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土電商競爭失利 臺媒:網絡經濟不能缺大陸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臺灣本土電商競爭失利 臺媒:網絡經濟不能缺大陸

  臺灣電商龍頭「網絡家庭」旗下「商店街」與境外「蝦皮」競爭失利,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商店街」競爭失利案例,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臺灣一味抗拒大陸,不肯思考與大陸合作,只會把自己推向斷崖,落入孤島絕境。這真的是臺灣人民所期待的嗎?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電商龍頭「網絡家庭」旗下「商店街」與境外「蝦皮」競爭,不堪長期虧損而決定終止上櫃,以每股44元(新臺幣,下同)收購在外流通股數。本土電商競爭失利,反映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網絡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面對挾雄厚資本而來的外來競爭者,臺灣業者應如何自處?瞻望未來,臺灣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相關業者的處境勢必更艱困,臺灣需要全局性戰略的再思考。

  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方興未艾,尤其網絡科技崛起與行動通訊普及,推動電子商務的低成本與高效率化逐漸吸引消費者的偏愛與零售業者的投資興趣,電商已大幅取代傳統零售銷售模式。2017年全球電商銷售額超過2兆美元,預估2021年將倍數翻轉,達到4.5兆美元,在這樣的浪潮下,臺灣電子商務市場也連年成長。資策會最新數據指出,2017年臺灣電子商務規模粗估1.25兆新臺幣,已成為新興兆元產業。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臺灣,跨境電商平臺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高速成長的關鍵角色,其背後倚靠的就是網絡無國界的特性。某種層面上,這也意味著不同於以往的全球化時代正悄悄來臨。

  傳統的全球化依賴的是商品與勞務的貿易往來,以及產業價值鏈的互通有無,帶動各國的經濟發展。現今及未來的全球化可能更加倚重網絡平臺的作用,就如同馬雲提出的電子全球貿易平臺概念一樣。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可能產生巨大的質變。

  「商店街」下櫃雖然背後主因是來自「蝦皮」的強烈競爭,但本質上還是「商店街」的使用接口、服務與客戶體驗無法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自然就被全球化的潮流給淘汰。特別是在網絡科技愈來愈發達之際,透過網絡或新興科技帶動的創新模式,將讓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時更加激烈。商店街案例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多這樣的例子出現。

  但我們可以把全球化視為洪水猛獸嗎?還是應該借力使力、當作企業轉型升級的養分?答案顯然是後者,畢竟全球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另一方面,競爭與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創新動力來源。有競爭,才有危機意識,才能刺激企業創新轉型,也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合作則是獲取資源與技術的重要管道,更是創新不可或缺的部分。迎向全球化,正可加速企業競爭與合作的進行。

  這些年來,自「太陽花學運」以降,臺灣社會「反中」、「拒中」、「抗中」的情緒四處瀰漫,揮之不去。反全球化、反服貿、否認兩岸經貿往來對臺灣未來的重要,已成為政治正確,讓企業對拓展大陸商機瞻前顧後,裹足不前,加上其他政治經濟因素,近年臺灣企業新投資金額銳減。最近經濟反中範圍擴大,只要具有陸資成分的企業或資金,基本上就不歡迎來臺投資或參與併購,這讓臺灣企業少掉很多競合機會,也造成臺灣經濟向前行動力的削減,這對臺灣經濟長期發展而言絕非好事。

  「商店街」競爭失利案例,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臺灣無法自絕於世界洪流,在新興全球化浪潮中,主導力量已非如過去,悉數掌握在歐美先進國家手裡。由中國大陸帶頭的新興市場力量正在快速崛起,遊戲規則也在重新改寫。臺灣一味抗拒大陸,不肯思考與大陸合作,只會把自己推向斷崖,落入孤島絕境。這真的是臺灣人民所期待的嗎?

  民進黨當局顯然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或者是刻意地忽略與逃避,但不論何者,都只會讓臺灣未來處境更加艱困。臺灣曾經緊緊抓住過全球化機會,透過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創造名留青史的「臺灣經濟奇蹟」。未來,全球化仍是臺灣經濟再次起飛的不可或缺要件。只是,隨著全球經濟板塊的挪移與重組,全球化的齒輪不再只由歐美先進國家驅動,大陸的角色會更加吃重,如果主政者無法看清這點,針對既有政策做出因應,那麼,對於臺灣的經濟前景其實也不需太過期待了。

  來源:中國臺灣網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媒:臺灣經濟臍帶不能與大陸切割
    臺媒:臺灣經濟臍帶不能與大陸切割 2016-03-15 16:29:44《旺報》今日刊載臺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中心主任譚瑾瑜的文章,分析蔡英文的經濟政策及臺灣經濟與大陸發展的關係。
  • 臺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10年 「電商元年」何時到來?
    C2C是這樣,B2C(經濟組織對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不理想。雖然臺灣品牌眾多,但開展電子商務者多為中小型品牌,臺灣傳統百貨公司擔心對實體店衝擊大太,基本不觸碰電子商務。本土中小企業自主電商普遍存在貨源更新慢、風格單一、支付方式選擇少等問題。在很多網站購物,只能選擇信用卡或貨到付款兩種支付方式。
  • 阿里巴巴進軍臺灣地區 設淘寶臺灣站打本土牌
    臺媒稱,大陸電商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看好臺灣消費力,決定加強進軍臺灣市場。據臺灣《經濟日報》8月15日報導,初期先優化淘寶臺灣站的購物界面、商品與服務,讓消費者買淘寶貨更方便;未來規劃與臺灣業者合作成立電商平臺,擴大在臺的經營。
  • 京滬人均GDP直逼臺灣 臺媒感嘆:30年河東,30年河西
    政治內鬥消耗競爭「本錢」據臺灣《中國時報》1月28日刊文稱,或許30年前,臺灣的所謂「經濟奇蹟」傲世全球,很多人談到臺灣都伸出大拇指。可是30年後,卻有更多人對大陸改革與開放點讚。諺語說得好,「30年河東,30年河西」。
  • 雁默:淘寶臺灣掏空臺灣?想買東西早就去大陸淘寶了
    「網家」老闆詹宏志表示,「淘寶臺灣」是新來者,買家賣家數量都還不多,因此對本土電商影響不大。話鋒一轉,詹嚴肅地說「但有一個平臺沒來,卻很早就影響臺灣,就是臺灣人跑去淘寶買東西」。大量臺灣消費者會去的是大陸淘寶購物,詹說明,2014年淘寶曾公開「十大剁手城市」,其中嘉義、臺南、高雄都上榜。
  • 臺媒:世界越來越「依賴」大陸,臺灣怎麼辦?
    編輯:拾遺眾所周知,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以飛速的發展,在經濟、文化、軍事等眾多領域都有著斐然的成績,臺媒也意識到世界對大陸的「依賴」正在不斷地加深,臺灣接下來將如何自處呢?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被全球依賴根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川普和拜登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激烈角逐,如今川普或將面臨卸任總統,在卸任前他對中美緊張局勢又添了一把火。
  • 市場競爭不過使出政治招數 臺灣熱門電商又遭「抹紅」
    《自由時報》稱,蝦皮在臺灣下載數破千萬,躍居臺灣最大移動拍賣平臺;蝦皮靠的是免運費、免手續費等補貼手段快速擴張,估算一年在臺灣至少燒掉5億元,這種模式一如這兩三年來的大陸電商市場的補貼惡戰,先用補貼來培養用戶,再拿用戶增長到資本市場募資,募資後繼續砸錢惡戰,直到將對手踢出局為止。蝦皮拍賣日前宣布品牌升級為全方位購物平臺「蝦皮購物」,並在臺北市推出極速兩小時到貨的新服務。
  • 蔡英文大肆吹噓臺灣經濟,臺媒一針見血:全靠兩岸貿易
    據臺媒11月1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當天在臉書上發文誇耀臺灣經濟的好表現,再次超越了預測。她聲稱,最近世界各地陸續公布2020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其中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來到3.33%,比預期更好,也穩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不僅如此,蔡英文還吹噓,經濟能維持正成長,要歸功於臺灣人團結防疫、社會上百工百業認真打拼。
  • 臺媒:中共十九大後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提升
    島內各界人士分析認為,中共十九大重申「兩岸一家親」,表達了對臺灣同胞的尊重,願意率先同臺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在贏取臺灣民心方面無疑是成功的。經常往來兩岸的臺商,對於兩岸發展現狀有著最直觀的感受。資深證券經紀人王士誠近年來因為業務需要,多次前往上海等地,親眼目睹大陸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實地觀察,才會有正確的觀感。」
  • 臺媒刊在陸臺生文章:臺灣,別只剩下「濃濃人情味」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前往臺灣旅遊的大陸遊客也逐漸增多。他們回來之後對臺灣的評價通常都有一句「人情味」。這也是不少臺灣人和臺媒引以為傲的競爭優勢。臺灣《聯合報》5月23日報導認為,臺灣餐飲業,就是靠人、情、味攻陷大陸人的味蕾。報導稱,調查發現,臺灣餐飲的優勢在於有人味、服務有如朋友般的對待、餐點新鮮具驚喜感。但除此之外,臺灣就沒有其它值得稱道的地方嗎?
  • 臺灣網購體驗差 大陸電商改變臺灣民眾消費習慣
    大陸電商京東在臺灣招商。  現如今,大到裝修材料,小至油鹽醬醋,從最普通的日常必需品,到有創意的特別小物,大陸人早已習慣了網購。而海峽另一端的臺灣,電子商務的規模和滲透力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究其原因,除了支付方式的技術支持不足之外,臺灣獨有的文化、民眾的消費習慣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 臺媒炒作大陸資本「悄悄控制」高雄港
    【觀察者網】臺媒《風傳媒》網站9月26日炒作,臺最大港口高雄港部分碼頭已被大陸資本「滲透」。中國遠洋企業為大陸中遠集團在臺總代理,業界常視之為中遠在臺子公司。不過,中國遠洋企業今年九月特別聲明並非中遠在臺子公司,也澄清:「公司股東購買臺灣東方海外股權,純屬特定股東個人投資行為,與該公司無關。」臺媒稱,上述說法被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採信,令人擔憂。
  • 臺灣:「電商元年」何時到來?(兩岸聚焦)
    很多陸生就說,臺灣的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網絡購物平臺雅虎拍賣和露天拍賣,無論商品的豐富性、價格,還是購物便利性,都處在大陸的「前淘寶」時代。購物網站雖然也有搜索功能,但是無法如淘寶一般按條件篩選、排序。有任何問題,只能去留言板留言,什麼時候回復看賣家心情。一位陸生想買一本二手書,給賣家留言,3天後才收到回復。  C2C是這樣,B2C(經濟組織對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不理想。
  • 臺媒不斷渲染大陸對臺經濟及軍事打擊能力,怎麼看?
    來源:中國臺灣網【兩岸快評第659期】針對美國《華爾街日報》使用「中國病夫」這種惡意侮辱、抹黑中國的標題,大陸方面已經多次發出強烈抗議,並採取了相關反制措施。此事件也引發臺灣媒體關注。有臺灣媒體將此事與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重炮抨擊臺灣6位主播與名嘴事件放在了一起看,並對此評論稱,出現這樣的爭論,原因是中國大陸對新聞自由的價值判斷,和美國及臺灣社會的天差地遠。在他們看來,這種紛爭恰恰說明臺灣社會與美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更為凸顯。如此說法,正應了那句成語:臭味相投。
  • 臺媒關注大陸復工 指臺灣相關產業將受惠
    臺媒關注大陸復工 指臺灣相關產業將受惠 2020-03-22 17:40:32 指臺灣相關產業將受惠  中新社臺北3月22日電 近日大陸隨著疫情趨緩,各地逐步復工復產。
  • 臺媒:「WHA邀請函」是大陸向臺灣釋放善意
    臺媒:「WHA邀請函」是大陸向臺灣釋放善意 2016-05-07 22:14:147日指出,臺灣方面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是大陸向臺灣釋放善意;屆時能否順利參加,還看臺灣當局候任領導人蔡英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
  • 臺媒稱大陸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求職競爭激烈
    臺媒稱大陸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求職競爭激烈 2017-10-22參與互動    臺媒稱大陸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
  • 蔡英文突感大事不妙,臺媒:臺灣的未來取決於大陸
    解放軍的演練讓臺灣當局十分的緊張,島內媒體也在大肆渲染緊張情緒,而且紛紛對臺軍的軍事實力表示悲觀。蔡英文突感大事不妙,臺媒:臺灣的未來取決於大陸。在美衛生部部長「訪臺」之後,民進黨當局上下十分「振奮」。蔡英文當局認為其「臺獨」的政治主張得到了美國的背書。而最近民進黨當局也在9月初讓臺軍進行了不限高度的飛彈試驗,展示自己所謂的「反制」能力。
  • 臺媒:臺灣經濟轉型別再迷戀「蘋果的奶嘴」
    臺媒:臺灣經濟轉型別再迷戀「蘋果的奶嘴」 2017-09-11 14:17:44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 大陸3年=臺灣10年?薪資待遇令大批臺灣工程師登「陸」
    路透社指出,當前大陸祭出優渥條件挖角臺灣晶片設計、製造人才,薪資增長幅度甚至達到3倍,優惠住房補貼,每年數次免費回臺灣機票等,今年臺灣已有逾300名工程師奔向大陸。HEfEETC-電子工程專輯HEfEETC-電子工程專輯美國制裁中興通訊事件使中國大陸更加重視本土半導體發展,今年稍早曾有報告指出,中國希望國產晶片在2025年佔到國內需求的40%,儘管大陸在低端晶片生產領域突飛猛進,但2年後半導體人才缺口將達40萬,且極度缺乏資深工程師。據臺媒報導稱,近2年華亞科、南亞科有約500名工程師被大陸挖角。