臍血來之不易,孩子的父母為了符合配型,懷孕三次終於成功,最終,在多個醫療機構的聯手合作和努力下,上演了一次生命的奇蹟。 為孩子臍血移植母親三次懷孕 小嘉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外來務工家庭,父母都來自汕尾農村。剛出生時的他活潑健康,是家裡的開心果。
  • 廣東地貧發病率約16.8%,這些地貧知識你要知道
    防控項目實施以來,全省共為1089萬人進行了免費地貧血常規初篩、74萬人進行了地貧基因檢測、2.6萬人進行了免費產前診斷,發現同型夫婦29750對、重型地貧患兒3791例,進行產前幹預3467例。 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根治地貧「地中海貧血是嚴重影響我省人口出生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個中重型地貧家庭的傳統治療費用以百萬計,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對家庭及社會造成重要的負擔。」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兒科主任馮曉勤表示,重型地中海貧血的治療主要是定期輸血加去鐵治療的保守治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兩種。
  • 【協和科普】地貧防控,從婚前和孕前開始!
    地中海貧血的分類 按缺乏的珠蛋白鏈種類: α型、β型、δβ型、δ型地貧β地貧患兒在出生3-6個月後貧血可進行性加重,需依靠輸血維持生命,大多數患兒在未成年即夭折,目前唯一可治癒的方法為骨髓移植。
  • 我國地中海貧血患者骨髓配型檢測將永久免費
    「全國範圍內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將獲得永久免費的骨髓配型檢測機會。」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尹燁23日在第五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宣布。此舉將大大減輕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經濟和心理負擔。《中國地中海貧血防治藍皮書(2015)》顯示,我國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已高達3000萬人,其中有30萬名重型和中間型地中海貧血患者。他們大多是孩童,疾病使童年失去色彩,家庭也因不斷支出的定期輸血和治療費用背上負擔。目前,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根治中重度地中海貧血的唯一方法,治療費用高達40萬元。而HLA配型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關鍵,配型難度大,多次配型也是地中海貧血家庭面臨的經濟壓力。
  • 3位地中海貧血患兒移植同胞臍帶血獲新生
    據廣東省地貧防控項目基線調查數據顯示,廣東戶籍育齡人群中地貧基因攜帶率約16.8%,每6個廣東人中就有1個地貧基因攜帶者。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當前臨床上根治地中海貧血的唯一手段,而臍帶血作為造血幹細胞的重要來源之一,並且有著配型成功率高、移植後排異反應較輕的優勢,近年來已經廣泛應用於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