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進村頭 村民有奔頭
——榆中縣藥材基地見聞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蔣文豔 通訊員 季桂珍 魏濤
5月是甘草種植的季節。日前,記者在榆中縣上花岔鄉黑虎子村的藥材種植基地看到,五六名員工一組,坐在中藥材種植機上,裝苗、整理、下種,不一會兒一塊地就種上了甘草。
上花岔鄉百祿村村民王維琴一邊忙著手的活一邊說,「我們都是附近村的村民,以前沒外出打工,就種著幾畝地。自從村裡有了這個企業,農閒時就過來打工,閒置土地也流轉出去了,收入增加了,現在都是機械化種植,幹活也不累。」
近年來,榆中北山中藥材種植已經成規模種植,也成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為了更好地帶動當地農民發展中藥材種植,增加經濟收入,2018年榆中縣上花岔鄉經多方協調引進了甘肅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機制,鼓勵農戶以土地流轉、勞務輸轉形式入股企業,年底進行分紅。建成後不僅輻射帶動上花岔鄉及周邊農戶種植新型中藥材作物,同時也有利於荒漠地的植被保護及中藥材種植產業的快速發展。
走進上花岔鄉黑虎子村甘肅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的倉庫和藥材加工車間,中藥材散發出的特有香味瀰漫而來。上花岔鄉黑虎子村村民李蘭江告訴記者,「以前自己種植中藥材,開挖的時候自己要提前聯繫商販或者只能等商販上門收購藥材,比較麻煩,價格也不是很穩定。自從醫藥公司入駐村子後,家裡的十幾畝地流轉到了企業,憑著自己多年種植中藥材的經驗還當上了技術顧問,每月工資就8000多,再加上土地流轉,分紅,收入比自己種藥材還高。」
李蘭江生活的變化,得益於上花岔鄉開展的「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建設。為解決部分貧困戶「掙錢顧家衝突」這一短板,上花岔鄉將帶貧企業搬到了貧困群眾家門口。
甘肅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於2018年3月在榆中縣上花岔鄉黑虎子村實施年加工1萬噸中藥飲片建設項目,2018年12月建成投產,主要依託榆中華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榆中縣上花岔鄉、哈峴鄉、貢井鄉三個鄉鎮土地420戶13000畝,種植甘草8000畝、黃芪2000畝、黃芩1000畝。2019年,合作社與榆中縣上花岔鄉10戶建檔立卡戶籤訂入股分紅協議,每戶每年分紅2000元;該鄉上花岔村、百祿村、大岔村每村按100萬元入股,每村村集體每年分紅10萬元。目前,合作社現有員工78人,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10人,每人年增收3萬元。
與此同時,榆中縣上花岔鄉還引進了甘肅正源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將總部遷至榆中縣上花岔鄉政府農貿市場,總投資5500萬元,建設中草藥、百合、藜麥等加工車間4座,原料存儲倉庫2座,百合冷藏庫1座及辦公研發大樓等相關配套附屬設施。目前,該公司已在榆中北山建立起「合作社+農戶+基地+企業」的一體化發展模式,依託榆中匯源瑞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貧困戶參與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發展種植,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